8、黑洞理論
1976年,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稱自己通過計算得出結論,他認爲黑洞在形成過程中,其質量减少的同時還不斷在以能量的形式向外界發出輻射。這就是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但是,理論中提到的黑洞輻射中幷不包括黑洞內部物質的任何信息,一旦這個黑洞濃縮幷蒸發消失後,其中的所有信息就都隨之消失了。這便是所謂的“黑洞悖論”。
這種說法與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出現相互矛盾之處。因爲現代量子物理學認定這種物質信息是永遠不會完全消失的。近30年來,霍金試圖以各種推測來解釋這一自相矛盾的觀點。霍金曾表示,黑洞中量子運動是一種特殊情况,由于黑洞中的引力非常强烈,量子力學在此時已經不再適用了。但是霍金的這種說法幷沒有得到科學界衆多持懷疑態度學者的信服。
天文學家發現目前堪稱最大最古老的黑洞Q0906+6930的黑洞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天文學研究小組在遙遠的宇宙中發現了到目前爲止堪稱最龐大最古老的黑洞。這個宇宙巨人位于遙遠的星系中央, 它在大爆炸後十億年內就形成了。其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00多億倍,這意味著這個被稱爲Q0906+6930的黑洞能够在自己的引力場中吸納上千個太陽系,其質量也相當于銀河系內所有恒星的質量之和。
這個巨型黑洞位于大熊座星系中央,與地球的距離約爲127億光年。據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羅格-魯曼尼表示,科學家們初步確定這個黑洞的年齡約爲127億歲,也就是說,它在“大爆炸”之後10億年內就已經形成了。
然而,令天文學家們疑惑不解的是這個巨型黑洞是如何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聚集如此之巨的質量的。據羅格-魯曼尼教授解釋稱,爲了揭開這個龐然大物的質量之謎,天文學家們使盡了全身的解數----包括測量微粒的運動速度和多普勒效應强度(離我們遠去的天體發出的光波長變長,譜綫向紅端移動 ,這種現象叫多普勒效應。--譯者注)。
衆所周知,黑洞是看不見的,因此科學家們只能依靠它發出的輻射和對相鄰恒星的萬有引力作用來判定它的存在。一般來講,天文學家們將黑洞分爲兩類:星狀黑洞和超大質量星狀黑洞。星狀黑洞由質量相當于幾個太陽的恒星坍縮形成,而超大質量星狀黑洞的質量則可達十億個太陽質量。
羅格-魯曼尼認爲,研究這類奇异的天體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宇宙的構成
霍金黑洞理論和霍金簡介:
霍金黑洞理論:
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經過29年的研究和思考,他發現自己有關黑洞的認識是錯誤的, 2006年7月21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第17届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英國傳奇科學家斯蒂芬·霍金教授正式發表了一篇論文,宣布他對宇宙黑洞的最新研究結果:黑洞幷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爲的那樣,對其周遭的一切“完全吞食”,事實上被吸入黑洞深處的物質的某些信息實際上可能會在某個時候釋放出來。
宇宙學家相信,太空中有許多類型的黑洞,從質量相當于一座山的小黑洞,到位于星系中央的超級黑洞,不一而足。科學家過去認爲,從巨大的星體到星際塵埃等,一旦掉進去,就再不能逃出,就連光也不能“幸免于難”。而霍金教授關于黑洞的最新研究有可能打破這一結論。經過長時間的研究,他發現,一些被黑洞吞沒的物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從黑洞中“流淌”出來。
霍金關于黑洞的這一新理論解决了關于黑洞信息的一個似是而非的觀點,他的劍橋大學的同行都爲此興奮不已。過去,黑洞一直被認爲是一種純粹的破壞力量,而現在的最新研究表明,黑洞在星系形成過程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認“黑洞悖論”錯誤
如今,霍金終于給了這個當年自相矛盾觀點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答案。霍金稱,黑洞從來都不會完全關閉自身,他們在一段漫長的時間裏逐步向外界輻射出越來越多的熱量,隨後黑洞將最終開放自己幷釋放出其中包含的物質信息。
儘管這一重大研究成果還沒有公開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已經在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霍金在劍橋大學的同事、著名的物理理論學家馬爾科姆·佩裏博士表示,“霍金在這次研討會上提出的觀點也許是一種可行的解决方案。但是具體是否能得到最終認可,我看還需要由大家說了算。”但他認爲,霍金最新的研究成果將可以和30年前發表的“霍金輻射”相媲美。
霍金簡介:
斯蒂芬.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年60歲,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
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爲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他却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爲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爲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儘管他那麽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霍金堅信關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瞭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
NASA公布黑洞攻擊星系實景照片
美國宇航局公布的“錢德拉”X射綫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黑洞攻擊星系實景照片。黑洞噴射强大的射流,衝擊附近的一個較小星系。
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很可能也是由恒星演化而來的。
我們曾經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白矮星和中子星形成的過程。當一顆恒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氫),由中心産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够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體積小、密度大的星體,重新有能力與壓力平衡。
質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質量比較大的恒星則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中子星的總質量不能大于三倍太陽的質量。如果超過了這個值,那麽將再沒有什麽力能與自身重力相抗衡了,從而引發另一次大坍縮。
我們曾經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白矮星和中子星形成的過程。當一顆恒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氫),由中心産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够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體積小、密度大的星體,重新有能力與壓力平衡。
質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質量比較大的恒星則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中子星的總質量不能大于三倍太陽的質量。如果超過了這個值,那麽將再沒有什麽力能與自身重力相抗衡了,從而引發另一次大坍縮。
黃念祖認爲: 黑洞乃須彌山
佛家認爲,佛的國土(即大千世界)是在數量上無有窮盡的,而每一佛土都有其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四個階段,這裏的劫是一個時間的量度。劫有小劫、中劫和大劫之分,成、住、壞、空四劫是屬于中劫,這四個中劫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大劫。一大劫的时间就是319,960,000×80=1,279,840,000年。(12亿年)。 佛教認爲,一切世界都會經過生成毀滅這樣幾個階段,
最後進入到空劫的階段。在空劫中“中空無世界,及諸有情也”
華嚴五祖宗密大師《華嚴原人論》 :中空無世界,及諸有情也
(住者,住劫亦經二十增減。壞者,壞劫亦二十增減,前十九增減壞有情,後一增減壞器界。能壞者,是火水風等三災。空者,空劫亦二十增減,中空無世界,及諸有情也。)
#第五集(圆满)
(8、黑洞理論 續)
當一顆恒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氫),由中心産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够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體積小、密度大的星體。
由于强大引力作用,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以接近光速冲去,直至成爲一個體積趨于零、密度趨向無限大的“點”。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徑),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從而切斷了恒星與外界的一切聯繫——“黑洞”誕生了。黑洞一直濃縮最后蒸發消失。
由于强大引力作用,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以接近光速冲去,直至成爲一個體積趨于零、密度趨向無限大的“點”。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徑),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從而切斷了恒星與外界的一切聯繫——“黑洞”誕生了。黑洞一直濃縮最后蒸發消失。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
譬如風災壞世界時。有大風起。名曰散壞。能壞三千大千世界鐵圍山等。皆成碎末。
大風是引力,將物質都吸入,壓成碎末。幸好有反作用力(斥力),是黑洞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狀態
復有大風。名為能障。周帀三千大千世界。障散壞風。不令得至餘方世界。佛子。若令無此能障大風。十方世界無不壞盡。
黑洞的發展:
被运进的物体越来越多,这个新球的体积越来越大,黑洞空间(洞缝)也越来越小,直到洞满的时候,还有外围空间的物体向它运动,这时的碰撞便不是无声无息,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稳定物子,便会慢慢光芒四射。随着碰撞的能量的四射,渐渐的和周围的能量相稳定,也就渐渐的再没有其它的物体向它运动而发生碰撞,这个新的质球就慢慢稳定的诞生成功了。它也渐渐没有了碰撞的光芒。而和星空宇宙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新的冷冷的星。
这种星球的意义如何呢?
当越来越多的物体运动到它身上,它的表面也就渐渐平凡起来,也会热焰腾腾,岩浆横流。到处就象开天劈地,象地球刚诞生一样,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表面运动,也会有各种化学反应,甚至水、各种气体都会产生,甚至会产生像地球样的生命 。更或许黑洞成星体就是一切另一类星体的骨架,因为只有它的核心是最稳定的,才可以成为一个稳定星球的载体,也有可能地球的核也是如此,这也可能是磁力线产生的最主要条件和原因。
可能其它任何方式形成的星体都不稳定,只有经过一次黑洞演变之后,才会稳定,才会有一切的可能,也才有其它的可能。
成住坏空
所以,黑洞是世界坏空的结果,也是世界形成的前期准备。每个世界成住坏空的周期不一样,不一定只是一劫,可能是多劫。
(如普賢菩薩說頌)
《華藏世界品第五》:
有剎住一劫 或住於十劫 乃至過百千 國土微塵數
这些已经坏空的世界在宇宙中很多。近日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的最新观察结果,天文学家则成功穿透了遮蔽类星体黑洞的外围宇宙尘埃云层,捕捉到了其中一直暗藏不露的内部黑洞体。由于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能够有效收集能穿透宇宙尘埃层的红外光线,使得研究人员顺利地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宇宙空间区域内,同时发现了数量多达21个早已存在却又"隐藏不露"的类星体黑洞群。
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斯皮策科学中心的研究小组成员马克-雷斯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同时也表示,“如果我们抛开此次发现的21个宇宙类星体黑洞,放眼宇宙中的其它任何区域,我们完全可以大胆预测,必将有数量众多隐藏着的黑洞将会被陆续发现。”
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斯皮策科学中心的研究小组成员马克-雷斯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同时也表示,“如果我们抛开此次发现的21个宇宙类星体黑洞,放眼宇宙中的其它任何区域,我们完全可以大胆预测,必将有数量众多隐藏着的黑洞将会被陆续发现。”
隱顯:
此時黑洞成爲了看不見的天體(隱了)。黑洞有“隱身術”,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到它,連科學家都只能對它內部結構提出各種猜想。那麽,黑洞是怎麽把自己隱藏起來的呢?答案就是——彎曲的空間。我們都知道,光是沿直綫傳播的。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可是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會在引力場作用下彎曲。這時候,光雖然仍然沿任意兩點間的最短距離傳播,但走的已經不是直綫,而是曲綫。形象地講,好像光本來是要走直綫的,只不過强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離了原來的方向。
如何发现黑洞?爲確定黑洞天體存在的證據,天文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黑洞周圍的物質行爲具有其特定行爲:在黑洞周圍的宇宙空間中,氣體物質具有超高的溫度,幷且在被黑洞强大引力場吸引劇烈加速後,這些物質在徹底消失之前均會被提升到接近光速。而當氣體物質被黑洞徹底吞噬後,整個過程都會釋放出大量的X-射綫。通常正是這些逃逸出來的X-射綫,顯示出此處有黑洞確實存在的迹象。這便是以往人們發現黑洞的最直接證據。
實際上,世界沒有成住壞空,人也沒有生老病死。只有隱顯不同。
清凉大师疏钞里有几句注解
十通品第二十八:
色存則空隱。色亡則空顯。
清凉鈔:論存亡隱顯者。色即是空。則色亡空顯。空即是色。則空隱色存。然皆即亡即存。即隱即顯。
黑洞是空,而里面有色。色亡空顯,亡存不二。隱顯不二。
为什么说沒有成住壞空,只有隱顯不同呢?
十忍品第二十九:
菩薩了世法 一切皆如夢
……
夢體無生滅 亦無有方所
菩薩摩訶薩十種忍第六如夢忍, 夢體即是自性。而自性也是不可得: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觀察於諸法 自性無所有 如其生滅相 但是假名說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這兩首是講觀,也就是說教我們對整個宇宙人生萬法的看法,這個看法是佛知佛見,跟我們的看法不一樣。我們的看法、想法就是顛倒了、錯誤了,沒有看到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是這兩首偈所說的。真相是什麼?『自性無所有』,自性這個名詞是假設的,老子所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要知道一切諸法沒有名字,名字是人給它取的,所以名字都是假名。可是假名它有作用,便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接觸當中,我們講交換訊息、交換意見。所以要曉得這是假名,不是真的。
真的沒有名,不但沒有名,還沒有相,不但沒有相,還沒有性,性是體性。為什麼說沒有?所謂沒有就是我們覺察不到。自性就是法性,是我們自己的法性,所以稱之為自性。自性是一切萬法共同的,是佛的自性,是釋迦牟尼的自性、是菩薩的自性、是你的自性、是他的自性,也是我的自性。自性是一個,這很難懂!為什麼自性是一個?世尊在《楞嚴經》上舉個比喻說得很好,把自性比喻作大海,把一切眾生,就是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眾生裡有佛,有佛、有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到餓鬼、地獄、畜生,這些是什麼?這些是大海裡面的水泡,水泡有大有小,就好比十法界眾生。水泡統統是依大海而起的,離了大海哪有水泡?這個比喻我們比較容易懂,大海確實裡面起無量無邊的水泡。
大海是永恆的,比喻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可是水泡有生滅,有生滅、有來去、有斷常、有一異,這裡頭有。這是從現相,相有生當然就有滅。可是性沒有,性沒有生它就沒有滅,像大海一樣,大海沒有生滅,大海的水泡有生滅。水泡就是大海,大海就是水泡,這個認知就叫佛知佛見,這才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我們凡夫沒有這個認知,大海不是水泡,水泡不是大海,把個個水泡都獨立了,不知道它是一體。這叫什麼?叫凡夫顛倒妄想,這是凡夫的錯覺、這是凡夫的迷惑;真正覺悟的人了解事實真相。
水泡滅了,就是隱了,大海無生無滅。諸佛知道水泡也是大海,所以尊重每一個水泡,禮敬諸佛。
這是黑洞現象給我們的啓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