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處

留言處
Powered by ShoutJax
Playlist

This chanting of Pure Land Buddhism is free to listen and distribute. 
You are welcome to browse, listen, chant/recite and share the link of this page.
Playlist:
1.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2. 回向偈 (節錄自大悲古寺網頁視頻)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3. 南無阿彌陀佛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4. 阿彌陀佛 歸鄉 佛號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這句唐朝佛經名言後人名山高僧大德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詞句。
淨土宗[持名念佛法]是難遇,難信,若能遇,今生錯過,不知要待多少劫的時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此網所做功德普皆回向過去今生父母師長、歷代宗親、冤親、有緣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登極樂。
阿彌陀佛 Amitabha

Sunday, December 21, 2014

(重點標示版Main point highlighted version) 華嚴十玄印證中國傳統文化 慚愧弟子開吉學習心得報告


http://new.jingzong.org/Item/51802.aspx
華嚴十玄印證中國傳統文化(上)
學習心得報告
主題:華嚴十玄印證中國傳統文化(上)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居士:阿彌陀佛!
  慚愧弟子開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華嚴十玄印證中國傳統文化》
  近日,恩師上淨下空老法師在香港得到一本書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此書是由日本專 家學者編寫,一九七八年在日本出版的。他們把湯恩比博士在著作中、報章雜誌中,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言論,會集整 理成冊,非常有價值。其內容是:「全世界的未來在中國。唯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能救全世界。」 讀此書能夠增長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信心、對國家民族的自信心。
  老法師把這本書看了兩遍,用紅線標注重點,並開示說:「我覺得這本書,全世界每個人都要看。我 們要把心量拓開,不能搞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死路。」「湯恩比沒有看到《群書治要》(「群書治要」是中國唐朝以 前二千五百年傳統文化的精華篇章),如果看到這本書,他一定說,就是這個能救全世界!」
  淨空老法師在《淨土大經科註》中,曾多次為我們宣講華嚴玄門之奧義。華嚴十玄門示四種法界中事事無礙法 界之相,通此義則可入華嚴大經之玄海。又此十門互為緣起而起他。今慚愧弟子謹以華嚴玄門,來論述湯恩比博士研習 東亞文化的結論。
【壹、同時具足相應門: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的智慧教育,都是通往自性的真實學問,如同百川 之水同入毗盧遮那心性大海,圓滿自性清淨圓明體。】
  大慈念老慈示:「夫《華嚴》教理以緣起為主,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法界即是賢首國師所講的 「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一切法的本體。從一體起二用:第一、出現法界依報,亦即我們的生活環境,宇宙 出現;第二、正報是自己。《華嚴經》說,依報的環境和正報的自己,都是從自性清淨圓明體而來。自性清淨圓明體稱 為法界、法身、法性,亦稱真如、真心、真實之際。
  「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法是無明業相,此乃自然現象,即是一念不覺。成一 切法,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它是一時頓現的。「一時具足,圓滿顯現,故曰具足相應」具足 相應就是《還源觀》所說的三種周遍。
  在《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說:「以儒教為中心,同時儒、佛、道三種思想渾然融合,在直至今 日的中國文明中,始終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
  春秋時代末期,中國進入天下大亂的戰國時代。湯恩比認為,孔子的思想,正是中國社會這一變化的反映。孔 子為拯救亂世中失卻理想的中國社會,試圖復活古來傳統的倫理觀念。這種觀念被認為是由「天」賦予的。
  《大學》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是肯定人人都具有清淨光明的德行,稱為明德。明德、至善之至,即是性德,此乃《華嚴》所云之自性清 淨圓明體。
  「道教主張的『道』,是存在於現象界,而又超乎其上的終極的實在。其特性是無為。」湯 恩比引用《老子》第五十七章:「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 民自樸。」道教主張,無為之「道」才是救世良劑。
  道教所主張的「道」究竟是什麼呢?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常是真的,名是假名,「道」不起心不動念才 能證得,道就是佛法所說的真如、真心,是自性清淨圓明體。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說:「大乘佛教,產生於中國的淨土宗和禪宗紥根於民眾之中。佛教在衰 微以後,仍然長期影響著中國文化。」禪宗之明心見性、淨土宗之往生西方當生成佛,其終極目標皆是恢復 真如本性,證得自性清淨圓明體。
  大慈念老引用《華嚴.妙嚴品》曰:「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此乃同時具足 相應門。清涼大師《華嚴經疏鈔》說:「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是為此門之玄義」一滴海水,江 河之水都流入大海,每條江河之水味不同,流到大海都變成一味,這一味是所有江河的味共同聚集而成,此乃同時具足 。
  由此可知,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的智慧教育,如百川江河之水,共同流入毗盧遮那心性大海之中,圓 滿「同時具足相應門」之華嚴玄義。
【貳、廣狹自在無礙門:中華文化的浩瀚歷史,始終保持文明性質的一致性,折射出倫理、道德、因果、 宗教教育的智慧之光,引領世界人類走向安定和諧。】
  大慈念老引用《華嚴經》云:「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影。」直徑一尺的銅鏡,能夠見到千 里之影,將很遠的地方都照在其中。鏡子雖然狹窄,但是廣大深遠的千里之影都能照入其中,此乃「廣狹自在 無礙」之境界。廣和狹同時存在,互不相妨,廣中現狹,狹中現廣,包羅萬象,自在無礙。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一部浩瀚的中國歷史,所納容的是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的「千里之影」,而其折射出來的廣大 深遠的「智慧之光」,是能夠引領現代世界人類走向安定和平的指路明燈。
  對於中國長期在幅員廣大的領土上,保持政治文化的統一,湯恩比給予了很高評價,他認為中國人的這種能力 ,可以對未來世界的統一作出貢獻。他曾經說:「世界統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的唯一道路,在現存的各民族 中,最具備這種條件的,是有著二千餘年歷史、形成獨特思想方法的中華民族。」
  中國具有「偉大的統一能力」,中華民族是「無以倫比的民族」。《湯 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總結說:「看一下周朝以後三千年的中國史,中國人(漢族)總是極有規律地建立和維持著三百 年左右的統一周期……漢族是不死鳥,它多次建立和維持了龐大國家,這的確是令人驚嘆的。」
  眾所周知,這種令人驚嘆的統一能力,不是靠政治、經濟或軍事武力,而是靠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 從漢朝董仲舒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教育就成為中國倫理道德教育之主流;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 家,承擔中國社會因果教育之權責;而大乘佛法則是宗教教育之集大成者。儒釋道三種教育水乳交融,代代相傳,從而 使得中國維持著大一統的太平盛世。
  當今時代,大唐治國寶典《群書治要》橫空出世,為世界和平統一帶來了希望。誠如湯恩比博士所說,二十一 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是中國文化的世紀,是《群書治要》大放光芒的世紀!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一書指出:湯恩比之所以對中國寄予如此厚望,是因為在歷史上出現的所有文明中 ,只有中國歷經二千餘年,期間雖然發生過改朝換代,但卻始終保持了文明性質的一貫性漢族在 以中國內地為中心的廣闊領土上(同一領土上),多次連續地,建立同一文化的大統一國家,類似這樣的例子在世界史 上是絕無僅有的。這是湯恩比之所以對中國人的政治統一能力,寄予希望的原因之所在。
  湯恩比博士曾經預測說:「到整個人類形成單一社會的時候,世界就能實現統一……我所預想的這種和平統一 ,將是以特定的地理、文化的基軸為中心形成的結晶。我預感到這個基軸不在美國、歐洲或蘇聯,而是在東亞 。」
  綜上所述,湯恩比從歷史的借鏡中,總結出中國保持文明性質一貫性的能力,能夠使之成為今日世界統一的基 軸。在在顯示華嚴「廣狹自在無礙門」的深廣境界,是歷史銅鏡所折射出的智慧之光。
【參、一多相容不同門:中國文化有納容天下的雅量,能夠包容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光光互照,共存 共榮,同入清淨莊嚴之華嚴玄海。】
  大慈念老引用清涼大師《華嚴經疏鈔》曰:「若一室之千燈,光光相涉。」一中有多,多中 有一,此乃相容,但一多之相並不失。如同十幾盞燈全部打開,光光互照,融成一片,光很明亮,此乃相容。若是熄掉 一盞,此光消失,這是不同。因此一與多相容,有相容的能力,有不同的個體。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的譯者在開篇中說:「早在二十年代末,湯恩比就曾實地考察過中國,《中國之旅 》一書,高度評價了中國文明。七十年代後,面對現代化帶來的種種弊病,湯恩比憂心如焚,苦苦思索,終於 為世人指出了一條挽救人類滅亡的希望之路,那就是世界必須走向統一,希望就在中國,這是其臨終前的堅定信念。」
  湯恩比博士指出,現在我們走在是存是亡的十字路口中,如果我們繼續像現在這樣,以我為本位,爭名奪利, 地球會滅亡;要想生存,必須徹底從貪婪回過頭來。希望世界變成一個國家,世界國家由中國人來統合。
  淨空老法師引述湯恩比的論述總結說:「中國人統治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有福了因為中 國人寬宏大量,待人如己,能夠包容異族、異國的文化。若是外國人統治,只有他的族群享福,別的族群都是淪為二等 、三等公民,他們會把異族的文化消滅掉。」
  湯恩比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來看,中國人有寬宏的雅量,包容的德行,不但不會消滅異族文化,而且會幫助他 提升。中國人愛護周邊國家,以中國文化助其提升本土文化,共存共榮。
  這就是華嚴「一多相容不同門」的境界與心量,在中國文化的引領下,世界各國文化能夠光 光相融,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而共入清淨莊嚴之華嚴玄海。
  湯恩比在《圖說歷史研究》中說:「未來的世界國家也許會從自發的政治聯合開始,而在那個世界國 家中,現存的大量文明要素可能會全部保存下來……多種文明和文化傳統將必須學會在單一的政治體制下共 存。所以,我們向歷史上的世界國家學習的最有益處的一個教訓,就是相互競爭的各種文化怎樣才能共存,怎樣才能取 得各方面都滿意的結果。」
  我們相信,這種共存的基礎就是《群書治要》,湯恩比生前沒有見過這部書,如果他見到的話,他一定會說: 沒錯,就是這部《群書治要》能救世界。這部大唐治世寶典能夠和大乘佛法,一同引領世界走向和平,進一步的引導人 類通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
  如同《華嚴.盧舍那佛品》所云:「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 故能爾」。一個國土遍滿十方,此國土並沒有損壞(本相沒壞)。此無比功德從何而來?是自性本能,自性 本具的。
  在《圖說歷史研究》中,湯恩比闡述了這樣一個重要觀點:「未來的世界國家,不但不會像以往的先 例那樣,是宣告某一瀕臨死亡的文明死刑的世俗紀念品,而且其本身自始就孕含了,已在高級宗教中明確了的精神運動 的種子,並將深思熟慮地、自覺地促進那顆種子的萌發和生長。」
  由此可知,中華文化以其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圓滿體現「一多相容不同門」的華嚴境界, 使得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得以光光相融、共存共榮,為世界帶來永久的安定與和平。
【肆、諸法相即自在門:華嚴以波和水、金與器比喻此理。宗教教育能夠化解世界危機,帶來安定和平, 通過教育能夠幫助人們,恢復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
  大慈念老引用晉譯《華嚴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水和波,水比喻一, 波比喻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因此稱為諸法相即自在門。水是平靜 的,波是動盪的,風吹在水面上就起波浪。波和水是一不是二,此乃相即,水會變成波,波就是水。彼此相即,而各自 在。
  清涼《大疏》云:「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黃金是一,金器色相不同,黃金相同,金色 不同。二不相離,它是一,它不是二。
  當今時代,世界危機重重,這些危機如同波濤洶湧的巨浪,卻仍蘊含著本自清淨的水的本質。因此只有恢復宗 教教育,才能夠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道德危機。
  一九四五年美國向日本投放第一顆原子彈——宣佈核時代黎明的到來。核武器的出現,使人類的集體自殺更具 現實可能性。《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湯恩比冥思苦想的問題是現代文明的危機和世界的 未來。「『道德危機』正是需要當今人類傾注全部智慧和力量來解決的首要問題。」
  如何解決道德危機?湯恩比博士指出了宗教的重要性。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總結說:「當世界政府實現的時候,作為人類的真正自由和創造,高級宗 教的作用將再次被大書特書。為了建立世界政府並使其永遠存在下去,確立宗教的基礎是不可缺少的。」
  「統一國家是高級宗教誕生的搖籃,是面向世界的布教地。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漢帝國的大乘佛教、 笈多王朝的印度教等,便是其代表性的例證。」
  關於大乘佛法華嚴十玄之「諸法相即自在門」,淨空老法師曾慈悲開示說:宇宙之間萬事萬 物,都是一個心性變成的,都是從心性出生的。心性是一,現相是多,諸法是現相,從性體上去看,是一不是二。同一 個心性,隨著緣在變。無論怎麼變,還是一個自體,就如同黃金一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眾所周知,高級宗教共同的核心價值就是「愛」,世界所有的宗教都是幫助人類恢復性德本有的「仁慈博愛」 ,這種愛是通向真如本性的永恆存在,是自性的真愛。從性體上來說人人都是本性本善的,因此無論世界如何動蕩不安 ,都改變不了自性本善的「黃金」的本質;無論是超級海嘯還是平靜的海水,都同具本自清淨的「水」之本質。只有通 過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才能夠幫助世界走向安定和諧,幫助人類恢復自性清淨圓明體。
  從「諸法相即自在門」中的華嚴玄旨中,能夠印證湯恩比博士所強調的高級宗教的重要作用 ,以及淨空老法師所宣說的宗教教育的重要性。
【伍、隱密顯了俱成門:當中華文化在二十一世紀顯了之時,能夠為世界人類帶來永恆的幸福和諧,它隱 顯俱成,不可思議,是自性本具之功德。】
  淨空老法師引用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所說的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麼現象都不現 ,不能說它沒有,這是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是顯現。此乃性德作用,無緣時隱密,不 能說它無;有緣之時顯了,不能說它有。隱密時稱它為「真空」,顯了時稱它為「妙有」,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
  隱密時是真常,真常的相,本相,顯了時是應現,為眾生而應現;換句話說,隱密是自受用,顯了是他受用。 隱密時是清淨平等覺,顯了時是大慈大悲,現身說法,教化眾生。隱顯俱成,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
  大慈念老在《科註》中引用《華嚴經疏鈔》:「若片月澄空,晦明相並」。「指隱處具顯,顯處具隱 」。晚上月光非常好時,月光出現的地方顯,距離月亮遠的地方就暗。隱、顯統統在一起,同時出現。隱密 顯了都在實際生活之中,這些事實真相,稱之為宇宙之間的奧祕。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一書記載,湯恩比博士曾經說過,世界政府是必要的。當我們人類面對著核武危機 、環境危機、資源枯竭、人口增長等等問題,需要靠全世界的努力。為避免人類互相攻伐、歸於滅亡,求得生存的唯一 希望,就是自動地服從於世界政府。
  對此,湯恩比博士明確指出「中國是世界政府的核心」他在《圖說歷史研究》中說:「如 果繼西歐目前的統治之後,出現文化的統一和融合,那麼西歐的活力性和中國的穩定性或許會十分和諧地配合起來,產 生對人類來說全新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不僅能使人類生存,而且能確保人類的幸福。」
  以華嚴玄義之「隱密顯了俱成門」來看待此問題,中華文化在近代二百年來被摧毀和忘失,因而「隱密」於塵 封的典籍之中。如今由於湯恩比博士的真知灼見,以及《群書治要》重現於世的這個殊勝之「緣」,使得中華文化能夠 「顯了」,並以其大智大德利益一切眾生,為全人類帶來永恆的幸福和諧。隱顯俱成,不可思議,通向自性清淨圓明體 的中華文化,在這個時代能夠大放異彩。
  在對中西文明的歷史對比之中,湯恩比博士指出西方是分裂的,中國是穩定的,「要使西 歐業已動搖的人民生活重新穩定下來,要把西歐的力動性緩和到既對人類沒有破壞性而又可以提供活力的源泉的程度, 那就只能到西歐以外去尋找這種動力的創造者,不能不認為這種動力的創造者將在中國出現。」(《圖說歷史 研究》)
  哲學家羅素和湯恩比的觀點是一致的。羅素在《中國問題》中說:「中國人民是世界上忍耐性最強的人民,當 其他國家的人民想到今後十年時,中國人民卻想到了今後一百年。中國人民本質上是不滅的人民,是不急不躁的人民。 」羅素對中國人的評價是:「中國人只追求正義和自由,溫厚典雅。在有助於人類幸福方面,中國文明要比歐 洲文明優越。」
  因此,《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說:「當將來建立起與我們描繪的未來『世界政府』概念最為接近的『世 界國家』這個全球性的統一體時,中國將成為這個統一體的核心。」
  綜上所述,湯恩比博士的中國觀,堅定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湯恩比以其仁慈博愛的慈悲胸 懷,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指出了一條光明的康莊大道。
  以上是慚愧弟子恭敬學習華嚴十玄及《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一書的淺顯心得報告。慚愧弟子才疏學淺,未 敢妄談華嚴玄海稱性極談真實之法。謹以此管窺蠡測之淺顯心得,恭敬供養 師父上人及諸位法師、大德仁者。希望能 夠由此建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信心,共同圓滿屬於世界人類的「中國夢」。
慚愧弟子釋開吉 頂禮敬呈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六日

http://new.jingzong.org/Item/51801.aspx
華嚴十玄印證中國傳統文化(下)
學習心得報告
主題:華嚴十玄印證中國傳統文化(下)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居士:阿彌陀佛!
  慚愧弟子開吉繼續恭敬報告《華嚴十玄印證中國傳統文化》
【陸、微細相容安立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以寬宏之雅量,納容宇宙萬法,納容各民族與文化,真正實現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
  《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芥子是芥菜子,非常微小,用琉璃瓶裝滿芥菜子,顯示微細相容。大慈念老說:「以上各門,咸明廣狹無礙,一多相容之義。今此第六門,更指無論如何微細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諸法,一毛一塵之中,無邊剎海,一切諸法,同時涌現,如一鏡中映現萬象」。
  今天科學家證明,物質是不存在的,是念頭產生的幻相,就是「極微之微」,是量子力學家說的「微中子」,亦可含容一切諸法,含容整個宇宙的全體在其中。宇宙沒有縮小,它沒有擴大,小能容大,微細相容。因此《普賢行願品》說:「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
  涵養於中華文化之中的中國人,具有納容天下的寬宏雅量,無論是任何國家民族的優秀文化,總是能夠被他所包容。中華文化正是緣於這種含容諸法、包容宇宙的特性,從而得以生生不息、長盛不衰。
  湯恩比博士竭力主張,為把人類文明從毀滅邊緣拯救出來,而建立世界國家的必要性。這是他對世界及中國的文化歷史進行深入研究之後,所總結出來的真知灼見。從中國歷史而言,(秦滅亡後)統一大勢還是貫通了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並延續至今。中國的「大同思想」是長期形成統一國家的根本動力。這種大同思想體現在《禮記》經文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國人對於「天下」的觀念,體現出此民族寬廣博大的胸懷。
  在《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說:「中國直到封建末期始知還另有世界存在為止,一直稱本國政權所及範圍為『天下』,即認為自己就是世界……在當時的中國人來看,統一天下就是統一了全世界。對他們來說,由歷代王朝建立的帝國就是純粹的『世界國家』。」
  中國人伸展勢力才能的奧秘在哪裡呢?湯恩比認為奧秘在中國擁有多民族、多人種、多種語言和多種文化,從而構成了「巨大的多民族社會」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所謂中國,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其自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鄰」。湯恩比的中國論,也被羅素、李約瑟和費正清的研究所證實。 哲學家羅素確信:「今後中國將在『最關鍵的時刻給予人類以全新的希望……這個希望是可以實現的,因此中國將取得最高的地位。』」
  中國科技史的碩學李約瑟說:「在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現已徒具其表的民主主義、官僚主義、科學主義氾濫成災的形勢下,確立精神的、宗教的基礎是不可缺少的。在這種意義上,必須重新評價中國的人道主義傳統。」
  費正清認為,「中國最終將從『中國自己的道路』中,創造出新的價值和秩序,為世界作出自己的貢獻。」
  綜上所述,千百年來,中華文明以納容多元文化之博大胸懷,實現華嚴十玄「微細相容安立門」之奧義,包容宇宙,含容諸法,真正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之治,並將在這個時代中為世界作出貢獻。
【柒、因陀羅網法界門: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在歷史上以道義相交,和諧共處,如同因陀羅網光光互映,重重無盡,相入相即。以此基軸營造世界和平統一,乃眾望之所歸。】
  大慈念老云:「因陀羅網者,帝釋天宮所懸之珠網。網有千珠,互相映照。……如是千珠重重映現,無有窮盡,以喻諸法之相即相入,重重無盡。」這是實際、真相,是重重無盡的相入相即。古人用因陀羅網做比喻,忉利天宮的羅網是千珠,互相映照。如同現在的水晶燈,幾百個水晶珠,光光互映,重重無盡。「《大疏》云:若兩鏡互照,傳耀相寫。」古人以此比喻,用一個小亭子,八面擺八個鏡子,互相對照,相入相即,妙不可言。
  在《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說:「當我們把視野擴大到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東亞時,不能忽視日本、越南、朝鮮的歷史貢獻。」眾所周知,漢字文化圈、東亞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華文化影響,曾使用漢字、文言文作為書面語、受中華法系影響的東亞國家。漢字文化圈除使用漢字外,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信仰佛教者眾多。
  晚年的湯恩比對中國寄予了極大的希望:「不久的將來,當各先進工業國因『超工業化』的襲擾而陷於大混亂的時候,中國有可能會創出保持農工業平衡發展的第三條道路,與日本、朝鮮、越南一起完成以東亞為基軸的世界性政治統合這種業績和政治能力在未來的世界中是會發揮作用的。」
  由此可知,東亞(漢字)文化圈中的各個國家、地區,在中華文化的庇蔭下,光光互映,重重無盡,相入相即,極顯華嚴「因陀羅網法界門」之殊勝微妙。而每一顆水晶珠都在這相入相即中,發揮著它的重要作用。同樣的道理,「在中國及東亞形成的大量歷史遺產,必將作為未來世界政府的現實基礎和精神財富而發揮重要作用。」「今後,中國及日本的影響,不在於經濟和軍事方面,而在於這種思想和精神。」
  當今時代,中日關係為世人所關注。實際上中日兩國是兄弟之邦,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開始往來,而日美關係不過百餘年。歷史記載,春秋末年、戰國初年,日本就有很多人到中國來留學。因此中日兄弟之邦,理應團結友愛。
  在《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說:「湯恩比博士認為,當美國出現不穩定狀況時,中日關係必將決定日本的命運……今後,決定七十年代後國際政治歸向的重要因素是中國,這是毋容置疑的,在這個意義上,日本應該作『賢明的選擇』。」
  湯恩比說:「如果在亞洲唯一實現近代化的日本能與中國一起,充分運用自己的經驗,參與籌劃『東亞共同體』,那就有可能取代美蘇,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日本的近代化進展很快,相比之下,中國卻步履跚跚。湯恩比卻說中國的「遲緩有利」。他認為,「正是因為這種遲緩,中國才不致陷入近代後期的過度工業化困境,從而被賦予得以創造與其不同的第三條道路的機會。」
  湯恩比博士晚年,把所有一切希望都寄託在中國人身上。日本、韓國、越南是中國文化的「衛星文化地區」,是同一種文化。這四個國家合在一起,就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力量,真正達到全球統合。
  由中國及衛星文化地區所構成的東亞共同體,極顯華嚴十玄之「因陀羅網法界門」,相入相即,重重無盡,折射出世界和諧統一的絢麗光彩。
【捌、託事顯法生解門:中華文化儒釋道的教育,能夠納容宇宙之塵塵法法,其宗旨是恢復本性、道法自然、契入真如,而為當今世界所必需。】
  大慈念老云:「由上之重重無盡,故塵塵法法皆是事事無礙法界,故可任就一塵一事顯此法界全體。」任何一法都含容法界全體,遍法界虛空界容在一粒微塵裡。佛所說的「極微之微」,即科學家所說的「微中子」,能容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都在一塵之中,一塵具足塵塵具足。
  「如《大疏》云:立像豎臂,觸目皆道」道在何處?大乘佛法講「道」,是指佛心、自性、真如,立像豎臂是比喻。眼能看到,耳能聽到,身能接觸到,意能知道,能夠思想,無一不是道,無一不是真如,無一不是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就在當下,不必別求,要向自性當中去求。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談及中華文化順應自然的思想:老莊的教誨是『不逆自然,順自然而生』,『尊重自然的生命力』。「例如中國醫學認為,與其按現代科學方法治療某種疾病的患處,不如靠恢復生命的整體機能來醫治疾病。西醫考慮的是用物理的、化學的方法治療身體的疾患部分;中醫則首先以治療整個身體為對象,重點放在順應自然、恢復自然的生命力。」
  湯恩比稱讚中國,對中國的未來寄予希望的另一個要點,就是中國人重視自然,進行畜農業與工業平衡的經濟建設。
  西方的近代化,甚至「超工業化」,使人類付出慘痛的代價:「他們終於明白了,偉大成果的取得,一是犧牲了第三世界;二是犧牲了自然;三是連取得偉大成果的人們本身,也受得了明顯的精神損害。在絢麗多彩的近代文明背後,的確隱藏著否定人性的行為。」
  因此,如何恢復本性,道法自然,契入真如,需要中華文化儒釋道的智慧教育。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說:「中國之所以接受佛教的原因之一,就是佛教與老莊思想極為相似。近代文明由於過於偏重合理主義、忽視宗教(也可以說人性)而正在走向窮途。最近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需要真正的宗教,至少是宗教的自然觀。」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既具有宗教的一面,又具有現實主義、合理主義的傳統,從這個意義上講,也是大有希望的。」
  由此可知,中華文化圓滿體現華嚴「託事顯法生解門」之玄妙境界,納容宇宙虛空,體現自然之道,而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人類所必需。
【玖、十世隔法異成門:湯恩比博士以其融通無礙之遠見卓識,準確預測出世界人類的未來,體現他深厚的歷史哲學觀,具有超越時空的前瞻性。】
  大慈念老云:「此門表延促無礙」,延是延長,時間拉長,促是把時間縮短,所以時間不是真的。「以上八門橫示圓融之相」,前面八個是橫示空間萬法圓融之相。「此是豎示」,「十世者,過現未三世,每世又各有過現未三世」成為九世。「九世互入」,互相攝入,「為一總世」,變成一世。這一世與前面九個相合,成為十世。「此十世隔歷之法,同時具足顯現,是曰隔法異成」。
  括弧說,「別異之法俱時成就,謂之異成」時間沒有了。九世在一念,一念具足九世,九世之法在一念當中見到。「此十世隔歷之法,同時具足顯現」稱為隔法異成。
  「又《普賢行願品》曰:盡一切劫為一念;我於一念見三世。皆顯延促同時、三際一如。」清淨心中沒有空間維次,人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到未來,融通無礙。「故《大疏》曰,若一夕之夢,翱翔百年。」
  湯恩比博士的遠見卓識,似乎是超越了人類社會的時間概念,具有不容置疑的前瞻性。例如在中蘇蜜月時代就預測到中蘇對立,在美蘇緩和時代就預測到石油危機的到來。因此《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作者提出,對湯恩比的預言不應置若罔聞。
  湯恩比後來把視線轉向中國、確信中國有前途。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湯恩比對中國的關心加強了,一有機會便大談「中國問題」。例如一九五八年,湯恩比在美國停留期間,曾在波士頓會見了記者,「當時他預言,『白人優越』是暫時的歷史現象,不久中國將重整旗鼓,成為世界強國。」
  湯恩比認為:「美蘇是『現實的國家』,中國是能使未來理想很好地變為現實的『未來的國家』。中國何時能恢復在世界的權威,具體時間很難預測,估計慢則在二十一世紀初,快則在二、三十年之後,即自一九六九年始。」
  這位仁慈睿智的歷史哲學家,究竟為何具有如此之遠見卓識?是否是由於他對於人類社會的真誠關懷,才得以至誠感通,預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未來?這一點我們不敢妄斷。但是從理上來講,若能契入華嚴十玄之「十世隔法異成門」境界,則能夠超越時間的概念,於一念清淨心之中突破空間維次,融通無礙,進入過去和未來,這種本能其實是人人本具的智慧德相。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一書指出:「湯恩比預測到,不久的將來,先進工業國家將被驅入『超工業化』社會,麻痹、混亂、喪失自信,以致不能發揮以往的主導權,因此把希望寄託在遠遠落後的中國身上。根據這種預測看,湯恩比對中國的期待早就產生了並且建立了系統性很強的理論。」
  湯恩比究竟根據什麼說中國會振興呢?首先,湯恩比在六十年代就已注意到中國的近代化,肯定了將來中國會實現這一目標。湯恩比認為,「鑒於中國人的才能和勤奮的民族性等有利因素,這種近代化決心將完全變成現實。不久將恢復淩駕於美蘇之上的『中華王國』地位。」
  湯恩比認為,「就世界的主導權而言,享有這種資格的,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而不是美蘇。湯恩比看到了擔負世界國家任務的中國及東亞的歷史及文化資質,即重新評價了在這些地區形成的『統一國家』與『世界意識』或『儒教』與『道教』等歷史遺產。」
  中國文明自建立秦、漢帝國以來,歷經二千二百年,保持了「統一國家」的傳統。「這種富於穩定性和持續性的『統一國家』的經驗,將成為未來世界國家的有力指針。再有,與統一國家密切關聯的『世界意識』,起源於周初的『天的觀念』,後來成為漢代公羊學派的史觀,並成為一種傳統。這種觀念與近代西方的國家概念不同,它是一種超越民族、國家的意識。」
  「構成中國思想史主流的儒教,從來就象孔子哲學反映的那樣,是以仁愛為本,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信義、注重實踐的。」「在中國,政治與倫理結為一體,政治必須靠強烈的倫理精神作保證。『勸善懲惡』這一《春秋》『大義』往往被作為其基礎。」
  「(老子論述的無為自然法則)在這種無為之『道』中,包含著一種對人類增加欲望和行為過分自信的節制。」「這種『道』與佛教及神道的精神是緊密聯繫的。」「湯恩比雖然注意到儒教和道教在思想上的區別,但卻認為兩者都將作為創設世界政府的精神食糧而有所貢獻。」
  由此可知,湯恩比博士超越時空的驚世預言,是建立在對中華傳統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的。如同華嚴十玄「十世隔法異成門」,突破時間,融通無礙,體現了這位仁慈的歷史哲學家卓越的世界宇宙觀。
【拾、主伴圓明具德門:今日世界高級宗教之間,若能踐行華嚴主伴圓明之無盡德能,則能共同圓滿教化眾生之使命,實現世界宗教是一家。】
  大慈念老云:「橫豎萬法成為一大緣起,法法交徹。」橫是空間,豎是時間,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是一大緣起,宇宙的形成是一念。
  「故隨舉一法,其他一切法即伴之而緣起。亦即舉一法為主,則其他一切法皆為伴,而赴於此一法。更以他法為主,即餘法成伴而盡集之。故一法圓滿一切法之功德,是名圓滿具德。」這是自性本具無量德能。所以心量要大,遍法界虛空界都是自性變現的,為何不能包容?十玄門是大圓滿,門門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大疏》云: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北辰是北極星。晚上看天空,因地球自轉,整個宇宙都在動。北極星不動,所有的星都繞著它轉,它是軸心。比喻它是主,所有一切星都是伴。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指出:「湯恩比對克服世俗化近代西方文明巨變時代——二十世紀的苦悶所做出的最終答案,即,宗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最重要的,而且是永恆的。這就是歷史學家湯恩比最終確信不疑的信條。
  湯恩比博士的宗教觀,體現出他的仁慈博愛,及對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他在《歷史研究》第十二卷說:「我確信所有高級宗教,不,應該說是所有類型的宗教都具有關於存在的同一真理,都具有共同的救度人類的目標。」
  宗教教育的共同點即是「仁慈博愛」,如同日本中村康隆老法師所言,世界所有一切宗教的創始人、所有宗教的神聖,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以仁慈博愛之共同點來團結各個宗教,同時各個宗教能夠具備華嚴「主伴圓明具德門」之深廣智慧、寬容雅量,才能夠真正團結和合,共同圓滿教化和救度眾生之使命。
  湯恩比在《現代人的疑問——兩代人的思考》一書中說:「我對印度文明和宗教做了種種考察,它對我產生了極大影響。在印度宗教中,神具有的全能性、善性、包容性和寬容性深深的感動了我,喚起了我的共鳴。我覺得這正是現代所需要的宗教。」
  正是這種主伴圓明的包容性,才能夠以一法圓滿一切法之功德,從而實現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和諧共處。
  一九五六年湯恩比在《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中說:「各高級宗教的使命不是相互競爭,而是要相互補充。我們雖然信奉自己的宗教,但是沒有必要認為自己的宗教是真理的唯一寶庫。」湯恩比的這個觀點詮釋了淨空老法師所倡導的「世界宗教是一家」,世界宗教必須要回歸教育,要互相學習,互相提升,要相互尊重,相互讚歎,互相合作,平等對待,和睦共處。
  綜上所述,湯恩比博士的宗教觀,體現華嚴十玄之「主伴圓明具德門」,若人類社會能夠敬納雅言、依教奉行,則能夠實現「世界宗教是一家」的美好願景;則地球的太平盛世一定實現。
  以上是慚愧弟子恭敬學習華嚴十玄及《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一書的淺顯心得報告。慚愧弟子才疏學淺,未敢妄談華嚴玄海稱性極談真實之法。謹以此管窺蠡測之淺顯心得,恭敬供養 師父上人及諸位法師、大德仁者。希望能夠由此建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信心,共同圓滿屬於世界人類的「中國夢」。
慚愧弟子釋開吉 頂禮敬呈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六日

這篇東西,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求出離,出離六道輪迴,出離生死苦海,要多看幾遍,要認真的學習。我對於這篇看得很重,不亞於海賢老和尚的表法。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八十三集)  2014/9/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42-0083
http://edu.hwadzan.com/djplay/1/14/2170
老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好。現在開始。
       學生:南山律五戒要義(上),釋開吉學習心得報告之三十二。尊敬的師父上人、清公律師、副院長,諸位比丘大德、尼師大姊,諸位在家菩薩們,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開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南山律五戒要義(上)。
       時值澳洲淨宗學院「戒學研習班」開課期間,和尚上果下清律師慈悲宣講《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課程,親授「宗體篇」要義,其中「歸戒儀軌」的第二節即是五戒。今承蒙護法大德菩薩胡居士之慈請,慚愧弟子將聽課筆記恭敬整理成文,以此供養同修道友,並祈不吝慈悲指教。
       一、戒德高勝。持戒的功德是非常高妙殊勝的。《善生經》云:「有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這是因為戒法是類通於有情、無情境界的緣故。《業疏》解釋說:「盡形不盜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財。言不殺者,已施法界有情無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眾生界。」盡形壽不偷盜,不虛妄盜取眾生之財,已是布施法界有情眾生財物。不殺生,不侵犯、惱害眾生性命,已是布施法界有情眾生無畏。將五戒的戒法如法奉行,自行化他,就稱為法布施遍滿虛空界。因此持五戒是悲智雙運,具足三種布施。《業疏》說:「財為局狹。集散之法,能開煩惑惱害之門。戒法清澄,故絕斯事。」如果財布施時心不平等,會生起貪求、嫉妒、瞋恨等種種過失與煩惱,所以財施不如持戒之功德殊勝。《羯磨疏》引《大智度論》說:「由戒故施得清淨也。」由於持戒的緣故而行布施,能感得未來清淨的果報。修行人如果不能夠如法持戒,而行財布施,則內心多有貪求而不清淨,是用利養求得利養,且是惡劣、多多的貪求。因此,使令未來世受不清淨的果報,招感得牛羊豬狗之果報。即使是生到人道,他的衣服、飲食也是粗劣不好的。反之,若能如法持戒,「既絕惡求,清淨行絕」,最終能證得無上的佛果。
       二、簡人是非。在受戒之前,需要先簡別戒子的是非善惡,詢問遮難。《羯磨疏》說:「當於受戒前,具問遮難。」在受戒之前要詢問遮難。《善生經》說:「汝不盜現前僧物否?於六親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淨行否?父母師長有病棄去否?殺發菩提心眾生否?」清公和尚解釋說,盜現前僧物,含攝了十方現前僧物、現前現前僧物,同時也不可偷盜常住常住僧物、十方常住僧物。如果白衣違犯了以上重罪,就會障礙他不能夠感發戒體。這些遮難要懺悔盡淨之後,才可以受五戒。但是污比丘尼或污比丘者,日後不准許出家。《成實論》說,犯五逆、賊住、污尼或比丘之人,毗尼戒法中列入不許出家的難緣。是因為他被惡業所污染,能障礙三乘聖道,障深業重,不能感發出家戒體,因此不准許他出家。但此人可在如法懺悔清淨之後,求受五戒,力行布施、四無量心等世間善行,而感得人天善報。
       弘公律師在註解中解釋賊住,是指此人並不是出家五眾,但卻假裝成出家人,偷偷進入僧團之中接受利養;或者是出家人在誦戒和作羯磨法時,此人去偷聽,且內容聽得很清楚,而成為出家的障礙,稱為賊住。白衣行此,佛制不許。如《戒疏》所說,沙彌等下眾無知無識,輕忽律教,容易生起高慢的習氣,因此制令沙彌等眾,耳目不可觀聽比丘戒和羯磨法,如此則沙彌就會重視戒法,尊重受具足戒者,能生起欽敬、仰慕之心,生起對比丘戒及戒法的尊重之心。
       三、預習發戒。受戒之時,戒子如何緣念境界,引發上品戒體?《業疏》云:「將欲受戒,初須說緣境寬狹,令受者志遠,見相明白。」清公和尚解釋說,緣境寬狹是緣念受戒的境界,若是緣念十方世界十法界則寬,緣念人道眾生則狹。使令受戒者志向遠大,發菩提心,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受的戒相緣自於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無情眾生。《濟緣記》解釋說,先須事先開示、引導戒子如何緣念境界,領納戒體。立誓發願(斷惡、修善、四弘誓願),要約受戒期限(盡形壽或若干年,五戒二者皆可)。認識和了知所緣念境界的現量,如同虛空一樣,無量無邊。《薩婆多論》說,在受戒之時,戒師事先要為戒子說法,引導開解,發起戒子的智慧,來領納戒法的深廣境界。要認識緣念十方世界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境界,發起慈悲憐憫之心(此乃領納戒體關鍵之所在),如此便能夠得上品戒體。
       第一支、所受法體。《芝苑遺編》說,佛世尊出現於世所制立的戒法,是用以「禁防身口,調伏心行」的。十方諸佛、三乘賢聖都是從戒起修,稱為聖法。如今發心立誓稟受戒法,作法的儀式如律如法,來納受戒體,正因與助緣和合聚集,以能受之心來緣念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心境互相冥合,才能感發、生起無作戒體,將戒法領納於心中,稱之為戒體。此乃「一生大事,不可自輕」。
       第二支、發戒境量。《芝苑遺編》說,「所緣境,即法界眾生依正等法」,是十方世界十法界一切眾生的依報、正報等諸法。境界無量無邊,戒體亦是無量無邊。所緣念的境界雖多,不出以下二種。第一、情境,以有情做為所緣念的境界。「即十方三世恆沙諸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世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下至蚊虻蚤蝨微細蠢動,六趣之外中陰眾生」,如此等等之類,普遍十方世界,通於三世,無量無邊不可計算,悉皆感發獲得戒體。第二、非情境,以非情做為所緣念的境界。「謂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葉、一物一塵」,隨著它們的數量,悉皆感發獲得戒體。
       《芝苑遺編》又說到,現前色心所感發戒體的所緣境是如何廣大,現前的色心無量劫以來,以及今生當中,所造作的流轉生死的業因是不可窮數。惡心遍布充塞於十方世界十法界。經云:「若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假如眾生所造惡業有體質相狀的話,窮盡虛空法界都不能容納得了。若是能夠得戒,就會翻轉無量的惡業為清淨的戒體,成為善法的種子,以及成就無上佛道的根本基礎。《資持記》說,法界,就教法的限量而言,則侷限於三千大千世界,現在隨著南山律圓教宗的本意而言,須討論到十方世界的十法界,無作的戒體稱境而發起,等同於十方世界十法界無量無邊的限量。
       《資持記》說,攬取無量無邊的戒法,歸入無盡的第八識庫藏當中,成為善種子(根身器界種子入第八識),依此十善法的種子,做為修學無上聖道的基礎,翻轉無始惡緣成為戒善,轉苦報身成無漏法身(戒就是佛的法身)。我們怎麼可以不好好的珍惜和恭敬?道宣律祖《行事鈔》引《薩婆多論》說,戒子以純淨、殷重之心發無作戒體,若是輕浮暗昧,就不能夠感發戒體。所以必須依憑教理,發殷重心。
       第三支、依境發心。道宣律祖《行事鈔》說,對戒子當說,你應當發起上品心,才能感得上品戒體。《行事鈔》引用《毗跋律》說:「發心我今求道,當救一切眾生,眾生皆惜壽命。」則所發的是下品軟弱的心,感發下品五戒戒體,而不是最上殊勝的戒體。《資持記》註解上文說,求道是所希望感得的果地,救眾生是受戒者所修持的因行。雖然都稱為救護眾生,但是行有深淺之不同。可分為三個層次,一、不害彼命(下品行,是二乘人的發心);二、以法開導(中品行,是小菩薩的因行);三、令得究竟度(上品行,引導眾生到達涅槃的果地,同歸無上佛道,是大菩薩行)。
       《行事鈔》說:什麼是上品心?受戒的人說:我今天發廣大菩提心,來求受戒法,是為了成就三聚淨戒,趣向三解脫門,求得大般涅槃的佛果。又用此法來指引、教導眾生,成就涅槃佛果。依此所發的菩提心,能使正法久住。三聚淨戒出自《瓔珞經》,聚是總攝的意思,菩薩的三聚淨戒完全總攝、窮盡一切菩薩行。一、攝律儀戒(律儀能禁惡,結業煩惱,究竟斷除,是止行);二、攝善法戒(是作行,所作符合戒法);三、攝眾生戒(一切有情眾生能夠究竟度脫,即四攝行。又名饒益有情戒)。三解脫門雖是觀照的智慧,但若無禪定功行,不能發起無漏的智慧,斷絕煩惱的纏縛,因此也就是定慧二學。三解脫門是,一、空解脫門(性空觀,是小乘,一切諸法自性本空);二、無相解脫門(相空觀,是大乘小菩薩,一切法如幻如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三、無作解脫門(唯識觀,是大乘大菩薩,又稱無願解脫門)。清公和尚教導我們,三解脫門在大乘菩薩行中是就圓教的義理來修因證果,求得涅槃的聖果,其名稱通於小乘(偏真涅槃)、大乘(大般涅槃),此地所取的是大乘所求的大般涅槃。對於大菩薩的三聚淨戒、三解脫門,若非久學之士,經歷遠大之人,用優厚剛柔的行為和積求學習的智慧,才得以明白;若是以淺識粗心,如何能夠了解?
       《資持記》說,因為無作戒體是假借作戒體而生起的。既然無作戒體不是色法、心法,無法由外相表現出來,那麼就受戒者所能領納的心,用來顯發戒體的優勝或下劣。
       根據以上所說的教義,是勸導戒子發上品心,請問四分律所宗的是哪一乘,為什麼會發起大乘的誓願?道宣律祖在《行事鈔》中回答說:「此四分宗,義當大乘。」四分律宗雖屬小乘,但是其義理是屬於大乘。四分律教所宗本來不是大乘,但是在其教義中有相當於大乘的義理。「義當分通,深符教旨」,道宣律祖所建立的四分律是分通大乘,這個說法比較融通,深符世尊制教的宗旨。《資持記》問:關於上品心的情形,四分律是大乘還是分通?答:宣祖為扶成四分律(假名宗),因此是分通的義理。問:分通之義,出自何人?答:如來所立制教,是加被此土眾生的根機。部主了知分通之理是符合佛的本意的,所以特別從上座部的根本律中,將契合此見的部分錄出,成為四分律部(宗)。所以四分律的序文中,「稽首禮諸佛……令正法久住」,及律文後面的,「如過去諸佛,及以未來者」,這都是大乘的教理,是部主「分通大乘」的意義。
       《芝苑遺編》說,四分律假名宗所獲得的上品戒體,與菩薩戒體是體同緣異,亦即受戒諸緣有異,而戒體相同。戒體是從發心受戒的正因而感發的,發起上品心,了知現在受戒,其戒體是相通於菩薩戒的戒體。小乘戒的戒體,雖是從圓教宗所立的上種智而言,從持犯戒行要依所作戒法的形象來行持,所以說行必依受。戒體既然是有許多途徑,受戒者在未求修行圓滿的情況下,必須用圓教宗的戒體(八識田中的善種)來做會歸,因五戒、菩薩戒的戒體都是為修成無上佛果而做根本的。至於在奉持律法的戒條、威儀顯相上,則是依小乘的戒法來奉行。又能依各宗之戒,依教法來奉持,受體隨行能完全相應,約圓教義理來開解,使知其用心與大乘的三聚淨戒同。既然四分律(假名宗)引用《法華經》開權顯實,合乎大乘的見解,因此依小乘的律儀,當下成就大乘的菩薩行,難道必須捨小乘戒才是大乘嗎?「故疏云:常思此行,即攝律儀等。」受戒之人應常想,四分律的戒行即是三聚淨戒。
       第四支、用心承仰。《芝苑遺編》說:「心境相應,納體正要。」能領納的心跟所緣的境界相應,這是領納戒體的正要。受戒的人要專心致志的攝心觀想,緣念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非情的境界。因境界廣大的緣故,能觀想的心亦周遍廣大,念念現前而不中斷,不可浮動散亂。要觀想自己的身體,普遍於虛空十方法界,能容納接受十方世界十法界如塵似沙一樣的戒法。此時須善用其心,不可緣念他事,否則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徒自沾染於七眾佛弟子的行列,因為沒有得到戒體,所以這一生就空過了。
       以上是慚愧弟子學習清公和尚《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的淺顯心得報告。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清公和尚、副院長,諸位比丘大德、尼師大姊,諸位在家菩薩們,慈悲惠予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釋開吉頂禮敬呈。
       老法師:我們聽了開吉師的學習報告,也看到了文字。世尊當年在世教化一切眾生,總結不外乎三學,戒律、禪定、教下。戒律是佛身,禪是佛的心,教是佛的言語,就是如來身、口、意三業,這個三業純淨純善。這三業從哪裡來的?這就講到戒體,戒體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就是自性,名詞很多,意思是一個。三學是一,古大德教給我們,三學一源,佛法就興旺了。世尊在世的時候沒有問題,世尊滅度之後,弟子們在一切教法當中受持一分,自己就列為宗派。但是大家都知道,佛說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為一樁事情。所以《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佛法一定要尊重,都是佛說的,哪裡有錯誤?佛沒有錯誤,我們自己有錯誤,我們自己有勝負的這個念頭就是錯誤,有高下的念頭是錯誤。佛所說的,好比大夫治病,眾生的病很多、很雜,不是一種,大夫處方,藥到病除。那個藥是治病的,病治好了,藥也不再稱之為藥。所以我們回歸自性,回歸常寂光,自性就是常寂光,常是不生不滅,寂是清淨無為,光是遍照十方。常寂光在哪裡?就在現前,無處不照,無時不照,沒有生滅。這是一切法的本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佛法說理體。必須煩惱習氣統統斷盡了,這個清淨的理體就現前。
       惠能大師,這禪宗,明心見性,見什麼?自性的理體見到了,他用了二十個字來描繪,簡單扼要,「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十法界,講我們自己居住的這個環境,一切諸佛的報土都有十法界,《華嚴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這個世界有多少?沒有邊際。為什麼?自性沒有邊際,自性能生萬法,也沒有邊際,一切萬法是自性所生所現。十法界六道,再加上阿賴耶識,這是妄心,阿賴耶能變,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把它變成了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心現的,沒有識變的,就叫一真法界,就叫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沒有離開自性,真的、假的都沒有離開,真假它也互相不生妨礙,沒有衝突。
       這衝突從哪裡發生?衝突是我們的情見,情見就是執著。這個情主要就是講第七識,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七識是什麼?第七識是四樣東西,第一個我見,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我痴是愚痴,貪瞋痴。執著有我,沒有我執著有我,這就錯了,這是錯誤的根源,是有個我。情見各個不相同,智慧沒有達到圓滿也不相同。所以到什麼時候同?佛佛道同,到成佛了,證到究竟圓滿無上菩提,完全相同,圓滿的回歸自性,就這麼一樁事情。佛為什麼開這麼多法門?眾生根性不一樣。就像大夫為什麼準備那麼多的藥,開那麼多的藥方?每個人病不一樣,同樣一種病,你看他用的藥物一樣,分量不一樣,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大乘經上給我們講總的原理原則,講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變成這樣?迷失了自性。怎麼迷的?總不外乎三大類的煩惱,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第二個塵沙煩惱,第三個見思煩惱。染是從這兒來的,先有無明,無明再生塵沙,塵沙再現見思。要斷得反過回來,先斷見思,再斷塵沙,最後斷無明。阿羅漢斷見思,超越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怎麼來的?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就是執著。我們於一切法不執著了,就超越六道,六道就不見了。到哪裡去了?六道沒有了,現前的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境界現前了。阿羅漢雖斷見思煩惱,見思習氣沒斷。所以在阿羅漢這個法界裡面,他修什麼?斷習氣。習氣斷盡了,他就離開阿羅漢,提升了,辟支佛。辟支佛是見思煩惱習氣統斷了,他要斷什麼?他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盡了,他提升了,他是菩薩。在菩薩這個果位上斷什麼?斷塵沙的習氣。塵沙煩惱習氣斷盡了,他提升了,菩薩成佛了,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頭相似即佛。為什麼相似?他阿賴耶沒轉,他還是用妄心。用阿賴耶用得正,用得非常如法,也就是世尊所說的戒定慧他統統做到了,做得很像,但是沒有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所以叫相似即佛,他是十法界裡頭最高的佛法界。在佛法界裡斷什麼?斷無明,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斷盡了,十法界沒有了。所以四聖法界從哪來的?從無明來的。無明斷掉了,四聖法界不見了,到哪裡去了?一真法界現前,就是實報土現前,他生到實報土。
       實報土裡頭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報土,為什麼?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習氣能不能斷得了?斷不了,為什麼?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太微細了。不起心、不動念了,你說我要斷無始無明煩惱習氣,不就又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退轉了,所以他不能起心動念。怎麼辦?那就隨它去,讓時間長了,慢慢自然就沒有了,無功用道。大乘經裡頭用酒瓶來做比喻,酒瓶是盛酒的,把酒倒掉,裡頭擦乾淨,確實沒有了,聞聞還有味道,那個比喻習氣。這習氣怎麼辦?再把瓶蓋打開,放在那裡,放個半年,放個一年,再去聞,沒有了。無明習氣真不好斷,要多長時間?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是說這樁事情,不是說我們從現在開始學,不是的,是在實報土,就是你破無明證法身。圓教是初住菩薩,要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就是他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習氣重的,地位就低,十住菩薩,習氣很薄的就十地菩薩,到等覺還剩一點點,這一點點叫生相無明。生什麼相?生實報莊嚴土的相。所以這個無明破了,實報土不見了。《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莊嚴土,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
       所以等覺菩薩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習氣,這個要特別了解它是無明習氣,無明早就破掉了,起心動念早就沒有了,這樣才能證得究竟圓滿,就升到妙覺了。等覺菩薩升到妙覺,妙覺就是無上菩提、究竟佛果。升到這個位子上,實報土不見了,常寂光現前,融入常寂光。常寂光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大乘經裡又稱它作大光明藏,就是指的常寂光。你看看法身,法身佛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什麼意思?遍一切處,光遍一切處。這個常寂光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我們講經把它比喻作電視屏幕,因為我們用遠程教學,大家要在電視上一起來見面,電視的屏幕就好比是常寂光,屏幕上現的色相那就是實報莊嚴土。如果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沒有分別執著,有起心動念,三乘菩薩的境界,別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如果說是還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見思煩惱,他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
       八萬四千法門,方法不一樣,門徑不相同,方向一致,目標是一個,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一定要懂。佛法要怎樣興?它怎麼會滅亡?僧讚僧就興,如果是批評、毀謗,自讚毀他,佛教決定就滅亡了。所以祖師苦口婆心的提醒我們,一定要曉得三教同源,同一個根源出來的,像什麼?親兄弟一樣。戒律,律宗、禪宗、教下是一體,律裡頭有禪、有教,所以它叫圓宗;禪裡面有戒、有慧;教是慧,戒定慧,它是慧學,慧裡面有戒、有禪,一而三,三而一。我們到底學哪一宗?那是緣分,大家學的不一樣,遇緣不同,但是一定要曉得是一體。
       功夫怎麼得力?怎麼樣不得力?不得力都是因為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得力。功夫得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功夫就得力。這裡頭有個核心我們要抓到,根本煩惱貪瞋痴的核心,貪的核心是情執,情執是指什麼?就是我見,它這個東西是貪的根。為什麼佛教我們以戒為師,還加一個以苦為師?就是破情見的,叫我們萬緣放下,不能有絲毫貪著。吃能吃飽就可以了,不必講求其他,衣能穿得暖,有個小茅蓬能遮蔽風雨,足了,沒有貪心。對自己不是對別人,對別人我們要照顧,隨著我們能力要盡量給他豐富,給他豐足,慈悲待人。為什麼?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薩。我們自己能夠捨己幫助別人,這能夠感動他。這就是攝受的方法、接引的方法,必須到他真正感動,自己來皈依,自己來求法。用不著說用各種方法來誘導他,沒有這個必要,用真誠心感動。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環境不能不知道,當前的環境知道,過去的環境,我們讀歷史,看這些記載,能了解,也就能夠判斷將來的環境。一個時代、一個時代不一樣,我這個時代跟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那個時代不一樣。老師跟他上面一代,上面是印光大師,他的老師印光大師,淨宗跟印祖學的,教下跟梅光羲學的,梅大師,黃念祖老居士的舅舅,跟夏蓮居是同參道友,非常好的朋友,不一樣。我們將來底下一代跟現在又不一樣,要度眾生不容易。李老師那個時代度我們,我們今天再度別人,比李老師就難多了,不止十倍。緣是可遇不可求,但是真正學佛,佛菩薩會幫助我們做助緣,大菩薩常常護念小菩薩。我們要懂得感恩,不是佛菩薩鋪的路,人沒法子走,不是佛菩薩加持,五戒都得不到,真的不是假的,三皈五戒都得不到。今天受三皈五戒的人有多少?幾個得到的?什麼叫得到?章嘉大師告訴我,真正落實了,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了,那叫得到。沒做到,受了五戒不殺生,照樣殺生,甚至於還害人,害人等於殺人。為什麼要幹?煩惱習氣放不下。情執,貪的根;傲慢,瞋恚的根。傲慢、嫉妒,還有這個念頭,你瞋恚的根沒斷。懷疑,愚痴沒斷。這個東西你沒有斷的時候,哪來的戒體?戒體是真心,這不容易,這三樣東西要是淡薄了,淡薄還不行,要拔根,要拔乾淨,這叫功夫,這叫真修。
       章嘉大師圓寂到今天六十年了,六十年前老人教給我,「戒律很重要」,我念念不忘,看到老師的遺像如同在目前一樣,感恩,慈悲攝受。我們努力在做,在哪裡做?在起心動念之處。老人告訴我們,你做到一條,真正受了一條,你得到了。他告訴我,佛法,特別是大乘,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他為什麼講這句話?形式沒有了,現在沒有形式了。現在受戒,戒壇,你們都經歷過,我那個時候還比現在你們好一點,我們那時候在台灣受戒三十三天,上一輩的老和尚告訴我們,他們受戒是五十三天,到我們現在就變成三十三天。聽說現在的時候還有一個星期,還有二、三天就完了,三壇大戒就一次做完了,這是形式。大師告訴我,形式不重要;換句話說,戒體重要,發心重要。你真正能得受用,能得定,能不受外面誘惑,不受外面干擾,今天必須要學這個本事。為什麼?誘惑的力量太強大了!你張開眼睛看到的,豎起耳朵能聽到的,全都是負面的染污。如果你煩惱習氣還很重的話,你能夠不動心嗎?你要曉得,你那一動心,戒體就沒有了,就不見了,多麼艱難!換句話說,真正能做到,這個人是多麼可貴!人無知。佛菩薩讚歎你,天龍鬼神恭敬你、擁護你,人無知,他不懂。
       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想一生成就。一生成就,我學佛到今年六十三年,現在才真正明瞭,一生成就除了生淨土之外,沒別的辦法。為什麼?每一條都得斷煩惱,煩惱要斷乾淨。我們見思煩惱就斷不乾淨,換句話說,阿羅漢這個境界我們一生當中達不到。不要說阿羅漢,說初果須陀洹,你能不能做到?八十八品見惑斷乾淨了,思惑沒斷。見惑,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說了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你能斷掉嗎?斷乾淨是須陀洹,才入佛門,就曉得多難。李老師我感恩他,我終歸回來了,他勸我修淨土的時候,七、八次,不是一次、兩次,言詞非常懇切,也斷定我走任何一個法門都走不通,不能大開圓解,不能大徹大悟,修淨土,行。我終於搞清楚、搞明白,把自己最喜歡的《華嚴》、《大智度論》放下了,一心念佛。現在八十八歲了,來日無多。老師那個時候給我們講《秋聲賦》,講到人生之秋,人的一生當中有四季,從你出生到二十歲,春天;二十到四十,夏天;四十到六十,秋天;六十到八十,冬天;八十以後叫風燭殘年,隨時都可以走了。你一生走到頭了,怎麼辦?這個時候要想到印光大師,為什麼在關房,他的關房我去過,關房小佛堂,一進門對面貼了一個「死」字,老人自己寫的。每一天拜佛,看到佛頭頂上一個死字,大字,生死心切。他老人家八十歲走的,所以我們這個年齡該走了,一切希望都是你們去接班了。你們的使命重,我們總是盡量給你開路,給你奠基礎,讓你們一帆風順。
       這個世界的運會轉,現在我們看到中國習主席的作為,看到中國有前途、有希望。最近我讀到湯恩比博士的一份資料,日本人整理的。這個日本人也是個有心人,把湯恩比的著作、講演,在雜誌、在報章上所發表的統統蒐集起來,講到中國問題的,講到中國的這一部分的,統統集在一起,成為一本書,那正是我們需要的。他晚年把整個希望都放在中國,那時中國並不太平,人家說他,你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信心?他告訴人,你們不要忘了,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它到走投無路的時候,一回頭就世界第一。回頭什麼?找老祖宗,就是把傳統的文化再復興起來,中國就世界第一。這份資料找到了。我在日本打聽,寫書這兩個人過世了,書店早就關門了,這個東西現在很難找到。這個書是一九七八年出版的,三十多年前,那個時候距離湯恩比過世三年,他是一九七五年走的,這是一九七八年日本人作的。在中國有翻成中文,中文的書題,書的題目,叫《未來屬於中國》。這不是它的原來題目,這是它這一部蒐集資料裡最重要的就這一句話。所以你們努力,你們前途無量,將來輔助國家把佛教興旺起來。戒學、定學(就是禪宗)、教下要統統恢復起來。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是一家人,要互相讚歎,不能互相毀謗。有問題,坐在桌上平心靜氣來討論,如何把它圓融。中國人有福,全世界人有福。我就說到此地,下面還有。
       學生:《無量壽經科註》學習班心得報告,釋自了。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同修慈悲,阿彌陀佛。不肖弟子冒昧報告的主題是,生死心不切,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從海賢老和尚反省我們求往生的信願(一)。
       提綱。一、開頭。二、提出問題:(一)普遍現象:念佛功夫不得力。(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礎。三、分析問題:(一)生死事大。(二)「死」字真正含義。(三)海賢老和尚榜樣。(四)古人修行榜樣。四、解決問題:(一)印光大師開示生死心切。(二)省庵大師開示生死苦。(三)佛經祖語示生死苦。(四)從比喻、故事體會生死心切。五結尾。
       一、開頭。中峰禪師說,現在人參禪不靈驗的原因是不把生死無常當作一件大事。同理,念佛不靈驗的原因是不把生死當作一件大事,生死心不切。生死心不切是個大問題,但這個大問題大多數人都不重視。
       二、提出問題。(一)普遍現象: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佛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得力,往生沒把握,什麼原因?打個佛七,一開始好像念得不錯,貌似很精進,可是慢慢愈念愈枯燥無味,愈念愈不想念,念不下去,什麼原因?閉關念佛,剛開始凌晨三點鐘起床念佛,過幾天五點起床,再過一段時間八點起床,最後索性不起床睡大覺。大家不要笑,換成你你也可能也是這種狀態。大部分人都是這種狀態,念佛時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明明知道淨土法門殊勝,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可是這一句佛號就是愈念愈沒味道,愈念愈沒動力,最後乾脆放棄,什麼原因?
       (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以上問題,我們從歷代祖師大德的著作裡面去尋求原因,終於找到答案,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死心不切。生死心不切,這是我們目前普遍存在的嚴重的大問題,所以念佛多年,乃至念了一輩子,功夫不得力,往生沒把握。我們現在先不說往生沒有把握,我們連不墮三惡道的把握都沒有,對嗎?
       (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礎。因此這篇報告把徹悟大師的一句話做為題目,「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生死心不切,跟他說再多都是多餘,廢話。相反,真正生死心切,不需要開示,自然就會一句阿彌陀佛分秒必爭、日夜不斷,像海賢老和尚那樣。生死心是入道的基礎,仍然引用徹悟大師的原文,「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此個人身,最為難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焚。」印光大師評價徹悟大師的這段話說,「此一段開示,精切之極,當熟讀之。」
       三、分析問題。(一)生死事大。蓮池大師年輕時便書寫「生死事大」四字放在書桌,策勵自己精進用功。如果我們覺得這四個字與自己無關,那麼對不起,你還是門外漢。真為生死的心沒有生起來,修行還沒入門,念佛也沒入門。印光大師說,「人生於世間,事事無不預為之計,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問。直待報終命盡,則隨業受報。不知此一念心識,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三途一報百千劫,復生人天了無期。由是言之,則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講求也。」我這一生死了,死了往哪裡去?我能夠往哪裡去?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大事,叫生死大事。有沒有認真的、慎重的考慮過?來生,我有把握往哪裡去?是要繼續輪迴,還是要結束輪迴?古人常常提醒我們生死事大。生死事大,可是我們的現狀呢?世尊在《無量壽經》說的,「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我們整天忙著不急之務,本末倒置,對於與生死無關的事情爭先恐後,卻從來不把生死當成一件重大的事,也不懼怕六道輪迴的苦,更不想想死後往哪一道去。偶爾有想一下,或者有時候看到身邊的親戚、朋友突然去世,暫時有一點觸動,但很快又被世間的不急之務淹沒了。嘴上雖然也念幾句佛,念後能不能往生?打一個大問號。
       (二)「死」字的深刻含義。我們聽到鍋漏匠的故事,一句佛號,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我們很羨慕,很嚮往過像他一樣的日子,古人描述的,「百八輪珠六字經,消磨歲月度光陰」,但真正去做的時候,我們做不到。剛開始很精進,慢慢就懈怠;懈怠,長時懈怠,最後一蹶不振。關於長時懈怠,印光大師有一段簡要的開示,「汝之懈怠,由於不詳審未來之苦,倘能詳審以思,斷不至長時懈怠。」這是生死心不切,不詳細去思惟,如果不能往生,來世墮在三惡道的痛苦。所以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念佛的祕訣,把「死」字貼在額頭上。
       死,這個字有無窮、深刻的含義。古人說,「不見棺材不掉淚」,現在的人是見了棺材都不掉淚,不怕死,不害怕輪迴。我們同修經常去給別人助念,看到別人臨終痛苦的情形,常常有所警覺,暗下決心說,「這次回去我一定好好念佛,萬緣放下」。可是沒過幾天,原形畢露,該怎麼忙不急之務,還是怎麼忙不急之務。結果?死後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所以祖師教我們用這個死字來提醒自己生死事大。他老人家簡單扼要這樣開示,「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痴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三)海賢老和尚榜樣。上面談到諦閑老法師的徒弟鍋漏匠,念佛往生的典型代表,宋朝的瑩珂法師、鍋漏匠,乃至最近的海賢老和尚,其實包括《淨土聖賢錄》裡面記載的所有往生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念佛之所以能成功,都隱含了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大前提,什麼呢?生死心切!生死心很切,這是他們念佛成功的共同大前提。我們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看他一生的經歷,在在處處都透露出一個隱含的消息,他生死心很切。生死心很切,必定是求往生的心很切;求往生的心很切,必定是盼望自己能早一點往生。這個世界苦不堪言,我要留在這裡幹什麼?最好是眼睛一閉,阿彌陀佛馬上接我走,一刻也不願意多停留,迫不及待。海賢老和尚就是這樣,這叫真信切願。
       我們讀古人的詩就能體會到這種心情。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峰國師說,「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哪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迴沒了時。」再比如日觀大師在《懷安養》這首詩裡說,「夢中哭向佛,願早死便得,小小蓮華開,永超生死窟。」意思是即使在夢裡,我也不斷的在阿彌陀佛面前哭著祈求,願我早一點死,早一天離開娑婆世界,生到佛的座前。不必說更高的,只要我的一朵小小蓮花能夠開放,從此就超出了生死魔窟,得到永遠的解脫。這就說明,他心中最大的願望是往生極樂世界,是真心的求願往生。
       我們看兩段海賢老和尚的原話,「我現在一百多歲了,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老佛爺(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我給老佛爺求過幾次,要跟他去,可老佛爺都沒叫我跟他去,說我修得好,再多活兩年,做個樣子給大家看」、「我要趕緊念佛,求阿彌陀佛來接我」。這些話大家不要輕視了。我們捫心自問,自己一輩子有幾次發自內心的想往生?又有幾聲佛號是在真信切願的攝持下念出來的?所以念佛不得往生是當前存在的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也是很普遍的一個問題。印光大師說,「往生者少,實由信願不真切之所致。信願若真切,即臨終始念,亦有得生之理。」海賢老和尚一生唯持六字洪名,時時刻刻、日日月月、年復一年不曾間斷。老人家為什麼能做到這樣?我們現在不要說一年從頭到尾念佛,我們就連念一天的阿彌陀佛都念不好,精神好的時候打妄想,精神不好的時候打瞌睡,念著念著不想念了,念不下去,是不是這樣?老人家為什麼能二十四小時這句佛號不間斷?原因就是老人家生死心很切。生死心很切,必然求往生心很切;求往生心很切,必然這句佛號晝夜不停,停不下來。
       (四)古人修行榜樣。看看過去真心修行的人,晝夜精進。唐朝的懷玉法師,一生之中常坐不臥,誦《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念佛號五萬聲。寶相法師,每天誦《阿彌陀經》七遍,念佛號六萬聲。道綽大師,每天念佛號七萬聲。宋朝的思照法師,每天四更時起床(凌晨一到三點)開始念佛,三十年如一日。蓮宗十一祖,清朝的省庵大師,自從他二十四歲受具足戒後,一生當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到晚年的時候,每天念佛號十萬聲。並且在會客室寫了一首《寸香齋銘》,「尊客相逢,勿談世諦,寸香為期,唯道是語。不近人情,不拘俗禮,知我罪我,聽之而已。」為什麼古人修行能夠日夜不停的用功,不休息?因為人家生死心很切,想到生死事大,想到無常迅速,一刻都不敢放鬆。我們想學鍋漏匠學不來,念佛堅持不下去,佛號常常中斷,原因就是生死心不切。
       四、解決問題。(一)印光大師開示生死心切。一、如墮水火、如救頭燃以念佛,則無業魔不消矣。二、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墮落三途惡道,則佛念自純,淨業自成。一切塵境,自不能奪其正念矣。三、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四、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五、念佛不昏即散,是以泛泛悠悠之心了事之現象。若能如墮水火、遇盜賊,以急求救援之心念,自無此種毛病。六、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遊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然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未燒至其身,轉瞬則全體熾燃,遍界無逃避處。尚猶悠忽度日,不能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從印祖自勵的楹聯,也能看到他老人家生死心很切。一、「道業未成,敢使此心散亂。死期將至,力辭一切應酬」。二、「虛度七十,來日無幾。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謝絕一切,專修淨土。倘鑒愚誠,是真蓮友」。三、「汝將死,快念佛,心不專一,決墮地獄,餓鬼畜生尚難求,勿妄想人天福果。汝將死,快念佛,志若真誠,便預蓮池,聲聞緣覺猶弗住,定克證等妙圓乘」。
       (二)省庵大師開示生死苦。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印光大師讚歎其,繼往聖,開來學,驚天地,動鬼神。果能依而行之,肯定能俯謝娑婆,高登極樂。裡面有一段詳細描述生死苦的文字,這是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裡面的狀況,「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熱鐵不除饑,吞之則肝腸盡爛。洋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糜。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猛火城中,忍聽叫嗥之慘。煎熬盤裡,但聞苦痛之聲。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當年恩愛,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裡,一時倒下可憐。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風火交煎,神識於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痴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勳,在此一舉。」
       (三)佛經祖語示生死苦。無始劫以來,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受苦是無量的。按照《除憂經》所說的內容來思惟,能令心對輪迴生起極大的厭離,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在輪迴中曾經受過的苦。「數於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又於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為器。由互相鬥諍,積所截頭首,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為蟲極饑虛,所啖諸土糞,於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下面從祖師大德的詩也可以幫助我們激發生死心。元朝優曇大師,「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省庵大師,「一自娑婆繫業因,多生流轉實酸辛。須臾出屋又投屋,迅速捨身還受身。曾作王侯爭國邑,幾為螻蟻喪埃塵。這回若不思歸去,依舊從前受苦輪。」以上是佛經和祖師大德的開示,培養我們的生死心。下面從一個比喻和一個故事來體會生死心切的樣子。
       (四)從比喻、故事體會生死心切。羅什大師有個至心喻,「譬如有人,值遇惡賊,直來欲殺。其人勤走,渡河求免。爾時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無他念。當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雜餘念」。這就是生死心切的樣子,但有此念,更無他念。海賢老和尚就是用這種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所以他能成功。生死心很切的人,內心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念頭。舉一個例子體會生死心切的樣子。梁武帝請寶誌公禪師看戲。結束時梁武帝問禪師:今天戲演得好嗎?禪師答:我不知道。武帝又問:今天戲唱得好嗎?禪師答:我不知道。武帝十分奇怪,禪師明明坐在這兒看戲,怎麼會不知道?禪師說:陛下,明天不妨再要這一班戲子來做戲,並選一已判死罪就要殺頭的罪犯,命他手捧一盤水,跪在戲台前看戲,並對他說:等戲好了,這盆水一滴都不灑出來,立刻賜你無罪;如果灑出,立刻綁去斬首。武帝雖不知用意,但還是照辦。
       次日,罪犯看完戲,水一滴也不灑出來。寶誌公問罪犯:戲好看嗎?答:不知道。寶誌公又問:戲好聽嗎?答:不知道。寶誌公問:你跪在台前看戲、聽戲,怎麼會不知道?答:我心顧著這盆水都來不及,哪有心看戲、聽戲?武帝一聽,終於明白,心不在戲,對戲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寶誌公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戲,豈能知戲演的好壞?如果我們心在生死大事,心在往生大事,那麼這句佛號自然就不會中斷,就算人家不讓你念,你心裡仍然綿綿密密,一聲接一聲。就像海賢老和尚,文革人家不准他念佛,他在心裡念,這句佛號從來不曾丟失過。
       五、結尾。印光大師在普陀山法雨寺閉關三十多年,住藏經樓,把《大藏經》熟讀透了,總結出兩句話告訴我們,「歸根結頂高深處,只在洪名一句中」。歸根結頂高深處,只在洪名一句中,海賢老和尚把這一句洪名默默無聞執持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從海賢老和尚身上,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反省一下我們的信願,求往生的信願?他老人家的真信切願是滿分,我呢?及格嗎?生死心不切,哪來的真信切願?沒有真信切願,怎麼能往生?不論在家、出家,我們應該冷靜反省反省,我們遇到念佛法門的時候二十多歲,今年我們三十多歲、四十多歲、五十多歲了……多少年過去了,體力一天不如一天,我們卻仍然一事無成,道業上一事無成!忙忙碌碌一輩子,正像羅狀元《醒世詩》說的,「辛苦到頭還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古人也說,「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大多數人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老去,沒有幾個人會想到死,知道要提早放下世間的事。再這樣下去,我臨終往哪裡去?真的像印光大師說的,「決墮地獄,餓鬼畜生尚難求,勿妄想人天福果」。無量劫以來的生死大事,不是靠晃晃悠悠唱幾句心不在焉的佛號就能解決,那叫杯水車薪。我們的佛號常常夾雜,常常丟失,常常中斷。真正想在這一生往生的人,好好在信願上下功夫,在真信切願上下功夫。而強化信願,首先要生死心切,真為生死。
       值此澳洲淨宗學院戒學研習班期間,摘錄蓮池大師的一段開示供養大家,共勉共進,「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蓮池大師的話。蓮池大師作過一幅念佛堂的對聯,印光大師說蓮池大師這幅對聯好極,但絕未見人用過,所以印光大師常常抄了送給人掛起來。由大師之德,感人必深。上聯是:主極樂六八大願之慈尊,絕限量壽命光明,不離當處;下聯:過娑婆萬兆佛邦之淨土,妙莊嚴樓台池沼,原是吾鄉。
       最後,這篇報告其實不是我寫的,而是集合祖師大德關於生死心的法語,以報告的方式供養大眾,並啟請師父上人講解、開示。這些法語實在太重要了,針針見血,能夠幫助我們念佛。報告過程恐有錯誤,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同修批評指正,不吝賜教,望眾慈悲,布施歡喜。阿彌陀佛。不肖弟子釋自了叩呈。
       老法師:我們看了這一篇的報告。法師的德號不是自了,如果是自了,他就不提出報告了。提出這個報告,真的是供養大眾,普度眾生,把現在修行人的毛病從根上挖出來了,說得一點都不錯。引用經典、古大德這些開示,有些我們讀過的,在這裡重複再溫習一遍。真的要溫習,為什麼?全忘掉了。沒有讀過這些經論的,今天在此地也能夠讀到了。佛在經中的開示,祖師大德為我們的提醒,人生第一樁大事,確實就是生死大事。可是人都迷惑了。過去的人對這樁事情警覺性比我們高,我們現在全忘掉了。為什麼會忘掉?每天忙著這個花花世界,把我們薰習迷惑到所以然的程度,對於真正大事忘得乾乾淨淨。雖有人提起來,一天提十幾遍也是枉然,為什麼?沒放在心上。可是關係很大,這一生不能解決,來生必定沉淪,一沉淪非常可怕。
       李老師在世,特別是晚年,非常慈悲,常常提醒我們,我們對這些事情耳熟,可是怎麼樣?沒有真正去做,人沒有辦法把緣斷掉。緣有善緣、有惡緣,我們有能力辨別善惡,遠離惡緣。但是善緣,特別是善緣能夠利益眾生,我們不能不做。沒有緣,決定不攀緣。雖有緣,我們盡心盡力,為苦難眾生做一點好事,決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與三空三昧不相應,變成什麼?變成人天福報。不放在心上,能相應,就是無作無願。無作無願不是說真的不做,是做了,作而無作,身做了,口做了,心沒做,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為什麼?心是真心,所以行是正行,言是正語,三業都得其正。正不要著正的相,不要有這個念頭,有念頭就又變成福報,沒有這個念頭是功德。功德跟福德差別在此地,心裡頭有念頭是福德,沒有念頭是功德。功德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福德受人天福報。
       佛這些開示我們都得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跟功德相應還是跟福德相應,這都是好的。如果跟惡業相應,跟貪瞋痴慢相應,跟自私自利相應,問題就嚴重了,那是什麼?那是造地獄三途業,非常可怕。為什麼?畢竟我們還沒有能力辨別真正的是非善惡。我們今天是非善惡是自己以為的,跟經教裡所說的相差很遠。這是什麼?我們不虛心,我們有傲慢,甚至於還有嫉妒,我們並沒有依教奉行。佛的教誨,大根大本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大乘八萬細行都是從這個地方延伸出來的,小乘的三千威儀歸納起來就是三皈、五戒、十善,開合不同,開出來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起來就這幾句。我們有沒有把它搞清楚、搞透徹,有沒有相應?這個很重要。
       這個法師,我們看了這篇東西,他不是自了,他是來度眾生的,來廣度眾生。這篇東西,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求出離,出離六道輪迴,出離生死苦海,要多看幾遍,要認真的學習。我對於這篇看得很重,不亞於海賢老和尚的表法。所以我們感恩、感謝他。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慚愧弟子開吉報告主題「華嚴十玄印證中國傳統文化」

http://edu.hwadzan.com/djplay/1/14/2143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七十二集)  2014/8/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72


老法師:諸位同學,大家早。好,我們現在開始。
       學生:華嚴十玄印證中國傳統文化(上)。慚愧弟子開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華嚴十玄印證中國傳統文化」。
       近日恩師上淨下空老法師在香港得到一本書,《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此書是由日本專家學者編寫,一九七八年在日本出版的。他們把湯恩比博士在著作中、報章雜誌中,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言論會集整理成冊,非常有價值。其內容是,全世界的未來在中國,唯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能救全世界。讀此書能夠增長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信心,對國家民族的自信心。老法師把這本書看了兩遍,用紅線標注重點,並開示說,我覺得這本書,全世界每個人都要看,我們要把心量拓開,不能搞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死路。湯恩比沒有看到《群書治要》,如果看到這本書,他一定說就是這個能救全世界。淨空老法師在《淨土大經科註》中曾多次為我們宣講華嚴玄門之奧義。華嚴十玄門示四種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通此義則可入華嚴大經之玄海,又此十門互為緣起而起他。今慚愧弟子謹以華嚴玄門,來論述湯恩比博士研習東亞文化的結論。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的智慧教育,都是通往自性的真實學問,如同百川之水同入毘盧遮那心性大海,圓滿自性清淨圓明體。大慈念老慈示,「夫《華嚴》教理以緣起為主,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法界即是賢首國師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一切法的本體。從一體起二用,第一,出現法界依報,亦即我們的生活環境,宇宙出現;第二,正報是自己。《華嚴經》說,依報的環境和正報的自己都是從自性清淨圓明體而來,自性清淨圓明體稱為法界、法身、法性,亦稱真如、真心、真實之際。「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法是無明業相,此乃自然現象,即是一念不覺;成一切法,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它是一時頓現的。「一時具足,圓滿顯現,故曰具足相應」,具足相應就是《還源觀》所說的三種周遍。
       在《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說,以儒教為中心,同時儒佛道三種思想渾然融合,在直至今日的中國文明中始終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春秋時代末期,中國進入天下大亂的戰國時代,湯恩比認為,孔子的思想正是中國社會這一變化的反映。孔子為拯救亂世中失卻理想的中國社會,試圖復活古來傳統的倫理觀念,這種觀念被認為是由天賦予的。《大學》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肯定人人都具有清淨光明的德行,稱為明德。明德,至善之至,通乎性德,此乃《華嚴》所云之自性清淨圓明體。
       道教主張的道,是存在於現象界,而又超乎其上的終極的實在,其特性是無為。湯恩比引用《老子》第五十七章:「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教主張,無為之道才是救世良劑。道教所主張的道究竟是什麼?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常是真的,名是假名,道,不起心不動念才能證得,道就是佛法所說的真如、真心,是自性清淨圓明體。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說,大乘佛教產生於中國的淨土宗和禪宗,紮根於民眾之中。佛教在衰微以後,仍然長期影響著中國文化。禪宗之明心見性,淨土宗之往生西方當生成佛,其終極目標皆是恢復真如本性,證得自性清淨圓明體。大慈念老引用《華嚴.妙嚴品》曰,「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此乃同時具足相應門。清涼大師《華嚴經疏鈔》說,「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是為此門之玄義。一滴海水,江河之水都流入大海,每條江河之水味不同,流到大海都變成一味,這一味是所有江河的味共同聚集而成,此乃同時具足。由此可知,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的智慧教育,如百川江河之水,共同流入毘盧遮那心性大海之中,圓滿同時具足相應門之華嚴玄義。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中華文化的浩瀚歷史,始終保持文明性質的一致性,折射出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的智慧之光,引領世界人類走向安定和諧。大慈念老引用《華嚴經》云,「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影」。直徑一尺的銅鏡,能夠見到千里之影,將很遠的地方都照在其中。鏡子雖然狹窄,但是廣大深遠的千里之影都能照入其中,此乃廣狹自在無礙之境界。廣和狹同時存在,互不相妨,廣中現狹,狹中現廣,包羅萬象,自在無礙。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部浩瀚的中國歷史,所納容的是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的千里之影,而其折射出來的廣大深遠的智慧之光,是能夠引領現代世界人類走向安定和平的指路明燈。
       對於中國長期在幅員廣大的領土上,保持政治文化的統一,湯恩比給予了很高評價,他認為中國人的這種能力,可以對未來世界的統一做出貢獻。他曾經說,世界統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的唯一道路,在現存的各民族中,最具備這種條件的,是有著二千餘年歷史,形成獨特思想、方法的中華民族。中國具有偉大的統一能力,中華民族是無以倫比的民族。《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總結說,看一下周朝以後三千年的中國史,中國人(漢族)總是極有規律的建立和維持著三百年左右的統一周期,漢族是不死鳥,它多次建立和維持了龐大國家,這的確是令人驚嘆的。
       眾所周知,這種令人驚嘆的統一能力,不是靠政治、經濟或軍事、武力,而是靠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從漢朝董仲舒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教育就成為中國倫理道德教育之主流;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承擔中國社會因果教育之權責;而大乘佛法則是宗教教育之集大成者。儒釋道三種教育水乳交融,代代相傳,從而使得中國維持著大一統的太平盛世。當今時代,大唐治國寶典《群書治要》橫空出世,為世界和平統一帶來了希望。誠如湯恩比博士所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是中國文化的世紀,是《群書治要》大放光芒的世紀。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一書指出,湯恩比之所以對中國寄予如此厚望,是因為在歷史上出現的所有文明中,只有中國歷經二千餘年,期間雖然發生過改朝換代,但卻始終保持了文明性質的一貫性。漢族在以中國內地為中心的廣闊領土上(同一領土上),多次連續的建立同一文化的大統一國家,類似這樣的例子,在世界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是湯恩比之所以對中國人的政治統一能力,寄予希望的原因之所在。湯恩比博士曾經預測說:到整個人類形成單一社會的時候,世界就能實現統一,我所預想的這種和平統一,將是以特定的地理、文化的基軸為中心形成的結晶。我預感到這個基軸不在美國、歐洲或蘇聯,而是在東亞。
       綜上所述,湯恩比從歷史的借鏡中,總結出中國保持文明性質一貫性的能力,能夠使之成為今日世界統一的基軸。在在顯示《華嚴》廣狹自在無礙門的深廣境界,是歷史銅鏡所折射出的智慧之光。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中國文化有納容天下的雅量,能夠包容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光光互照,共存共榮,同入清淨莊嚴之華嚴玄海。大慈念老引用清涼大師《華嚴經疏鈔》曰,若一室之千燈,光光相涉,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此乃相容,但一多之相並不失。如同十幾盞燈全部打開,光光互照,融成一片,光很明亮,此乃相容。若是熄掉一盞,此光消失,這是不同。因此,一與多相容,有相容的能力,有不同的個體。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的譯者在開篇中說,早在二十年代末,湯恩比就曾實地考察過中國,《中國之旅》一書高度評價了中國文明。七十年代後,面對現代化帶來的種種弊病,湯恩比憂心如焚,苦苦思索,終於為世人指出了一條挽救人類滅亡的希望之路。那就是世界必須走向統一,希望就在中國,這是其臨終前的堅定信念。湯恩比博士指出,現在我們走在是存是亡的十字路口中,如果我們繼續像現在這樣,以我為本位,爭名奪利,地球會滅亡。要想生存,徹底從貪婪回過頭來,希望世界變成一個國家,世界國家由中國人來統治。
       淨空老法師引述湯恩比的論述總結說,中國人統治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有福報,因為中國人寬宏大量,待人如己,能夠包容異族、異國的文化。若是外國人統治,只有他的族群享福,別的族群都是奴隸,他會把異族的文化消滅掉。湯恩比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來看,中國人有寬宏的雅量、包容的德行,不但不會消滅異族文化,而且會幫助它提升。中國人愛護周邊國家,以中國文化助其提升本土文化,共存共榮。這就是華嚴一多相容不同門的境界與心量。在中國文化的引領下,世界各國文化能夠光光相融,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而共入清淨莊嚴之華嚴玄海。
       湯恩比在《圖說歷史研究》中說,未來的世界國家也許會從自發的政治聯合開始,而在那個世界國家中,現存的大量文明要素可能會全部保存下來,多種文明和文化傳統將必須學會在單一的政治體制下共存。所以,我們向歷史上的世界國家學習的最有益處的一個教訓,就是相互競爭的各種文化,怎樣才能共存,怎樣才能取得各方面都滿意的結果。我們相信,這種共存的基礎就是《群書治要》,湯恩比生前沒有見過這部書,如果他見到的話,他一定會說,沒錯,就是這部《群書治要》能救世界。這部大唐治世寶典能夠和大乘佛法一同,引領世界走向和平,進一步的引領人類通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如同《華嚴.盧舍那佛品》所云,「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一個國土遍滿十方,此國土並沒有損壞(本相沒壞),此無比功德從何而來?是自性本能,自性本具的。
       在《圖說歷史研究》中,湯恩比闡述了這樣一個重要觀點,未來的世界國家,不但不會像以往的先例那樣,是宣告某一瀕臨死亡的文明死刑的世俗紀念品,而且其本身自始就孕含了已在高級宗教中明確了的精神運動的種子,並將深思熟慮的、自覺的促進那顆種子的萌發和生長。由此可知,中華文化以其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圓滿體現一多相容不同門的華嚴境界,使得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得以光光相融,共存共榮,為世界帶來永久的安定與和平。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華嚴以波和水、金與器比喻此理。宗教教育能夠化解世界危機,帶來安定和平,通過教育能夠幫助人們恢復本有的如來智慧德相。大慈念老引用晉譯《華嚴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水和波,水比喻一,波比喻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因此稱為諸法相即自在門。水是平靜的,波是動盪的,風吹在水面上就起波浪,波和水是一不是二,此乃相即;水會變成波,波就是水,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清涼《大疏》云,「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黃金是一,金色不同,黃金相同,金色不同;二不相離,它是一,它不是二。
       當今時代,世界危機重重,這些危機如同波濤洶湧的巨浪,卻仍蘊含著本自清淨的水的本質。因此,只有恢復宗教教育,才能夠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道德危機。一九四五年,美國向日本投放第一顆原子彈,宣佈核時代黎明的到來,核武器的出現,使人類的集體自殺更具現實可能性。《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湯恩比冥思苦想的問題,是現代文明的危機和世界的未來,道德危機正是需要當今人類傾注全部智慧和力量來解決的首要問題。如何解決道德危機?湯恩比博士指出了宗教的重要性。《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總結說,當世界政府實現的時候,作為人類的真正自由和創造,高級宗教的作用將再次被大書特書。為了建立世界政府並使其永遠存在下去,確立宗教的基礎是不可缺少的。統一國家是高級宗教誕生的搖籃,是面向世界的布教地,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漢帝國的大乘佛教、笈多王朝的印度教等,便是其代表性的例證。
       關於大乘佛法華嚴十玄之諸法相即自在門,淨空老法師曾慈悲開示說,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心性變成的,都是從心性出生的。心性是一,現相是多,諸法是現相,從性體上去看,是一不是二。同一個心性,隨著緣在變,無論怎麼變,還是一個自體,就如同黃金一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眾所周知,高級宗教共同的核心價值就是愛,世界所有的宗教都是幫助人類恢復性德本有的仁慈博愛,這種愛是通向真如本性的永恆存在,是自性的真愛。從性體上來說,人人都是本性本善的,因此無論世界如何動蕩不安,都改變不了自性本善的黃金的本質;無論是超級海嘯,還是平靜的海水,都同具本自清淨的水之本質。只有通過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才能夠幫助世界走向安定和諧,幫助人類恢復自性清淨圓明體。從諸法相即自在門中的華嚴玄旨中,能夠印證湯恩比博士所強調的高級宗教的重要作用,以及淨空老法師所宣說的宗教教育的重要性。
       五、隱密顯了俱成門。當中華文化在二十一世紀顯了之時,能夠為世界人類帶來永恆的幸福和諧,它隱顯俱成,不可思議,是自性本具之功德。淨空老法師引用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所說的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麼也沒有,這是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是顯。此乃性德,無緣時隱密,不能說它無;有緣之時顯了,不能說它有。隱密時稱它為真空,顯了時稱它為妙有,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隱密時是真常,真常的相,本相;顯了時是應現,為眾生而應現。換句話說,隱密是自受用,顯了是他受用;隱密時是清淨平等覺,顯了時是大慈大悲,現身說法,教化眾生。隱顯俱成,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大慈念老在《科註》中引用《華嚴經疏鈔》,「若片月澄空,晦明相並」,指隱處具顯,顯處具隱。晚上月光非常好時,月光出現的地方顯,距離月亮遠的地方就暗,隱、顯統統在一起,同時出現。隱密、顯了都在實際生活之中,這些事實真相稱之為宇宙之間的奧祕。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一書記載,湯恩比博士曾經說過,世界政府是必要的,當我們人類面對著核武危機、環境危機、資源枯竭、人口增長等等問題,需要靠全世界的努力。為避免人類互相攻伐、歸於滅亡,求得生存的唯一希望,就是自動的服從於世界政府。對此湯恩比博士明確指出,中國是世界政府的核心,他在《圖說歷史研究》中說,如果繼西歐目前的統治之後,出現文化的統一和融合,那麼西歐的活力性和中國的穩定性或許會十分和諧地配合起來,產生對人類來說全新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不僅能使人類生存,而且能確保人類的幸福。
       以華嚴玄義之隱密顯了俱成門來看待此問題,中華文化在近代二百年來被摧毀和忘失,因而隱密於塵封的典籍之中。如今由於湯恩比博士的真知灼見,以及《群書治要》重現於世的這個殊勝之緣,使得中華文化能夠顯了,並以其大智大德利益一切眾生,為全人類帶來永恆的幸福和諧。隱顯俱成,不可思議,通向自性清淨圓明體的中華文化,在這個時代能夠大放異彩。在對中西文明的歷史對比之中,湯恩比博士指出,西方是分裂的,中國是穩定的,要使西歐業已動搖的人民生活重新穩定下來,要把西歐的力動性緩和到既對人類沒有破壞性,而又可以提供活力的源泉的程度,那就只能到西歐以外去尋找這種動力的創造者,不能不認為這種動力的創造者將在中國出現。(《圖說歷史研究》)
       哲學家羅素和湯恩比的觀點是一致的,羅素在《中國問題》中說,中國人民是世界上忍耐性最強的人民,當其他國家的人民想到今後十年時,中國人民卻想到了今後一百年。中國人民本質上是不滅的人民,是不急不躁的人民。羅素對中國人的評價是,中國人只追求正義和自由,溫厚典雅,在有助於人類幸福方面,中國文明要比歐洲文明優越。因此,《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說,當將來建立起與我們描繪的未來世界政府概念最為接近的世界國家,這個全球性的統一體時,中國將成為這個統一體的核心。
       綜上所述,湯恩比博士的中國觀堅定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湯恩比以其仁慈博愛的慈悲胸懷,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指出了一條光明的康莊大道。
       以上是慚愧弟子恭敬學習華嚴十玄,及《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一書的淺顯心得報告。慚愧弟子才疏學淺,未敢妄談華嚴玄海稱性極談真實之法,謹以此管窺蠡測之淺顯心得,恭敬供養師父上人及諸位法師、大德仁者,希望能夠由此建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信心,共同圓滿屬於世界人類的中國夢。
       老法師:後面還有下篇,我看一起念掉,我們再來談。
       同學:華嚴十玄印證中國傳統文化(下)。慚愧弟子開吉繼續恭敬報告「華嚴十玄印證中國傳統文化」。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以寬宏之雅量,納容宇宙萬法,納容各民族與文化,真正實現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芥子是芥菜子,非常微小,用琉璃瓶裝滿芥菜子,顯示微細相容。大慈念老說,「以上各門,咸明廣狹無礙,一多相容之義。今此第六門更指無論如何微細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諸法,一毛一塵之中,無邊剎海,一切諸法同時涌現,如一鏡中映現萬象」。今天科學家證明,物質是不存在的,是念頭產生的幻相。就是極微之微,是量子力學家說的微中子,亦可含容一切諸法,含容整個宇宙的全體在其中。宇宙沒有縮小,它沒有擴大,小能容大,微細相容。因此,《普賢行願品》說,「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
       涵養於中華文化之中的中國人,具有納容天下的寬宏雅量,無論是任何國家民族的優秀文化,總是能夠被他所包容。中華文化正是緣於這種含容諸法、包容宇宙的特性,從而得以生生不息,長盛不衰。湯恩比博士竭力主張,為把人類文明從毀滅邊緣拯救出來,而建立世界國家的必要性。這是他對世界及中國的文化歷史進行深入研究之後,所總結出來的真知灼見。從中國歷史而言,秦滅亡之後,統一大勢還是貫通了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並延續至今,中國的大同思想是長期形成統一國家的根本動力。這種大同思想體現在《禮記》經文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國人對於天下的觀念,體現出此民族寬廣博大的胸懷。在《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說,中國直到封建末期始知還另有世界存在為止,一直稱本國政權所及範圍為天下,即認為自己就是世界。在當時的中國人來看,統一天下就是統一了全世界,對他們來說,由歷代王朝建立的帝國就是純粹的世界國家。
       中國人伸展勢力才能的奧祕在哪裡?湯恩比認為奧祕在中國擁有多民族、多人種、多種語言和多種文化,從而構成了巨大的多民族社會。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所謂中國,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其自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鄰」,湯恩比的中國論也被羅素、李約瑟和費正清的研究所證實。哲學家羅素確信,今後中國將在最關鍵的時刻給予人類以全新的希望,這個希望是可以實現的,因此中國將取得最高的地位。中國科技史的碩學李約瑟說,在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現已徒具其表的民主主義、官僚主義、科學主義氾濫成災的形勢下,確立精神的、宗教的基礎是不可缺少的。在這種意義上,必須重新評價中國的人道主義傳統。費正清認為,中國最終將從中國自己的道路中,創造出新的價值和秩序,為世界作出自己的貢獻。
       綜上所述,千百年來,中華文明以納容多元文化之博大胸懷,實現華嚴十玄微細相容安立門之奧義,包容宇宙,含容諸法,真正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之治,並將在這個時代中為世界做出貢獻。
       七、因陀羅網法界門。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在歷史上以道義相交、和諧共處,如同因陀羅網,光光互映,重重無盡,相入相即。以此基軸營造世界和平統一,乃眾望之所歸。大慈念老云,「因陀羅網者,帝釋天宮所懸之珠網。網有千珠,互相映照。如是千珠重重映現,無有窮盡,以喻諸法之相即相入,重重無盡」。這是實際真相,是重重無盡的相入相即。古人用因陀羅網做比喻,忉利天宮的羅網是千珠互相映照,如同現在的水晶燈,幾百個水晶珠,光光互映,重重無盡。《大疏》云,「若兩鏡互照,傳耀相寫」,古人以此比喻,用一個小亭子,八面擺八個鏡子互相對照,相入相即,妙不可言。
       在《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說,當我們把視野擴大到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東亞時,不能忽視日本、越南、朝鮮的歷史貢獻。眾所周知,漢字文化圈、東亞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華文化影響,曾使用漢字、文言文作為書面語,受中華法系影響的東亞國家。漢字文化圈除使用漢字外,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信仰佛教者眾多。晚年的湯恩比對中國寄予了極大的希望,不久的將來,當各先進工業國因超工業化的襲擾而陷於大混亂的時候,中國有可能會創出保持農工業平衡發展的第三條道路,與日本、朝鮮、越南一起完成以東亞為基軸的世界性政治統一。這種業績和政治能力,在未來的世界中是會發揮作用的。
       由此可知,東亞(漢字)文化圈中的各個國家、地區,在中華文化的庇蔭下,光光互映,重重無盡,相入相即,極顯華嚴因陀羅網法界門之殊勝微妙,而每一顆水晶珠都在這相入相即中發揮著它的重要作用。同樣的道理,在中國及東亞形成的大量歷史遺產,必將作為未來世界政府的現實基礎和精神財富而發揮重要作用。今後,中國及日本的影響不在於經濟和軍事方面,而在於這種思想和精神。當今時代,中日關係為世人所關注,實際上中日兩國是兄弟之邦,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開始往來,而日美關係不過百餘年。歷史記載,春秋末年、戰國初年,日本就有很多人到中國來留學,因此中日兄弟之邦理應團結、友愛。
       在《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說,湯恩比博士認為,當美國出現不穩定狀況時,中日關係必將決定日本的命運。今後,決定七十年代後國際政治歸向的重要因素是中國,這是毋容置疑的,在這個意義上,日本應該作賢明的選擇。湯恩比說,如果在亞洲唯一實現近代化的日本能與中國一起,充分運用自己的經驗,參與籌劃東亞共同體,那就有可能取代美蘇,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日本的近代化進展很快,相比之下中國卻步履跚跚,湯恩比卻說中國的遲緩有利。他認為,正是因為這種遲緩,中國才不致陷入近代後期的過度工業化困境,從而被賦予得以創造與其不同的第三條道路的機會。湯恩比博士晚年把所有一切希望都寄託在中國人身上,日本、韓國、越南是中國文化的衛星文化地區,是同一種文化。這四個國家合在一起,就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力量,真正達到全球統一。由中國及衛星文化地區所構成的東亞共同體,極顯華嚴十玄之因陀羅網法界門,相入相即,重重無盡,折射出世界和諧統一的絢麗光彩。
       八、託事顯法生解門。中華文化儒釋道的教育,能夠納容宇宙之塵塵法法,其宗旨是恢復本性,道法自然,契入真如,而為當今世界所必需。大慈念老云,「由上之重重無盡,故塵塵法法皆是事事無礙法界,故可任就一塵一事顯此法界全體」。任何一法都含容法界全體,遍法界虛空界容在一粒微塵裡。佛所說的極微之微,即科學家所說的微中子,能容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都在一塵之中,一塵具足,塵塵具足。如《大疏》云,「立像豎臂,觸目皆道」。道在何處?大乘佛法講道,是指佛心、自性、真如。立像豎臂是比喻,眼能看到,耳能聽到,身能接觸到,意能知道,能夠思想,無一不是道,無一不是真如,無一不是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就在當下,不必別求,要向自性當中去求。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談及中華文化順應自然的思想,老莊的教誨是不逆自然,順自然而生,尊重自然的生命力。例如中國醫學認為,與其按現代科學方法治療某種疾病的患處,不如靠恢復生命的整體機能來醫治疾病。西醫考慮的是用物理的、化學的方法治療身體的疾患部分;中醫則首先以治療整個身體為對象,重點放在順應自然、恢復自然的生命力。湯恩比稱讚中國,對中國的未來寄予希望的另一個要點,就是中國人重視自然,進行畜農業與工業平衡的經濟建設。西方的近代化,甚至超工業化,使人類付出慘痛的代價,他們終於明白了,偉大成果的取得,一是犧牲了第三世界,二是犧牲了自然,三是連取得偉大成果的人們本身,也受得了明顯的精神損害。在絢麗多彩的近代文明背後,的確隱藏著否定人性的行為。因此,如何恢復本性、道法自然、契入真如,需要中華文化儒釋道的智慧教育。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說,中國之所以接受佛教的原因之一,就是佛教與老莊思想極為相似。近代文明由於過於偏重合理主義,忽視宗教(也可以說人性)而正在走向窮途。最近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需要真正的宗教,至少是宗教的自然觀。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既具有宗教的一面,又具有現實主義、合理主義的傳統,從這個意義上講,也是大有希望的。由此可知,中華文化圓滿體現華嚴託事顯法生解門之玄妙境界,納容宇宙虛空,體現自然之道,而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人類所必需。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湯恩比博士以其融通無礙之遠見卓識,準確預測出世界人類的未來,體現他深厚的歷史哲學觀,具有超越時空的前瞻性。大慈念老云,「此門表延促無礙」,延是延長,時間拉長,促是把時間縮短,所以時間不是真的。「以上八門橫示圓融之相」,前面八個是橫示空間萬法圓融之相,「此是豎示。十世者,過現未三世,每世又各有過現未三世,成為九世。九世互入」,互相攝入,「為一總世」,變成一世。這一世與前面九個相合,成為十世,「此十世隔歷之法,同時具足顯現,是曰隔法異成」。括弧說,「別異之法俱時成就,謂之異成」,時間沒有了,九世在一念,一念具足九世,九世之法在一念當中見到。此十世隔歷之法,同時具足顯現,稱為隔法異成。又《普賢行願品》曰,「盡一切劫為一念,我於一念見三世。皆顯延促同時,三際一如」。清淨心中沒有空間維次,人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到未來,融通無礙。故《大疏》曰,「若一夕之夢,翱翔百年」。
       湯恩比博士的遠見卓識,似乎是超越了人類社會的時間概念,具有不容置疑的前瞻性。例如他在中蘇蜜月時代就預測到中蘇對立,在美蘇緩和時代就預測到石油危機的到來。因此,《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作者提出,對湯恩比的預言不應置若罔聞。湯恩比後來把視線轉向中國,確信中國有前途,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湯恩比對中國的關心加強了,一有機會便大談中國問題。例如一九五八年,湯恩比在美國停留期間,曾在波士頓會見了記者,當時他預言,白人優越是暫時的歷史現象,不久中國將重整旗鼓,成為世界強國。湯恩比認為,美蘇是現實的國家,中國是能使未來理想很好的變為現實的未來的國家。中國何時能恢復在世界的權威,具體時間很難預測,估計慢則在二十一世紀初,快則在二、三十年之後,即自一九六九年始。
       這位仁慈睿智的歷史哲學家,究竟為何具有如此之遠見卓識?是否是由於他對於人類社會的真誠關懷,才得以至誠感通,預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未來?這一點我們不敢妄斷。但是從理上來講,若能契入華嚴十玄之十世隔法異成門境界,則能夠超越時間的概念,於一念清淨心之中突破空間維次,融通無礙,進入過去和未來。這種本能其實是人人本具的智慧德相。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一書指出,湯恩比預測到,不久的將來,先進工業國家將被驅入超工業化社會,麻痺、混亂、喪失自信,以致不能發揮以往的主導權,因此把希望寄託在遠遠落後的中國身上。根據這種預測看,湯恩比對中國的期待早就產生了,並且建立了系統性很強的理論。湯恩比究竟根據什麼說中國會振興?首先,湯恩比在六十年代就已注意到中國的近代化,肯定了將來中國會實現這一目標。湯恩比認為,鑒於中國人的才能和勤奮的民族性等有利因素,這種近代化決心將完全變成現實,不久將恢復凌駕於美蘇之上的中華王國地位。湯恩比認為,就世界的主導權而言,享有這種資格的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而不是美蘇。湯恩比看到了,擔負世界國家任務的中國及東亞的歷史及文化資質,即重新評價了在這些地區形成的統一國家與世界意識,或儒教與道教等歷史遺產。
       中國文明自建立秦、漢帝國以來,歷經二千二百年保持了統一國家的傳統。這種富於穩定性和持續性的統一國家的經驗,將成為未來世界國家的有力指針。再有,與統一國家密切關聯的世界意識,起源於周初的天的觀念,後來成為漢代公羊學派的史觀,並成為一種傳統。這種觀念與近代西方的國家概念不同,它是一種超越民族、國家的意識。構成中國思想史主流的儒教,從來就像孔子哲學反映的那樣,是以仁愛為本,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信義,注重實踐的。在中國,政治與倫理結為一體,政治必須靠強烈的倫理精神作保證。勸善、懲惡,這一《春秋》大義往往被作為其基礎,老子論述的無為自然法則,在這種無為之道中,包含著一種對人類增加欲望和行為過分自信的節制。這種道與佛教及神道的精神是緊密聯繫的。湯恩比雖然注意到儒教和道教在思想上的區別,但卻認為兩者都將作為創設世界政府的精神食糧而有所貢獻。由此可知,湯恩比博士超越時空的驚世預言,是建立在對中華傳統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的。如同華嚴十玄十世隔法異成門,突破時間,融通無礙,體現了這位仁慈的歷史哲學家卓越的世界宇宙觀。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今日世界高級宗教之間,若能踐行華嚴主伴圓明之無盡德能,則能共同圓滿教化眾生之使命,實現世界宗教是一家。大慈念老云,「橫豎萬法成為一大緣起,法法交徹」,橫是空間,豎是時間,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是一大緣起,宇宙的形成是一念。「故隨舉一法,其他一切法即伴之而緣起。亦即舉一法為主,則其他一切法皆為伴,而赴於此一法。更以他法為主,即餘法成伴而盡集之。故一法圓滿一切法之功德,是名圓滿具德」。這是自性本具無量德能。所以心量要大,遍法界虛空界都是自性變現的,為何不能包容?十玄門是大圓滿,門門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大疏》云,「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北辰是北極星。晚上看天空,因地球自轉,整個宇宙都在動,北極星不動,所有的星都繞著它轉,它是軸心,比喻它是主,所有一切星都是伴。
       《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指出,湯恩比對克服世俗化近代西方文明巨變時代,二十世紀的苦悶所做出的最終答案,即宗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最重要的,而且是永恆的。這就是歷史學家湯恩比最終確信不疑的信條。湯恩比博士的宗教觀體現出他的仁慈博愛,及對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他在《歷史研究》第十二卷說,我確信所有高級宗教,不,應該說是所有類型的宗教都具有關於存在的同一真理,都具有共同的救度人類的目標。宗教教育的共同點即是仁慈博愛,如同日本中村康隆老法師所言,世界所有一切宗教的創始人、所有宗教的神聖,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以仁慈博愛之共同點來團結各個宗教,同時各個宗教能夠具備華嚴主伴圓明具德門之深廣智慧、寬容雅量,才能夠真正團結和合,共同圓滿教化和救度眾生之使命。
       湯恩比在《現代人的疑問—兩代人的思考》一書中說,我對印度文明和宗教做了種種考察,它對我產生了極大影響。在印度宗教中,神具有的全能性、善性、包容性和寬容性深深的感動了我,喚起了我的共鳴,我覺得這正是現代所需要的宗教。正是這種主伴圓明的包容性,才能夠以一法圓滿一切法之功德,從而實現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和諧共處。一九五六年湯恩比在《一個歷史學家的宗教觀》中說,各高級宗教的使命,不是相互競爭,而是要相互補充。我們雖然信奉自己的宗教,但是沒有必要認為自己的宗教是真理的唯一寶庫。湯恩比的這個觀點,詮釋了淨空老法師所倡導的世界宗教是一家,要相互尊重、相互讚歎、和合共處。綜上所述,湯恩比博士的宗教觀,體現華嚴十玄之主伴圓明具德門,若人類社會能夠敬納雅言、依教奉行,則能夠實現世界宗教是一家的美好願景。
       以上是慚愧弟子恭敬學習華嚴十玄,及《湯恩比論中國傳統文化》一書的淺顯心得報告。慚愧弟子才疏學淺,未敢妄談華嚴玄海稱性極談真實之法,謹以此管窺蠡測之淺顯心得,恭敬供養師父上人及諸位法師、大德仁者,希望能夠由此建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信心,共同圓滿屬於世界人類的中國夢。
       老法師:今天我們看了、聽了開吉法師的學習報告,雖然是離開我們《無量壽經》,她是用十玄來看湯恩比的一本書,是日本人會集的。我是在到高雄去調養身體那幾天初次看到的,我看到的是中文翻譯本,中文翻譯本的題目叫《未來屬於中國》,這個題目;下面有個標題,就是「湯恩比博士的中國觀」,主要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述。這個書我在台灣這段時期從頭到尾看過兩遍,兩遍我都用紅色的筆把重要的部分標示出來。這本書很難得,日本人作的,我相信寫書的這幾個日本人,對於湯恩比博士的看法一定很讚賞。所以他們才蒐集湯恩比博士的著作、講演,散發在雜誌、在報紙上,統統蒐集起來,關於這個主題,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編成一部書。這部書我們看到了非常歡喜,我們近代的問題跟湯恩比所說的對比之下,讓我們產生很多的懷疑。最重要的也是他晚年具有無比強烈的信心,相信中國儒家的學說跟大乘佛法可以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這些片段的我們在過去看到一些,但是這本書裡頭非常具體,而且內容非常豐富。
       中國的危機,就像早年胡秋原先生所說的,胡先生一生也是研究歷史,晚年我們有機會在台灣見面,這是我們前一輩的專家學者。我們向他請教,中國處於這個亂世,問題到底在哪裡?他很簡單的一句話告訴我們,就是完全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一百五十年,或者是兩百年之前,中國人對此有強烈的信心。從甲午戰爭以後,列強入侵中國,到八國聯軍,滿清喪權辱國,讓中國人對傳統信心喪失了。不少當時的學者帶著這些年輕的一代喊出口號,全盤西化,中國的積弱完全是中國文化所造成的。這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得不夠,對中國近代這兩百年的歷史沒有真正深入。
       日本人接受西方科技文明四百年,比我們早兩百年,湯恩比談到了,延緩有延緩的好處,這很多人不知道。對於中國真正認識的,我們中國人裡頭只有孫中山先生,他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四講裡面有一段話說,西洋比我們殊勝的只有一樣東西,機器,我們比不上他,還有一個科學技術。除此之外,任何方面,西方文明跟中國相比都不如中國,都應當向中國來學習。非常可惜,中山先生過世太早了,如果他能多活十年,中國不會像今天這個樣子,這是真的。在西方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湯恩比博士、羅素這些人,他們看法相同,都認為將來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全世界。用佛教的話來說,可以幫助世人離苦得樂,幫助世人破迷開悟。湯恩比博士對於佛法、對於宗教有研究,所以他提到了大乘佛法跟孔孟學說,能幫助這個世界恢復正常,也就是安定和諧。我們相信他是個歷史哲學家,他不是佛教徒,如果真正深入大乘,那他的看法更深入、更廣博。
       現在人比不上古人的就是心浮氣躁,對於古聖先賢,特別是傳統的文化,都是一知半解,沒有真正深入。原因是什麼?浮躁,心浮氣躁,這是對於學習聖賢教育最大的障礙。就像印光大師所說的,佛法是聖賢教育,怎樣能契入?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能得到多少完全看你有多少誠敬的功夫,不在別的。這是什麼道理?這個道理佛法講得透徹,儒跟道有,沒有佛講得透徹,智慧、德能、相好是自性本具的。中國古聖先賢在佛法沒有到中國來,就講過本性本善,但是把本性本善說得很清楚、說得很透徹,那是大乘。
       四書,朱熹編的,我看到他編輯的理念非常可能是從《華嚴》來的。朱子學佛,但他不承認,目的,這從前李老師說的,他想死後他能入孔廟。在從前讀書人,死了之後孔廟裡頭有他的牌位,這就心滿意足了,儒家的傳人。我感到他這個理念來自《華嚴經》,方東美先生告訴我,《華嚴》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它有理論,究竟圓滿的理論,還有方法,除這個之外,這個方法高明到極處,最後還有表演,五十三參是表演,做出榜樣來給你看。這種哲學書,世間找不到。我看四書,有理論,《中庸》是理論;有方法,《大學》是方法;有表演,孔子、孟子做表演。《論語》是夫子把《大學》、《中庸》做出來了,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治國平天下,待人接物他做到了,聖人。孟子代表賢人,聖賢,比聖人差一等,表演出來了。所以它跟《華嚴》的精神非常相似,那是中國人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四書。在宋朝,趙普做宰相,有人問他,你用什麼方法治國、平天下?他說我用半部《論語》,這成為以後的美談。
       古聖先賢跟佛陀的教育,它們是什麼教育?聖賢教育,佛是聖人,菩薩是賢人。聖賢教育學什麼?回歸自性,不是知識,是智慧,要以開智慧為目標。所以教學的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是目的,自見就是開悟,自己明白了,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我們回過頭來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十九歲放棄王位,出家去修行、去學習。放棄王位去做苦行僧,這是表演給我們看,要成聖成賢先要放下欲望,恢復清淨,清淨心。他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喜歡廣學多聞,所以他參學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學過,所有的學派,印度哲學是有名的,世界上有名的,他統統都去學,廣學多聞。學了怎麼樣?不開悟。三十歲這年,他學了十二年,放下了、放棄了,到畢缽羅樹下去入定。入定是什麼?一門深入;放下什麼?放下所知障,廣學多聞是所知障,它障礙你見性。一門深入是什麼?一門深入是修定,它不障礙你,是叫你得禪定,定生慧。禪定是什麼?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淨心、平等心。清淨是阿羅漢的定,平等是菩薩的定,比阿羅漢高,清淨裡頭不見得有平等,平等裡頭有清淨。在這個時候不定什麼個機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釋迦牟尼佛是入定當中,偶爾睜開眼睛看到明星,開悟的,開悟之後他就開始教學,由淺而深。教學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誰教他的?沒有,一部都沒有,他所學的那些全放棄了。那是什麼?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裡頭流出來的,所以自見,其義自見。無論什麼人向他提問題,向他請教,隨口就給你答,就給你解釋,真管用。教學按照學生的程度由淺而深,前面十二年講阿含,這世間法,普世教育,全世界的人都能學這個教育,世界和平。阿含是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學問。十二年之後講方等,向上提升,好像中學教育;般若,大學;法華,研究所。最後八年講法華,那是自性所悟究竟圓滿,是哲學的登峰造極、科學的登峰造極。
       科學到現代最近這二、三十年,才把物質是什麼搞清楚,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把這個問題講出來了,比現在科學家講得還要深入、還要透徹。科學把這個宇宙做為兩個命題來研究,一個是物質現象,一個精神現象,心理學跟物理學。物理學解決了,我們相信二、三十年之後,心理學也講透了。現在心理學問題很大,講錯了。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是心理變現的,物質的基礎是念頭。這個在經典裡頭佛常說,「相由心生」,早就說出來了,那個心就是念頭,「一切法從心想生」,講得多清楚。「境隨心轉」。境與我們最貼切的是身體,我們身體一生健康狀態統統是念頭轉,我們有個好的念頭,身心健康。
       最近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法,一百一十二歲,健康狀況大概跟三、四十歲人差不多。那是什麼?他從二十歲出家,師父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他老實、聽話、真幹,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心裡只有一句佛號,其他的都沒有,這句佛號他念到清淨心,清淨心念出來,平等心念出來,後面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念出來了。覺就是自得,其義自見,覺就是自見。師父交代他,明白了不要亂說,不要說,不能說,他都遵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九十二年薰修,他達到最高圓滿境界,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細心聽他的碟片,他說我什麼都知道,問他,笑而不答,那是什麼?就是大徹大悟。所以這個光碟五十五分鐘,要多看,一天真的要看三遍,看上三年,我相信有人開悟。
       十門,這十玄,誰不具足?個個都具足,這是什麼?性德。我們為什麼遭遇到很多困難,是跟十門所說的相反,我們沒有隨順。順著自性,性德就圓滿現前;違背性德,問題就出來了。隨順性德是正常的,違背性德是異常的,只要是異常,麻煩就來了。十大願王裡頭,恆順眾生,恆順很重要,眾生裡頭包括的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統統要隨順。所以眾生包括動物、植物、礦物跟大自然,大自然的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出現的。恆順,心是真心,為什麼?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順;有起心動念,不順,有分別執著,那就完全向性德的反方向走過去,錯了。一定是如如不動,心像止水一樣,清淨平等,照見宇宙萬法,過去、現在、未來你統統看到。接觸大眾,你一接觸他,他過去世生生世世你都知道,說法哪有不契機的?他聽不懂、不能接受的、有懷疑的,統統不說。
       所以佛的教學四十九年,由淺而深,因人、因時、因地不一樣,說法不相同,活的,佛無有定法可說。夫子說法亦如是,你在《論語》裡細細去看,弟子們問仁,夫子答覆不一樣,問孝,答覆也不一樣,活的。每個人聽到都得受用,真的像是因病與藥,藥到病除,都開悟了、都明白了。
       這份報告很有價值,確實可以幫助現代的中國人恢復民族自信心。所以我也把它的原文找到了,日本的原本,我傳個簡信給那邊的同學找這本書,居然找到了,三寶加持,祖宗之德。這個書是一九七八年出版的,大概以後就沒有再印過,所以市面上找找不到,偶然有一家發現一本,告訴我只有這一本,我們得到了。得到,現在印刷術方便,我再印一本很容易,他們就可以給我做一本,我要兩本就做兩本,所以我們做了二、三十本。原來的書是個口袋書,小本的,裝口袋裡,價格便宜,我們翻印的比它放大了。一般看中文譯本就很好,但是原本找到,這是原本,原書只有這個四分之一,厚是一樣厚,只有四分之一,把它放大了,所以看起來好看多了,《湯恩比的中國觀》。有原本,我們看譯本這就有信心了,這不是哪個胡造謠言,確確實實的。但是翻譯的本子,書名是《未來屬於中國》,這是湯恩比博士最重要的一句話,給我們很大的信心。現在印刷術非常先進,就是《四庫全書》,你到書店,我要想買一套,它就給你印一套,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我跟書店的緣很深,二十年前,至少要印三百套它才能夠成本,三百套以後那就它賺的,它的利潤,三百套收回成本。現在一套都給你印,而且還快速。這些書很少人看,所以一般書店都很少銷售,這種情形我們能理解。
       湯恩比確實在二十世紀末後,他在國際上有很高的聲望,非常有智慧,又非常有慈悲心、有愛心,念念希望地球上的眾生能夠延續下去,不要自己毀滅,這個自己毀滅就是核武戰爭,他最擔心的這樁事情。再有科學發展也是他擔心的事情,連科學家也說過,科學繼續發展,五十年之後這個地球上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他提倡科學要實用的,對我們衣食住行有幫助就可以了,除衣食住行之外的這種高科技,最好不要去碰它。他對於這個是持反對的態度,對於生活上的這個大家都歡迎。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的學習就到此地。附帶的跟諸位報告就是,湯恩比非常重視宗教團結,跟我的想法一樣。早年我在南洋,有人問我,這個世界還能不能和平?我的答覆,和平可以,必須要宗教回歸教育,宗教要互相學習,宗教要團結,可以能幫助這個世界化解一切衝突,從個人、家庭到國家,統統宗教教育能化解。所以要辦宗教大學,要團結宗教。早年我在中國訪問,第一次見到趙樸初老居士,我就跟他談到這個問題,我們第一次見面談了四個多鐘點。他接待我們這一幫人,我們這幫好像有三十多個人,組一個團訪問中國,非常難得,親切的接待我們。我們談了很多有關宗教團結的問題、宗教教學的問題、宗教傳教的問題。非常可惜,我遇到他老人家他年歲高了,早十年要遇到的時候我對他就有些幫助,談的是很多,沒辦法落實。
       現在看這個樣子,環境愈來愈好,國內的環境、國外的環境,但是我們絕對要守住,我們的目標很簡單的八個字,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對人、對事、對物,特別是宗教與宗教之間,自己宗教裡頭,宗派與宗派之間,都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海賢最後給我們表的,「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我們擴大到全世界,國家與國家互相讚歎,族群與族群互相讚歎,政黨與政黨互相讚歎,宗教與宗教也互相讚歎,整個世界就興旺起來了,何況人與人之間?要能包容,人有過失,想想我自己也有過失,我有過失,希望別人包容我;別人有過失,我們怎麼能不包容?家和萬事興,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比什麼都重要,這個可以落實。祖宗的教誨、聖賢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平等、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