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處

留言處
Powered by ShoutJax
Playlist

This chanting of Pure Land Buddhism is free to listen and distribute. 
You are welcome to browse, listen, chant/recite and share the link of this page.
Playlist:
1.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2. 回向偈 (節錄自大悲古寺網頁視頻)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3. 南無阿彌陀佛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4. 阿彌陀佛 歸鄉 佛號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這句唐朝佛經名言後人名山高僧大德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詞句。
淨土宗[持名念佛法]是難遇,難信,若能遇,今生錯過,不知要待多少劫的時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此網所做功德普皆回向過去今生父母師長、歷代宗親、冤親、有緣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登極樂。
阿彌陀佛 Amitabha

Saturday, October 24, 2015

老法師:開進法師七月七日的報告,我們今天才看到,這是佛力加持,是一篇很難得、很好的念佛開示。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開進法師、詹盈盈  (第一七二集)  2015/10/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72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善知識:大家好!慚愧弟子甘肅驪靬古城金山寺佛學班釋開進,恭敬匯報的主題是: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八相成道示淨土,信願持名佛道成
       師父上人常告誡我們,學佛就要學習釋迦牟尼佛。一言一行學得跟佛一樣就成佛了。試問,學習佛什麼呢?
       世尊一生親身力行,廣演八萬四千法門。師父上人講過,律是學習佛的身,教是學習佛的言論,禪是學習佛的心。唯有淨土含攝一切法,所謂門門歸淨土,門門都是淨土。
       《文殊般若經》言:「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又經言:「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可知,一句佛名包含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萬法歸於淨土。所以,諸佛「八相成道」,「顯示三乘」正是為演說淨土妙法。此正契善導大師所言:「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1)凡夫得度生死,唯依淨土。
       當今,我等身處末世,福薄障重,欲得度脫也唯依淨土。正如《觀佛三昧經》中佛勸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可知,其餘法門非我等劣根所能受持,唯有念佛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又《大集念佛三昧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可知,念佛法門正是為度脫我等惡苦凡夫。
       (2)欲成如來妙果,唯依淨土。
       《無量壽經》中諸大菩薩皆「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微妙法者,即「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之念佛法門。又《阿彌陀經》云:「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持名念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知,世尊正是依持名念佛,證無上菩提。又《觀佛三昧經》言:「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可知諸佛如來,亦由念佛而成無上正覺。
       綜上所述,末法凡夫唯依念佛法門,得以脫離生死,又必定依此法而成就佛果。由此,一切諸佛八相成道、作斯示現正是順世間故,為我等德薄障重凡夫示現淨土之微妙法也。我們學佛就是學「八相成道示淨土,信願持名佛道成」。
       八相成道為:(1)從兜率天下;(2)托胎;(3)出生;(4)出家;(5)降魔;(6)成道;(7)轉法輪;(8)入涅槃。此乃一切諸佛示現成道之通途。在《無量壽經.德尊普賢品》中世尊對此八相成道有詳細解釋。其中,示現修行成道的前六相為:「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細細體味,諸佛正是為我等示現淨土念佛法門。如下圖所示: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發菩提心,即信願往生心) 捨兜率,降王宮,
        棄位出家,苦行學道
       (看破,放下)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自在,隨緣)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定,慧)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微妙法,即淨土念佛之法)(戒)(戒,定,慧)(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信願持名)
       
       
       
       
       
       
       
       
       [圖註] 諸佛「八相成道」所示現的「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即是發菩提心,,亦即信願心。「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正是示現「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之念佛法門。由此,諸佛一生行誼正是示現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亦即「信願持名」之淨土法要。
        而諸佛示現的「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正是引導我等惡苦凡夫要看破、放下,要「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以此根基,培植福善。方能生起真信切願,方能完全受持一句佛名。
       
       
       
       
       諸佛八相成道所示現的,「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即是發菩提心,亦即信願心。「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正是示現「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之念佛法門。由此,諸佛一生行誼正是示現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亦即「信願持名」之淨土法要。而諸佛示現的,「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正是引導我等惡苦凡夫要看破放下,要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以此根基培植福善,方能生起真信切願。
       由此,諸佛示現的淨土法要正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亦即「信願持名」。一句佛號,即是「得微妙法」,即是六度萬行,即是彌陀一乘願海度眾之法。此一佛名,即可「成最正覺」。正如來佛寺三位聖賢,只一句佛號,就圓滿成就。
       而諸佛為何要示現「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呢?實乃「作斯示現,順世間故」。我等乃「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之惡苦凡夫。由於善根福德不足,真信切願之菩提心難發,於一佛名又不能真心受持,故諸佛示現正是引導我們要注重學佛的基礎,即師父上人常講的扎根教育。學佛的根基圓具,即是善福深厚者。以此福善,方能生起信願之菩提心,才能入淨土之門。
       如《無量壽經》言:「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戒定精進門即學佛基礎也,有此基礎才能通達甚深念佛法門。又如《彌陀經》中,世尊唯勸持名念佛之行,實乃,此經當機者為諸善男子、善女人。此等眾生宿植善福,聽聞淨土,即能生起信願心,若一心念佛,即往生無礙。而《無量壽經》和《觀經》當機者正是我等惡苦凡夫,善少福淺,於淨土之微妙法,不能信受。故《無量壽經》中佛勸五惡眾生須先修五善,又在「往生正因品」中勸發願往生者須行眾善及六度等行,有此基礎,才能通達甚深微妙法;在《觀經》中,佛言淨業成者,方能往生。所以勸我等先修淨業三福,此乃一切諸佛淨業正因。
       善導大師言,淨業三福修其一即可迴向往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可知,淨業三福乃淨土法門的入門基礎;無此基礎,一切修行皆枉然也。正是由於具三福之一即是《阿彌陀經》所言的善男子、善女人,皆是善根福德深厚者。若三福第一福都做不到,乃惡驕懈怠及邪見之人,難於受持淨土之法。由此,師父上人常勸我們,至少要做到十善(即第一福),才是善人,才能入佛門,才是佛弟子,否則念佛都是假的,不得利益。由此,我等修學淨土須從基礎修起。
       今日,我等有幸得遇師父上人,師父以無盡的慈悲智慧,隨順當前眾生根性及心態,以淺顯和順的方式引導我等入佛知見。由此,師父上人將菩提心淺釋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將淨土修行淺釋為:「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甲、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此乃學佛之菩提心,師父上人言,「真誠」是菩提心之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心,即「願成無上正覺之心」;「慈悲」是他受用心,即度眾之心。若具有成佛度眾之無上菩提心,而念念希求往生極樂,乃真正信願心也。由此,修學淨土須先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菩提心,以此心而生起真信切願,有此心才能對一句佛名念念不離。
       正如古人言:「入道要門,發心為首。」蕅益大師言:「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我等凡夫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此念佛功德,自自然然信深願切。若能真信切願,又必將佛念,念佛乃至一聲,福善圓滿,即可往生也。師父上人也特別強調菩提心,曾言:「若心不清淨、平等、慈悲,仍是貪瞋痴,即使每天念佛十萬聲也是枉然。」我等善少福淺,菩提心難發。佛在《觀經》中勸苦難眾生先修淨業三福,師父上人也勸我們至少要做到第一福。以此淨業正因,才能生起「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菩提心,才能入淨土之門。
       以下報告主要依據師父上人的講經資料對菩提心詳解之。
       甲一、真誠
       真誠,真實誠敬之心,此乃菩提心之體,亦是學習世出世間一切法之根本。師父上人言:「真心即自性」。而誠敬乃真心自然流露出的對一切人事物的恭敬心。
       世尊出家學道,實為貪迷眾生能脫離輪迴之苦,此乃無上真誠心。又師父上人稱讚賢公和尚曰:「弱冠感悟輪迴路險,死生事大,真為出離生死而出家。出家後以成佛度眾生為志。」賢公實乃以至誠心出家學道啊!
       由此,真為脫離六道,真為生死,真為一切苦難眾生而欣求極樂,乃念佛之真心也。以此心,而誠敬、感恩諸佛菩薩、古大德之教化,感恩父母及一切眾生也。可知,真誠心直接反映學佛的心態,「一切法從心想生」,學佛是真是偽、是邪是正,決定往生與否。由此,《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勸我等要「至心信樂」,至心即真誠心也。
       真誠心如何修學呢?師父上人教導我們「尊敬師長,孝養父母」是眾善之根本,亦是做人、學佛之根本。儒家亦講:「百善孝為先,視師如父母。」以對父母、師長的孝敬心,方生起對一切人事物的真誠恭敬也。正如儒家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佛家講:「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是前生父母,未來佛」。由此,而對一切眾生生起誠敬心。因此,我們理應把「尊敬師長,孝養父母」做為我們處世、學佛的第一課。
       甲二、清淨、平等、正覺。
       「清淨、平等、正覺」者,菩提心的自受用心。世尊示現「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日服一麻一麥,六年跏趺,正是恢復此心。此心即是佛心,以此心念一句阿彌陀佛,方得無邊受用。如《無量壽經》所言:「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可知,發一念清淨心念阿彌陀佛,即可往生無礙。
       如何修得清淨、平等、覺呢?諸佛八相成道示現:「以定慧力,降伏魔怨」。而欲得定慧,唯有從「戒」起修,能持淨戒,則「如暗遇明,如貧得寶」,才能降伏貪瞋痴諸魔怨,由此,而得淨心。實在講真心念一佛名,正是恢復我們自性的清淨、平等、正覺。《無量壽經》中言:「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可知彌陀聖號即是清淨、平等、正覺。真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即是自性「清淨、平等、正覺」彰顯,當下即「是心作佛」。而我等濁惡凡夫念佛之心仍是貪瞋痴,仍是妄想、分別、執著,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由此,我等還得從基礎修起,師父上人勸告我們修學淨土至少要做到五戒十善,來奠定做人的基礎,奠定念佛往生的基礎。
       甲三、慈悲
       慈悲者,菩提心他受用心也。世出世間,無不是以利他為出發點,而成就自己。蓋利他實是利己;利己須先利他,自他不二,平等真如也。正如儒家以「愛人如己」,而成就「仁」道。佛家亦然,經言:「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由此,慈悲心乃學佛成道之無上促動力,唯有生起救拔一切苦難眾生之慈悲心,方有欲成無上正覺之大願大行。
       我等學佛須以「慈悲利他」為修行的起點。若仍有自私自利,即生貪瞋痴,縱有修持,即落偏小,於彌陀無盡度眾大願相違,難得往生也。由此,慈悲如水,萬物得生;自利乃火,燎盡一切福善。
       慈悲心如何培植呢?應從行善修起。《了凡四訓》中,天目山中峰禪師講,利他為善,利己為惡。因此,我等修學應在處處為他人著想中培植自己的慈悲心。應遵循師父上人的教導,奉行十善,打好學佛的基礎。
       綜上所述,要入淨土之門就須首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菩提心。而我等惡苦凡夫,欲得此心,就應認真修行三個根。正如師父上人所言,現代人傳統的家庭教育沒有了,儒釋道也遺棄了,天天都是五欲六塵,這就沒有了做人的根基。因此,學佛只學到一點常識,不能入佛門。師父又常常告誡我們,學佛的基礎是什麼?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其落實在《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要重視扎根教育,才能有花果。可知,能把三個根做得圓滿,皆是善根福德深厚者,以此福善,方能漸漸生起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大菩提心;才能生起信願往生心。以此信願,看破放下,心中只一句彌陀聖號,求生極樂,必定往生。
       乙、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可知,淨土修學以發心為先行,若能生起信願往生之菩提心,即當「專念」此一佛名。然而我等,外有五欲六塵,內有貪瞋痴慢疑。雖有願,而不切;雖念佛,而不專。諸佛慈愍,首為度脫我等,而示現於世。此示現無非勸導我們要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以此方能做到「一向專念」。
       乙一、看破放下
       此乃諸佛所示現的「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世尊為太子時,四出城門,見老病死及沙門,而看破世事無常,遂放下煩惱障出家學道,尋求解脫。經十二年苦學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端坐入定,放下一切所學(即放下所知障),而成正覺。又六祖惠能大師聽五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海賢老和尚從小歷經滄桑,出家後,別人打他,罵他,侮辱他,全不放在心上,以此看破、放下的功夫,一心念佛,而往生無礙。
       由此,諸佛菩薩及古大德正是示現了,唯有看破放下才能悟入。正如師父上人常講,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修行就是練習六根在六塵境緣中不分別、不執著。對世俗境緣全放下了,就成就了。又師父上人常勸我們,對斷惡修善亦不能放在心上,善事放在心上生三善道,惡事放在心上生三惡道。對於善惡全不放在心上才能得淨業,以此淨業才能脫離六道輪迴。我們淨土學人更應看破,「六道乃火海,極樂如寶蓮」。從而放下「娑婆之苦因」,欣求「極樂之樂果」。
       娑婆之苦因是什麼?就是貪瞋痴慢疑;極樂之樂果是什麼?就是「應常念佛而生喜」。
       師父上人言:「念佛就是念念覺,而凡夫雖口稱佛名,而念念仍是貪瞋痴,於一佛名不得利益。」由此,我等既已發願念佛求生,就應看破一切相實乃無常、虛妄相,從而放下世俗萬緣。於娑婆世界的一針一草,都不要貪戀、執著。以此方能隨緣、自在,一心念佛亦必往生無礙。
       又看破是解,放下是行。解就應聽經聞法,行唯念佛最為勝。解行並重,方得成就。上根利智者,一聞佛法,當下即看破、放下,大徹大悟。我等根劣凡夫,雖然天天聽經、誦經,而智慧不開,遇到境緣,仍起貪戀,起忿恨。幸而諸佛及古大德為我等慈愍示現。現今,又有海賢老和尚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老和尚一生的行誼正是教導我們念佛求生必須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老和尚的幾間破房;就是老和尚不離手的各種勞作工具;就是老和尚的一碗芝麻鹽面片;就是老和尚以微笑應對別人的打罵。總結來看,看破放下就是海賢老和尚「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九十二年一句佛號不離口。
       以下將詳細解釋「以苦為師,以戒為師」。
       (1)以苦為師
       苦行第一的大迦葉尊者雖至暮年而不捨頭陀苦行,佛讚歎道:「有頭陀行,我法久存。」又師父上人常言,天人的福報享盡了,大部分都墮三途。蓋大富大貴者,安於享樂,不求出離,而疏忽、懈怠於修行。此乃豪貴學道難。因此,修學要「以苦為師」,苦中好修行。又古大德無不是發無上心,「苦行學道」。雖歷經磨難,而安於吃苦,樂於吃苦。正如,趙州和尚八十猶行腳,海賢和尚百餘仍勤作。大德們正為我等示現:苦行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苦行正是堅定我們的信願心,苦中才能真正認識到娑婆之苦,而厭離之;聞到極樂之樂,而欣求之。苦行才會看破放下,放下身見,放下自我傲慢,放下世俗貪求,以此掃除塵累,澄淨身心。又在為大眾的勞作中,身心有個著落處,念佛才不會妄想紛飛,才會歡喜念佛,歡喜勞作。正如海賢老和尚一樣,一邊勞作一邊念佛,福慧雙得。
       我等身處末法,業重障深,外又有五欲六塵,若不依古大德所教導的「苦行學道」,如何能克服染濁,消除業障,而得解脫。修苦行,我們做不到世尊成道前的日服一麻一麥,六年跏趺而坐;我們做不到古大德的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當前,物欲橫流,我們應學習古大德,粗衣淡飯,不求供養;學習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一邊勞作,一邊念佛。以此看破放下的功夫,才能入信願持名之成佛大道。
       (2)以戒為師
       無有規矩,不成方圓。儒以「禮」為基,佛以「戒」為根。古大德無不教導學佛須先學戒,而後依教而行方得要領。蓋由戒才能生福善;由戒才能生定慧;由戒念佛才能得淨念。如佛在經中言:「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更喻戒為「如暗遇明,貧人得寶」。又《無量壽經》言:「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可知,由戒才能通達受持淨土念佛之妙法。
       然何為「戒」?《楞嚴經》云:「攝心為戒」。攝心就須「都攝六根」,放下貪瞋痴,而得清淨。又師父上人常講,「清淨心現前,戒律成就」。由此,持戒是手段,通過端正身、口、意三業,防非止過,才能放下貪、瞋、痴。其目的是恢復清淨、平等、正覺之自性德能。又經言:「(戒乃)淨也,常道也,真際也,無所著也。」所以,戒乃自性流露,是自然常道。由此,若恢復自性,心地清淨無濁,平常的生活、工作即是戒。因此,持戒圓滿,無須執著於戒條,但身心淨潔,一言一行即與戒相應。故持戒全在心行。若心真清淨,道宣律師是真持戒,窺基大師也是真持戒。蓋心地清淨,身口意又有何造作?又何來戒條?又何言持戒之行?
       因此,萬緣放下,心中不離佛號,即是真持戒。正如,海賢老和尚一心住在一句佛號,其他完全放下,心中沒有想到持戒,但持戒圓滿無缺。老和尚的日常生活就是戒,這就是經中「於戒,無戒,無犯」之境界。故蕅益大師言:「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師父上人亦言:「我的戒律就一條——阿彌陀佛。」
       蓋阿彌陀佛聖號,即是自性清淨平等覺。心中念念不離,即心同佛心,行同佛行,實乃最勝持戒之法。而我等根劣凡夫,心不清淨,雖口念佛名,而念念仍是貪瞋痴,不求出離。如此雜亂心念佛,如何能得解脫?因此,若欲成就,唯有依佛教誡,端正身、口、意三業,長時薰修,漸漸的貪瞋痴自然淡去,即得清淨。故以此持戒,才能得定得慧;才能培植福善;才能生起真信切願;才能做到「淨念相繼」。
       然而,持戒如何落實呢?萬緣放下,只一句佛號念念不離,我們做不到。因此,師父上人常勸我等,《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做圓滿了,念佛必定往生。此三個根是小小戒,亦是基本戒。因此,我們必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扎好三個根,念念佛名,求生淨土,即是「持戒念佛」。
       綜上所述:淨心之法,念佛最勝,若真念佛,戒在其中。我等修戒,為求心淨,淨心念佛,往生有成。又「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重在「忍」,由忍,才能功德無漏,才能福善圓滿。正如師父上人常講,「火燒功德林」,一發脾氣,瞋恚之火把所修功德全毀掉了。由此,如經言:「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此乃「忍力成就」。
       何為「忍」?「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即為忍。因此,忍者,心只住在真實之道(即一句佛號),於一切順逆境界全都不放在心上,完全看破放下。由此,海賢老和尚幹活不知道累,別人打他、罵他,老和尚都笑咪咪的對待。老和尚只一句佛號做到了歡喜吃苦,平常是戒。
       乙二、自在隨緣
       隨緣不變,即得自在。正如經言:「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不變者,即心中時時刻刻住在「信願念佛」之度世之道,於一切境緣才能做到看破放下,不分別,不執著,而隨緣、自在。
       當前凡夫業重障深,無上菩提心難發,如何能做到「心常諦住度世之道」。面對世俗的財色名利及複雜的人事環境,我等若欲成就,就須依靠自己的智慧及善巧方便,懂得隨緣,善於隨緣。即隨善緣,避惡緣也。
       何為善緣?第一善者,唯有「堅勇求正覺」。欲求正覺者,唯有「信願念佛」。因此,於己「信願念佛」有利者乃善緣,無利者乃惡緣。因此,我們要以自己的智慧善於辨別何為善,何為惡。
       (1)利益大眾的善緣可以隨緣做。然而師父上人告誡我們,行善不可著相。一著相,即是世俗之善,只能修一些福報而已。假若修善摻雜著名聞利養,就是增長貪瞋痴,雖不能積功累德,這樣善就變成惡了。另外,隨緣中要善於辨別善惡,有些看似是利益他人的善行,實則是破壞佛法,破壞他人及自己修行的惡行,此乃因小失大。正如,自己尚無德行,若攀緣去廣度眾生,最後反而把他人和自己都度到三途去了。因此,行善要以智慧,不可感情用事。
       (2)對於惡緣要懂得善巧迴避。正如世尊成道前隱於苦行林;古大德多居山間;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住在鄉下小廟,默默念佛,正是避惡緣也。然而,今天去哪裡找一個清淨之地。在當今物欲為主的大環境下,師父上人常勸我們要護好自己的菩提心,護好自己的佛號不間斷,不要去攀緣。師父上人幾十年奔波於世界各地,為護好自己的清淨心,不看電視,不聽新聞,不用手機,不記別人的姓名住址等等。正是我等學習的榜樣。
       由此,師父上人常告誡我們,要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緣中練習看破放下,練習不分別、不執著,才是真修行。無磨不成佛,在這些順逆境緣中正是磨鍊自己的道心,若做到順逆境緣不放在心上,不著相,心上只放阿彌陀佛,就隨緣自在了。
       乙三、念佛
       淨土古大德無不以持名念佛為正行。《阿彌陀經》唯勸持名念佛,《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蓋彌陀一乘願海度眾之法全融入一句佛號中,若真能信願持名,必蒙佛接引。正如善導大師所謂(彌陀)願願皆標念佛也,海賢老和尚正是依一句佛名,滿彌陀本願,而往生無礙。由此,淨土修行,應以念佛為首要。
       (一)何為念佛
       師父上人言,「念」者,「今心」。當下心中有佛,即念佛。若真生起往生成佛度眾之大願,必念念欣求彌陀現身接引,而稱「彌陀」之洪名也。正如子憶母心切,或子遇急難,必稱母之尊稱也。由此,持佛名乃求生心至切而自然流露也,又以稱名故,令念佛之心真實、相續也。正如師父上人所說,天天想極樂世界,極樂就現前,如何想,唯一句佛號。
       然而從理上講,念佛實是念自性佛,正如《菩薩念佛三昧經》云:「正念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念佛之心,就需心住於正念,心住於清淨平等覺,方是真念佛。若用虛妄心,用世俗名聞利養之心,雖口稱佛名,也不為念佛,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
       (二)念佛理論基礎,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萬法唯心造,佛亦由心修。極樂之無盡莊嚴美好,亦是自性之清淨平等覺所現。所以,淨土修學的目的雖是念佛往生淨土,然而,行之要門仍須從淨心修起。
       如何淨心,唯有念佛。 黃念祖老居士在《大經解》中言:「(念佛法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剛經》無住生心之妙諦。」因此,我等難於做到「心無所住」,而念佛法門讓凡夫心專注於一句佛名,立一此相,便於攝心。又一佛號,乃萬德洪名,以至誠心,念一佛名,蒙彌陀本願加持,諸佛菩薩護念,諸護法善神護持,即以便巧入佛知見,此乃最勝最妙修心之法。
       又念佛之心,即是佛心。《無量壽經》言:「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可知,阿彌陀佛即是無量清淨平等覺。念一聲阿彌陀佛,即是自性無量清淨平等覺彰顯。故《圓通章》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之心,即是彌陀之心;念佛之時,當下即已成佛。又中峰禪師言:「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於彌陀本願度眾之心本無差別。「以念佛心入佛知見」,則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行同佛行,必與彌陀相感,極樂淨土相應。
       由此,念佛之淨心,當下即已住於極樂淨土。正如,幽溪大師《圓中鈔》言:「夫(極樂世界)瓊林玉沼,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也。然則直顯於心源,全彰於自性」。此乃「極樂國土,非在心外。百界千如,皆我本具」。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六道乃阿賴耶之妄心所變,無此心不受六道眾苦。正如,師父上人常講,章太炎先生不見地獄「抱銅柱」之酷刑,及《地藏經》言唯菩薩和受罪苦者才能見地獄。而極樂世界乃自性真心所現,無淨心亦不見淨土。故師父上人言,念佛的心就是彌陀之心,我們的心與彌陀一樣,極樂淨土就在眼前。
       綜上所述,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正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之理。
       (三)念佛之事相:信願持名,往生極樂。
       念佛成佛之理,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然事相上,彌陀慈悲,以眾生心而為利益。凡夫分別執著未斷,故佛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從而,使凡夫「信願念佛」之心有一個著落處。使凡夫相信有彼極樂世界,而願往生之;信有彼阿彌陀佛,而願念之。若真能信深願切,念念不離,久而久之,方知彼阿彌陀佛即是自性,自性即是阿彌陀佛。入此境界,往生成佛無礙矣。正如師父上人講,「用一句佛號喚回我們的菩提心(即信願心)」。若一句佛號念念不離,念久了,妄心就變成真心了,以此真心再將佛念,當下即生極樂。
       (四)念佛須注重兩個要點,(1)信願心,(2)淨念相繼。
       (1)以信願為根本
       「信」者,信己本來是佛,信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願」者,「取願作佛,悉令如佛」,此乃信願之本體。以此信願方信有西方極樂之種種莊嚴,信有阿彌陀佛之本願攝受。信己善福雖少,然以信願持名可往生彼國。由此,而念念希求彌陀現身接引。
       蕅益大師言:「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即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可知,信願心是念佛之正心,若無信願,雖念佛亦是邪行,與佛本願相違也。蓋彌陀本誓願海,在度脫十方眾生往生極樂,而往生之法,就是信願持名。
       我等凡夫生死心不切,是以虛妄心、名利心念佛,所得利益不大。正如蕅益大師所言:「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又印光大師言:「若有一念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心,即修持精純,亦名違背佛教。雖種善根,而了生脫死,當在驢年,可不哀哉!」可知,信願實乃念佛之根本。
       然而末世凡夫,障重智淺,信願不足,持名不堅,如何補足?首先,由解補足。經云:「聞甚深法,即生信解」,通過經教明白淨土道理,自然信願初發。然而師父上人言:「有解無行是世間佛學」。蓋有解無行,信難真、願難切,就須親身力行去實證,此乃「信解行證」之修學次序。
       由此,補足信願,重在去行。行者,唯念佛為首要。師父上人常勸初學弟子們:「要多聽經,誦經,聽懂了,一句佛號就夠了。」蓋能信,發願往生者,皆是無量劫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正如《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凡夫福善少故,於信願持名不能受持。若欲補足信願,須先培植福善。
       種植福善,有六度萬行,然一切諸行,唯一佛名最為便巧、最為快速。《文殊般若經》言:「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由此,一句佛號包含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功德同佛。師父上人也常言:「用什麼方法積功累德,唯有念佛。」所以,以念佛功德,可補足信願;又以念佛,而使一聲佛號堅固入心。
       因此,我等初發信願,理應念佛,由一佛名,善福具足,才能信深願切。信願具足,念念希求彌陀接引,又必定念佛。以此真信切願之心,念佛乃至一聲,善根福德與佛無異。而往生無礙。
       故,念佛功德難思量,善福具足信願深;信深願切再念佛,善根福德與佛同;以此信願及福善,迴向往生必定成。
       (2)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淨念相繼」是衡量念佛功夫之深淺。淨念,即經中所言,「發清淨心,憶念受持」。亦即不懷疑,不夾雜,只專注一句佛號。如《無量壽經》言:「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可知,淨念功德不可思議,一念淨念即往生無礙。
       然如何得「淨念」呢?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佛事》中言:「當妄心雜亂之頃,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則此雜亂,自然隨念寂靜。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謂淨念相繼者也」。由此,以真誠心念念不離萬德洪名,即可消除妄念,而得清淨。
       師父上人也講,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念念不離,這才是真念佛。此正契古人所言:「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因此,「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即得淨念。
       然而凡夫六根被貪瞋痴所束,念佛心不堅。由此,欲得「淨念」需從基礎修起。《圓通章》教導我們要「都攝六根」,即師父上人常講的,要在六根在六塵境緣中練習看破放下,不分別,不執著,心中只一句佛號,才是真修行。因此,欲得淨念,正是諸佛八相成道所示現的,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菩提心,在世俗境緣中完全看破放下,不貪不著,「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以這樣的心態,專注於佛號,才是修行淨念的下手處。
       又念佛須「相繼不斷」。相繼不斷是真正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如《十善業道經》言:「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可知,善心、善行,唯有不間斷才能善法圓滿。否則即有漏缺,即生惡法。而念佛唯有不間斷,才能得定慧。經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由此,「淨念相繼」才能得定,由定才能入念佛三昧。又蕅益大師言:「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在此濁惡世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由此,萬德洪名不可片刻間斷。如中峰禪師所言:「念佛即從心出,結業豈屬外來;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蓋不念佛,即是念貪瞋痴,以此妄念,妨礙往生。正如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只一句佛號不離於心,方能成就。
       綜上所述,念佛之要須以信願心,淨念相繼。信深願切方與佛相應。以此心,淨念相繼,方入佛境界。
       丙 總結
       學佛就是學自在,尋解脫。若欲成就,就須發無上菩提心。在當前大環境下,我等何罪而生末法,又何幸得遇淨土。現今,又有何福善,得遇師父上人慈悲教導和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住世表法。而我等不知感恩,仍貪迷世俗,不求出離。我等雖名曰學佛,而大心難發,懶散成性,不屑於諸佛菩薩及大德的慈悲示現,真是障深業重,細細思量,理應生慚愧心。若今生不能成就,諸佛菩薩的恩情,父母養育的恩情,師父上人及大德們慈悲教導的恩情,施主們供養的恩情及一切眾生的恩情何以回報。因此,我等既已學佛,理應發無上心,為了脫生死,為一切苦難眾生,為正法久住,而欣求早日往生成佛。
       如何往生淨土呢?世尊八相成道之一生行誼實是我們修學的最好指南;海賢老和尚一句佛號自在往生,為我等示現了淨土修行的無上妙法。
       正如,(一)往生之要,信願為先;由信發願,由願當行;行即念佛,持名為正。(二)信願難發,因在其根;其根有三,孝敬當先;次為因果,三者十善;三根即具,福善初成;以此福善,信願入門。(三)信願初發,極樂蓮花;蓮花未成,福善不圓;積福修善,莫若念佛。(四)念佛不真,因在其心;修心之法,看破放下;看破為慧,經教入門;放下為行,苦戒中成;看破放下,放下看破;放下世緣,隨緣念佛;以此念佛,淨念不斷;念念佛心,信願方圓。(五)信深願切,自性彌陀;極樂在前,再將佛念;一念之中,福善圓滿;蓮花接引,往生無礙。
       以上是慚愧弟子學習《無量壽經》及《大經科註》的心得報告。弟子初學,報告中恐有錯誤和不妥之處,懇請尊敬的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釋開進敬呈。
       老法師:開進法師七月七日的報告,我們今天才看到,這是佛力加持,是一篇很難得、很好的念佛開示。念佛的人很多,問題也很多,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這篇裡面全都說明了。問題,怎麼念佛才如法?經上常說,祖師大德也常說,我們在講經教學裡也常常提起,可是我們太健忘了,一遍聽過之後就沒有了,這個耳朵聽進去,那裡跑掉了,連痕跡都不落,這是功夫不得力之所在。如果功夫得力,人人都有成就。開進法師這篇報告要多讀,把自己業障習氣念出來,再把它放下,我們就能如法了,就能相應了。換句話說,往生有把握了,現前得自在了。為什麼現前得自在?像海賢老和尚一樣,現前就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就自在了。我們現在是雜念、染念、輪迴念、邪惡的念頭,跟念佛同時生起,念的佛號不純、不乾淨,所以功夫不得力。惡念習氣它們的能量大,我們念佛沒有成習慣,常常會斷掉。心裡老是想著,是的,我要淨念相繼,我要一句一句不能丟失。但是保不住,你能保住幾分鐘就丟失了,不知不覺丟失了,習氣太重了!還有人加持你,什麼人?過去無量劫來冤親債主在加持你,他在擾亂,他不讓你走,他還沒報復你,你走了他報復不了了。這一生不能報復你,來生他肯定來報復你,麻煩可大了!念佛人要常記住,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要想起這個事情,你就害怕了,你就不敢不念了。這個事情常常忘掉,苟且偷生這個念頭時時起來。
       這篇文章可以放在網路上流通,讓真正煩惱輕,修行有一點功夫的人,他看到了,我相信他一定把它記下來。一天看一遍,一年不間斷,他的善根福德增長了,對於念佛功夫有大利益。希望有心真正想在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文章最好一天也看一遍。只要習氣毛病還在,對你有好處,幫助你消除不善的習氣。



       學生:第三屆「《淨土大經科註》學習班」心得報告。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慚愧學生詹盈盈,今天向大家恭敬匯報的主題是:依眾靠眾善調其心
       剛到雞足山報恩寺報到時,衛生間的法語就提醒學生: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師父上人說過,佛陀最有智慧,讓大家把自己的看法統統放下就平等了,才能做到六和僧團。而法師們正是身體力行的為我們展示了放下自己意思的六和僧團。教導學生:在依眾靠眾中,放下自己的知見,就是在學老實聽話,從而才能將師父上人的意思永遠放在自己的意思之上。於是,才有更多精力來觀察起心動念,調自心、改自心,修行要修心。
       甲、對別人永遠要感恩 對自己永遠要懺悔
       每天緊張的課程安排,無形中去除了我們很多的妄想雜念,其實也與雪公太老師給師父上人提的三個條件暗合道妙。師父上人說:這是把六根收攝住,三個月心就清淨許多。學生在第十五天早上,突然覺得心靜了一點,這證實古聖先賢和雪公太老師的真實智慧。願我們都能嚴格遵守,承師教誨,保持一門深入、不夾雜,皆獲法益。
       通過這一週的學習,學生才發現自己無德無能。何其慶幸遇斯法門與此殊勝因緣,學生內心對諸佛菩薩、中華先祖、龍天護法、師父上人、兩位大家長的感恩之情與日俱增。並深深感恩在這三年學佛中,父母、同修道友、護法的支持和陪伴,也感恩所有不理解學生的人,讓學生體會到依眾靠眾的力量之大和善知識的可貴。
       感恩每一位同修家人的陪伴和法師們的提醒,讓學生能準時起床、上課,感恩大家創造了這麼好的學習氛圍,才能讓學生堅持到今天。
       感恩每一位義工菩薩和法師無私的付出。在盡善盡美、親力親為的標準下,很多事情需要重複做才能完美,您們的付出超出了我們的想像。特別是昨晚的「緬懷祖德、感念母恩」生日晚會,會場的布置,晚會的點滴,法師說是動用了全體的力量。感恩您們的真誠付出,才讓學生生起懺悔心。
       從一位女眾法師念到「想讓母親報學習班,以為是孝心,其實還是自私自利」時,學生的眼淚已在眼眶了。聽到趙媽媽說,兒子,我寧可自己不成就,也要成就你……眼淚便止不住了。學生也準備讓父母來參加下一屆學習班,一定要成就他們。可是,學生的念頭是我們一起成就。如果只能有一方成就,自己心上會願意父母成就,自己受苦,可事上真能做到嗎?做不到就是假的。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那樣無私而偉大,兒女對父母是——我好了,希望您們也好。自己的孝心從未開啟,自己的名利從未放下,自私自利的夾雜,染污了一切善法。之後看到梁居士為他的女兒默默整理褲腿時,學生懺悔的淚水是成直線往下流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的愛很多時候是無言的。我們不是缺少愛,而是缺少一顆發現愛的眼睛和接受並付出愛的心靈,愛是與互動成正比例的。
       學生曾想過,若不能做到真正的孝順,有什麼資格和臉面去見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呢?學生在力行中,雖然一直是乖乖女,父母對我的學習工作都不用操心,但是「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學生體質偏弱,常讓父母憂慮,而德行不備,更是令學生慚愧萬分。昨晚收到的鮮花祝福語真是應景,「敬天愛人」,這不正是我該努力下手處麼?開啟內心的愛敬之心,孝順父母,並將之擴大,愛敬一切長輩,愛護弟弟妹妹及一切人,唯有努力進德修業,方能不愧父母,才能過知恩報恩的一生。
       乙、放下浮躁心 安住當下
       感恩道場也安排我們女眾行堂操練。行堂過程一切聽組長的,不正是讓我們放下自我,才能發揮團隊的力量?為了成就我們,法師們又增添了好多工作量,指甲刀和洗手水的準備、行堂前的溫馨提示、路線的細緻安排、行堂時的緊緊跟隨與提醒……為我們付出了這麼多,法師卻還感恩我們的配合,真令人慚愧。尤其在行堂過程中,自己還沒有提起供養諸佛的恭敬心,沒有把心安住下來,好好為未來佛服務,而用的是一顆浮躁心、早點順利完成行堂的心。於是,打餐過程中將飯粒灑在了桌上。感恩同修的包容,趕緊將飯撿起放在碗中。而看法師們行堂時,是那麼莊嚴與安定,整個過程靜悄悄的,真是事非經過不知難,點點滴滴須用心。只有慢慢磨去浮躁氣,日積月累方嫻熟。
       丙、放下解釋心 老實念佛
       師父上人說,人事環境是最能磨鍊人和功夫的。有幾次因為前面家人的原因,法師前來指點學生,學生第一反應就想解釋,話一出口馬上後悔。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人為我們指出錯誤,是世上最幸福的事。改過才能進步,若一個人連過都不知道,從何改起呢?學生應該學習素雲老菩薩的不解釋,以感恩心認真聆聽。究其深因,是學生把念佛心丟了。賢公說,「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自心現量,又有什麼好解釋的呢?學生要努力克服這個習氣,老實念佛就好。
       丁、同桌是彌陀最好的安排和禮物
       感恩無量諸佛菩薩的護持,才有此殊勝的學習班。而同桌,想必更是阿彌陀佛精心安排的禮物。因為止語,和同桌甚少交談,但從她們的行持上,學生著實學到很多。與報恩講堂的同桌經歷相似,同年學佛,有著同樣的願心與人生取向,她對極樂世界的嚮往、願心、單純認真的態度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而齋堂的同桌與學生完全是互補型的,她學聲樂,而學生五音不全;她威儀做得到位,常幫學生糾正;她的孝敬心更值得學生學習:每次要等所有長輩坐下後,她才坐下。於是,我們三位年齡最小的,都會等長輩坐下後才坐。古人云,親近善友如入芝蘭之室,不知不覺已染其香。感恩同桌的表法,學生應見賢思齊。
       戊、結語 無量劫來最稀有難逢的因緣
       開經偈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其實,我們每一位法師與同修之間,乃至自己與親人朋友間,又何嘗不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因緣,當好好惜緣,莫把小事放心上,互相增上成就,才不辜負了彼此的相遇。
       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在學生心中,這是最稀有難逢之因緣。因為今生能逢、能修淨宗法門,現又在此正法道場與法師同修一同學習。無量劫來,我們想出六道輪迴出不去,這一次的因緣是距離彌陀慈父、極樂世界最近的一次。師父上人也在《學習班》第一五三集中開示,這是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沒有遇到過的因緣。我們當生起難遭想,依靠師父上人教誨,一部經、一句佛號、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努力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依眾修自心,今生誓回家。
       粗淺的學習報告,錯誤之處請求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評指正,學生樂意接受,至誠頂禮感恩,阿彌陀佛!恭祝尊敬的師父上人:法體安康,六時吉祥,久住世間,光壽無量。慚愧學生詹盈盈頂禮敬呈。
       老法師:詹盈盈的報告,說明一個初學佛的得到法益的心得感想。佛法所說的都是稱性,諸佛菩薩,古來的祖師大德,只要有文字留下來的,都值得人尊敬。如果他沒有真誠心,他沒有德行,這些東西是留不下來的。要知道古時候印刷多麼艱難,哪像現在!你們要到南京,去看看金陵刻經處,它那裡還有木刻版,一張一張在刷。我站在他面前大概有十分鐘,他刷的還不到十張,刷一張大概要兩分鐘,你就曉得他一天能做多少本書。我問他,你們平常正常一天可以做幾本?他說三本,薄薄的三本,不是很厚的。所以古人典籍留下來的東西,真的都是精華,沒有糟粕。糟粕誰拿錢去印?古時候書本是最貴重的,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出的《辭源》,字典《辭源》,上下兩冊,大概這麼厚,上下兩冊,定價大洋五塊。那個時候五塊錢,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你就想到書是多麼貴重。所以有錢的人家,有個小書房,書架上擺上幾冊,那是很奢侈的。一般人家三餐飯都難維持,哪有錢去買書?所以鄉下的小朋友讀書都要靠自己抄寫,你就知道有多麼困難。前因後果,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然後知道,真正體會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人與人之間相處,決定不能對立,決定不能結怨,他跟我結怨,我受了,我決定沒有報復,我們的帳到這就了了,不再結怨了。學佛最重要的一樁大事,了生死。這生死怎麼了?出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還有比這個事情更大的嗎?沒有了,第一樁大事。這是真實智慧,真實利益。如果要是把這樁事情疏忽了,這一生空過了,白來了。同學有人指責你,像詹盈盈所說的,生歡喜心,生感恩的心,有人提醒你。如果你還要傲慢,不願意接受,那你錯了,你往後一生是往下墮落,不可能提升的。要學聖賢君子,接受別人批評,要有感恩的心,要能認真反省。他說錯了,錯了也感謝他,要不然以後人家不說你了。錯了怎麼辦?自己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好!他說的,我沒有這個過失,勉勵自己不能做;有這個過失,感謝他,改過自新,這就對了。
       人生很短暫,一百年一彈指過去了,在這個短短的人間,最難得的就是聞聖賢教誨,佛法難聞。佛是大聖,聖中之聖,佛的話、菩薩的話,全是從自性自然流出來的,不像凡夫。六道凡夫從什麼?從阿賴耶識裡流出來的,不是從真心,不是從自性,妄心裡頭流出來的,假的。真心裡流出來的是真的,不是假的,句句是真的。你就要懂得尊重,要用真誠恭敬心來接受、來學習,你才得利益。
       現在這個時代年輕人,特別重要的是使命感,我們不但要依教奉行學習,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要承傳!繼承上一代的教導,要傳給下一代。我們要做出榜樣給下一代看,讓古聖先賢老祖宗的東西,不至於在我們這一代就斷絕了。這個斷絕了,這罪太重,你要是不懂得承傳,你把它障礙斷絕了,果報在無間地獄。諺語有所謂,地獄一墮下去,什麼時候出來?五千劫,這話不是嚇唬人的,不是假話,是真的。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到今天才十劫,地獄墮下去五千劫!你有膽量,膽大,敢障礙聖賢的法脈,能障礙眾生的法緣,令一切眾生在這一個機會失去了,聽不到正法,這個因果責任誰負?佛法裡常說,斷人身命罪輕,這個罪不重,斷人慧命罪重了。為什麼斷身命罪不重?得身命不難,得人身,聞佛法,這個機會太難了!你怎麼可以把這個機會斷掉?障礙佛法的發展,障礙佛法的弘傳,都是極重的罪業,五無間罪孽,怎麼可以幹這個事情?反過來,你能夠弘揚,能夠幫助它延續,這個功德多大!太大了!我們像地獄五千劫一樣的,把它翻過來,你能幫助佛法弘揚,幫助一切眾生得聞佛法,你將來的福報應該也是五千劫,這翻過來。我想這不是隨便猜測,這確實是有可能的。我們自己要認真學習佛法,功德就更大了。要不要學?有一天的活命咱就學一天,有兩天學兩天,認真學習。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好,一切經典佛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沒有一樣不好,樣樣都好。可是真正要做承先啟後、續佛慧命,那一定要開悟。開悟,就一定要走戒定慧的道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功德大了。你開悟了,即使小悟,這是你決定可以得到的,花個五年、十年的時間,小悟得到,小悟就非常可貴。為什麼?現在人迷惑,全迷了,你小悟,就是他的好老師,他的善知識。小悟是清淨心現前,自己欲望放下了,名聞利養,通常講財色名利放下了,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五欲六塵、七情五欲統統放下,心清淨了,清淨心生智慧,生小智慧。再向上提升,平等心。平等心建立在什麼基礎上?一體,真正明瞭佛經上所說的,整個宇宙一切萬物跟自己同一個心性。惠能大師講得很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全宇宙,全宇宙一切眾生跟我是同一體。同體你能傷害他嗎?不會。我絕對不會傷害我眼睛,我絕對不會傷害我耳朵。為什麼?同體,我會愛護它們,會照顧它們。為什麼我們照顧自己,不能照顧別人,愛自己不愛別人,這是什麼?迷惑顛倒,迷失了自性。真正明心見性,就曉得一體,上跟一切諸佛一體,下與地獄眾生一體,跟山河大地樹木花草一體。一體,自性的慈悲心就出來了,真正大慈大悲,無上菩提心是你的真心,自然就流出來,不用發它就跑出來。領導你向無上道。
       這篇報告,開始覺悟,認真好好學習,希望妳不斷的提升妳的覺悟,這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蓮池大師《七筆勾》——捨棄今生(二)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自了法師、開鐳法師、唐晨馨 (第一七一集) 2015/9/29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自了法師、開鐳法師、唐晨馨  (第一七一集)  2015/9/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71
       學生:心得報告。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善知識慈悲,阿彌陀佛。慚愧弟子自了冒昧報告的題目是:蓮池大師《七筆勾》——捨棄今生(二)
       導讀
       捨棄今生的內容,我們選取蓮池大師的《七筆勾》做為代表。這《七筆勾》用簡短的語言,把人間百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勾是一筆勾銷的意思,將世人特別耽著的父母、夫妻、兒孫、功名、田園、文章、宴遊一一一筆勾銷。這七筆就是七條繩索,生生世世把我們牢牢的繫縛在六道輪迴裡面,只要還有一條沒解開,就往生不了。
       一、五色金章一筆勾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
       「恩重山丘」,父母恩重如山,昊天罔極。「五鼎三牲」,古時候隆重的祭祀,這裡不是指祭祀,而是用五鼎三牲比喻竭盡人世間最奢華的物質享受來孝敬雙親,「未足酬」,也不能報答父母的深恩。世間人想孝敬父母,卻不懂得孝敬的方式,往往南轅北轍,以肉食供養父母,以為是盡孝。殊不知,這種孝是「落井下石之孝」,那不是孝親,是害親!害父母生生世世被殺,以償受我孝養的怨債。
       那麼怎樣才能夠報答父母的恩德呢?「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只有幫助父母脫離生死輪迴,為人兒女的孝道才算圓滿。天地父母,均不能令我們出生死輪迴,唯有阿彌陀佛,能令我們出生死輪迴。
       「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唉!超凡入聖的大事因緣,凡夫的淺陋知見怎能理解?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印光大師說:成就父母往生,即是成就父母作佛。凡是作佛的,必然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世間盡孝之事,還有比這個更大的嗎?能夠幫助父母往生極樂世界,永遠離苦得樂,才是真正的大孝!
       人生必有死,死而不得往生,則未來之苦,說不能盡。父母如果未能往生,墮落的佔絕大多數。即使一生、二生不墮落,終必有墮落三途惡道之日。大禹,是大聖人,可是他也無法救他父親鯀的神識,化為黃能(音乃,平聲,三足鱉也)入於羽淵。想到這裡,勸親念佛求生西方之心,油然而生。否則便是忤逆不孝。因為不顧父母的神識墮落,這個罪比殺父母還重!夏老居士說「欲報親恩唯念佛」。
       孝子賢孫們,應當竭盡全力努力修持淨業,來救度父母出離六道輪迴。豈可將此一番大利益事讓給別人,自己和父母甘心在六道輪迴中,頭出頭沒,永無解脫之日呢?
       「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五色金章」代指家世譜牒,暗喻門第高貴。世間人總想出人頭地,你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那才是真正的出人頭地!幹一番豐功偉業,就算光宗耀祖也不能幫助父母解決生死大事。因此,要把顯親揚名、光宗耀祖這些淺陋情見盡盡情情一筆勾銷。
       二、魚水夫妻一筆勾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兩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鳳侶鸞儔」,鳳和鸞皆為傳說中的神鳥。侶、儔意為伴侶、配偶。夫妻像鸞鳳一樣親密無間,「恩愛牽纏何日休」,恩恩愛愛的牽纏什麼時候才能停止?牽纏了一輩子又一輩子,無數輩子又無數輩子,至今沒有休止,還要再這樣沒完沒了的牽纏下去嗎?「活鬼兩相守」,像活鬼一樣喬裝假扮,互相廝守,彼此貪愛對方。「緣盡還分手」,任你再如膠似漆,緣分盡的時候,也不得不分道揚鑣,各自隨業流轉。可以同時死,但不能同處去。
       古人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分飛。」《無量壽經》這段話很多人引起共鳴:「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所以,佛勸我們「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有些人做一世的夫妻還做不夠,發願要生生世世結為夫妻。發這樣的願,注定得再來輪迴,可是再來就沒那麼幸運還能得人身了,恐怕不在人道。有些新聞報導人獸戀情,人和狗、海豚、牛、馬等等戀愛,這是很明顯的輪迴例子,前世感情太好,今世一個墮在畜生道。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形象的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揭示情愛壞苦。唐玄宗被迫賜死楊貴妃,肝腸寸斷,痛不欲生。據說,七月七日夜裡,兩人曾在長生殿發誓:願生生世世為夫妻,說完,手抓著手哭泣。詩歌最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發這個願,是輪迴的願,就無休止的再來輪迴。
       「嗏,為你兩綢繆」,唉!和你兩相纏綿、情深意長,「披枷帶杻」是比喻,牽腸掛肚的情執就像枷鎖等刑具,把人束縛在六道輪迴中,不得自在,不得解脫。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說:「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人被妻子、兒女、房屋、舍宅等東西所束縛,比坐牢還慘。坐牢有釋放的日期,妻、子等沒有遠離的念頭。
       魏斯醫生的催眠報告,有一個案例,是巴勒斯坦古國時代發生的事。那時居住在巴勒斯坦的早期基督徒,經常遭受羅馬士兵的肆意欺凌。女孩叫瑪莉安,她父親叫伊禮,正值壯年。士兵們想出慘無人道的把戲取樂。起初,他們用繩索捆住伊禮的腳踝,一位士兵捉住繩子另一頭騎到馬背上,策馬向前,把他拖在地上走。過了幾乎是無止境永遠熬不完的片刻,馬停下來。她父親已經遍體鱗傷血肉模糊了,不過,總算通過這種酷刑的考驗死裡逃生。面無人色的女兒,猶能聽到士兵們獰笑歡呼的聲音。
       可是他們意猶未盡,不肯甘休。兩個士兵撿起繩子另一頭捆住各自的胸部,拼命活蹦亂跳,好像他們就如同馬匹般的矯健。父親被拖在地上顛簸前進,頭部撞到了一塊大石頭。這致命的一擊,使他奄奄一息不省人事。士兵們將他拋在飛揚的塵土中,揚長而去。對士兵們來說,這些毫無意義的舉止只不過是一場遊戲。她流下了怨恨和痛苦摻雜的眼淚,坐在沾滿血跡的泥地上,上身不斷的前後搖晃,父親的頭顱就擱在她的膝蓋上。他已經再也無法說話了,鮮血從嘴角潺潺流下。當他每一次喘著要多吸點空氣時,喉嚨都發出咯咯的聲音,死亡已經非常接近了,他兩眼的光芒如日薄西山,趨向生命的盡頭。
       「我愛你,爸爸」,她輕輕的對他說道,悲傷的看著他那昏暗的眼睛,「我會永遠永遠的愛你。」他那神志不清的雙眼在瞑目之前,回過頭來眨了一下,表示完全明白女兒的心意。直到夕陽西下,她都像推搖籃似的繼續來回搖晃著上半身,親戚和其他村民輕輕的將他的屍體搬離她的身上,以便準備後事。在她的心靈裡她依然看到父親的雙眼,她確信父親了解自己的心願。
       就這一句「我愛你,爸爸,我會永遠永遠的愛你」埋下愛的種子,兩人分別輪迴了幾千年後,這一世結為情侶。當然他們還有其他世相遇的故事。憨山大師說:愛是生死輪迴的根本。這個愛根,不是今生才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而是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都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反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這個愛根呢?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所以生死無窮無盡。
       這本書的名字叫《真愛永恆——靈魂伴侶的重聚之旅》,世間所謂的真愛永恆,意味著輪迴永恆,你看透了嗎?還有一篇叫《爸爸,我愛你愛了四萬年》,輪迴幾千年、幾萬年、幾億年,那並非都在人道過日子啊,在三惡道受苦的他沒催眠出來。
       父女、母子轉為夫妻,這一類輪迴的鬧劇上演了太多太多。情執放不下,就繼續輪迴。《楞嚴經》佛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在輪迴中,我愛你,你愛我,我牽掛你,你牽掛我,結果就是我綁你、你綁我,互相緊緊綁在輪迴裡面,生生世世不得出離,「生死不休,惡道不絕」。
       「覷破冤家」,覷破即看破,要看破夫妻、情侶,往往是前世冤家來討債、還債而已。有些情侶,雙方在一起很痛苦,想分開卻又分不開,互相折磨、煎熬,這是典型的討債型,你欠他的。覺悟的人,「各自尋門走」,各自都要尋找出路,決定念佛求生西方,是了生脫死,最為正大光明之路。
       「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魚離開水就活不了,魚水夫妻指親密無間。有一個成語叫「相濡以沫」,意思是,水乾涸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通常用這個詞形容老人們的愛情,老年人固然不像年輕人轟轟烈烈,可是他們可以幾十年相濡以沫,並且這種感情歷來被世人所讚頌。世間人總認為情愈濃愈好,很不忍心告訴你:相濡以沫,注定再來輪迴,老夫老妻間那一分內心的牽掛放不下,就得再來輪迴。因此蓮池大師奉勸大家,把如同魚水一般難分難捨的夫妻情愛瀟瀟灑灑一筆勾銷。
       必須聲明,不是勸你離婚,而是,從心裡放下,從心裡捨棄今生。事上隨緣,該做的事還去做。
       三、桂子蘭孫一筆勾
       「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在否?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桂子蘭孫一筆勾。」
       「身似瘡疣」,瘡,瘡毒。疣,贅瘤。這個幻身,如瘡毒贅瘤,使自己受苦,身是苦本。印光大師說:「攬地水火風之身,乃筋骨血肉之聚。方生即滅,才榮便悴。眾骨支撐,如以木為屋。一皮包裹,猶以泥糊壁。裡面盡屎尿膿血,外頭生垢汗髮毛。蛆蟲棋布,蚤蝨星羅。假名為人,實我焉在?而且以眼耳鼻舌身意之閑傢具,奔馳於色聲香味觸法之荊棘林。由是起貪瞋痴之無明,滅戒定慧之正智。五蘊本空,誰肯一照?六塵無性,人皆認真。致令萬苦俱集,一靈永昧者,幻身與妄心也。……若論幻身,則生同傀儡,死作塵土。妄心,則隨境生滅,毫無實義。又何必留鳥跡於空中,繫清風於江上也哉?」
       「莫為兒孫作遠憂」,人生世間,千思萬算,種種作為。究到極處,不過是為了養身口、遺子孫而已。可是,身則粗布亦可遮體,何必綾羅綢緞?口則菜羹盡可過飯,何必魚肉海味?子孫則或讀書、或耕田、或做生意,自可養身,何必富有百萬?
       況且從古至今,最擅於為子孫謀萬世之富貴的人,莫過於秦始皇。秦始皇吞併六國,焚書坑儒,收集天下兵器以鑄大鐘,無非欲愚弱其民,使老百姓不能起事造反。誰知陳涉一起,群雄並作。一統之後,不上十二、三年,便致身死國滅,子孫盡遭屠戮。直同斬草除根,沒有剩餘。由此看來,欲令子孫得到長久安樂的,反而讓子孫速得死亡。
       漢獻帝時,曹操為丞相,專其威權。凡所作為,無非是削弱君王的勢力、加重自己的權力,目的是想等到自身一死,兒子便可以做皇帝。沒料等到自己去世,曹丕篡位。而且屍猶未殮,曹丕即移曹操的嬪妾,納於己宮。死後永墮惡道,歷千四百餘年,至清乾隆間,蘇州有人殺豬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鄰有一人見之,生大恐怖,隨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載《淨土聖賢錄》。
       曹操費盡心機,為子孫謀。雖做皇帝,只得四十五年,國便滅亡。而且日與西蜀、東吳互相征伐,哪裡有過一日的安樂啊?自此以後,若兩晉宋齊梁陳隋,及五代之梁唐晉漢周,都不久長。就中唯東晉最久,僅一百零三年。其他或二、三年,或八、九年,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即便滅亡。此乃正統。其餘竊據偽國,其數更多,其年更促。推究他們的初心,無非欲留給子孫以富貴尊榮。深究他們的實效,反而令子孫遭劫受戮,滅門絕戶。且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尚且不能令子孫世受其福。況區區凡夫,從無量劫來,所作惡業,厚逾大地,深逾大海。可保家道常興,有福無殃也?
       世間人一輩子都是在為兒孫操心,忙完兒子,忙孫子。富人有富人的忙法,窮人有窮人的忙法,各自忙得樂此不疲,「累念積慮,為心走使」,就是從來不為自己的來生做打算。
       「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在否?」從前燕山人(今河北省)竇禹鈞費盡心機,教成五子,名揚天下,今日什麼也不存在!
       「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唉,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聚際必散,積際必盡,生際必死,高際必墮。
       「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有誰識得當人自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亙古亙今,常自如如。印光大師說:「譬如真金打做馬桶夜壺,雖日盛糞,而金性仍然不變。打做佛像菩薩像,雖極其貴重,而金性仍然不變。世間人各具佛性,而常造惡業,如以金做馬桶夜壺,太不知自重了。若知此義,誰肯常作馬桶夜壺之下作東西乎?然人爭著做馬桶夜壺。百千萬億中,或有不肯作馬桶夜壺,一意要作佛像菩薩像,連天帝大王之像亦不肯作者,蓋甚少甚少也!」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還是操心一下自己的生死大事吧。子女與父母無非是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係,應該徹底捨棄今生的所謂天倫之樂,尋求解脫。
       「因此把桂子蘭孫一筆勾」,「桂子蘭孫」指攀桂折蘭即考取功名科第的子孫,即世人所言有出息的、爭氣的後代。因此,要把兒孫攀宮折桂、封相拜侯的想法徹徹底底一筆勾銷。
       四、富貴功名一筆勾
       「獨佔鰲頭,謾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斗,聲勢非常久。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獨佔鰲頭」,科舉時代中狀元稱獨佔鰲頭。十載寒窗,一舉成名。「謾說男兒得意秋」,金榜題名,高中魁首,這是男兒最得意的時候了吧。「金印懸如斗」,金印,官印。如斗,謂官印之大。官愈大其印愈大。「聲勢非常久」,雖然擁有斗大的金印,做很大的官,可這聲名威勢是不能長久的。古人說:「縱使英雄功蓋世,只留白骨掩荒丘。」
       「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唉!世上有多少追名逐利的夢中過客,徒勞的向外馳求,年紀不大卻白了頭髮,為追逐功名耗費心力。「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唐代小說中有著名的「黃粱夢」:有一盧姓書生,欲進京考取功名,途經邯鄲時很是疲倦而欲作休息。身旁有一老翁洗好了黃粱米正欲煮飯,見其疲累便將枕頭借給書生,書生頭靠枕頭很快入睡進入夢境。他夢見自己金榜題名,高中進士,並且娶妻生子,很快又官至宰相,仕途亨通,整整歷經四十年的富貴功名,顯赫一時。最後因犯罪而將被斬首時,他猛然驚醒,回頭一看,身旁老翁的黃粱飯尚未煮熟。老翁見他醒來便說:「四十年的功名富貴,很是暢快吧!」盧生心想:「他怎會了知我的夢境?想必是神仙來度化我。」於是便捨棄功名,隨老翁遁世修道。正夢之時真真切切、樣樣實有,但驚醒時,一切皆歸空無。現實人生亦如同四十載的夢中生涯般,其實都是暫時的迷亂顯現,毫無實義。
       印光大師說:「切不可求人天福報。凡夫有福,必造殺業,既造殺業,難逃殺報。況有福之人,不止造一殺業。然則求福之人,乃為自他求禍也。學佛之人,不可不知此義。」
       「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因此,要把貪求功名利祿的思想痛痛快快一筆勾銷。
       五、家舍田園一筆勾
       「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嗏,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搆。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榮華富貴、金玉滿堂,可與王侯相比,世間人引以為豪,有說不盡的歡樂喜悅,在修行人看來卻是無盡的憂愁。世間人認為物質豐裕的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樂的基礎,這種對幸福的理解實在太一廂情願了,仔細觀察每個貪求物質享受者的內心,都會發現其中飽含的痛苦。古人說,有一頭羊就有一頭羊的痛苦,甚至有一條茶葉就有一條茶葉的痛苦。這些物質世界五光十色的欲妙享受,非但不是幸福的源泉,相反正是痛苦的根源。龍樹菩薩說:「積財守財增財皆為苦,應知財為無邊禍根源。」
       「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這兩句話唯妙唯肖,大家都深有體會。絞盡腦汁、不擇手段拼命賺錢,賺到之後又患得患失,坐立不安,憂心忡忡。無也憂,有也憂,「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古人說「豈知住世金銀寶,借汝權看數十年」,再多的金山銀山,銀行裡存再多的錢,暫時借你保管而已。一個人就算擁有整個地球的財物,臨終兩腳一伸,一分都帶不走。「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嗏,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唉,粗茶淡飯勝過山珍海味,出家人樸素破舊的衲衣勝過金裝玉裹,少欲知足,無憂無慮。
       「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搆」,盡天地間的高厚廣遠,無非是我安居的茅廬,何必建造高廣的華堂豪宅?蓮池大師說「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以野草為食勝過空腹,以茅蓬為屋勝過露宿,人生若懂得知足少欲,所有煩惱將一掃而光。大梅禪師也是「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一池的荷葉,足夠做衣服,還嫌多;樹上的松花,全當食物還綽綽有餘。
       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迴?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有阿彌陀佛,可以依靠。可惜世間人知道的甚少,知而真信實念的更少。
       「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因此,要把處心積慮廣置家產的念頭乾乾脆脆一筆勾銷。
       六、蓋世文章一筆勾
       「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斗牛。百藝叢中走,斗酒詩千首。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時難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斗牛。」學海,比喻學識淵博。文陣,猶言文壇,文場,因其角逐爭競,互不相讓,故稱之為陣。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此處代指天空,雲霄。學識淵博深廣如海,文章氣魄光芒萬丈。
       「百藝叢中走,斗酒詩千首」,才華蓋世,身懷百藝,文字功夫上的各種技能,如詩、詞、歌、賦、書、贊、銘、記等各種文學體裁樣樣精通。斗酒詩千首,喝完一斗酒即可作出千首詩。唐李白有「斗酒詩百篇」之譽,唐王績被世人稱為「斗酒學士」,均指天才橫溢,能詩善文。
       「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唉!縱然才華蓋世,滿腹經綸,又有什麼值得誇耀和驕傲的?
       「生死跟前,半時難相救」,要知道無常到來的時候,文字功夫救不了你。印光大師說:「一息不來,即屬後世。此時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亦無用處。若不及早修持淨業,待到此時,方知虛受此生。枉將宿生所種善根,盡消耗於之乎者也中矣。可不哀哉。」
       蘇東坡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每到一處,必隨身攜帶一軸阿彌陀佛聖像,並說:「這是我往生西方的公據。」臨終時,呼吸微弱,惟琳長老前來提醒他提起正念。他無奈答道:「我也知道西方極樂,可是用不上勁啊。」友人也鼓勵他:「先生一生都在為此努力,此時更須著力啊!」蘇東坡應聲道:「著力即差。」說完,奄然而逝,世壽六十六歲。生死沒了。
       世間修身立業,以至為聖為賢,若比往生西方,了生脫死之業,則小乎小矣。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因此,要把創作出蓋世文章流傳萬古的思想簡簡單單一筆勾銷。
       七、風月情懷一筆勾
       「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煙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可惜光陰,懡儸空回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
       「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夏日觀賞風景,春天到戶外踏青,歌舞聲色場中意興濃密。「煙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煙花巷尋花問柳迷失了多少浪蕩子。親朋歡聚,酒席會上書畫琴棋。
       「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唉!可誰知風流一時,苦歸身後。《地獄門前——與李真刑前對話實錄》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李真為原河北省國稅局局長):
       在獄中,李真對記者說:「送我上斷頭台的也是她(指其情婦),她若不穿上千元一件的服裝,不用數百元的化妝品,不為掙不到錢發牢騷,我也不會犯這麼大的事。」
       這位鋃鐺入獄者在臨刑前對記者這樣悔恨:「刀不架到脖子上,就沒有切膚之痛。說實在的,我是從被判死刑後,才知道古人那些警示是多麼精闢,多麼重要。前段時間看書,還看到了一句話,也是警示好色之徒的,讓人毛骨悚然:『羅襪一彎,金蓮三寸,是砌墳時破土的鐵鋤。』想一想這幾年來,我與她的交往,還真是這麼一回事。我每滿足她一分心願,就等於讓她給我掘了一鍬墳土。我好像看到了,她一鍬一鍬的鏟起,漫天飛揚……她是誰,她為什麼這麼心狠?她笑著,但手裡的鏟子沒停過。現在我看清了,她就是秋蓉,那個送我下墓穴的女人呀……唉!過去的山盟海誓哪兒去了?過去的似水柔情哪兒去了?……過去的一切,難道過去的一切都是假的?」
       以上是一位死刑犯臨刑前的幡然悔悟,李真為了博取情婦的歡顏,逐漸使欲望膨脹到無法控制的地步,為追逐情欲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直至喪身,有理智的人難道不應該從這個活生生的劣性事例中吸取教訓嗎?
       「可惜光陰,懡儸空回首」,懡儸,羞慚。白白浪費了寶貴光陰,老來羞愧後悔,可惜晚了。古人說「地獄盡頭成隊入,西方無個肯修行」。
       「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因此應及早回頭,改往修來,洗心易行,把那尋愛追歡的風月情懷徹徹底底一筆勾銷。
       結語
       印光大師說:「縱令大孝尊親,極世間之孝養。富貴學問蓋世,亦幻夢中所現之虛華幻相。至現過之後,又有何實跡可得哉?則凡功名也,兒女也,學問也,名譽也,究於生死分上,了不相干耳。」古人說:「死死生生生復死,來來去去去還來」。我們已經在六道裡混了無量劫又無量劫,還要繼續混下去嗎?修行人要有志氣,從內心與六道輪迴來個一刀兩斷。「如今不做輪迴夢,只走人間這一遭。」
       錯誤之處,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不吝賜教。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釋自了叩呈。
       老法師:自了法師的報告,我們聽到了,這篇文字也看到了。蓮池大師《七筆勾》,學佛的同學大多數都知道,認真去念一遍,發心想學習恐怕很少。自了法師在此地提醒我們,這些事情都在眼前,講得踏踏實實,句句都是真話。不信,如果你犯了,後果如同這篇文字所說的,你逃不過,逃不過六道輪迴,逃不過三途苦報。因果太可怕了!真正相信這個事情,是有福的人,是有智慧的人。這個事情都在眼前,都在我們身邊,我們想一想,把早年的事情,我這個年歲了,想想我們二、三十歲的時候,在那個時候生活當中追求名利、追求物質享受的人,今天何在?有到臨死的時候才回頭,來不及了。還有死了以後才回頭,這很難得,死了以後才知道做錯,活的時候不知道,來向我懺悔,來向我感恩。死了以後怎麼知道?他託夢給別人,給他的朋友,給他非常可信賴的朋友,讓他把信息傳給我。我們看到怵目驚心,回頭想一想,自己往生有沒有把握?這一口氣還沒斷,回頭還來得及,到這一口氣斷了,回頭來不及了,那個時候怎麼辦?
       自了法師,我稱一句,不是讚歎,菩薩再來,來幹什麼?來救度這些苦難的同修,在救度這些自以為是的人,他現在還不知道。這篇文章解釋得好,這七樁事情都講清楚、都講明白了,趕快回頭!沒有聽懂的,這篇文章我希望他讀個三十遍、讀個五十遍、讀個一百遍,你遍遍感觸不一樣,對你非常有加持力。我們再看下面一篇。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同修,阿彌陀佛!慚愧弟子甘肅驪靬古城金山寺佛學班開鐳,報告的題目是「了生死幻夢,歸極樂故鄉」
       人生第一樁大事,就是生死大事。印祖云:「大丈夫生於世間,事事無不豫為之計。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問。直待報終命盡,則隨業受報,不知此一念心識,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三途一報百千劫,復生人天了無期。由是言之,則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講求也。」
       反省吾輩學人學佛數年,功夫總也不能得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常常忘記了生死事大,每天忙著「共爭不急之務」,所以修行悠悠泛泛,念佛毫無懇切之心。如憨山大師所云:「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就要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
       甲、輪迴路險,生死事大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凡夫愚迷,對自身所造因果,和內外境緣中種種痛苦危機,多渾然不覺,恣意造作,快意所欲,不知後果。印祖描述當今時代「人心陷溺,世亂已極,正法衰殘,邪說橫興」,並提醒我們「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未燒至其身,轉瞬則全體熾燃,遍界無逃避處。尚猶悠忽度日,不能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又無始劫來,我們所造惡業,無量無邊,倘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鐵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肌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痴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
       印祖在寧波一居士書中說道,「臘月三十日,乃一歲之盡日。倘預先未曾打疊得好,則債主怨家,群相繫縛,那容你過。臨命終時,乃一生之臘月三十日也。倘信願行資糧未具,貪瞋痴惡習猶存。則無量劫來怨家債主,統來逼討,那肯饒你。莫道不知淨土法門者,無可奈何,隨業受生。即知而不務實修者,亦復如是,被惡業牽向三途六道中,永永輪迴去也。」
       是故輪迴路險,深可怖畏,應早警醒,覺知生死事大,速求出離,不要等到臘月三十,冤家來討,心識無主,隨業流轉,悔之晚矣。所以印祖常勸人,要將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在眉毛上,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乙、末法時期欲了生死,唯依念佛法門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印祖云:「如來聖教,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於修而未證之前,大有難易疾遲之別。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為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作人、天、凡、聖證真之捷徑者,無如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
       「眾生輪轉生死,久經長劫,惑業深厚,障蔽妙明,非宿根成熟者,欲於一生取辦,實乏其人。既不能一生取辦,則再一受生,其迷而退者,萬有十千,悟而進者,億無三四。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斷煩惑而證涅槃,其難如是。致如來普度眾生之懷,鬱而不暢,眾生速出生死之道,塞而罔通。然如來大慈,必欲令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遂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淨土法門,無論上中下根,悉令現生度脫,乃以己信願念佛,感佛慈悲攝受,感應道交,故獲斯益。其有已斷煩惑者,即可頓證法身,速成佛道,縱令惑業深厚者,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故《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觀經》將墮阿鼻之逆惡罪人,猶得以十稱洪名,預諸末品。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盡法界一切眾生,但有信願,無一不被其澤,其圓頓直捷,超出一切法門之上。末世眾生,欲了生死,不修此法,泛修其他仗自力之法門,則但可作未來得度之因,斷難獲現生了脫之果矣。」
       又云「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法門,皆仗自力。此修淨土之最要一關也。以凡夫往生,由信願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若不注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至於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
       師父上人經中講到,「佛法的修學,有從枝葉修,有從根本修,淨宗是從根本修,那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根本的根本。」「整個佛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法,包括阿彌陀佛,包括釋迦牟尼佛,究竟總持的是什麼?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究竟總持。一切法都從阿彌陀佛延伸出來的,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這一切法的根,源頭。搞別的,都是枝枝葉葉。」念一聲阿彌陀佛,即包含了一切諸佛名號,包含了世尊三藏十二部一切經教,包含了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一切法。印祖《文鈔》云,「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餘。」是故「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是知此之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也。」夏蓮老在《淨修捷要》中讚念佛法門云:「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所以,完全不必再修餘門,以此信願持名之法,生死大事,一生成辦,一得往生,便入佛地。
       丙、欲了生死,不可怕死
       印祖教誡我們,「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
       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師父上人講席中反覆開示,我們凡夫肉眼所見皆為幻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才是宇宙真相,萬法並非實有,物質並不存在。並舉出《菩薩處胎經》中彌勒菩薩所言:「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告訴我們,眼前的一切萬法,都是由我們無量微細念頭變現出來的剎那生滅的相似相續相,並沒有實體存在。所以我們一直當作是自己本人的身體,和一切想法感受,只是剎那生滅遷流不住的幻影,並不是真正的自己;我們所有的經歷、各種牽掛不捨、歡喜憂懼,都只是一場夢中故事,了不可得。師父上人告訴我們,自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所以我們所以為的各種傷害、失去、乃至死亡,都不是真的,真正的自己無法被傷害,真正的自己圓滿具足一切,從來沒有失去過什麼,真正的自己不生不滅,本無生死。
       因此,我們所謂的死亡,就是捨掉幻相的色身,和一切幻相的塵境,並無可留戀,也無需恐懼。捨掉假的不會損失任何,失去的只是一個個被我們久遠以來堅固執著、信以為真的虛妄念頭,捨掉的只是妄心所變現的一場幻夢。敢於放下,不懼死亡,求生西方,才正是踏上回歸真我的真正圓滿幸福的道路。
       丁、念佛生西,了生死假我,歸自性真我
       《彌陀要解》云,「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指法界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師父上人講席中釋云,「眾生本覺理體,就是眾生的自性,就是我的自性,就是我的真心。」所以,阿彌陀佛即是我們真如自性的德號。
       《科註》云,「極樂世界,無量清淨莊嚴,全顯當人自性」,「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極樂國土,非在心外。百界千如,皆我本具。心淨則佛土淨,土淨即我心淨。何有一法,在我心外。」
       是故,極樂世界是從我們自性清淨心流現而出,全體依正莊嚴,無量殊勝美好皆是自己真如自心之本有家珍,念佛求生西方就是回歸真我本來故鄉。
       印祖云:「娑婆為極苦之邦,固屬客途旅舍。安養為極樂之域,原是本有家鄉。」「須知吾人現前一念見聞覺知之性,與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常住寂滅之性,無二無別。但以迷心逐境,背覺合塵。致使輪迴六道,了無出期。認六道業報之身,為自己本命元辰。仗亙古亙今不遷不變之佛性,受頭出頭沒忽升忽墜之苦荼。鏡花水月,了無實相。不異當場演劇,生旦淨丑,君臣佐使迭更。而主人翁本來面目,毫無改變。惜乎眾生當場即迷,以幻為真。棄背本有,枉受輪迴。」「諸佛菩薩愍之,遂即大開方便,令其往生西方。則出離戲場,歸家安坐。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
       是故,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捨離六道業報之身的假我,即可回歸真如自性的真我,從輪迴迷夢中醒來,回歸自心淨妙佛土,本來家鄉。印祖勸曰:「請將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做本命元辰,時時繫念,刻刻提持。從茲消業繫籍,生如來家。安住三德祕藏,常享法樂,遍入十方剎海,廣度眾生。」
       戊、結語
       《文鈔》云:「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淨土法門,了生死無上妙法也。」印祖勸勉我們,「縱壽百年,彈指即過。一息尚存,當求出路。毋使臨終,悔之無及。每憶經云,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信心難生。四者幸備,尤當努力。如登寶山,要得摩尼。良以在凡夫地,未斷惑業,生死不了,難免墮落。所以如來極勸眾生,發真信心,及切願心,持佛名號,求生淨土。當知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眾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實一切諸佛疾成正覺之最上法門。」「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最後以印祖法語結尾,與諸位仁者共勉。「應當發願願往生,濁惡客途速起程,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以上是慚愧弟子開鐳粗淺的心得報告,定有許多錯誤之處,叩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仁者惠予慈悲指正。無量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開鐳頂禮敬呈。
       老法師:開鐳的報告一點都沒錯,如果只是說到而做不到,那你就真的錯了。明白之後一定要落實,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念,我的家在極樂世界,到這個地球上是來旅遊的、是暫時的。地球上的東西樣樣都可以看看,都可以欣賞欣賞,決定不能放在心上,要學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你在這裡也能學到不少東西回去。這就是參觀、旅遊、考察,你看看阿彌陀佛參觀諸佛剎土,參觀、考察,結得四十八大願。你這次到地球上來參觀考察,能不能像佛一樣也結得四十八願?讚歎淨土法門,把淨土法門弘遍遍法界虛空界,廣度一切眾生,那就完全正確了。好,後面還有一位。
       學生:大士閣首屆「大學生佛學夏令營」心得報告。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慚愧學生唐晨馨,今天向大家恭敬匯報的主題是:「感恩」
       不知不覺將近二十天的時光匆匆流逝。回顧來道場的點點滴滴,一股熱流湧上心田,那是感恩與感動。在這裡學生感受到了家的溫馨,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更感受到了和合道場、清淨僧團的不可思議。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投足中都是內心真誠恭敬、謙卑和順的自然流露,讓人感佩萬分。師父上人常提醒我們「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現在學生從法師們的言傳身教中更深的體會到其中的含義。一個和合的道場能讓無數眾生生起正信,他們是人天耳目,長養我們的法身慧命。
       昨晚的溫馨生日晚會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每一個環節背後都飽含著法師們精心細緻的安排與愛,處處都讓人感動不已。黃昏,窗外下著甘露,萬物都在接受著自然的恩賜。我們坐在整潔莊嚴的報恩講堂中,在法師的陪伴下聆聽師父上人的諄諄教誨。一切都是那麼祥和,法音宣流於每一個角落,吊籃中的花、放生的小鳥和松鼠也和我們一同聽受彌陀教誨。此時此刻,從心底最深處湧出的慈母名號「阿彌陀佛」,讓學生感受到了「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真誠的祈禱世間永遠不再有殺戮,每一個聖潔的生命都能以其最美好的方式存在,盡形壽後回歸極樂,回歸自性,圓成無上佛道。恩師常教誨我們要「發菩提心」,保持一顆念念利益眾生的心。而道場的點點滴滴就是在護持著我們的正念,令心不亂。所以在這裡,還是忍不住的深深向您們道一聲感恩!
       藥石清淡精緻,猶如媽媽的愛一樣無微不至的滋養著我們。我知道其中還有聲聲彌陀佛號的加持。看著法師過午不食,包攬後勤,為我們烹調藥石,還要提著沉重的桶,將食物親自打到每一個學員的碗中,想著多少來之不易的因緣匯聚而成眼前一粥一菜,感恩與慚愧心盈滿胸中。所以佛陀教導我們,食存五觀是最自然的流露。從前的我們不知「量彼來處」,不知萬物養育之恩,被貪欲蒙蔽自性的光輝,所以處處隨業識流轉。今日幸蒙正法開顯自性,所以吃飯中也吃出了感恩、恭敬、謙卑、禮讓、平等無差別,不貪著,為他人著想的心。海賢老和尚說「搬柴運水無非是道,粗茶淡飯皆是修行」,覺與迷就在最平常的生活小事中。願與同倫共勉,不浪費一分一秒時間,從心靈隱微處默默洗滌,去習氣,住彌陀之心願,淨業可期早成。
       生日晚會的第一個環節,是幾位法師與學員代表為父母獻上一封親筆家書,「尊敬的母親大人慈鑒……」,真摯的母子之情感動著台下的每一個人,一位位偉大的父母,捨棄了最難割捨的至親之情,將小愛擴展到對眾生的悲憫之愛。為了孩子永遠脫離苦海,獲得究竟圓滿的快樂,他們承受著世人的不解與嘲諷,再艱難也要為孩子的菩提路遮風擋雨。他們就像大地一樣默默忍受,奉獻自己的一切,只為孩子與眾生的幸福和安樂。偉大的父親母親,請接受學生深深的敬意與祝福,願您們早日成佛!後勤法師給長輩們準備好了一枝枝康乃馨,每一枝上都有法師精心製作的師父上人的墨寶卡片,每一張都不同。學生想這是恩師對我們每一個人特別的叮嚀與囑咐,應永生牢記。學生有幸得到的卡片正反兩面分別是「老實念佛」和「一心念佛」。恩師一生弘彌陀之大願,教導我們信願持名,老實念佛,莫懷疑、莫夾雜、莫間斷,盡此一生必生淨土。如此至誠懇切的勸誡,學生誓要銘記於心。行住坐臥,心不離佛,佛不離心,自度度他,續佛慧命,傳佛教化,圓成佛道,方能報答師恩於萬一!
       後面的環節是洗腳課,這是一門大學問。在法師的精心安排和學員的身體力行中,學生學到很多,也有很多感觸。從前的自己心思太粗,對父母的關懷與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相比,太慚愧。一堂洗腳課就是一堂拜佛課,拜的是堂中兩尊佛,清洗的是自己不細緻、不柔和、不恭敬的妄心。從椅子的擺放開始,為父母蓋上毛毯以防著涼。就像小時候母親擔心在搖籃中的我們著涼,而蓋上親手製作的小棉被一樣。洗腳水是用艾葉煮的水,加上薑末,祛寒除濕、通經活絡,一盆洗腳水就是一盆滿滿的愛。為父母輕柔脫下襪子,撫摸著那雙被歲月侵蝕而逐漸衰老的腳,想想他們曾忘記停歇的奔走於為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學業,為我們能有幸福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可曾將這分恩情銘記於心?「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為了今生乃至累生累世為我們操勞,庸庸碌碌走完一生的父母,自己今生一定要成就。為父母按摩腳底穴位及小腿經絡都是學問,為人子者怎可不學醫,盡心盡力傳承老祖宗的智慧,進而圓滿孝道,是應時時自勉的。按摩時默念佛號,將彌陀願力傳給父母,唯願雙親早日趨向正信,走向最圓滿的光明大道。
       此時此刻,真的感受到兒時父母照顧我們,都攝六根的心境,唯恐讓孩子不舒服,沒有最舒適的環境,這分用心是我們無法報答的。學生的「善體親心」來得太晚了,對父母的付出有太多忽視與理所當然。學生暗暗在心中發誓,今後對父母要像父母對我們的用心一樣。真正的孝子,心中片刻不曾丟失對父母的牽掛與孝養。我們佛弟子要成就世間最圓滿的孝道,就是度脫父母永遠出離生死苦海,此乃大丈夫所行。唯有大願大行,堅忍不退之心,方有希冀。
       晚會中溫馨動人的場景還有很多,例如用愛心、佛號以及館長慈母精心培育的薄荷葉製作的餅乾,每一小片都是彌陀的恩賜。看著慈悲的兩位大家長,親切的法師和同修們,我們一家人其樂融融,在這五濁惡世中還能處於一方淨土,感受佛光的加持與攝受,是何等幸運之事!願我們肩並肩,在回歸極樂的道路中一同克服障難,堅定道心,回歸自性,一個都不能少!阿彌陀佛!
       以上是慚愧學生唐晨馨粗淺的學習報告,錯誤之處請求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評指正。學生樂意接受,至誠頂禮感恩,阿彌陀佛!恭祝尊敬的師父上人:法體安康,六時吉祥,久住世間,光壽無量。慚愧學生唐晨馨頂禮敬呈。
       老法師:唐晨馨同學在這二十多天的學習,漸漸的醒悟過來了,明白了,好事情。希望隨著日程的進步,這個班,夏令營,一期是一個月,往後還有十天,我相信十天,妳的感受,妳的心得,會超過現在的二十天。妳會相信,真誠心、清淨心、感恩的心、恭敬心,給妳帶來意想不到的利益,這就是大經上所講的,真實智慧,真實之利。祝福妳,祝福大家,希望我們天天都有進步,都能發現自己的過失,改過自新。好,今天時間到了。

論壇主題報告系列:為馬來西亞萬人實習[活着]計畫講話

為馬來西亞萬人實習[活着]計畫講話


以上網址原出處:聖賢教育全球同學網


Sunday, October 4, 2015

孔子反對愚孝;學習傳統文化的第一堂課,必修的一堂課。

Labels 標簽:無量壽經科註學習班, 甘肅驪靬古城金山寺,因緣生居士,詩尤其《唐詩三百首》是一把雙刃劍, 中國古人生活的詩,「游於藝」,學習傳統文化的第一及必修的一堂課,孔子反對愚孝, 中華文明,如何掌握文言文,中華傳統文化今世所必需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因緣生、開弘法師  (第一七O集)  2015/9/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70
       老法師:好,開始。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因緣生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中華傳統文化,今世所必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構成亦本自多元。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便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以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等學術流派為輔助。東漢初年,佛法傳入中國,很快便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而又互助互補的文化格局。以至於明代末年的佛門高僧憨山大師便感嘆說:「不知《春秋》,不能處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此三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缺一則偏,缺二則隘,三者無一而稱人者,則肖之而已。」憨山大師說,儒、釋、道三家把治理天下和超越俗世的學問都講到極致了,假如三家學問有一家沒有學到,他的見解就會偏激;假如三家學問有兩家沒有學到,他的思想就會狹隘;若是三家學問都沒有學,那他只是表面上像人的樣子而已。
       中國清代文學家龔定庵有這樣兩句名言,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刻在心上: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定庵先生說,想滅掉一個國家,必須先滅掉他們的歷史;想要滅掉一個族群,必須先滅掉他們的文化。可見不懂自己國家的歷史,不能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化,這是亡國滅種的徵兆!
       由於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中國曾倍受世界各國的欺凌,也使中華民族徹底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有許多從西洋留學歸來的學者,便武斷的說中國之所以落後,全是由於科技的不發達,而科技的不發達又是因為受傳統文化的束縛所致,於是便提倡完全向西方學習,狠批自己的老祖宗。而於此同時,也有一些到日本留學的學者,他們驚奇的發現,日本之所以能夠國富民強,原來竟是靠中國的儒家經典,於是便回歸祖國試圖恢復傳統道德教育。只可惜東風終究沒能壓倒西風。
       正當那些熱血青年吵嚷著要扔掉舊文化,廢棄文言文的時候,佛門高僧印光大師便預言說,我們若拋棄了傳統,不出百年,社會病態必將現前。印祖的諄諄告誡言猶在耳,距今不過八十年。
       「孔家店」被打倒的「罪狀」之一,便是說孔子歧視壓迫女性;說「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五倫十義」都是封建糟粕,是用來束縛女性的精神枷鎖。於是乎「一犬吠影,百犬吠聲」,許多人根本一點都沒有去了解,便也跟著喊打,致使孔子沉冤莫白數十年。
       「綱」字,原是指提漁網的總繩子,因為它在網捕時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後來就用「綱」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讀過《三字經》的朋友就知道「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其中的「君臣」是泛指一切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使領導人和被領導人之間充滿恩義;父子之間充滿親愛;夫婦之間充滿和順,這是治國的三個綱要。這有錯嗎?怎麼能是糟粕?「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所謂「常」,即是永恆不變之定理。《左傳》的作者,孔老夫子的好朋友左丘明,便說過:「人棄常則妖興。」佛家有五條根本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和儒家的五常恰恰不謀而合,「不殺生」即是「仁」;「不偷盜」即是「義」;「不邪淫」即是「禮」;「不妄語」即是「信」;「不飲酒」即是「智」。可見,「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正如戰國列子所說:「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
       「三從」出自《儀禮.喪服》,指女子「未嫁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或夫死從子」。後世一些半吊子學者,將其中的「從」字解釋為服從,所以麻煩來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假如「從」字真是服從的意思,我們中國還會出現孔子和孟子兩位聖人嗎?請不要忘了,他們兩位可都是幼年喪父,由母親一手教養出來的!「從」字,在古漢語中有「追隨」的意思。「三從」的本來面目是,女子未出嫁前追隨父母,由父母負責教養;出嫁後追隨丈夫,由丈夫負責生活;老年追隨子女,由子女負責贍養。真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四德」出自《周禮.天官.九嬪》,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是說判斷一個婦女是否優秀,一要看她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這個最為重要;二是看她講話是否有口德,並非注重口才;三要看她儀容是否端莊,並非注重美貌;四要看她處理家務,相夫教子的能力。就即使現代社會,以這四個標準來選擇太太,也同樣是錯不了的,因為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標準。就包括男同胞也應該具有這種最基本的教養。
       《孔子家語》中記錄了孔子這樣的一句話:「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歟?」夫子說,妻子是一個家庭的主要角色,怎麼敢不恭敬?還說:「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其中的「閨閫」,便是指婦女居住的地方。近代高僧蓮宗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非常讚歎這句話,他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尤其是母教。他說,治國平天下的大權,女人家著實操持了一大半。漢儒馬融在註解《易經.家人卦》時寫到:「家人以女為奧主。」漢武帝時的名將衛青曾說:「男兒無室家無梁。」您還敢再說,中國古時女子沒地位嗎?
       「五倫」是指「夫婦、父子、君臣、兄弟、朋友」,這五種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五種關係之間,各自盡好自己的本分,便為「十義」,即「夫義婦順,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正所謂「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釋淨空老教授便曾經感嘆,當今社會,夫妻反目,父子相夷,兄弟鬩牆,朋友相詐,自相殘害。究其根源是因為五倫不明,道德全廢。所以說,時代雖有變遷,倫常之義絕不能改變。
       在瘋狂的反傳統運動中,被砸得最爛的是孝道。卻不知這個「孝」字正是為人之本,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也是一切德行學問的開源。在《孝經.諫諍章》中,曾子向孔子請教:「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意思就是說,請問老師,兒女完全順從父母的要求,這可以稱為孝順嗎?我們注意看夫子是什麼反應,孔子聽了曾子的提問,連聲訓誡他說,這叫什麼話呀!這叫什麼話呀!父母若有敢於勸諫的兒女,就不會做下不合道義的事情。所以若遇到不合道義的事情,為人子女者,不可以不規勸父母;為人臣子者,不可以不勸諫君王。所以兒女若遇到父母做不義之事,一定要善加規勸。假如只知道一味的盲從父母的要求,那又怎麼能稱為孝子?由此可見,聖人何曾教我們愚孝了?孝順父母何罪之有?真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值金值玉的文化瑰寶指為糟粕,而自唾自棄?
       現代那些不懂中國古典文化的人都會說,古人說話「之乎者也矣焉哉」的,多費事!而其實古人說話也不是那個樣子的,那是古時的文體。至於語體,是隨著時間和地域空間的不同,在不斷變化的。比如我們現在看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白話文,其中某些名詞已不知是什麼東西了。我們中國老祖宗是最有智慧的,他們將語體和文體分開,無論語言如何變化,文體始終保持不變。四大文明古國中,唯有中國文化傳承了下來,奧祕恰恰正在這裡。現在我們直接用語體寫文章,知識是普及得快了,但老祖宗數千年的智慧結晶也被一刀斬斷了,這實在是得不償失!
       我們中國已故的前政協副主席趙樸初老人,曾經痛心疾首的說,傳統思想和價值觀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傳統經典是民族心靈的龐大載體。這些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依據,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來屢遭災難而不會解體的凝聚力。假如任此文化遺產在下一代消滅,我們將是民族的罪人、歷史的罪人。大家拿著線裝書不認得,對不起我們的列祖列宗,對不起世界人民,對不起人類。
       一九七O年代,英國大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他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種種社會問題,只有靠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若不是具有大智慧的聖人,斷難做出這樣準確的論斷。
       中國儒家宣導的王道政治首重教育,教育的宗旨在於變化氣質、提高人性,最終達於至善,而探討自然、創造工具、改進民生之事還在其次。其實只要人性提高,可達於至善了,則和平、親愛、互助,自可順應自然而改進生活。故而教育應以德行教育為本位。德備而思想正,思想正而後智慧生。身強體健、合群團結、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行動有則、婚喪有禮,人生美滿、社會安寧、文化發達,其根源都在德行教育。學是覺路,覺悟天理、人理、物理。教育是助人覺悟,以善道覺悟蒙昧,化導愚頑。自己覺悟叫通達,助人覺悟叫化導,通達是智慧,化人是仁愛,智慧與仁愛兼備則名為聖人。
       可惜當前世界各國教育,仍然都是以科學知識為教材,以功利為基礎,無論哪一門學問都可以視為販賣的商品,其最後的效用是滿足人的物欲。然而物欲無窮,不能滿足,愈不滿足,愈去追求,愈求則人品愈下,終必使人墮為物質的奴隸,然後為物欲所驅,作奸犯科而不以為恥。這種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可說是一種物化教育,是好是壞,可由每天的犯罪新聞來說明,不必多加解釋。中國清代大儒張伯行先生有治學聯語曰:「聖賢教學,總是一條正路,倘捨此路,必常行荊棘之中矣;天地生人,都有一個良心,苟喪此心,則人去禽獸不遠哉。」所以,傳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實在是當務之急,迫在眉睫!
       文化是民族之靈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機。回望中國一百多年的苦難歷史,其實根本原因就是忽視了教育,丟掉了自己民族的精金美玉,而去追求那些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所致。而在今天,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終於覺醒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終將成為現實!二OO二年,我們的溫家寶總理訪問美國時,在哈佛大學對中國留學生們有一番精彩的演講,老人家語重心長的勉勵後輩說:回溯源頭,傳承命脈。中華民族的祖先曾經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些話,我們說出來是大話,做出來是大事。
       就在二O一四年的三月二十七日,於中法建交五十週年紀念大會上,我們敬愛的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莊嚴的告知全世界同胞:「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不是威脅,是和平不是動盪,是進步不是倒退。拿破崙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習主席的講話是真誠的、負責任的,因為中國人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當中,都是崇尚道德、崇尚和平的。「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我們慈悲、智慧的先祖,留給子孫的教育一直是善良的教育,一定是愛自己的親人,然後推及到別人的親人;愛自己的國家,然後推及到別人的國家。所以湯恩比博士說,中國人是最有資格領導全世界的,因為中國人的胸懷是裝著整個天下。我們堅信湯恩比博士的話說得一點不錯,但是我們理解他老人家說的「中國人」,應該是廣義的,是指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人。因為文化是沒有國界的,你照著孔子的教誨去學習,你就是聖人的弟子;你照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去學習,你就是佛陀的學生。所以說,中華文化不單單是中國自家獨有的私產,而是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儒家說人人可以成為聖人,而佛家也說人人皆可成佛,他們所說的「人人」,當然有你有我,包括我們每一個人在內。
       然而,無論學習任何學問,都是必須要先具足誠敬心的,否則絕不可能有所成就。釋淨空老教授的老師李雪廬老人,當年對他的弟子們說:「我們這一輩跪著把聖賢的經典接過來,到了你們這一輩,要跪著把聖賢的經典送出去。」老人家所說的「跪著接過來」,是教我們求學的態度,要對經典、對古聖先賢心存敬畏;所說的「跪著送出去」,不是真正的跪下身子送出去,而是教我們放下身段,假如遇到真正願意學習的人,一定要全心全力幫他成就,不能擺老師的架子,不能吝法。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學什麼?怎麼學?下面末學就為大家做一個概略的路線規畫。首先是蒙學經典的學習,這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中之根,應當高度重視。
       《小兒語》是明朝大儒呂近溪為教蒙童學習說話而作的兒歌,後來其子呂新吾又為之做了增補。雖是兒歌,卻不可輕看了,其實它是用最通俗的語言,把深奧的經典給詮釋了出來,可謂話俗而理不俗。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初大儒李毓秀依《論語.學而》篇第六章經文為綱要,仿照《三字經》的格式編撰而成。後經山西儒生賈存仁多次修改,才定名為《弟子規》。全書共計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所列一百一十三件事。真可謂千錘百鍊,一字千金。經文言簡意賅,讀起琅琅上口,堪稱童蒙養正的最佳教材!
       《三字經》是宋朝大儒深甯居士王應麟所作,其中常識和歷史統系的部分是經過後人增補的。尤其重要的是經文中為我們明白的列出了修學次第:「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其實小學經典是教孩子由此契入的;大學經典,則是教我們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明其理。所以,我們萬不可好高騖遠、渴求速成,將本末倒置了。《三字經》中講的這一套修學次第,絕對不能打亂!
       《百家姓》相傳是宋朝初年浙江一位私塾先生編著的,然而它卻並不是單單只為讓學生識字那麼簡單,姓氏文化的背後都有它的歷史淵源,所以從宋朝至民國初年,《百家姓》都是童蒙教學的必修課。
       《千字文》是南朝梁代大儒周興嗣奉梁武帝聖旨一夜而成,全文用一千個不同的字,將天文、地理、常識、倫理、歷史完美的列出。奇文天成,確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三》、《百》、《千》,歷來就被譽為是蒙學的鐵三角。
       《鑒略》是歷史的綱要,因為我們中華文化是文史不分家的,所以很多經文需要「經史合參」才能了知真實義。而《鑒略》的版本有多種,末學推薦讀清代儒者王仕雲編撰的《四字鑒略》。
       《增廣賢文》內容取材於民間諺語和各家典籍中的佳句,通俗易懂,膾炙人口,是一部很具實用價值的大眾化經典。應該是不斷的經過後人多番的刪削和增補,所以現在見到的版本有很多種。在此提醒大家,對於個別經句千萬不能望文生義,而要去感悟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末學曾為《增廣賢文》做過註解,有中英文對照版正在準備排版印刷,將來會敬獻給大家。
       《幼學瓊林》又名《成語考》、《故事尋源》,是明清兩代私塾必讀的童蒙教材。全書通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讀誦,便於記憶。書中融經鑄史、包羅萬象,堪稱蒙學中的小百科全書。以至於清代文人曾有「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之說,其影響力於此可見一斑!
       《龍文鞭影》原名《蒙養故事》,是明代歷史學家蕭良有編寫的童蒙教材,全書通用四言平聲韻,每兩句為一聯,每一句都是一個歷史典故。清初儒士楊臣諍為之做了校對和增補,改名為《龍文鞭影》。這一書名源自佛典故事,「龍文」是古時駿馬的名字,駿馬良駒不需要鞭子抽到身上,牠看到鞭影就會飛馳向前。蒙童熟記了這一千多個典故,待日後深研經論時,便可以很輕鬆的由事而悟理。
       《笠翁對韻》是明末清初的劇作家李笠翁為教蒙童學習對句而編寫的。全書通用對偶聯句,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天地萬物悉羅筆下,十世古今盡入卷中。蒙童只要將此書爛熟於胸,日後吟詩作對便可信手拈來。末學曾為此書做過粗淺的註解,也正在印刷中。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的國度,古時蒙學教材中也有《千家詩》和《神童詩》。從詩中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文雅之氣,同時也能鍛鍊他對文字的敏感。但是詩不同於一般學問,它好比一把雙刃劍,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毀滅人。那些不善的詩詞,腐蝕人的心靈是非常之快的,絕對不能隨便亂學。比如《唐詩三百首》一類的詩歌集本,是一定不能讓孩子去學習的,這點必須要慎之再慎!
       《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根本,教人明因知果、獲福遠禍的方法。我們從許多古書上看到,《感應篇》在古時流傳之廣,已不僅僅侷限在道家弟子的學習,許多大儒,甚至佛家的高僧大德,都每天拿它來檢驗自己的功過得失。釋淨空老教授曾為《感應篇》做過精彩的講解,大家可以在網上收看到視頻。
       《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道家的入門經典,廣泛流通於宋、元、明、清四朝,清初大儒懷西居士周安士先生曾為其做過詳盡的註解。值得讚歎的是,它已打破了門戶之見,教人「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而曉愚昧」。若能時常誦起,確實能令我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一部佛家弟子人人必讀的入門經典。釋迦世尊在其中為我們道破了有人學佛得自在吉祥,而有人學佛卻反而得凶衰困苦的原因所在,並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修學態度和修學方法。尤其對我們現代學佛人來說,可謂一針見血、切中時弊,讀之真可令人猛生警惕、幡然覺醒!
       《佛說十善業道經》是佛家的大根大本,釋迦世尊在此經中明白的告訴我們:「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可見無論人道、天道,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道;無論小乘、大乘,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法!《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和《佛說十善業道經》,釋淨空老教授都有非常詳細的講解。
       以上這些是儒釋道三家的入門經典,因為儒家是入世之學,是一切學問的基礎,故此選用的經典也比較多。我們年齡大的同學假如沒有讀過,也同樣要補課,但是成人記憶力不能與兒童相比,但起碼要達到熟讀。
       另有一部經典要特別重視,那就是《孝經》。孔子一生道在《孝經》,「孝」字深廣無邊、通徹本源。所以,自古便有「以《孝經》統群經」的說法。明白了「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才真正入德學之門。
       讀過《孝經》,可以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是儒家經典的精華會集,不讀四書,只學一些概論性的書籍,終究是散亂無統,無法深入聖賢學問的精髓。《中庸》是儒學的心法,是理論;《大學》是學習方法;《論語》是孔夫子的表演;《孟子》是孟夫子的表演。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讀「四書」好比登堂,讀「六經」好比入室,古人說「大文章皆從六經來」,的確如此。在《禮記.經解》篇,孔子詳細的為我們講述了六經的功用。「溫柔敦厚,《詩》教也」,就是說學習《詩經》,可以使人顏色溫潤、情性和柔、誠樸寬厚。「疏通知遠,《書》教也」,就是說學習《尚書》,可以使人通達無礙,鑒往知來。「絜淨精微,《易》教也」,就是說學習《易經》可以磨鍊人的心志,使人深沉靜雅、心思縝密。「恭儉莊敬,《禮》教也」,就是說學習《儀禮》、《周禮》、《禮記》,可以使人有恭謹謙遜、莊嚴肅敬的修養。「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就是說通過學習《春秋》,就能夠連綴文辭、排比史事,從而有撰文記事的能力。《樂經》失傳,但是樂教不可忽視,可以把《禮記》中的《樂記》拿出來代替。學樂可以陶冶性情,使人胸懷寬廣博大,平易善良,所謂「廣博易良,《樂》教也」。對於年齡大的同學而言,五經的內容太多,很難全部讀過來,所以可參考《群書治要》,選擇性的學習。
       讀完經可以讀史,也可以讀「子部」,《三字經》中建議讀完「經部」的書,然後讀「子部」。子部中最重要的是《老子》、《莊子》、《荀子》、《管子》、《晏子》、《墨子》、《呂氏春秋》、《韓非子》、《揚子》等。但是子部中有不純粹的東西,所以《三字經》中建議擇其精要而學。
       「史部」的內容太龐大,我們沒有精力去一一精讀,所以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拿來精讀,其餘的可以泛讀。
       「集部」是詩、詞、歌、賦、文學作品的集成,規模也是非常龐大。我們可以學習一下《離騷》,然後從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中,選擇一些來學習。這些就是孔子《論語》講的「游於藝」,也就是藉助藝術形式學習和宣揚經教。在此我們看一首描寫中國古人生活的詩:
       依山傍水房數間,行也安然,坐也安然;
       一犋耕牛兩畝田,收也憑天,荒也憑天;
       粗茶淡飯飽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遮體勝絲綿,長也可穿,短也可穿;
       雨過天晴駕小船,書在一邊,酒在一邊;
       晚回兒女笑燈前,今也可談,古也可談;
       日出三竿我還眠,我不是神仙,誰是神仙?
       真的是美妙極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要想寫出好的詩詞文章,不能只在修辭、語法上白費工夫,必須去讀古人的作品,否則雖然熟知修辭語法,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我們有了儒家和道家的基礎,然後去學習大乘佛法,則很容易就能悟入。關於佛法,尊敬的上淨下空老法師講得非常全面,我們在此就不必多說了。藉此簡單再說一下研究典籍的方法。
       中國清代學者,將學術分為「義理」、「考據」、「辭章」三大部分。關於三者的重要性,自宋代、明代至清代,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義理最為重要,其次是辭章,再其次是考據。
       所謂義理,就是講求經典的意義,義理明白了,才可以照著去努力踐行,所以義理最為重要。
       所謂辭章,是詩文的總稱,辭章是用以發揮經典義理的,所以也不可忽視。
       所謂考據,是用以研究經典義理的工具,其種類亦多有細分,我們主要需掌握「校讎學」和「小學」。
       校讎學又分為目錄、版本、校勘幾個部分。因為古代典籍流傳下來的版本很多,也有偽造出來的典籍,所以掌握了校讎學,就能識破真偽,免走許多彎路。
       小學是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統稱。
       中國古人用字,常常同音相通,這等於現代人寫別字一樣。不過古人寫慣了別字,現在不稱呼他寫別字罷了。但是,古時同聲的字現在多不相同,所以就更難明白了。我們想要研究古書,必須要知道某字是某字的轉訛通假,否則不可能讀得懂經典,所以必須要明白古代的音韻。講音韻的書有很多,但是被大多數人推崇的還是宋代編輯的《廣韻》。
       在隸書、楷書這些字體中形體相像的兩個字,在篆文中未必相像,所以我們須明瞭古書中某字的字形,然後才可求得字義。講文字形體的書,首推漢代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
       古時訓某字為某義,後人在某義的基礎上又引申轉為別的意思,這種現象太多了。我們假如不明白古時的訓詁,誤以後世才出現的引申義去附會古義,就要曲解經典了。講訓詁的典籍,當首推位列十三經之一的《爾雅》。
       三國以下的文章,我們有文言文基礎的同學去看它,十之八九都可以明白,其不能明白的部分,就需藉助小學。三國以上的文章,則要更多的依靠小學來研究才能明瞭。我們若不想研究小學,除非是和古人絕緣,否則我們還想明瞭經典義理、還想引用古書,假如不懂小學,可就要鬧笑話了。但是我們所說的「通小學」卻和專門去研究是不同的,因為我們還要去研究經史典籍,不可能用很多時間去專研小學,只能說略通大概而已。民國年間,研究小學的頂級專家章太炎先生就是這麼教人的。
       掌握了研究的工具再去研究經史,則可以事半功倍。研究經典者,則應專守一經;研究史書的,則應專熟一代;研究經史之外的諸子百家的著作,也應專守一家,不可雜修亂進。但能守定目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無有不成功者。
       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今世所必需,其復興已勢在必然。諸位仁人君子,皆當勉而行之!
       以上是慚愧弟子因緣生粗淺的心得報告,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因緣生頂禮敬呈。
       老法師:我們讀了因緣生這篇報告,他可以說用最短的時間,很有體系把中國傳統文化怎樣學習,要學習哪些東西,都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了。這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第一堂課,必修的一堂課。希望這篇東西要把它翻成英語,我們這次同學們到英國去,這篇東西能夠再印出來分送給大家,給大家做一個參考資料。說得很好,我們自己同學一定要多多的,至少要把這東西念熟,知道從哪裡下手,知道學習的次第,應該先學哪些書籍,再怎樣提升自己。無論是說理說事,都說到要害,是一篇非常有價值、值得學習的一門功課,我說它這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課。明白了,你少走彎路,你少浪費時間。
       中國這些東西,古聖先賢幾千年的經驗,絕不能疏忽。他提出入門的這十幾樣的典籍,都是過去私塾裡教童蒙養正的這些小朋友的,我們這一代疏忽了,現在應該把它補出來,把它補學過來做為根基。也正因為這麼一個原因,所以我早年就想到,要辦一條龍的學校,當中沒有插班生,只招幼稚園的學生,年年向上提升,讓他們不接觸外面,不受外面干擾,一心專學。外面東西也是年年都有進步,年年不相同,重要的東西我們節錄,也要開這門課,使我們不至於落在後面。這兩條路都要走,以祖宗東西為主,現在東西也知道,不是完全不知道,這個路才能走得通。好,我們下面還有一篇。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大德同修,阿彌陀佛。慚愧弟子甘肅驪靬古城金山寺佛學班開弘匯報的題目是「專修淨土,決志求生」。
       甲、為何要求生淨土?
       一、為了脫生死,離苦得樂
       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印祖云:「大丈夫生於世間,事事無不預為之計。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問。直待報終命盡,則隨業受報。不知此一念心識,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三途一報百千劫,復生人天了無期。由是言之,則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講求也。」
       古德云:「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熱鐵不除饑,吞之則肝腸盡爛;洋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糜。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猛火城中,忍聽叫嗥之慘;煎熬盤裡,但聞苦痛之聲。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頻頻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噉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當年恩愛,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裡,一時倒下可憐。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風火交煎,神識於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痴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
       古人有云:「生死事大」,我等久經長劫,懵懂無知,造輪迴業。往返六道,酬償業債。生生世世迷惑顛倒,從未出離生死苦海。如今何幸再得人身,值遇佛法,又聞離究竟苦、得究竟樂,往生成佛之淨土法門。實是漫漫長夜裡一盞明燈,茫茫苦海中一艘慈航。於此若再不志願求生淨土,則枉得人身,愧為佛子。待到來世必將地獄沉淪,長劫難聞正法。無始昏迷已不可諫,而今覺悟尚猶可追。故當立堅固願,發覺悟心。為出苦輪,了脫生死,專修淨土,決志求生。
       二、為速成佛道,普利群萌
       印祖《文鈔》云:「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由祇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華嚴》乃根本法輪,世尊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之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教以十大願王,普令善財與華藏海眾,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普賢菩薩諸大士等,同破無明,同證法性,尚還求生淨土,企圓佛果。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
       《無量壽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會疏》云:「開顯真實為顯示,謂會十界歸一乘剋成菩提故。真實之際者,以一佛乘為法涯際故。」淨土妙法悉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咸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科註》云,「真實之際即是自心,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即為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但念佛法門,亦復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念佛之本心,正是真實之際,故云一聲佛號一聲心」。《科註》又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釋尊所為之大事因緣,即宣說彌陀願力,普度眾生也」。「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指彌陀誓願為真實之利。善導大師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謂如來欲願眾生入彌陀海故。《甄解》曰:「諸佛之所以出興於世,欲說彌陀願力,惠救萬眾生,將為本懷故。」惠以眾生真實之利者莫過於此也。
       乙、往生淨土之因行
       一、正因,發心專念
       經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安樂集》:「《大經》云: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周遍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往生論》云:「今發菩提心者,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今既願生淨土,故先須發菩提心也。」
       大慈念老云,蓋以淨土往生法門,實為難信之法,信心未生,何能發心。如《彌陀經》云:十方諸佛,稱讚本師,於五濁世,「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又《無量壽經.獨留此經品》云:「若聞此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明能信淨土,實是一切世間難中之難。於此難信能信,斯即大智。順此信心,發成佛度生同登淨土之願,即是發菩提心也。如《彌陀要解》云:「深信發願,即是無上菩提。」是以念佛之人,宜必早生信願,是即發菩提心也。
       「一向專念」,即專恆依止持名念佛法門之義也。彌陀因中發十念必生之大願,故行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淨土,圓證不退之妙果。經中三輩往生之人,皆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淨土。《彌陀要解》云,「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又:「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科註》云,若執持名號,但是有口能稱,有信能念,不問閒忙,不拘動靜,行住坐臥,皆可修之。故知此法,乃至簡至易、至捷至徑之法門也。又持名之法,不擇智愚,不揀男女,不論老幼,若貧若富,若貴若賤,皆可修之。故知此法乃攝機至廣之法門也。
       《觀念法門》云:「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云:「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者,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捨專念修雜念者,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師父上人常教誨言:「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莫懷疑、莫夾雜、莫間斷,盡此一生必生淨土。」
       總之持名念佛,是諸佛本懷,究竟方便,徑中之徑。此誠為萬古不移之論也。經云,五逆十惡之人,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住其人前,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科註》云,臨終能念佛名號,是顯持名之法,實為至易也。臨終易念,因得往生,是為至穩也。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是為至頓也。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十念即得往生,帶業凡夫,頓齊補處,是為至圓也。持名妙法既至簡易穩妥,又復最極圓頓。是故十方如來同讚,千經萬論共指。世之行人,實應速發大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大經科註》云,發菩提心,信也,願也。一向專念,行也。信願行三,缺一不可。《要解》云:「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執持名號,乃為正行。」意謂無上菩提心,乃修淨土者之指南針。航海者,賴指南針以定方向。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極樂彼岸者,則賴菩提心以為導引。故知「發菩提心」者,修淨業者,必不可少也。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號,乃為正行。是謂,苟無菩提心,雖持名號,亦非正行也。又《要解》云:「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反之,雖發菩提心,但無求生淨土之願行,另修他門,則非淨土之機,亦不得往生。是故經中,三輩往生,俱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蓋此實為三輩往生必備之正因。
       二、勝因
       經云,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印祖云:「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
       《大經》有云:「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印祖《文鈔》云,念佛求生西方,「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勇為」,「必須知因識果,身之所行,心之所念,須與佛合。若與佛悖,則縱能念佛,亦難往生。以感應之道,不相交故。若能生大慚愧、大怖畏,改過如去毒瘡,立志如守白玉,則萬無一失,各得往生」。
       祖師常教人曰: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文鈔》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茂盛。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
       丙、結語
       印祖勸曰:「吾輩既為佛子,當行佛行。縱不能豁破無明,頓復性體,以直趣妙覺果海。豈可不圓發三心,篤修淨業,以期斷煩惑於此身,託心識於蓮邦,為彌陀之弟子,作大士之良朋,安住寂滅,游泳佛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乎。倘不自奮勉,高推聖境,自處凡愚。畏半生修持之勤勞,甘永劫沉淪之酸楚。迷衣珠而弗珍,登寶山而空歸。以具無量功德智慧神通相好之妙真如性,枉受無量生死輪回煩惱業果之幻妄極苦。豈非喪心病狂,惡升樂墜。生作走肉行屍,死與草木同腐。三世諸佛,稱為可憐愍者。凡我同倫,各宜努力。」
       以上是慚愧弟子粗淺的學習心得報告,定有許多錯誤之處,懇請尊敬的師父上人和諸位大德同修慈悲指正,不勝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開弘頂禮叩呈。
       老法師:驪靬古城金山寺的開弘法師,他這一篇心得報告,我們剛才聽了,也看到文字了,對我的感觸很深。我們接受淨宗,學習淨土,到底有沒有把握往生?這個不能騙人,不能妄語,沒有把握。為什麼沒有把握?我們的煩惱習氣太深了。想不想改過來?想,天天都在想,時時刻刻都在想,可是力不從心,依然每天都在墮落。也許我們這樣下去,只能說跟淨土宗、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而已,這一生不能成就,還要等來生。來生能不能得人身?大問題。得人身,能不能聞佛法?又是大問題。雖然緣決定有,時間太長了,要向無量劫去想。真的生死心切,回頭就快。
       我們學習經教這麼多年了,至少總有一個概念,這概念是什麼?這世間是假的,《金剛經》說的幾句話沒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回想到這些經文,立刻就要能回到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所有的現象,統統都是在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的頻率當中產生的幻相。這個頻率之快,我們決定掌握不到,不但掌握不到,想也想不到,你怎麼想法?這是事實真相。常常觀想這個問題,把這樁事情放在心上,對於世間的欲望自自然然就淡薄下來。要天天想,不天天想,老毛病又發了,阿賴耶識裡頭這些習氣種子它又現行,它又做障礙了,所以這很可怕,我們不能不知道。這篇報告好,確實能提醒我們高度的警覺。開弘法師自己要努力,我們跟進,斷惡修善,該放下的要放下,希望佛號從今而後不再丟失。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