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處

留言處
Powered by ShoutJax
Playlist

This chanting of Pure Land Buddhism is free to listen and distribute. 
You are welcome to browse, listen, chant/recite and share the link of this page.
Playlist:
1.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2. 回向偈 (節錄自大悲古寺網頁視頻)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3. 南無阿彌陀佛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4. 阿彌陀佛 歸鄉 佛號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這句唐朝佛經名言後人名山高僧大德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詞句。
淨土宗[持名念佛法]是難遇,難信,若能遇,今生錯過,不知要待多少劫的時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此網所做功德普皆回向過去今生父母師長、歷代宗親、冤親、有緣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登極樂。
阿彌陀佛 Amitabha

Thursday, March 19, 2015

祭祀祖先 緬懷祖德(祭祀需用素---不只自己要祭祖,還要號召全世界人民每個種族祭祖)

祭祀祖先 緬懷祖德(祭祀需用素---不只自己要祭祖,還要號召全世界人民每個種族祭祖)
Ancestor Worship (Called on the people of each race of the world to do Ancestor Worship - Vegan)

附帶講
-》原來祭祀需用素,用肉祭等於消祖先及後代子孫福報
-》不只自己要祭祖,還要號召全世界人民每個種族以真誠心祭祖

附帶視頻:
2014.12.18 冬至祭祖護國息災超薦繫念法會
點擊這裡觀賞視頻 或抄下以下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4FPWNyablk&list=PL30z1D-Q5DvnKVQdb4CSHei0OSMjkO9mf

2014年 (歲次甲午) 香港中元祭祖超薦繫念法會
點擊這裡觀賞視頻 或抄下以下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lYf7u1GM&list=PLef700pZWYhiV1RfVJo8kLRjNZDFckU5g

2013 香港冬至祭祖護國息災超薦繫念法會
點擊這裡觀賞視頻 或抄下以下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AlVhvopbQ&list=PLef700pZWYhik2l9z4LWwrDFay4wcZm42

以下視頻文字摘自:http://ft.hwadzan.com/dv.php?sn=56-159-0001&lang=zh_TW 或點擊這裡閱讀視頻全文


祭祀祖先 緬懷祖德  
蕭祥劍老師主講  (共一集)  2014/8/9  香港國際機場亞洲國際博覽館5、7號館  檔名:56-159-0001
  尊敬的劉部長,尊敬的上悟下道大法師,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長輩、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承蒙協會的邀請,讓末學有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和大家一起在這裡學習,尤其是學習我們為什麼要祭祖。
  在中國民間,一年實際上是有四次的祭祖。第一次是在我們春節的時候,在很多地方都有祭祖的這種習俗;第二次就是我們的清明節,我們的國家已經把清明節定為法定的節日,我們看到這些年祭祖的風氣愈來愈盛;第三次就是今天的中元節;第四次是冬至。在一年當中,如果按照我們老家的習俗,末學生於湖南,湖南湘西那一帶,按照我們老家的習俗,一年當中祭祀最為隆重的就是中元節。按照我們民間的習俗,中元節至少要祭祀三天,從農曆的十三開始祭祀祖先,一直到今天,今天的早晨。所以我們從小深受教育,知道祭祀非常的重要。這也是我們的祖先非常的慈悲、非常的有智慧,讓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能夠源遠流長,萬古長青,在這裡面,祭祀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在這一年祭祀的節日當中,中元節又特別的體現中華文化儒釋道三家一體的特色。我們知道中華文化核心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教育,而在這麼多的中國傳統節日當中,最能體現儒釋道三家一體的就是中元節。這一天這個節日,實際上也是源遠流長。在兩千多年前,我們先民就有在七月中旬祭祀祖先的習俗,那個時候佛教還沒有傳到中國,道教還沒有正式的形成,過去在儒家叫做小秋祭祖。前兩天剛剛立秋,而七月十五是立秋後第一個望日。中國都有朔望之禮,你看我們一般講初一、十五吃齋,就是古代講的朔望,初一、十五,過去國子監、孔廟也會在初一、十五來祭祀祖先。而一年當中,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開始,所以非常的重要。在這個時候祭祀祖先代表孝道,新的農作物收成之後供奉給祖先,也就是我們《弟子規》裡面講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表這個意義,告訴我們要行孝道。在《禮記》裡面就講到,「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治理人的方法,治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禮。一個國家沒有禮,古人講禮崩樂壞,那就是亂世。禮有五個方面的內容,吉禮擺在第一位,吉禮就是祭禮。你看這個祭字,祭祀的祭和吉利的吉是一個讀音,就是祭祀你能夠得福,這個在儒家的經典、佛家的經典都有特別的講到。所以祭祀在我們這個民族,習俗是源遠流長,一代一代,子孫後代祭祀是不會絕。所以過去農村家裡都會有一副對聯,叫做「玉盞長明萬歲燈,香爐不斷千年火」,這個香火不能夠斷。我們在這裡祭祀也是同樣,繼承我們祖先的傳統,繼承我們祖先的文化。
  同樣這一天,在道家,中元節的名稱來自於道家,道家把正月十五稱為上元,所以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把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而且和道家的三官相配合,分別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七月十五是地官的誕辰日,在這一天,地官會檢查、考校天上地下這些神明、人、動物他們的行為表現,會給人赦罪。所以民間會在這一天祭祖,懺悔自己,超拔祖先,道家在這一天普遍都會舉辦中元普度的法會。
  同時這一天還是佛家的盂蘭盆節。大家可能都知道,佛門有一部孝經,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實際上佛門的孝經是兩部,還有一部就是《佛說盂蘭盆經》。「盂蘭」兩個字,翻譯成中文是倒懸的意思,表示極苦。如果大家讀過《盂蘭盆經》就會知道,那是因為佛的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他的媽媽墮到鬼道裡面非常的苦,目犍連尊者以他的神通看到母親墮到鬼道,鬼道的人都非常餓,沒有東西吃,他就以他的神通道力變現出美食,送到他母親旁邊。結果他母親拿到這個美食就用手擋住,怕其他的鬼來搶,這個時候美食就變成火,沒法吃,到喉嚨裡就變成火炭。所以目連尊者嚎啕大哭去問佛,問佛怎麼辦,佛告訴他,「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因為這一天,按照佛陀的制度,佛制每年一夏要結夏安居,在七月十五這一天,僧眾結夏安居的最後一天,大家在一起懺悔自己的過失,發露懺悔而得到清淨,生出喜悅,所以這一天也叫佛歡喜日。這一天供養僧眾,那個功德非常大,能夠超拔我們七世的父母。這是佛家的盂蘭盆節。
  這三個節日在一起,真的是儒釋道三家完全是一體。過去雍正皇帝講儒釋道三家,「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我們在中元節,對這個更有深刻的體悟。而且在兩千多年前,像我們今天上午舉行這樣的祭祖儀式,那是天子親自,他會在這一個月祭祖。在《禮記》裡面就記載,七月的時候農民收穫了新的穀物(新的稻穀),天子要嘗新,天子嘗新之前「先薦寢廟」,先要祭祀祖先。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為什麼一直祭祀沒有中斷,就是這個源頭很遠,一代一代都能夠傳下來,上從天子,下到百姓,這個祭祀都是年年不斷。
  為什麼古人要祭祀祖先,而且特別的教育後代要祭祀祖先?過去中國人家裡,你看都希望有一個男丁。為什麼中國人一直希望家裡有一個男丁?這個男丁將來就是要延續這個家族的香火,擔任這個祭祀的人,尤其是長子。我在家裡自己也是長子,我的父親也是長子,我父親每年清明、中元都回家祭祖。今年其實我很想陪老人家一塊回去,但是我跟他講,我要到香港來參加這個祭祀的活動,父親也非常高興。他每年真的是春秋祭祀沒有斷過,六十多歲了,在他身上我看到我們的祖先一代一代真的是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所以祭祀非常的重要,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根本。我們看到我們台上左右寫了兩行字,「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最集中的體現就在祭祀上面。在漢字裡面,「祭」這個字在甲骨文裡面,左邊是代表祭品,右邊是一個手,下面是一個示,表示手拿著祭品祭祀神明。實際上祭祀,那是我們和我們的祖先在交流,和我們的祖先融為一體。祭祀的精神就是教我們要懂得返本報始,回到根本,回報我們的祖先。
  所以在《禮記》裡面講:「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祭祀不是說表面上藉助外物來做,而是因為人內心有情感,真實的情感,感念我們的親人,所以依照禮法來奉獻祭物。我們讀過《孝經》就知道,過去周公郊祭,郊祭的時候拿周家的始祖后稷來和天相配,祭祀他的父親文王的時候拿天帝來和父親相配。祭祀就是因為我們想念我們的親人,想念我們的祖先,所以我們祖先、親人離開我們之後,古人告訴我們怎麼樣和他交流,怎麼樣回報祖先,感恩。在《荀子》這部書裡面就有講到禮,禮有三本。中國人祭祀不僅祭祀祖先,大部分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會有這樣一個牌位,叫「天地君親師位」,現在是很多都改成「天地國親師位」,意義是一樣的,就是祭祀天地、祭祀父母、祭祀老師。所以《荀子》裡面講:「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這個就特別的體現到我們一般家裡天地君親師的牌位,這是對我們恩德最重要的人,要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祭祀我們的老師。過去,實際上我聽老人講,大部分家裡面,每家每戶不僅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而且都供奉孔老夫子的牌位,也都祭祀。一年有四次,它是完全按照天時來進行的。《禮記》裡面講:「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易經》裡面講:「夫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祭祀,四時祭祀就是和四時合其序,春天會舉行禘祭,秋天會舉行嘗祭,嘗就是嘗新穀,所以現在是一年四季都有祭祀。
  一般的人,尤其是現在人,學習了西方的文化,對祭祀甚至有個別人把它斥之為迷信,這是因為我們對古人的教誨不了解。為什麼《禮記》上講,「唯賢者能盡祭之義」,只有有賢德的人才能夠明白祭祀的道理?所以祭祀這個習俗,這是我們的先祖,那是聖人,我們的先民從伏羲,三皇五帝一直傳下來。我們的先民祭祀天地、祭祀祖先,那是他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傳給我們,告訴我們要祭祀。古代帝王有太廟,一般的百姓家裡面也有家廟,但是後來尊重天子,所以百姓的家廟改稱祠堂。現在很多地方都還有祠堂,祠堂就是一個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有的地方祠堂現在沒有了,但是家裡它會有祖宗的牌位,實際上也還是和祠堂很接近,家家戶戶香火一直延續到現在。但是由於城鎮化,很多人進城之後,我發現到城裡人很多人家裡就沒有了。這是因為現代文明確實對我們這種古老的傳統有一定的影響,沒有人學習了。
  實際上真明白,不管我們身在哪裡,你都應該心繫祖先。古人講,「大孝終身慕父母」,真正有孝心的人,他念念想到自己的祖先。所以《論語》裡面曾子講到,「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重的辦理父母的喪事,祭祀祖先,人心就能夠淳厚。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祖先,我們的祖先一代一代往上溯,最後我們都到一個根,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幾乎漢族人都是炎黃二帝的後代。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傳統文化衰落到如此的地步,真的是覺得自己愧對祖先。但是我們今天還有機會能夠在這裡,我想在過去是很少,五千人一起來祭祀先祖,我們的祖宗,我們的先祖在天之靈一定會很歡喜。我們要感恩祖先。
  過去有一本書叫《格言聯璧》,裡面就講到:「問祖宗之澤,吾享者是,當念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吾貽者是,要思傾覆之易」。我們之所以能夠世界各地的華人,大家在一起來祭祀我們共同的祖先,那是因為我們祖宗有德,給我們留了這個福報,我們享的是祖宗給我們留的福報。《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但是非常不容易,我們的先民非常不容易。為什麼現代的科技沒有誕生在中國?不是中華民族的先民沒有智慧,而是他們能看到科學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所以他寧願吃一點苦,過簡單的生活,不願意大力的開發。所以才留下我們這麼多的資源、這麼多的礦產,中華民族,我們這個國家地大物博。但是如果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過去的先祖和今天的人一樣大肆的開發,那子孫後代,輪到我們那可能就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所以我們要想,我們留給我們的後代是什麼。古人很有智慧,把一切好的東西真的是留給子孫、留給後代,所以這個民族才能夠延續,一代一代都能夠,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甚至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個民族依然以頑強的生命力能夠保留下來、延續下來,而且再次的崛起,這就是我們祖宗的恩德。
  因為我們的祖先知道,他明白天地宇宙的真相,一切萬物、一切人、一切眾生都是一體。所以古人教我們孝道,我們的祖先雖然去世了,不在了,他們的身體不在,但是靈魂還在。所以古人講,「孝子不匱」。人子行孝,不是父母不在就不用行孝了,人子在世一天就要行孝道一天。父母不在,祖宗不在了,怎麼樣行孝?就是要祭祀。《禮記》裡面講到,「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祭祀就是再次供養父母。你看我們今天舉行祭祀,過去的古禮就是要舉行三獻之禮,一獻、二獻、三獻,這是最隆重的禮。給我們的祖宗供奉食品,跟我們在世的時候奉養父母是一樣的,要用一樣的態度、一樣的恭敬。《禮記》裡面講,「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孝是順從,順從道,順從天地的法則,自然法則,不要違背倫理道德,所以稱之為畜。而且「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侍奉父母雙親有三道,「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在世要奉養父母,父母去世了要安葬父母,安葬之後要祭祀父母。《弟子規》裡面告訴我們,「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對於這個祭盡誠,以前當然也學《弟子規》,但是具體如何一個誠,其實是不明白的。這次來學習這個課題,讓末學有了更深的體會,體會到古人祭祀的誠,他的那個誠心真的是太感人,能夠感召鬼神,感召我們的先祖真的來到現場。所以在《孝經》裡面講,「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你把這五條做到了,最後一條是祭祀,祭祀實際上到你離開人世之前,你都要祭祀。所以孝道是一生的,孝道沒有終始,這是真正教我們行孝。所以夫子教我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要以禮來祭祀我們的祖先,祭祀我們的先人。
  祭祀之禮,最隆重的就是把我們的祖先和天地相配。和天地相配這個禮是周公發明的,周公制禮,所以我們中華民族後來被稱為禮義之邦。《孝經》裡面講到,「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天地之間,人是最可貴的,因為什麼?人是三界所生。動物牠是兩界所生,牠不能夠把天地之道表演出來,不能夠參贊化育,你看沒有說動物牠能夠去耕種一片土地的。人他有,他能夠和天地一起,你看天能夠出太陽、颳風下雨,地能夠生長萬物,但是如果沒有人的勞動,我們也不會有五穀雜糧。所以人在天地之間確實是非常可貴的,佛法裡面講人身難得,確實如此。而人所有的行為當中莫大於孝,沒有比孝行更大的,而「孝莫大於嚴父」,莊嚴我們的父親,對父親的恭敬,「嚴父莫大於配天」,把我們的父親和天來相配。所以我們講父親是天,母親是地,這個在《周易》裡面意思就講得非常的明顯。所以文王推演《周易》,把乾坤兩卦排在最前面,而且為《周易》作卦辭,那是聖人,只有聖人才能夠真正明白義理。到了周公的時候,又為《周易》作爻辭,而且周公在作《周易》的時候就特別講到祭祀,後面我們會講為什麼要祭祀。
  周公真的是對聖賢之道,宇宙人生真相,那真的是明瞭。所以周公他在郊祭的時候,「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郊祭是在郊外的祭祀,祭祀天地。過去就只是祭祀天地,但是周公來制禮,把周家的始祖后稷,周的始祖后稷過去是穀神,拿自己的祖先和天來相配;在宗廟裡面祭祀文王的時候,兒子祭祀父親,把文王和上帝來相配。這個上帝不是基督教裡面講的上帝,這個是指天神,當然實際上可能是指的一個人,我們聽經,師父上人老講上帝是忉利天主、天帝、帝釋天。所以周公把自己的父親和上帝來相配,就是我們對父母的孝道這是盡到極致,讓我們的父親和天一樣享受這種尊貴的祭禮。因為周天子,你看周公攝天子之職,他能夠如此的孝敬自己的父母,四海這些諸侯都來參加陪祭。祭祀有主祭,有陪祭官,過去天子祭祀,這些文武大臣就來陪祭。所以你看夫子講,「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聖人那個德行太廣大了,但是他這個德行也沒有超過孝道的。祭祀就是孝道。
  《孝經》告訴我們,「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你到祠堂裡面、到太廟裡面祭祀祖先,代表你沒有忘記你的祖先,沒有忘記你的親人。祭祀的時候非常的謹慎,「修身慎行,恐辱先也」,擔心我們會讓我們的先人受辱。「德有傷,貽親羞。」你到宗廟能夠這麼的恭敬,「宗廟致敬,鬼神著矣」,我們的祖先他真的就會到現場來。而且《孝經》告訴我們,一定要不忘祭祀。為什麼要立宗廟、立祠堂?就是「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一年四季的祭祀都沒有斷,思念我們的親人。這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祭祀。
  而且古人的祭祀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情,在祭祀之前,準備過程非常長,第一個是要準備祭品,第二個最重要的是要齋戒。齋戒,按照古人的講法,前後一共是十天,前面七天是叫散齋。《禮記》裡面講,「致齋於內,散齋於外。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致齋於內,這是祭祀的前三天,他會在一個房間裡面,專門靜下心來想自己的祖先,想他們的音容笑貌,想他們生前的樣子,想他過去有什麼喜好,有什麼志好,有什麼樣的願望。在致齋三天之前還有七天,雖然沒有說單獨在一個地方齋戒,但是也非常的謹慎,特別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這樣一來,齋戒十天,到祭祀的時候,他真的就彷彿見到了自己的祖先,好像他的祖先真的來了,好像我們的祖宗真的到我們的面前。他那個誠心,祭祀者的誠心真能感得我們的祖先。
  而且這個齋戒不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就是不吃肉,齋戒是修清淨心,當然前提不能殺生、不能吃肉。《易經》裡面對齋字的註解,叫做「洗心曰齋,防患曰戒」。洗除心垢,把我們心裡面的垃圾全部清洗乾淨。而且要守持戒律,戒律是防患,怕我們犯新的過失。這個時候不能夠聽音樂,不能夠夫妻同房等等,很多事情都不能夠做,就是一心的想念自己的親人。這樣到祭祀那一天,「祭之日,入室」,他到宗廟裡面,彷彿就能夠見到自己的祖先,好像他就到那個牌位上來了。要從宗廟裡面出來的時候,彷彿就能見到他們的容貌,還能聽到他們的嘆息聲,聽到祖先的嘆息聲。
  在《禮記》裡面曾經記載文王是如何祭祀的。文王生來有聖德,《弟子規》裡面講,「事死者,如事生」,就是文王給我們表演出來。《禮記》裡面講,「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文王祭祀的時候,對待自己過去的祖先,和他們在世的時候是一樣的,想到祖先自己都不想活了,想要和祖先一起而去。「忌日必哀,稱諱如見親,祀之忠也。」在祖先的忌日非常的哀傷,聽到別人稱祖先的名字,如同見到自己的親人,祭祀虔誠到極點。「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其文王與。」見到父母生前所喜歡的東西,彷彿就見到父母的神色,能夠做到這一步,大概就只有文王。所以《詩經》裡面有一句詩特別是形容文王祭祀的,「《詩》云: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我昨天晚上、今天凌晨,腦子裡面反覆湧現這兩句詩。明發不寐就是到早上了還睡不著覺,天亮還沒有睡著,想到要見到自己的父母,見到自己的親人。因為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依怙,我們在這個世間就非常可憐。什麼時候能見到父母?就祭祀的時候,好像他們真的就來了。所以文王一直睡不著。「祭之明日,明發不寐,饗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想到第二天要祭祀,父母祖先都要來,想到他們來接受我們的祭祀,享用我們的祭祀,非常的高興,特別想念他們,所以很高興。但是心情又很哀傷,想到他們來了之後還要走,所以特別的哀傷。
  所以文王真誠到極點,把這個祭祀之禮給我們表演出來。後來周公也是繼承文王。周公的哥哥武王晚年得了一場病,武王是國家的天子,做為弟弟的周公,心裡非常的難過,也非常的憂慮,於是就到宗廟祭祀,祭祀他的祖先、祭祀文王。在祭祀的時候講,現在你們的孫子姬發身體有了病,周公願意代替自己的哥哥,我願意代替自己的哥哥來受這個病苦。所以後來,周公真的用這種真誠心祭祀之後,武王的病就好了,又活了幾年。後來,周公在武王去世之後再輔佐成王,制定《周禮》,真的是對我們中華民族影響深遠。夫子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周公,周公最大的貢獻就是給我們制定這個禮法。我們現在祭祀之禮實際上還是延續了《周禮》,那個精神,主要的精神還是延續了《周禮》。
  而且在祭祀的時候,我們一般各地的風俗都是如此,要敬香、要點蠟燭、要祭祀食品。如果按照《禮記》裡面的講法,用香那是請我們祖先的魂,齋供那是祭祀我們祖先的魄。按照儒家的說法,人去世之後,身體和神識分開了,叫魂飛魄散,這個時候,祭祀的時候,為什麼要點香,為什麼要齋供,就是這個道理,迎請他們的魂魄都來到現場。而且祭祀的整個過程、儀態,《禮記》裡面講得非常的詳細。《禮記》裡面講,「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詘;其進之也,敬以愉;其薦之也,敬以欲」。孝子祭祀,他的行為我們是可以知道的。他是如何祭祀的?父母在的時候他是如何侍奉父母,祭祀的時候就如何。他站著的時候非常的恭敬,但是身體是微微的彎曲的;他要前進的時候,恭敬而有愉悅的表情;他要敬獻祭品的時候,恭敬而且柔順。「退而立,如將受命」,把祭品敬獻上去之後退下來,他站著的時候好比就要聽候父母的命令。父母在吃飯,我們把飯菜敬獻上去之後退在一邊,恭候父母的命令。「已徹而退,敬齊之色,不絕於面」,把祭品撤退之後,他那個神情還是非常恭敬、莊重。「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詘,固也」,如果他站著不能微微的弓著身體,那是不知禮,固陋而不知禮。「進而不愉,疏也」,走向前的時候臉上沒有高興的表情,那是說明他跟祖先之間疏遠了。就好比我們孩子見到父母,那是非常高興的,我們祭祀的時候也是一樣,父母就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把祭品給他。「薦而不欲,不愛也」,敬獻祭品的時候不柔順,就是對親人不親愛。「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你退下來的時候,不是那種像接受父母的命令,那就是你心裡面有傲慢,沒有恭敬心。「無敬齊之色,而忘本也」,你沒有恭敬的態度,沒有恭敬的面色,等於是忘本。這樣,「如是而祭,失之矣」,這樣的祭祀就失去意義。所以祭祀,真誠心非常的重要。
  我們看到上午所有參加祭祀典禮的人,大家非常的莊重、非常的恭敬。我相信我們的祖先,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老莊,歷代的先聖先賢,他們一定都到了現場,真的來了。所以《禮記》裡面講,「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我們對父母有深愛之心,對父母一定是態度非常的和順;我們態度和順,內心態度和順,表現在臉色上一定會很喜悅;由於愉悅的臉色,必定會有柔順的容貌,你會特別柔順,慈柔和順。而且孝子在祭祀的時候捧著祭品,「孝子如執玉,如奉盈」,他捧著這個祭品敬獻的時候,就好像捧著美玉一樣,又好像捧著很重的東西,拿不起來,非常的謹慎。「洞洞屬屬然如弗勝,如將失之」,非常的謹慎,虔誠恭敬,好像抱著一個東西,生怕把它掉了。「嚴威儼恪,非所以事親也,成人之道也。」生怕把這個東西掉了。這是孝子祭祀的時候,怎麼樣祭盡誠,《禮記》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的詳細。
  而且在祭祀的時候會有樂歌,我們今天的祭祀都有奏樂。在古代,《詩經》裡面有很多詩篇就是用來祭祀的,祭祀用的。譬如祭祀文王,「文王在上」,那是專門周家祭祀文王,文王在上,在天上,他的神來到我們祭祀的地方。在民間也有很多祭祀的歌,現在在雲南、貴州,包括江蘇一帶,很多地方祭祀的時候還誦讀「蓼莪」這首詩。《詩經》裡面有一篇「蓼莪」的詩,就是講到一個孝子失去父母的時候,他的那種心痛之情。「蓼莪」這首詩,過去的讀書人沒有不讀這首詩的。在《詩經》裡面,除了「關雎」就是「蓼莪」,應該說影響是非常大的。大家如果讀過二十四孝的故事,就知道王裒泣墓的事情。在三國的時候有一個大孝子叫王裒,他父親叫王儀,但是被晉文帝殺害了。所以王裒終身不肯面西而坐,表示終身不肯做晉朝的臣子。讀書人都非常有氣節。王裒的母親膽子非常小,生平特別怕雷聲。王裒母親去世之後,王裒就把母親安葬在一個樹林裡面,一碰到打雷的天氣,打雷下雨的時候,王裒就跑到母親的墳前,眼淚汪汪的跟母親講:兒子在這裡陪伴母親,媽媽妳不要怕,媽媽妳不要怕。有一次打雷,王裒就跑到母親的墳前痛哭,眼淚掉到柏樹上,那個柏樹居然就枯萎了。王裒過去,因為他是讀書人,也教學生,過去的學生沒有不讀《詩》的,他常常教學生讀《詩經》的時候讀到《蓼莪篇》,「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讀到這裡他一定都是掉眼淚,悲傷過度,反覆讀誦。後來他的學生看到他太難過了,最後就廢掉「蓼莪」這一篇不讀了。
  我們今天,末學也學習《群書治要》,《群書治要》就節錄了「蓼莪」這首詩。我自己也曾經反覆誦讀「蓼莪」這首詩,特別的感動。我們也錄了一個視頻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請工作人員播放一下「蓼莪」這個詩篇。如果是有問題的話,我自己在現場和大家輕聲再來吟誦一次。「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因為剛才可能視頻有一點點小問題,末學在現場再和大家一起,末學再輕輕的吟誦一遍。如果有熟悉的,您也可以輕輕的吟誦。真的是,父母的恩德真的是難以回報的。「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讀到「蓼莪」這首詩,也讓我想起自己的父母,真的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所以古人講失去父親叫失怙,失去母親叫失恃。父母的恩德,佛在經上有講過,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繞須彌山,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答父母深恩。你左肩擔父親,右肩擔母親,繞著須彌山走,把肩膀磨破了,皮肉、骨髓都磨穿,還報答不了父母的恩德。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供養父母的功德和供養補處菩薩功德齊等。我們生在末法時期,不說供養佛,佛不在世,即使是小果的聖人阿羅漢都沒有。但是你供養父母跟供養補處菩薩是一樣的,跟供養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是一樣的。我們供養佛是供養佛像,父母是真的佛,真的就在你面前。所以讀到這首詩,真的是非常的難過,想想自己過去真的是有很多不孝的行為,對不起父母。古人讀這首詩都是傷痛欲絕,因此古人有一副對聯就講,「學禮當不忘祭祀,讀詩幾欲廢蓼莪」。學習禮,你如果不祭祀,實際上你沒有學到禮的根本,祭祀是五禮之首。讀「蓼莪」這首詩,古代很多人最後就沒辦法,把「蓼莪」這首詩抽掉,因為孝子讀了真的是非常的難過。
  這是講到我們祭祀祖先。我們祭祀祖先,並不是說祖先他需要我們去祭祀。祭祀得利益,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祭祀的人會得到福報。如果我們的祖先,按照佛法講六道輪迴,他要是沒有出離輪迴,我們祭祀的時候他也能夠得福。這個在《地藏經》裡面就有明示,儒釋道三教的經典對祭祀都有講。《禮記》裡面講到,「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賢德的人祭祀,一定會得到福,得到祭祀的福。但是這個福不是世間人所認為的福,世間人可能認為升官是福、發財是福,但是古人講什麼是福?「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福是備的意思。譬如說我們今天祭祀之前要準備,我們什麼事情都準備好之後就會順利,什麼事情都順利才叫做備。「言內盡於己,而外順於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一個人內心能盡到他的誠敬,他外在的一切行為就會順於道。忠臣事奉君主,他就是用這個誠敬之心;孝子侍奉自己的父母雙親,也是用這個誠敬心。你有這個誠敬心,上就會順於鬼神,外就會順於君長,內就會孝敬自己的父母雙親,這個叫備。所以《禮記》裡面講,「唯賢者能備也」,有德行的人才會百事順利。能備然後能祭,祭祀能夠得福。但是古人告訴我們還有一條原則,就叫做「祭祀不祈」,祭祀的時候不祈福。不是為了自己祈福而去祭祀,而是我們真正感念我們的祖先,感念我們的親人。
  祭祀得福,我們講一個真實的例子,今年我的一個老師遇到這樣一個案例。他在南方一個城市遇到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這個小孩精神有問題,到醫院檢查,什麼也檢查不出來。這個孩子每天到晚上,他說他總是能見到一個人。這個孩子的父母也是非常著急,因為緣分就遇到我的老師,問他怎麼辦這個事情。後來我這個老師就問小孩,你見到個什麼樣的人?這個小孩講是見到他爺爺,他就看到他爺爺。反正小孩很害怕,一直找醫生也沒有辦法。我的老師就問,問這個孩子的父母,過去對老人怎麼樣?確實,這個孩子的父母當然可能也有些對父母、公婆不孝的行為。最後我這個老師就告訴他,也不是用什麼神祕的方法,告訴他你回家祭祖。因為一般城裡人很少回家祭祖,老人可能都埋葬在農村,很少回去祭祖,我這個老師就讓他去祭祖。也許是因為他的誠心,他聽了之後真的回去真誠的祭祀祖先,後來這個孩子真的就沒有問題了,再也見不到了,見不到這個現象,精神就好了,真的證明古人告訴我們祭祀得福。這是一個家裡的事情。
  我們再講一個大的事情,我們這個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過去毛主席他也是祭祀祖先。在《易經》裡面有一卦叫做困卦,困卦卦象是澤水困,代表諸事不順,四處都無法前進。周公在解釋困卦九五的時候,困卦九五的爻辭裡面就講,「利用祭祀,受福也」,在各種事情非常困難的時候,這個時候利用祭祀,祭祀你就能得福。在一九三七年,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九三七年的清明節,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特別派代表林祖涵到陝西黃陵祭祀黃帝。那個時候也是中國革命到了最難的時候,毛主席親自寫了一篇祭文,派代表林祖涵到黃帝的陵前讀誦這篇祭文,代表當時的中華蘇維埃政府全體人民祭祀黃帝。在祭文裡面,毛主席當時講到,「四萬萬眾,堅決抵抗。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那個時候七七事變還沒有發生,毛主席已經非常有預見性的知道,真的也是祖宗加持,後來發生了西安事變,國共兩黨精誠團結,最後取得了抗戰的勝利。真的是祭祀得福,祭祀黃帝,黃帝的靈真的就會來助你,助佑子孫。這是講你遇到困難要祭祀。
  還有,在《易經》裡面還有一卦叫做既濟卦,《易經》裡面除了謙卦之外,實際上六十四卦,既濟卦是非常好的,既濟就是已經成功了,什麼事都成功了。周公在註解既濟卦九五爻的時候同樣講到要祭祀,九五的爻辭講:「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你看我們為什麼祭祀要用素?一般現在農村祭祀都殺生,實際上殺生未必能得福。這裡講東鄰西鄰,實際上是講當時,東鄰講誰?講商紂王,商紂王祭祀的時候非常隆重,用殺牛,祭品很豐厚,但是沒有誠敬心。文王祭祀的時候,西鄰是文王,岐周,當時還是個小國,祭祀的時候祭品非常的單薄。月祭按照殷禮是屬於春祭,春祭的那種祭品,大概就是用一些水草來祭祀祖先,但是文王有恭敬心,所以他能得福。我們現在學佛了更能體會到,殺牛不能得福,這裡面還造了很重的殺業;用水草祭祀沒有造業,所以祖宗能得福,生者也能夠得福。這是儒家的經典,《易經》這是儒家群經之首,告訴我們祭祀能得福。
  佛家的經典也講到,《地藏菩薩本願經.利益存亡品第七》裡面就講到,「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閻浮就是地球上的,地球上的眾生能夠為我們的父母乃至家親眷屬,在他們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你用真誠心,你這樣去做,你會得利益,你去世的家親眷屬也會得利益。我聽我的父親講,我爺爺去世的時候我還很小,只有一、二歲。但是我的父親和我叔叔確實是,他們當時也沒學佛,也沒有讀過《地藏經》,真的是設齋供養,志心勤懇,整整一百天,一百天都這樣。所以現在家裡都有這樣一個傳統,只要是來了重要的客人,或者是有豐盛的食品,都會祭祀祖先。真的會存亡獲利,你的祖先會得到利益,你自己也會得利。
  大概過去我們都以為我們祭祀的時候,可能只有鬼道的眾生能夠來應供,但是我最近看到一個例子,就證明不只是鬼道的眾生,真的是不管你的先人在哪一道,他都有可能會來應供,他投生為人,他的神識可能也會來。在很多書上都記載了這樣一個例子,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大文學家,也是一個大孝子,叫做黃庭堅,二十四孝裡面也有他,非常的孝順。黃庭堅在二十六歲的時候,他二十六歲已經考中進士,被任命到黃州做知州,黃州就是現在的安徽蕪湖。當時他在衙門裡面,有一天中午睡覺,在午睡,午睡的時候他感覺自己好像作夢一樣走出了衙門,來到一個鄉村。老遠的看到一個老婆婆,站在門口香案前面禱告,口中好像喊一個人的名字,案桌上擺了一碗芹菜麵。黃庭堅就走到前面去,發現那個麵好像很好吃,不知不覺就拿起來端著就吃,吃完之後他就醒了,醒了之後那個夢還特別清晰,嘴裡好像還有芹菜的香味。他也沒有在意,覺得也就是個夢而已。但是第二天中午他又午睡,又做了一個夢,跟頭天的夢是一樣的,還是夢到自己從衙門走出去,又到一個鄉村,到一戶人家面前,看到一個老太太擺了一碗芹菜麵,他覺得很好吃,把它吃了,夢醒之後嘴裡還有芹菜麵的味道。
  他覺得有點蹊蹺,他就起身從衙門裡面走出來,走出來之後他就想探個究竟,看衙門前面有沒有一條路。真的有一條路,跟他夢裡面那個夢境很像。他就一直往前走,往前走真的就到了一個鄉村,真的到一戶人家面前,就跟夢裡面一樣。他就去敲門,敲門就出來一個老婆婆,這個老婆婆真的跟夢裡面長得一模一樣。他就跟那個老婆婆講,妳有沒有在外面喊人吃麵這個事情?這個老婆婆講有啊!她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我女兒生前特別愛吃芹菜麵,所以我就祭祀她。黃庭堅就感到很驚奇,就問她女兒去世多久了,老婆婆就講,她女兒去世二十六年。黃庭堅突然就想,自己今年恰好二十六歲,而且昨天恰好是自己的生日。就繼續問這個老婆婆,她女兒在世的時候是什麼樣,家裡的境況如何?老人家就講,我就一個女兒,生前就喜歡讀書,信佛、吃素,特別孝順,就是不肯嫁人,而且發願說來生要轉男身,要做文學家。這個女兒在二十六歲那年生病死了,死的時候還說將來要回來看她。
  黃庭堅大吃一驚,就問,妳女兒的閨房在哪裡,能不能進去看看?老婆婆就指著一個房間跟他講,就是那一間,你進去看一下,我去給你倒杯茶。黃庭堅就到這個房間裡面,發現這個房間特別親切,擺著那個桌椅特別熟悉。看到裡面有一個櫃子被鎖起來了,就問老婆婆,說那個櫃子裡是什麼東西?這老婆婆就講,那是她女兒生前讀的書,但是不知道她女兒把鑰匙放在哪裡了,所以一直就鎖著。結果黃庭堅突然一下想起來,他說這個鑰匙在哪裡哪裡,老人家一去找,真的找到了。結果他把這個箱子打開一看,那裡面都是這個女孩子寫的文章,而這個文章跟他考進士(考科舉)寫的文章一字都不差。黃庭堅突然明白了,自己就是這個老人家的女兒轉世。所以撲通就跪到老婆婆面前就跟她講,含淚稱老婆婆稱娘,說我就是妳的女兒轉世,我就是妳的女兒,他就把老人家接回到衙門奉養。這個事情在《修水縣志》裡面有記載,而且黃庭堅在黃州做官的時候,他自己寫過一首詩,叫做「似僧有髮,是俗無塵。參夢中夢,悟身外身」,講的就是這個事情,這是真實不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很多信息,這因果輪迴真有。而且告訴我們,祭祀,你看這個老人家祭祀她女兒,真的是用真誠心。父母對兒女那真的是用真誠心,兒女對父母未必能夠做到真的是真心,那是大孝子才能做到,但是父母對兒女真的是完全是真心。所以這個老人家用真心,你看她的女兒已經轉世了,那個神識都還到那裡去應供,證明祭祀真的是鬼神(我們的先人)會來享祭。這是講到祭祀對我們會有福,存亡都能夠得到利益,這是從小處來講;大的來講是對我們社會的意義,祭祀對社會、對國家的利益。在《左傳》裡面就講到,「祀,國之大事也」,祀就是祭祀,祭祀是國家的大事情。祭祀由誰負責?過去祭祀那都是天子,天子親自去祭祀。實際上我們的領導人同樣也繼承這個優良的傳統,每一屆新的領導人上任之前,無一例外,他們都會去一個地方,就是去韶山,在沒有正式上任之前都會到韶山。為什麼去韶山?祭祀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而且很多也都會去西柏坡。這都是中國自古的傳統,並沒有斷,雖然說古代這種祭祀的禮沒有復興,實際上這個精神並沒有消失。所以這是國家的大事。
  《禮記》裡面還講到,「禘嘗之義大矣」,禘嘗實際上就是祭祀,禘是春祭,嘗是秋祭,祭祀的意義太大了,「治國之本」。為什麼說祭祀是治國之本?我們中華民族不是說今天才有的,我們的先民在這個土地上已經生活了幾千年,我們要延續我們祖先的精神、祖先的道統,怎麼樣延續?就是靠祭祀,所以這是治國之本。實際上不僅是治國之本,也是齊家之本,家裡面如果沒人祭祀了,那個家實際上就是等於沒有後代了。為什麼古人講香火,特別重視傳承就在這裡。《論語》裡面也講,知禘之說者,「治國其如示諸掌」,就是明白祭祀的道理,治國就像手掌之中。這都是講到祭祀對治國的重要。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祭祀能夠凝聚人心。我們看到日本首相,有些右翼傾向的首相,每次要去祭祀靖國神社的時候,中國、韓國,很多國家都會反對。這就其實我們從反面知道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祭祀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情,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對於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先賢、為我們國家付出的人,我們不能忘記。我們在譴責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的時候,實際上也是提醒我們要反思。所以在今年的七月七日,我們看到我們的國家主席特別來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雖然沒有舉行祭祀之禮,實際上就是對我們千千萬萬為抗日救國犧牲的先靈們一種最高的致敬。所以祭祀不是一件小事,代表我們不忘本。
  《禮記》裡面講,「祭者教之本也」,祭祀是道德教化、社會教化的根本。我們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學裡面又祭祀為先,祭祀要擺在第一位。告訴我們從哪裡來,你從哪裡來,你才能知道自己將來要到哪裡去。在《禮記》裡面講到,祭祀有十個方面的意義,《禮記》裡講:「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這是祭祀的意義,我們可以從中知道如何事奉鬼神,知道君臣的道義,知道父子的倫常,知道貴賤的等級,知道親疏的差別,知道賜予爵位跟獎賞如何施起,知道夫婦的區別,體現政事的公平。過去天子祭祀之後會把那個祭品分賜給這些諸侯、大夫,體現長幼次序,體現上下的關係。所以祭祀的意義實際上是非常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孝經》裡面夫子特別告訴我們要不忘祭祀,「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你能夠把祭祀做到,我們孝道才真正圓滿。父母在生,我們能夠很好的奉養;父母去世,我們能夠很好的安葬;安葬之後,我們人子在世一日就要祭祀父母一天。所以過去家家戶戶家裡會寫一副對聯,「香爐不斷千年火,玉盞長明萬歲燈」,祖宗希望你去祭祀。
  而且祭祀,當然我們在座的可能學習佛陀教育的人比較多,但是世間實際上大眾裡面,普遍殺生祭祀的還是比較常見。過去印光法師特別寫過一篇文章,叫做《祭祖用素序》。這文章很長,末學挑幾段和大家分享。印祖講,「有仁心者,何忍以殺彼諸物,表我誠敬乎」,「夫殺生以祭天地,是逆天地好生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我們殺生祭祀祖先實際上是違背天地的。所以最好不要殺生祭祀,要用素食。而且《周易》裡面周公都已經告訴我們,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這個道理要跟大家講,他沒有學佛你就跟他講,我們可以告訴他,《周易》也是這麼講的,中華民族的先祖也是這樣的。而且古代《禮記》裡面講,國家有大事情的時候,天子不殺牛,大夫不殺豬羊,庶民不殺雞犬,都是教我們要少殺生、不殺生。「至於祭祖宗,奉父母,待賓客,當思有益於祖宗、父母、賓客,方為合理。」你一定要做利益他的事情,祭祀也是,用殺生祭祀,實際上祖宗未必能得福。
  還有一點,你看我們祭祀的時候,尤其是中元節,小秋祭祖會用新米。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我們自己要修德,自己的德行是給祖宗最好的禮物,祭祀之禮。過去講光宗耀祖、光耀門楣,不一定是你賺了多少錢,當多大的官,而是你有真實的德行,你能夠超拔你的祖宗。所以《尚書》裡面講到,「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你把家治好、把國治好,這個香味能夠感召神明;那個穀的香味不是真正的香,你那個德行才是真正的香,你的祖宗會歡喜。
  還有一點,就是勸大家讀誦經典,不僅在中元節、清明、冬至,我們祖先的忌日,包括生日,我們如果能夠讀誦經典,他能得很大的利益。《地藏經》裡面就講到:「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歎、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你如果夢到你的祖先,夢到其他的鬼神,各種鬼神,非常悲傷愁嘆,那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家親眷屬。怎麼辦?《地藏經》裡面講:「普廣!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志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遍,或七遍。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遍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
  而且在這一天,為什麼佛在這一天建盂蘭盆法會?在各地的寺廟都會有這個傳統,在中元節,寺廟會興建盂蘭盆法會,這一天也叫盂蘭盆節。就是因為佛在世的時候,目犍連尊者的母親墮到鬼道,以目犍連尊者的神通,他都沒法救助他母親。佛告訴他,你以供養三寶這樣的一個功德,這個功德非常大,能夠讓你的父母出苦,不僅是你現世父母能出苦,七世父母都能夠出苦。所以這一天,佛制就教後來的人,告訴我們要做盂蘭盆節,興辦盂蘭盆法會。
  中國興起盂蘭盆法會是在南北朝,南北朝大家都知道梁武帝特別信佛,是一個佛教皇帝。想到這裡,古人講我們要緬懷祖德,要想到祖先的德行。因為末學也姓蕭,梁武帝也是我們蕭氏的先祖,而且是一個堂號,就是南寧堂號,這個堂號是來自於漢朝,漢朝的宰相蕭何,一直傳下來,像包括近代的大德,虛雲老和尚也是南寧蕭氏的後裔。我就想到自己真的是非常的慚愧,今天在這裡雖然和大家分享的是祭祀祖先、緬懷祖德,實際上也是來向我們的祖宗懺悔。真的是我自己感覺有愧祖先,做為一個學習聖賢文化的人,學習傳統文化,自己做得不夠好,還有很多問題,也是藉此在中元節向祖先懺悔,希望祖宗加持。
  而且在中元節之前,我們也看到雲南魯甸發生地震,真的當天我自己也是感同身受。我們看到近些年來,不僅是我們國家,全世界天災人禍都很多,這個就是《易經》裡面的困卦,人類的前途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不僅自己要祭祀祖先,而且號召全世界人民,每個種族都要用真誠心來祭祀我們的祖先。好,末學的分享就到這裡,末學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