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載日:2018年10月30日http://www.ckunesco.com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淨空之友社 2016年08月07日 新馬印祭祖大典(2016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大事 《聽老人言 圓中國夢》;2016丙申春節特別節目:(辭舊迎新,活在當下,闔家幸福,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阿彌陀佛); 2016日中兩國共進大同;開進法師七月七日的報告http://miaoyinxuefo.blogspot.my/2015/10/blog-post_60.html 學習傳統文化第一及必修的一堂課。;http://www.sxjyqqw.org 淨空法師號召淨宗同學:“《賢公和尚佛門榜樣》一天看三遍[大概3小時],一年一千遍;一天一萬聲佛號[大概2小時] (生活工作當中無須用腦時不離佛號),一年下來決定不一樣,往生極樂有把握,如三年不斷則生死自在,那就三百六十五萬聲佛號;這篇不亞於海賢老和尚的表法http://miaoyinxuefo.blogspot.com/2014/12/2014923.html
留言處
Playlist
This chanting of Pure Land Buddhism is free to listen and distribute.
You are welcome to browse, listen, chant/recite and share the link of this page.
Playlist:
1.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2. 回向偈 (節錄自大悲古寺網頁視頻)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3. 南無阿彌陀佛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4. 阿彌陀佛 歸鄉 佛號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This chanting of Pure Land Buddhism is free to listen and distribute.
You are welcome to browse, listen, chant/recite and share the link of this page.
Playlist:
1.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2. 回向偈 (節錄自大悲古寺網頁視頻)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3. 南無阿彌陀佛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4. 阿彌陀佛 歸鄉 佛號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這句唐朝佛經名言後人名山高僧大德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詞句。
淨土宗[持名念佛法]是難遇,難信,若能遇,今生錯過,不知要待多少劫的時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此網所做功德普皆回向過去今生父母師長、歷代宗親、冤親、有緣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登極樂。
阿彌陀佛 Amitabha
Tuesday, March 24, 2015
Super duper important messages from Venerable Master Chin Kung giving his speech in Singapore 2015-March-15
Super duper important messages from Venerable Master Chin Kung giving his speech in Singapore 2015-March-15 (Both Malaysians and Singaporeans (whether you have any religions or not as long as you CARE ABOUT YOUR FAMILIES, FRIENDS, COLLEAGUES, THE FUTURE OF YOUR COUNTRY, THE MOTHER EARTH, ANY EARTHLINGS and also other people of worldwide nations as well should observe and listen at least once, do not miss it! )
Monday, March 23, 2015
我眼中的李光耀先生
留言給各媒體:
-------
望美國的奧巴馬總統能夠認真聽一聽李光耀李先生晚年的部分言論,尤其臨去世前對恐怖主義興起的應對方法,千萬不要只是依賴武力解決問題。
-------
望美國的奧巴馬總統能夠認真聽一聽李光耀李先生晚年的部分言論,尤其臨去世前對恐怖主義興起的應對方法,千萬不要只是依賴武力解決問題。
-------
李光耀一生當中只哭過兩次,一次是媽媽去世時,另一次是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李光耀先生晚年憂慮新加坡存亡,他其實不想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希望李光耀先生這個優點,搞占中主義的無知港民、誤信兩線制的台灣寶島及馬來西亞民眾能夠深度體會、自我反省。
李光耀一生當中只哭過兩次,一次是媽媽去世時,另一次是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李光耀先生晚年憂慮新加坡存亡,他其實不想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希望李光耀先生這個優點,搞占中主義的無知港民、誤信兩線制的台灣寶島及馬來西亞民眾能夠深度體會、自我反省。
大馬前首相馬哈迪先生與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夠霸權。不同的是,多數新加坡人民支持李光耀先生的霸權,反而大馬民眾並不是。一個國家的進步,不能只是靠領導、靠政府,身為人民也要自我檢討,錯在哪裡。如果沒有霸權的李光耀先生,沒有一黨獨大的新加坡政黨,就不會有安定的新加坡,很可惜馬來西亞、台灣寶島不夠霸權、不夠獨裁、不夠一黨獨大,當地部分人民誤信兩線制,濫用西方民主制度,搞占中主義的無知港民也更應該反省內省。
很感謝大家那麼欣賞李光耀先生的遠見,那麼李光耀先生從來不與大馬的投機份子、野心家、“少正卯”握手,李光耀先生看人的遠見大家應該要相信。
-------
=強調一黨權威領導新加坡,與其他強調西方民主制度國家不一樣,不鼓勵過度言論自由,上街示威,頗有遠見(可惜的是,現代人誤以為台灣寶島那種過分無禮民主是對的)。
=希望新加坡人以禮為重。所以您會看到多數新加坡人在路上,尤其開車時有禮讓精神,遇到行人過路會讓路。
=馬來西亞2013年大選陷入險境,2014年馬來西亞遭遇各種困境,不忘以實際行動協助鄰居馬來西亞,與大馬現任首相納吉先生領導的政府共謀兩國和諧平等相處。
=就算晚年退出政壇,身為資政,也不忘自我檢討,始學習中文。
-------
=強調一黨權威領導新加坡,與其他強調西方民主制度國家不一樣,不鼓勵過度言論自由,上街示威,頗有遠見(可惜的是,現代人誤以為台灣寶島那種過分無禮民主是對的)。
=希望新加坡人以禮為重。所以您會看到多數新加坡人在路上,尤其開車時有禮讓精神,遇到行人過路會讓路。
=馬來西亞2013年大選陷入險境,2014年馬來西亞遭遇各種困境,不忘以實際行動協助鄰居馬來西亞,與大馬現任首相納吉先生領導的政府共謀兩國和諧平等相處。
=就算晚年退出政壇,身為資政,也不忘自我檢討,始學習中文。
-------
望美國的奧巴馬總統能夠認真聽一聽李光耀李先生晚年的部分言論,尤其臨去世前對恐怖主義興起的應對方法,千萬不要只是依賴武力解決問題。
Sunday, March 22, 2015
2014.04【清明特別節目】為什麼掃墓【字幕版】
Thursday, March 19, 2015
2015-03-15 8TV Malaysia Chinese News Broadcast 淨空法師 Venerable Master Chin Kung:平等打造族群和睦 大同創建世界和平
2015-03-15 8TV Malaysia Chinese News Broadcast 淨空法師 Venerable Master Chin Kung:
平等打造族群和睦 大同創建世界和平
無言感激8tv電視頻道華語新聞播放此視頻片段 Many thanks!
錯過8TV八度空間華語新聞此短視頻片段,請瀏覽其官方Facebook觀賞
https://www.facebook.com/video.php?v=1004360896258219 或 點擊這裡觀賞短視頻
平等打造族群和睦 大同創建世界和平
無言感激8tv電視頻道華語新聞播放此視頻片段 Many thanks!
錯過8TV八度空間華語新聞此短視頻片段,請瀏覽其官方Facebook觀賞
https://www.facebook.com/video.php?v=1004360896258219 或 點擊這裡觀賞短視頻
祭祀祖先 緬懷祖德(祭祀需用素---不只自己要祭祖,還要號召全世界人民每個種族祭祖)
祭祀祖先 緬懷祖德(祭祀需用素---不只自己要祭祖,還要號召全世界人民每個種族祭祖)
Ancestor Worship (Called on the people of each race of the world to do Ancestor Worship - Vegan)
附帶講解:
-》原來祭祀需用素,用肉祭等於消祖先及後代子孫福報
-》不只自己要祭祖,還要號召全世界人民每個種族以真誠心祭祖
附帶視頻:
2014.12.18 冬至祭祖護國息災超薦繫念法會
點擊這裡觀賞視頻 或抄下以下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4FPWNyablk&list=PL30z1D-Q5DvnKVQdb4CSHei0OSMjkO9mf
2014年 (歲次甲午) 香港中元祭祖超薦繫念法會
點擊這裡觀賞視頻 或抄下以下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lYf7u1GM&list=PLef700pZWYhiV1RfVJo8kLRjNZDFckU5g
2013 香港冬至祭祖護國息災超薦繫念法會
點擊這裡觀賞視頻 或抄下以下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AlVhvopbQ&list=PLef700pZWYhik2l9z4LWwrDFay4wcZm42
以下視頻文字摘自:http://ft.hwadzan.com/dv.php?sn=56-159-0001&lang=zh_TW 或點擊這裡閱讀視頻全文
Ancestor Worship (Called on the people of each race of the world to do Ancestor Worship - Vegan)
附帶講解:
-》原來祭祀需用素,用肉祭等於消祖先及後代子孫福報
-》不只自己要祭祖,還要號召全世界人民每個種族以真誠心祭祖
附帶視頻:
2014.12.18 冬至祭祖護國息災超薦繫念法會
點擊這裡觀賞視頻 或抄下以下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4FPWNyablk&list=PL30z1D-Q5DvnKVQdb4CSHei0OSMjkO9mf
2014年 (歲次甲午) 香港中元祭祖超薦繫念法會
點擊這裡觀賞視頻 或抄下以下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lYf7u1GM&list=PLef700pZWYhiV1RfVJo8kLRjNZDFckU5g
2013 香港冬至祭祖護國息災超薦繫念法會
點擊這裡觀賞視頻 或抄下以下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AlVhvopbQ&list=PLef700pZWYhik2l9z4LWwrDFay4wcZm42
以下視頻文字摘自:http://ft.hwadzan.com/dv.php?sn=56-159-0001&lang=zh_TW 或點擊這裡閱讀視頻全文
祭祀祖先 緬懷祖德
蕭祥劍老師主講 (共一集) 2014/8/9 香港國際機場亞洲國際博覽館5、7號館 檔名:56-159-0001
尊敬的劉部長,尊敬的上悟下道大法師,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長輩、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承蒙協會的邀請,讓末學有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和大家一起在這裡學習,尤其是學習我們為什麼要祭祖。
在中國民間,一年實際上是有四次的祭祖。第一次是在我們春節的時候,在很多地方都有祭祖的這種習俗;第二次就是我們的清明節,我們的國家已經把清明節定為法定的節日,我們看到這些年祭祖的風氣愈來愈盛;第三次就是今天的中元節;第四次是冬至。在一年當中,如果按照我們老家的習俗,末學生於湖南,湖南湘西那一帶,按照我們老家的習俗,一年當中祭祀最為隆重的就是中元節。按照我們民間的習俗,中元節至少要祭祀三天,從農曆的十三開始祭祀祖先,一直到今天,今天的早晨。所以我們從小深受教育,知道祭祀非常的重要。這也是我們的祖先非常的慈悲、非常的有智慧,讓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能夠源遠流長,萬古長青,在這裡面,祭祀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在這一年祭祀的節日當中,中元節又特別的體現中華文化儒釋道三家一體的特色。我們知道中華文化核心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教育,而在這麼多的中國傳統節日當中,最能體現儒釋道三家一體的就是中元節。這一天這個節日,實際上也是源遠流長。在兩千多年前,我們先民就有在七月中旬祭祀祖先的習俗,那個時候佛教還沒有傳到中國,道教還沒有正式的形成,過去在儒家叫做小秋祭祖。前兩天剛剛立秋,而七月十五是立秋後第一個望日。中國都有朔望之禮,你看我們一般講初一、十五吃齋,就是古代講的朔望,初一、十五,過去國子監、孔廟也會在初一、十五來祭祀祖先。而一年當中,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開始,所以非常的重要。在這個時候祭祀祖先代表孝道,新的農作物收成之後供奉給祖先,也就是我們《弟子規》裡面講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表這個意義,告訴我們要行孝道。在《禮記》裡面就講到,「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治理人的方法,治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禮。一個國家沒有禮,古人講禮崩樂壞,那就是亂世。禮有五個方面的內容,吉禮擺在第一位,吉禮就是祭禮。你看這個祭字,祭祀的祭和吉利的吉是一個讀音,就是祭祀你能夠得福,這個在儒家的經典、佛家的經典都有特別的講到。所以祭祀在我們這個民族,習俗是源遠流長,一代一代,子孫後代祭祀是不會絕。所以過去農村家裡都會有一副對聯,叫做「玉盞長明萬歲燈,香爐不斷千年火」,這個香火不能夠斷。我們在這裡祭祀也是同樣,繼承我們祖先的傳統,繼承我們祖先的文化。
同樣這一天,在道家,中元節的名稱來自於道家,道家把正月十五稱為上元,所以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把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而且和道家的三官相配合,分別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七月十五是地官的誕辰日,在這一天,地官會檢查、考校天上地下這些神明、人、動物他們的行為表現,會給人赦罪。所以民間會在這一天祭祖,懺悔自己,超拔祖先,道家在這一天普遍都會舉辦中元普度的法會。
同時這一天還是佛家的盂蘭盆節。大家可能都知道,佛門有一部孝經,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實際上佛門的孝經是兩部,還有一部就是《佛說盂蘭盆經》。「盂蘭」兩個字,翻譯成中文是倒懸的意思,表示極苦。如果大家讀過《盂蘭盆經》就會知道,那是因為佛的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他的媽媽墮到鬼道裡面非常的苦,目犍連尊者以他的神通看到母親墮到鬼道,鬼道的人都非常餓,沒有東西吃,他就以他的神通道力變現出美食,送到他母親旁邊。結果他母親拿到這個美食就用手擋住,怕其他的鬼來搶,這個時候美食就變成火,沒法吃,到喉嚨裡就變成火炭。所以目連尊者嚎啕大哭去問佛,問佛怎麼辦,佛告訴他,「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因為這一天,按照佛陀的制度,佛制每年一夏要結夏安居,在七月十五這一天,僧眾結夏安居的最後一天,大家在一起懺悔自己的過失,發露懺悔而得到清淨,生出喜悅,所以這一天也叫佛歡喜日。這一天供養僧眾,那個功德非常大,能夠超拔我們七世的父母。這是佛家的盂蘭盆節。
這三個節日在一起,真的是儒釋道三家完全是一體。過去雍正皇帝講儒釋道三家,「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我們在中元節,對這個更有深刻的體悟。而且在兩千多年前,像我們今天上午舉行這樣的祭祖儀式,那是天子親自,他會在這一個月祭祖。在《禮記》裡面就記載,七月的時候農民收穫了新的穀物(新的稻穀),天子要嘗新,天子嘗新之前「先薦寢廟」,先要祭祀祖先。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為什麼一直祭祀沒有中斷,就是這個源頭很遠,一代一代都能夠傳下來,上從天子,下到百姓,這個祭祀都是年年不斷。
為什麼古人要祭祀祖先,而且特別的教育後代要祭祀祖先?過去中國人家裡,你看都希望有一個男丁。為什麼中國人一直希望家裡有一個男丁?這個男丁將來就是要延續這個家族的香火,擔任這個祭祀的人,尤其是長子。我在家裡自己也是長子,我的父親也是長子,我父親每年清明、中元都回家祭祖。今年其實我很想陪老人家一塊回去,但是我跟他講,我要到香港來參加這個祭祀的活動,父親也非常高興。他每年真的是春秋祭祀沒有斷過,六十多歲了,在他身上我看到我們的祖先一代一代真的是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所以祭祀非常的重要,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根本。我們看到我們台上左右寫了兩行字,「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最集中的體現就在祭祀上面。在漢字裡面,「祭」這個字在甲骨文裡面,左邊是代表祭品,右邊是一個手,下面是一個示,表示手拿著祭品祭祀神明。實際上祭祀,那是我們和我們的祖先在交流,和我們的祖先融為一體。祭祀的精神就是教我們要懂得返本報始,回到根本,回報我們的祖先。
所以在《禮記》裡面講:「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祭祀不是說表面上藉助外物來做,而是因為人內心有情感,真實的情感,感念我們的親人,所以依照禮法來奉獻祭物。我們讀過《孝經》就知道,過去周公郊祭,郊祭的時候拿周家的始祖后稷來和天相配,祭祀他的父親文王的時候拿天帝來和父親相配。祭祀就是因為我們想念我們的親人,想念我們的祖先,所以我們祖先、親人離開我們之後,古人告訴我們怎麼樣和他交流,怎麼樣回報祖先,感恩。在《荀子》這部書裡面就有講到禮,禮有三本。中國人祭祀不僅祭祀祖先,大部分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會有這樣一個牌位,叫「天地君親師位」,現在是很多都改成「天地國親師位」,意義是一樣的,就是祭祀天地、祭祀父母、祭祀老師。所以《荀子》裡面講:「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這個就特別的體現到我們一般家裡天地君親師的牌位,這是對我們恩德最重要的人,要祭祀天地、祭祀祖先、祭祀我們的老師。過去,實際上我聽老人講,大部分家裡面,每家每戶不僅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而且都供奉孔老夫子的牌位,也都祭祀。一年有四次,它是完全按照天時來進行的。《禮記》裡面講:「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易經》裡面講:「夫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祭祀,四時祭祀就是和四時合其序,春天會舉行禘祭,秋天會舉行嘗祭,嘗就是嘗新穀,所以現在是一年四季都有祭祀。
一般的人,尤其是現在人,學習了西方的文化,對祭祀甚至有個別人把它斥之為迷信,這是因為我們對古人的教誨不了解。為什麼《禮記》上講,「唯賢者能盡祭之義」,只有有賢德的人才能夠明白祭祀的道理?所以祭祀這個習俗,這是我們的先祖,那是聖人,我們的先民從伏羲,三皇五帝一直傳下來。我們的先民祭祀天地、祭祀祖先,那是他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傳給我們,告訴我們要祭祀。古代帝王有太廟,一般的百姓家裡面也有家廟,但是後來尊重天子,所以百姓的家廟改稱祠堂。現在很多地方都還有祠堂,祠堂就是一個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有的地方祠堂現在沒有了,但是家裡它會有祖宗的牌位,實際上也還是和祠堂很接近,家家戶戶香火一直延續到現在。但是由於城鎮化,很多人進城之後,我發現到城裡人很多人家裡就沒有了。這是因為現代文明確實對我們這種古老的傳統有一定的影響,沒有人學習了。
實際上真明白,不管我們身在哪裡,你都應該心繫祖先。古人講,「大孝終身慕父母」,真正有孝心的人,他念念想到自己的祖先。所以《論語》裡面曾子講到,「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重的辦理父母的喪事,祭祀祖先,人心就能夠淳厚。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祖先,我們的祖先一代一代往上溯,最後我們都到一個根,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幾乎漢族人都是炎黃二帝的後代。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傳統文化衰落到如此的地步,真的是覺得自己愧對祖先。但是我們今天還有機會能夠在這裡,我想在過去是很少,五千人一起來祭祀先祖,我們的祖宗,我們的先祖在天之靈一定會很歡喜。我們要感恩祖先。
過去有一本書叫《格言聯璧》,裡面就講到:「問祖宗之澤,吾享者是,當念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吾貽者是,要思傾覆之易」。我們之所以能夠世界各地的華人,大家在一起來祭祀我們共同的祖先,那是因為我們祖宗有德,給我們留了這個福報,我們享的是祖宗給我們留的福報。《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但是非常不容易,我們的先民非常不容易。為什麼現代的科技沒有誕生在中國?不是中華民族的先民沒有智慧,而是他們能看到科學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所以他寧願吃一點苦,過簡單的生活,不願意大力的開發。所以才留下我們這麼多的資源、這麼多的礦產,中華民族,我們這個國家地大物博。但是如果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過去的先祖和今天的人一樣大肆的開發,那子孫後代,輪到我們那可能就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所以我們要想,我們留給我們的後代是什麼。古人很有智慧,把一切好的東西真的是留給子孫、留給後代,所以這個民族才能夠延續,一代一代都能夠,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甚至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個民族依然以頑強的生命力能夠保留下來、延續下來,而且再次的崛起,這就是我們祖宗的恩德。
因為我們的祖先知道,他明白天地宇宙的真相,一切萬物、一切人、一切眾生都是一體。所以古人教我們孝道,我們的祖先雖然去世了,不在了,他們的身體不在,但是靈魂還在。所以古人講,「孝子不匱」。人子行孝,不是父母不在就不用行孝了,人子在世一天就要行孝道一天。父母不在,祖宗不在了,怎麼樣行孝?就是要祭祀。《禮記》裡面講到,「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祭祀就是再次供養父母。你看我們今天舉行祭祀,過去的古禮就是要舉行三獻之禮,一獻、二獻、三獻,這是最隆重的禮。給我們的祖宗供奉食品,跟我們在世的時候奉養父母是一樣的,要用一樣的態度、一樣的恭敬。《禮記》裡面講,「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孝是順從,順從道,順從天地的法則,自然法則,不要違背倫理道德,所以稱之為畜。而且「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侍奉父母雙親有三道,「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在世要奉養父母,父母去世了要安葬父母,安葬之後要祭祀父母。《弟子規》裡面告訴我們,「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對於這個祭盡誠,以前當然也學《弟子規》,但是具體如何一個誠,其實是不明白的。這次來學習這個課題,讓末學有了更深的體會,體會到古人祭祀的誠,他的那個誠心真的是太感人,能夠感召鬼神,感召我們的先祖真的來到現場。所以在《孝經》裡面講,「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你把這五條做到了,最後一條是祭祀,祭祀實際上到你離開人世之前,你都要祭祀。所以孝道是一生的,孝道沒有終始,這是真正教我們行孝。所以夫子教我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要以禮來祭祀我們的祖先,祭祀我們的先人。
祭祀之禮,最隆重的就是把我們的祖先和天地相配。和天地相配這個禮是周公發明的,周公制禮,所以我們中華民族後來被稱為禮義之邦。《孝經》裡面講到,「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天地之間,人是最可貴的,因為什麼?人是三界所生。動物牠是兩界所生,牠不能夠把天地之道表演出來,不能夠參贊化育,你看沒有說動物牠能夠去耕種一片土地的。人他有,他能夠和天地一起,你看天能夠出太陽、颳風下雨,地能夠生長萬物,但是如果沒有人的勞動,我們也不會有五穀雜糧。所以人在天地之間確實是非常可貴的,佛法裡面講人身難得,確實如此。而人所有的行為當中莫大於孝,沒有比孝行更大的,而「孝莫大於嚴父」,莊嚴我們的父親,對父親的恭敬,「嚴父莫大於配天」,把我們的父親和天來相配。所以我們講父親是天,母親是地,這個在《周易》裡面意思就講得非常的明顯。所以文王推演《周易》,把乾坤兩卦排在最前面,而且為《周易》作卦辭,那是聖人,只有聖人才能夠真正明白義理。到了周公的時候,又為《周易》作爻辭,而且周公在作《周易》的時候就特別講到祭祀,後面我們會講為什麼要祭祀。
周公真的是對聖賢之道,宇宙人生真相,那真的是明瞭。所以周公他在郊祭的時候,「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郊祭是在郊外的祭祀,祭祀天地。過去就只是祭祀天地,但是周公來制禮,把周家的始祖后稷,周的始祖后稷過去是穀神,拿自己的祖先和天來相配;在宗廟裡面祭祀文王的時候,兒子祭祀父親,把文王和上帝來相配。這個上帝不是基督教裡面講的上帝,這個是指天神,當然實際上可能是指的一個人,我們聽經,師父上人老講上帝是忉利天主、天帝、帝釋天。所以周公把自己的父親和上帝來相配,就是我們對父母的孝道這是盡到極致,讓我們的父親和天一樣享受這種尊貴的祭禮。因為周天子,你看周公攝天子之職,他能夠如此的孝敬自己的父母,四海這些諸侯都來參加陪祭。祭祀有主祭,有陪祭官,過去天子祭祀,這些文武大臣就來陪祭。所以你看夫子講,「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聖人那個德行太廣大了,但是他這個德行也沒有超過孝道的。祭祀就是孝道。
《孝經》告訴我們,「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你到祠堂裡面、到太廟裡面祭祀祖先,代表你沒有忘記你的祖先,沒有忘記你的親人。祭祀的時候非常的謹慎,「修身慎行,恐辱先也」,擔心我們會讓我們的先人受辱。「德有傷,貽親羞。」你到宗廟能夠這麼的恭敬,「宗廟致敬,鬼神著矣」,我們的祖先他真的就會到現場來。而且《孝經》告訴我們,一定要不忘祭祀。為什麼要立宗廟、立祠堂?就是「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一年四季的祭祀都沒有斷,思念我們的親人。這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祭祀。
而且古人的祭祀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情,在祭祀之前,準備過程非常長,第一個是要準備祭品,第二個最重要的是要齋戒。齋戒,按照古人的講法,前後一共是十天,前面七天是叫散齋。《禮記》裡面講,「致齋於內,散齋於外。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致齋於內,這是祭祀的前三天,他會在一個房間裡面,專門靜下心來想自己的祖先,想他們的音容笑貌,想他們生前的樣子,想他過去有什麼喜好,有什麼志好,有什麼樣的願望。在致齋三天之前還有七天,雖然沒有說單獨在一個地方齋戒,但是也非常的謹慎,特別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這樣一來,齋戒十天,到祭祀的時候,他真的就彷彿見到了自己的祖先,好像他的祖先真的來了,好像我們的祖宗真的到我們的面前。他那個誠心,祭祀者的誠心真能感得我們的祖先。
而且這個齋戒不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就是不吃肉,齋戒是修清淨心,當然前提不能殺生、不能吃肉。《易經》裡面對齋字的註解,叫做「洗心曰齋,防患曰戒」。洗除心垢,把我們心裡面的垃圾全部清洗乾淨。而且要守持戒律,戒律是防患,怕我們犯新的過失。這個時候不能夠聽音樂,不能夠夫妻同房等等,很多事情都不能夠做,就是一心的想念自己的親人。這樣到祭祀那一天,「祭之日,入室」,他到宗廟裡面,彷彿就能夠見到自己的祖先,好像他就到那個牌位上來了。要從宗廟裡面出來的時候,彷彿就能見到他們的容貌,還能聽到他們的嘆息聲,聽到祖先的嘆息聲。
在《禮記》裡面曾經記載文王是如何祭祀的。文王生來有聖德,《弟子規》裡面講,「事死者,如事生」,就是文王給我們表演出來。《禮記》裡面講,「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文王祭祀的時候,對待自己過去的祖先,和他們在世的時候是一樣的,想到祖先自己都不想活了,想要和祖先一起而去。「忌日必哀,稱諱如見親,祀之忠也。」在祖先的忌日非常的哀傷,聽到別人稱祖先的名字,如同見到自己的親人,祭祀虔誠到極點。「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其文王與。」見到父母生前所喜歡的東西,彷彿就見到父母的神色,能夠做到這一步,大概就只有文王。所以《詩經》裡面有一句詩特別是形容文王祭祀的,「《詩》云: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我昨天晚上、今天凌晨,腦子裡面反覆湧現這兩句詩。明發不寐就是到早上了還睡不著覺,天亮還沒有睡著,想到要見到自己的父母,見到自己的親人。因為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依怙,我們在這個世間就非常可憐。什麼時候能見到父母?就祭祀的時候,好像他們真的就來了。所以文王一直睡不著。「祭之明日,明發不寐,饗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想到第二天要祭祀,父母祖先都要來,想到他們來接受我們的祭祀,享用我們的祭祀,非常的高興,特別想念他們,所以很高興。但是心情又很哀傷,想到他們來了之後還要走,所以特別的哀傷。
所以文王真誠到極點,把這個祭祀之禮給我們表演出來。後來周公也是繼承文王。周公的哥哥武王晚年得了一場病,武王是國家的天子,做為弟弟的周公,心裡非常的難過,也非常的憂慮,於是就到宗廟祭祀,祭祀他的祖先、祭祀文王。在祭祀的時候講,現在你們的孫子姬發身體有了病,周公願意代替自己的哥哥,我願意代替自己的哥哥來受這個病苦。所以後來,周公真的用這種真誠心祭祀之後,武王的病就好了,又活了幾年。後來,周公在武王去世之後再輔佐成王,制定《周禮》,真的是對我們中華民族影響深遠。夫子一生最崇拜的人就是周公,周公最大的貢獻就是給我們制定這個禮法。我們現在祭祀之禮實際上還是延續了《周禮》,那個精神,主要的精神還是延續了《周禮》。
而且在祭祀的時候,我們一般各地的風俗都是如此,要敬香、要點蠟燭、要祭祀食品。如果按照《禮記》裡面的講法,用香那是請我們祖先的魂,齋供那是祭祀我們祖先的魄。按照儒家的說法,人去世之後,身體和神識分開了,叫魂飛魄散,這個時候,祭祀的時候,為什麼要點香,為什麼要齋供,就是這個道理,迎請他們的魂魄都來到現場。而且祭祀的整個過程、儀態,《禮記》裡面講得非常的詳細。《禮記》裡面講,「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詘;其進之也,敬以愉;其薦之也,敬以欲」。孝子祭祀,他的行為我們是可以知道的。他是如何祭祀的?父母在的時候他是如何侍奉父母,祭祀的時候就如何。他站著的時候非常的恭敬,但是身體是微微的彎曲的;他要前進的時候,恭敬而有愉悅的表情;他要敬獻祭品的時候,恭敬而且柔順。「退而立,如將受命」,把祭品敬獻上去之後退下來,他站著的時候好比就要聽候父母的命令。父母在吃飯,我們把飯菜敬獻上去之後退在一邊,恭候父母的命令。「已徹而退,敬齊之色,不絕於面」,把祭品撤退之後,他那個神情還是非常恭敬、莊重。「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詘,固也」,如果他站著不能微微的弓著身體,那是不知禮,固陋而不知禮。「進而不愉,疏也」,走向前的時候臉上沒有高興的表情,那是說明他跟祖先之間疏遠了。就好比我們孩子見到父母,那是非常高興的,我們祭祀的時候也是一樣,父母就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把祭品給他。「薦而不欲,不愛也」,敬獻祭品的時候不柔順,就是對親人不親愛。「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你退下來的時候,不是那種像接受父母的命令,那就是你心裡面有傲慢,沒有恭敬心。「無敬齊之色,而忘本也」,你沒有恭敬的態度,沒有恭敬的面色,等於是忘本。這樣,「如是而祭,失之矣」,這樣的祭祀就失去意義。所以祭祀,真誠心非常的重要。
我們看到上午所有參加祭祀典禮的人,大家非常的莊重、非常的恭敬。我相信我們的祖先,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老莊,歷代的先聖先賢,他們一定都到了現場,真的來了。所以《禮記》裡面講,「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我們對父母有深愛之心,對父母一定是態度非常的和順;我們態度和順,內心態度和順,表現在臉色上一定會很喜悅;由於愉悅的臉色,必定會有柔順的容貌,你會特別柔順,慈柔和順。而且孝子在祭祀的時候捧著祭品,「孝子如執玉,如奉盈」,他捧著這個祭品敬獻的時候,就好像捧著美玉一樣,又好像捧著很重的東西,拿不起來,非常的謹慎。「洞洞屬屬然如弗勝,如將失之」,非常的謹慎,虔誠恭敬,好像抱著一個東西,生怕把它掉了。「嚴威儼恪,非所以事親也,成人之道也。」生怕把這個東西掉了。這是孝子祭祀的時候,怎麼樣祭盡誠,《禮記》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的詳細。
而且在祭祀的時候會有樂歌,我們今天的祭祀都有奏樂。在古代,《詩經》裡面有很多詩篇就是用來祭祀的,祭祀用的。譬如祭祀文王,「文王在上」,那是專門周家祭祀文王,文王在上,在天上,他的神來到我們祭祀的地方。在民間也有很多祭祀的歌,現在在雲南、貴州,包括江蘇一帶,很多地方祭祀的時候還誦讀「蓼莪」這首詩。《詩經》裡面有一篇「蓼莪」的詩,就是講到一個孝子失去父母的時候,他的那種心痛之情。「蓼莪」這首詩,過去的讀書人沒有不讀這首詩的。在《詩經》裡面,除了「關雎」就是「蓼莪」,應該說影響是非常大的。大家如果讀過二十四孝的故事,就知道王裒泣墓的事情。在三國的時候有一個大孝子叫王裒,他父親叫王儀,但是被晉文帝殺害了。所以王裒終身不肯面西而坐,表示終身不肯做晉朝的臣子。讀書人都非常有氣節。王裒的母親膽子非常小,生平特別怕雷聲。王裒母親去世之後,王裒就把母親安葬在一個樹林裡面,一碰到打雷的天氣,打雷下雨的時候,王裒就跑到母親的墳前,眼淚汪汪的跟母親講:兒子在這裡陪伴母親,媽媽妳不要怕,媽媽妳不要怕。有一次打雷,王裒就跑到母親的墳前痛哭,眼淚掉到柏樹上,那個柏樹居然就枯萎了。王裒過去,因為他是讀書人,也教學生,過去的學生沒有不讀《詩》的,他常常教學生讀《詩經》的時候讀到《蓼莪篇》,「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讀到這裡他一定都是掉眼淚,悲傷過度,反覆讀誦。後來他的學生看到他太難過了,最後就廢掉「蓼莪」這一篇不讀了。
我們今天,末學也學習《群書治要》,《群書治要》就節錄了「蓼莪」這首詩。我自己也曾經反覆誦讀「蓼莪」這首詩,特別的感動。我們也錄了一個視頻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請工作人員播放一下「蓼莪」這個詩篇。如果是有問題的話,我自己在現場和大家輕聲再來吟誦一次。「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因為剛才可能視頻有一點點小問題,末學在現場再和大家一起,末學再輕輕的吟誦一遍。如果有熟悉的,您也可以輕輕的吟誦。真的是,父母的恩德真的是難以回報的。「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讀到「蓼莪」這首詩,也讓我想起自己的父母,真的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所以古人講失去父親叫失怙,失去母親叫失恃。父母的恩德,佛在經上有講過,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繞須彌山,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答父母深恩。你左肩擔父親,右肩擔母親,繞著須彌山走,把肩膀磨破了,皮肉、骨髓都磨穿,還報答不了父母的恩德。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供養父母的功德和供養補處菩薩功德齊等。我們生在末法時期,不說供養佛,佛不在世,即使是小果的聖人阿羅漢都沒有。但是你供養父母跟供養補處菩薩是一樣的,跟供養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是一樣的。我們供養佛是供養佛像,父母是真的佛,真的就在你面前。所以讀到這首詩,真的是非常的難過,想想自己過去真的是有很多不孝的行為,對不起父母。古人讀這首詩都是傷痛欲絕,因此古人有一副對聯就講,「學禮當不忘祭祀,讀詩幾欲廢蓼莪」。學習禮,你如果不祭祀,實際上你沒有學到禮的根本,祭祀是五禮之首。讀「蓼莪」這首詩,古代很多人最後就沒辦法,把「蓼莪」這首詩抽掉,因為孝子讀了真的是非常的難過。
這是講到我們祭祀祖先。我們祭祀祖先,並不是說祖先他需要我們去祭祀。祭祀得利益,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祭祀的人會得到福報。如果我們的祖先,按照佛法講六道輪迴,他要是沒有出離輪迴,我們祭祀的時候他也能夠得福。這個在《地藏經》裡面就有明示,儒釋道三教的經典對祭祀都有講。《禮記》裡面講到,「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賢德的人祭祀,一定會得到福,得到祭祀的福。但是這個福不是世間人所認為的福,世間人可能認為升官是福、發財是福,但是古人講什麼是福?「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福是備的意思。譬如說我們今天祭祀之前要準備,我們什麼事情都準備好之後就會順利,什麼事情都順利才叫做備。「言內盡於己,而外順於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一個人內心能盡到他的誠敬,他外在的一切行為就會順於道。忠臣事奉君主,他就是用這個誠敬之心;孝子侍奉自己的父母雙親,也是用這個誠敬心。你有這個誠敬心,上就會順於鬼神,外就會順於君長,內就會孝敬自己的父母雙親,這個叫備。所以《禮記》裡面講,「唯賢者能備也」,有德行的人才會百事順利。能備然後能祭,祭祀能夠得福。但是古人告訴我們還有一條原則,就叫做「祭祀不祈」,祭祀的時候不祈福。不是為了自己祈福而去祭祀,而是我們真正感念我們的祖先,感念我們的親人。
祭祀得福,我們講一個真實的例子,今年我的一個老師遇到這樣一個案例。他在南方一個城市遇到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這個小孩精神有問題,到醫院檢查,什麼也檢查不出來。這個孩子每天到晚上,他說他總是能見到一個人。這個孩子的父母也是非常著急,因為緣分就遇到我的老師,問他怎麼辦這個事情。後來我這個老師就問小孩,你見到個什麼樣的人?這個小孩講是見到他爺爺,他就看到他爺爺。反正小孩很害怕,一直找醫生也沒有辦法。我的老師就問,問這個孩子的父母,過去對老人怎麼樣?確實,這個孩子的父母當然可能也有些對父母、公婆不孝的行為。最後我這個老師就告訴他,也不是用什麼神祕的方法,告訴他你回家祭祖。因為一般城裡人很少回家祭祖,老人可能都埋葬在農村,很少回去祭祖,我這個老師就讓他去祭祖。也許是因為他的誠心,他聽了之後真的回去真誠的祭祀祖先,後來這個孩子真的就沒有問題了,再也見不到了,見不到這個現象,精神就好了,真的證明古人告訴我們祭祀得福。這是一個家裡的事情。
我們再講一個大的事情,我們這個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過去毛主席他也是祭祀祖先。在《易經》裡面有一卦叫做困卦,困卦卦象是澤水困,代表諸事不順,四處都無法前進。周公在解釋困卦九五的時候,困卦九五的爻辭裡面就講,「利用祭祀,受福也」,在各種事情非常困難的時候,這個時候利用祭祀,祭祀你就能得福。在一九三七年,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九三七年的清明節,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特別派代表林祖涵到陝西黃陵祭祀黃帝。那個時候也是中國革命到了最難的時候,毛主席親自寫了一篇祭文,派代表林祖涵到黃帝的陵前讀誦這篇祭文,代表當時的中華蘇維埃政府全體人民祭祀黃帝。在祭文裡面,毛主席當時講到,「四萬萬眾,堅決抵抗。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那個時候七七事變還沒有發生,毛主席已經非常有預見性的知道,真的也是祖宗加持,後來發生了西安事變,國共兩黨精誠團結,最後取得了抗戰的勝利。真的是祭祀得福,祭祀黃帝,黃帝的靈真的就會來助你,助佑子孫。這是講你遇到困難要祭祀。
還有,在《易經》裡面還有一卦叫做既濟卦,《易經》裡面除了謙卦之外,實際上六十四卦,既濟卦是非常好的,既濟就是已經成功了,什麼事都成功了。周公在註解既濟卦九五爻的時候同樣講到要祭祀,九五的爻辭講:「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你看我們為什麼祭祀要用素?一般現在農村祭祀都殺生,實際上殺生未必能得福。這裡講東鄰西鄰,實際上是講當時,東鄰講誰?講商紂王,商紂王祭祀的時候非常隆重,用殺牛,祭品很豐厚,但是沒有誠敬心。文王祭祀的時候,西鄰是文王,岐周,當時還是個小國,祭祀的時候祭品非常的單薄。月祭按照殷禮是屬於春祭,春祭的那種祭品,大概就是用一些水草來祭祀祖先,但是文王有恭敬心,所以他能得福。我們現在學佛了更能體會到,殺牛不能得福,這裡面還造了很重的殺業;用水草祭祀沒有造業,所以祖宗能得福,生者也能夠得福。這是儒家的經典,《易經》這是儒家群經之首,告訴我們祭祀能得福。
佛家的經典也講到,《地藏菩薩本願經.利益存亡品第七》裡面就講到,「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閻浮就是地球上的,地球上的眾生能夠為我們的父母乃至家親眷屬,在他們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你用真誠心,你這樣去做,你會得利益,你去世的家親眷屬也會得利益。我聽我的父親講,我爺爺去世的時候我還很小,只有一、二歲。但是我的父親和我叔叔確實是,他們當時也沒學佛,也沒有讀過《地藏經》,真的是設齋供養,志心勤懇,整整一百天,一百天都這樣。所以現在家裡都有這樣一個傳統,只要是來了重要的客人,或者是有豐盛的食品,都會祭祀祖先。真的會存亡獲利,你的祖先會得到利益,你自己也會得利。
大概過去我們都以為我們祭祀的時候,可能只有鬼道的眾生能夠來應供,但是我最近看到一個例子,就證明不只是鬼道的眾生,真的是不管你的先人在哪一道,他都有可能會來應供,他投生為人,他的神識可能也會來。在很多書上都記載了這樣一個例子,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大文學家,也是一個大孝子,叫做黃庭堅,二十四孝裡面也有他,非常的孝順。黃庭堅在二十六歲的時候,他二十六歲已經考中進士,被任命到黃州做知州,黃州就是現在的安徽蕪湖。當時他在衙門裡面,有一天中午睡覺,在午睡,午睡的時候他感覺自己好像作夢一樣走出了衙門,來到一個鄉村。老遠的看到一個老婆婆,站在門口香案前面禱告,口中好像喊一個人的名字,案桌上擺了一碗芹菜麵。黃庭堅就走到前面去,發現那個麵好像很好吃,不知不覺就拿起來端著就吃,吃完之後他就醒了,醒了之後那個夢還特別清晰,嘴裡好像還有芹菜的香味。他也沒有在意,覺得也就是個夢而已。但是第二天中午他又午睡,又做了一個夢,跟頭天的夢是一樣的,還是夢到自己從衙門走出去,又到一個鄉村,到一戶人家面前,看到一個老太太擺了一碗芹菜麵,他覺得很好吃,把它吃了,夢醒之後嘴裡還有芹菜麵的味道。
他覺得有點蹊蹺,他就起身從衙門裡面走出來,走出來之後他就想探個究竟,看衙門前面有沒有一條路。真的有一條路,跟他夢裡面那個夢境很像。他就一直往前走,往前走真的就到了一個鄉村,真的到一戶人家面前,就跟夢裡面一樣。他就去敲門,敲門就出來一個老婆婆,這個老婆婆真的跟夢裡面長得一模一樣。他就跟那個老婆婆講,妳有沒有在外面喊人吃麵這個事情?這個老婆婆講有啊!她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我女兒生前特別愛吃芹菜麵,所以我就祭祀她。黃庭堅就感到很驚奇,就問她女兒去世多久了,老婆婆就講,她女兒去世二十六年。黃庭堅突然就想,自己今年恰好二十六歲,而且昨天恰好是自己的生日。就繼續問這個老婆婆,她女兒在世的時候是什麼樣,家裡的境況如何?老人家就講,我就一個女兒,生前就喜歡讀書,信佛、吃素,特別孝順,就是不肯嫁人,而且發願說來生要轉男身,要做文學家。這個女兒在二十六歲那年生病死了,死的時候還說將來要回來看她。
黃庭堅大吃一驚,就問,妳女兒的閨房在哪裡,能不能進去看看?老婆婆就指著一個房間跟他講,就是那一間,你進去看一下,我去給你倒杯茶。黃庭堅就到這個房間裡面,發現這個房間特別親切,擺著那個桌椅特別熟悉。看到裡面有一個櫃子被鎖起來了,就問老婆婆,說那個櫃子裡是什麼東西?這老婆婆就講,那是她女兒生前讀的書,但是不知道她女兒把鑰匙放在哪裡了,所以一直就鎖著。結果黃庭堅突然一下想起來,他說這個鑰匙在哪裡哪裡,老人家一去找,真的找到了。結果他把這個箱子打開一看,那裡面都是這個女孩子寫的文章,而這個文章跟他考進士(考科舉)寫的文章一字都不差。黃庭堅突然明白了,自己就是這個老人家的女兒轉世。所以撲通就跪到老婆婆面前就跟她講,含淚稱老婆婆稱娘,說我就是妳的女兒轉世,我就是妳的女兒,他就把老人家接回到衙門奉養。這個事情在《修水縣志》裡面有記載,而且黃庭堅在黃州做官的時候,他自己寫過一首詩,叫做「似僧有髮,是俗無塵。參夢中夢,悟身外身」,講的就是這個事情,這是真實不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很多信息,這因果輪迴真有。而且告訴我們,祭祀,你看這個老人家祭祀她女兒,真的是用真誠心。父母對兒女那真的是用真誠心,兒女對父母未必能夠做到真的是真心,那是大孝子才能做到,但是父母對兒女真的是完全是真心。所以這個老人家用真心,你看她的女兒已經轉世了,那個神識都還到那裡去應供,證明祭祀真的是鬼神(我們的先人)會來享祭。這是講到祭祀對我們會有福,存亡都能夠得到利益,這是從小處來講;大的來講是對我們社會的意義,祭祀對社會、對國家的利益。在《左傳》裡面就講到,「祀,國之大事也」,祀就是祭祀,祭祀是國家的大事情。祭祀由誰負責?過去祭祀那都是天子,天子親自去祭祀。實際上我們的領導人同樣也繼承這個優良的傳統,每一屆新的領導人上任之前,無一例外,他們都會去一個地方,就是去韶山,在沒有正式上任之前都會到韶山。為什麼去韶山?祭祀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而且很多也都會去西柏坡。這都是中國自古的傳統,並沒有斷,雖然說古代這種祭祀的禮沒有復興,實際上這個精神並沒有消失。所以這是國家的大事。
《禮記》裡面還講到,「禘嘗之義大矣」,禘嘗實際上就是祭祀,禘是春祭,嘗是秋祭,祭祀的意義太大了,「治國之本」。為什麼說祭祀是治國之本?我們中華民族不是說今天才有的,我們的先民在這個土地上已經生活了幾千年,我們要延續我們祖先的精神、祖先的道統,怎麼樣延續?就是靠祭祀,所以這是治國之本。實際上不僅是治國之本,也是齊家之本,家裡面如果沒人祭祀了,那個家實際上就是等於沒有後代了。為什麼古人講香火,特別重視傳承就在這裡。《論語》裡面也講,知禘之說者,「治國其如示諸掌」,就是明白祭祀的道理,治國就像手掌之中。這都是講到祭祀對治國的重要。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祭祀能夠凝聚人心。我們看到日本首相,有些右翼傾向的首相,每次要去祭祀靖國神社的時候,中國、韓國,很多國家都會反對。這就其實我們從反面知道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祭祀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情,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對於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先賢、為我們國家付出的人,我們不能忘記。我們在譴責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的時候,實際上也是提醒我們要反思。所以在今年的七月七日,我們看到我們的國家主席特別來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雖然沒有舉行祭祀之禮,實際上就是對我們千千萬萬為抗日救國犧牲的先靈們一種最高的致敬。所以祭祀不是一件小事,代表我們不忘本。
《禮記》裡面講,「祭者教之本也」,祭祀是道德教化、社會教化的根本。我們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學裡面又祭祀為先,祭祀要擺在第一位。告訴我們從哪裡來,你從哪裡來,你才能知道自己將來要到哪裡去。在《禮記》裡面講到,祭祀有十個方面的意義,《禮記》裡講:「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這是祭祀的意義,我們可以從中知道如何事奉鬼神,知道君臣的道義,知道父子的倫常,知道貴賤的等級,知道親疏的差別,知道賜予爵位跟獎賞如何施起,知道夫婦的區別,體現政事的公平。過去天子祭祀之後會把那個祭品分賜給這些諸侯、大夫,體現長幼次序,體現上下的關係。所以祭祀的意義實際上是非常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孝經》裡面夫子特別告訴我們要不忘祭祀,「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你能夠把祭祀做到,我們孝道才真正圓滿。父母在生,我們能夠很好的奉養;父母去世,我們能夠很好的安葬;安葬之後,我們人子在世一日就要祭祀父母一天。所以過去家家戶戶家裡會寫一副對聯,「香爐不斷千年火,玉盞長明萬歲燈」,祖宗希望你去祭祀。
而且祭祀,當然我們在座的可能學習佛陀教育的人比較多,但是世間實際上大眾裡面,普遍殺生祭祀的還是比較常見。過去印光法師特別寫過一篇文章,叫做《祭祖用素序》。這文章很長,末學挑幾段和大家分享。印祖講,「有仁心者,何忍以殺彼諸物,表我誠敬乎」,「夫殺生以祭天地,是逆天地好生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我們殺生祭祀祖先實際上是違背天地的。所以最好不要殺生祭祀,要用素食。而且《周易》裡面周公都已經告訴我們,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這個道理要跟大家講,他沒有學佛你就跟他講,我們可以告訴他,《周易》也是這麼講的,中華民族的先祖也是這樣的。而且古代《禮記》裡面講,國家有大事情的時候,天子不殺牛,大夫不殺豬羊,庶民不殺雞犬,都是教我們要少殺生、不殺生。「至於祭祖宗,奉父母,待賓客,當思有益於祖宗、父母、賓客,方為合理。」你一定要做利益他的事情,祭祀也是,用殺生祭祀,實際上祖宗未必能得福。
還有一點,你看我們祭祀的時候,尤其是中元節,小秋祭祖會用新米。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我們自己要修德,自己的德行是給祖宗最好的禮物,祭祀之禮。過去講光宗耀祖、光耀門楣,不一定是你賺了多少錢,當多大的官,而是你有真實的德行,你能夠超拔你的祖宗。所以《尚書》裡面講到,「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你把家治好、把國治好,這個香味能夠感召神明;那個穀的香味不是真正的香,你那個德行才是真正的香,你的祖宗會歡喜。
還有一點,就是勸大家讀誦經典,不僅在中元節、清明、冬至,我們祖先的忌日,包括生日,我們如果能夠讀誦經典,他能得很大的利益。《地藏經》裡面就講到:「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歎、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你如果夢到你的祖先,夢到其他的鬼神,各種鬼神,非常悲傷愁嘆,那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家親眷屬。怎麼辦?《地藏經》裡面講:「普廣!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志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遍,或七遍。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遍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
而且在這一天,為什麼佛在這一天建盂蘭盆法會?在各地的寺廟都會有這個傳統,在中元節,寺廟會興建盂蘭盆法會,這一天也叫盂蘭盆節。就是因為佛在世的時候,目犍連尊者的母親墮到鬼道,以目犍連尊者的神通,他都沒法救助他母親。佛告訴他,你以供養三寶這樣的一個功德,這個功德非常大,能夠讓你的父母出苦,不僅是你現世父母能出苦,七世父母都能夠出苦。所以這一天,佛制就教後來的人,告訴我們要做盂蘭盆節,興辦盂蘭盆法會。
中國興起盂蘭盆法會是在南北朝,南北朝大家都知道梁武帝特別信佛,是一個佛教皇帝。想到這裡,古人講我們要緬懷祖德,要想到祖先的德行。因為末學也姓蕭,梁武帝也是我們蕭氏的先祖,而且是一個堂號,就是南寧堂號,這個堂號是來自於漢朝,漢朝的宰相蕭何,一直傳下來,像包括近代的大德,虛雲老和尚也是南寧蕭氏的後裔。我就想到自己真的是非常的慚愧,今天在這裡雖然和大家分享的是祭祀祖先、緬懷祖德,實際上也是來向我們的祖宗懺悔。真的是我自己感覺有愧祖先,做為一個學習聖賢文化的人,學習傳統文化,自己做得不夠好,還有很多問題,也是藉此在中元節向祖先懺悔,希望祖宗加持。
而且在中元節之前,我們也看到雲南魯甸發生地震,真的當天我自己也是感同身受。我們看到近些年來,不僅是我們國家,全世界天災人禍都很多,這個就是《易經》裡面的困卦,人類的前途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不僅自己要祭祀祖先,而且號召全世界人民,每個種族都要用真誠心來祭祀我們的祖先。好,末學的分享就到這裡,末學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Labels標簽:
《周易》,
《易經》,
《禮記》,
弟子規,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祭祖文化,
欲報親恩唯念佛——淺談祭祖最重要的內涵,
祭祀需用素---不只自己要祭祖,還要號召全世界人民每個種族祭祖,
祭祖
Sunday, March 15, 2015
從《群書治要》淺談西方民主的弊端
以下文字節錄自:http://edu.hwadzan.com/djplay/1/14/2297(完整版視頻及文字的網址)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劉余莉教授(第一三二集)2015/3/7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大家好!不肖學生分享的心得報告題目為:從《群書治要》淺談西方民主的弊端
現代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很多人視為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政治制度之一。一人一票,人人都能參與競選,更是追求平等自由的青年人嚮往的理想目標。然而,研讀《群書治要》可以發現,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民主制度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弊端。學習《群書治要》,可以幫助我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建立和完善一套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
【廟筭不精,而窮兵以侵鄰。】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五十《抱朴子》。意思是:朝廷對國家大事的謀劃不當,卻竭盡兵力去侵犯鄰國。這就好像割掉禾苗以消滅蝗蟲,砍掉樹木以消滅蛀蟲,吞下毒藥以殺死跳蚤、蝨子,拆除房舍以驅逐麻雀和老鼠一樣。
一個國家竭盡兵力去侵犯鄰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緩解或轉嫁國內的危機。看到這句話,我們就立刻聯想到當代的美國。美國由於採取了高福利、高待遇、高保障的政策,造成了財政透支,直接導致了高消費、高浪費的快速發展模式,而這種模式已經走到了氾濫的地步。為了保持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就必須靠借債維持。二0一一年,美國的國債已經達到了十四點二九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觸及到國會所允許的上限。為什麼屢次敲響警鐘,而國債問題卻屢屢解決不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西方的民主選舉制度。因為如果一個政黨候選人選擇的施政方針影響到選民的利益,選民就不投他的票了。為了爭取選民、獲得選票,任何政黨都不願意採取增加稅收、降低福利的措施,而這種措施才是解決國債危機的出路。
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制度,被許多人認為是至今歷史上最合理的政治制度。但是如果我們研讀了《群書治要》之後,就發現其實並非如此。因為現代社會的民主選舉,至少有以下幾個弊端是難以避免的:
第一,以言取人。
民主制是通過什麼來了解參選人、選舉領導人?主要是通過參選人的演講。這就會導致我們古人所說的「以言取人」的傾向。
在《論語》中有很多關於言語的經典論述,譬如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一個人花言巧語,偽裝出和善的面目,善於逢迎取悅別人,這樣的人就缺乏仁德之心。又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在言語上應該謹慎、遲緩,但是在行為上要敏捷、雷厲風行。正是因為一個人巧言令色,鮮有仁德之心,所以「君子不以言舉人」,不因為他說得很好聽,就對他委以重任。因為雖然他能做出很多承諾,但是一旦被選舉上來,諾言卻很難兌現。所以孔老夫子也說,「有言者不必有德」,這個人言語很好聽,但是他不一定有真正的德行。所以我們既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
在《群書治要.中論》上也有一段關於言語和德行的論述,說得非常有道理。它說:「夫利口者,心足以見小數,言足以盡巧辭,給足以應切問,難足以斷俗疑,然而好說不倦,諜諜如也。」能言善辯的人,他的心智足以洞察到微細之處,言辭也非常巧妙、很有修飾,伶牙俐齒足以應對急切的追問,對人反駁也足以讓世俗之人信服,但是他喜歡言談,不知疲倦,喋喋不休。「夫類族辨物之士者寡,而愚闇不達之人者多,孰知其非乎?」然而在世間,那些可以按類歸納推理、明辨事物的人是很少的,而愚鈍的、容易被蒙蔽的人是多數,那誰知道他說得正不正確?因為他的口才很好,甚至還有很高的學歷,講出話來頭頭是道,普通世俗之人就很容易聽信他的話。但是他所說的可能是有違大道的。「此其所以無用而不見廢也,至賤而不見遺也」,這就是為什麼他沒有什麼實際價值,卻不被廢黜、遺棄的原因所在。
「先王之法,析言破律、亂名改作、行僻而堅、言偽而辨者殺之,為其疑眾惑民而澆亂至道也。」古聖先王的法律規定,巧說詭辯而曲解法令、混亂禮法名分使其失去原意、行為邪僻卻堅持不改,言語虛偽、強詞奪理的人,要處以死刑。就像孔老夫子,他當了大司寇沒有幾天,就把「行僻而堅,言偽而辯」的少正卯誅殺了。因為正是少正卯的口才非常好,致使孔老夫子的很多弟子都被吸引去聽講。這些弟子跟著孔老夫子學習很長時間了,但是少正卯一發表異論,他們都被吸引迷惑,分不清楚哪一個是符合道的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少正卯的口才好,能言善辯,把不符合自然規律和人性的歪理邪說講得頭頭是道。即使孔子的弟子也都被迷惑了,更何況是沒有聽聞大道的百姓呢。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只有把他處決掉。為什麼?因為他會使民眾對大道產生懷疑,分不清是非、善惡、美醜,使倫理道德的標準動搖,這樣就會造成社會人心的混亂。所以,古人絕不以言取人。
在《漢書》中記載,時任廷尉的張釋之,和漢文帝一起出行到虎圈(飼養虎的地方),漢文帝向上林苑的主管詢問禽獸簿上的事項。結果他問了十多個問題,上林尉吞吞吐吐,一個都回答不上來。而在旁邊有一個官職很低的嗇夫,就代替上林尉來回答這些問題。皇上所問這些問題他是有問必答,而且滔滔不絕,看得出他對禽獸簿很熟悉,而且口才也很好。文帝聽了之後,忘記了孔老夫子「君子不以言舉人」的教誨,於是就說:「當官吏的難道不就應該是這樣嗎?」因此他就準備下詔,拜這個嗇夫為上林令(上林令是管理上林苑的最高長官,比上林尉的職位還要高)。
張釋之看了之後,立即上前勸諫。他問文帝:「您覺得絳侯周勃是什麼樣的人?」周勃是西漢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是西漢的功臣,絳侯是他的封號。文帝說:「他當然是長者了。」長者就是年高德劭的人。張釋之又問:「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張相如也是因為有戰功才被封侯的,他在西漢的一百四十三位功臣中列居一百一十八位。文帝回答說:「他當然也是長者。」張釋之就說:「絳侯、東陽侯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但是他們兩個人在朝廷上書言事的時候,竟然說不出話來。哪像這個嗇夫喋喋不休?秦國任用了只會舞文弄墨的刀筆之吏,這些人行事急迫嚴苛,卻沒有惻隱之心。秦始皇由此積累了深重的禍患,到秦二世時,天下就土崩瓦解了。現在陛下因為這個嗇夫能言善辯,就越級提拔他,我恐怕天下會隨風響應,爭相去炫耀口才,而不求實德。況且下級順從上級的速度就像響之應聲、影之隨形一樣的迅速。因此,皇帝的一個政策、一個舉動都不能夠不謹慎小心。」文帝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放棄了提拔嗇夫的打算。所以古人評判一個人才,不會僅僅從言語就下定論。
在《群書治要.傅子》上也說:「上好德則下修行,上好言則下飾辯。」如果君王喜歡的是德行,那麼屬下都會紛紛的去修養自己的品行;如果上面的人喜歡言辭,下邊的人都會爭相的培養自己的口才。「修行則仁義興焉,飾辯則大偽起焉」,如果人人都重視修養,重視道德和品行,天下的仁義之風就興起來了;人人都去學能言善辯,虛偽的風氣就會興起,這是必然的徵兆。「德者難成而難見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悅者也」,但是真實德行的成就是很難的,即使成就了也很難被發現;而言語卻很容易出口,也容易取悅於人。「先王知言之易,而悅之者眾,故不尚焉」,古聖先王都知道口才、文辭容易練就,而且愛聽好話的人很多,所以並不崇尚言談。「不尊賢尚德、舉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悅取人,則天下之棄德飾辯以要其上者不尠矣」,如果不尊崇賢德之人,也就是通過尊師重道、舉薦和褒獎善人教導百姓向善,卻只以言辭說得好、能夠取悅於人的標準來選用人才,結果天下背棄道德,只追求言辭修飾、能言善辯,並以此來向君主邀功請賞的人就不會少了。
「德難為而言易飾也」,德行很難修養、很難成就,但是言語卻很容易修飾。例如,一個人克服一個過惡,比如說嫉妒心強、容易傲慢、動怒,都得十年、二十年的工夫。但是我們只要學一學演講術,很容易就可以上台去演講。所以古人看到了這些問題,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一個人言語好聽,就對他委以重任。但是西方的民主選舉,確實主要是根據一個人的演說來選舉一個人。
第二,結黨營私。
民主選舉就是服從多數人的意願。一人一票的結果是很難避免結黨營私,而且選舉出來的人不一定是最合適的德才兼備之人。
在《論語》上,孔老夫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厭惡他,你也一定要去觀察,為什麼他被人厭惡,不能夠輕易相信眾人的意思。也有人被眾人所推崇,同樣也不要輕易的相信,要考察一下,他為什麼被人讚歎?
子貢曾經向孔老夫子提過這樣一個問題:「鄉人皆好之,何如?」全鄉的人都讚歎他好,這個人怎麼樣?能不能判斷他就是個善人?孔老夫子說:「未可也。」還不一定。子貢又問:「鄉人皆惡之,何如?」如果全鄉的人都厭惡他,可不可以判定這個人就是個惡人?孔老夫子說:「未可也。」也不一定。孔老夫子接著說:「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不如全鄉裡善良的人都喜歡他,不善良的人都厭惡他,這樣才能夠判斷出這個人的善惡。
《史記》中記載,齊威王剛即位的時候,九年之間,諸侯都來討伐他,致使國家得不到治理。於是,齊威王就把即墨的大夫(地方官)召來了。齊威王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去了之後,毀謗你的言語我每天都能夠聽到。但是我派人去視察即墨,發現田野都得以開闢,人民都豐衣足食,官府也沒有積壓的公事,齊國東部地區因此得以安寧,這是因為你不會討好我的左右以求得讚譽的緣故。」於是,他封了一萬戶的食邑給即墨大夫。接著,他又把阿地的大夫召來了,對他說:「自從派你去駐守阿城,每天都能夠聽到讚譽你的聲音。但是我派人到阿地去視察,田野沒有開闢,人民過著貧苦的生活。趙國攻打甄地的時候,你不能出兵去救援;衛國取得薛陵的時候,你居然連這件事都不知道。這是因為你善於以重金巴結我的左右以求取聲譽。」所以當天他就烹殺了阿地的大夫,而且把自己身邊曾經讚譽阿大夫的人也一起給烹殺了。對此,齊國上下都感到很震驚,人人都不敢文過飾非,而是做事務實,盡自己的本分,最終齊國也得到了治理。諸侯聽到這件事,再也不敢輕易的侵犯齊國了。
《六韜》中講得更好:「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於危亡。」如果君主以世俗大眾所稱讚的人為賢德的、有智慧的人,以世俗大眾所毀謗的人稱為是不肖之徒,結果喜歡結黨營私的人,往往被舉薦出來擔任了領導;而不願意結黨營私的人、黨羽少的人就會被罷退。結果,這些邪曲不正的人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把真正賢德的人給蒙蔽了、埋沒了。忠臣還可能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奸邪小人以虛有的聲譽取得了領導的位置。這個世間的亂象就會愈來愈嚴重,這個國家也就免不了要危亡。
所以,依靠一人一票的選舉,往往可能把那些喜歡結黨營私的人選舉出來。特別是候選人為了提高自己在全國的知名度,讓更多的選民了解和支持自己,必須依賴於大的財團進行宣傳。一旦當選之後,也必須回報他們,考慮到他們的利益,所以基本上是被大的財團所掌控。而財團的性質基本是唯利是圖。所以,在民主制度之下,結黨營私是個很重要的弊端,這也是導致西方國家的政策雖然出現了病態,但是卻不能夠改變的原因。
由此可見,無論是什麼樣的制度想要達到治理,都要以民眾的道德、認知水平做為基礎,尤其是民主制。所以,普遍提高國人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準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方法。
第三,遺漏人才。
由於民主制鼓勵的是競選、演說,這種選舉方式往往會把最上等的人才給遺漏掉。
在《晏子》中記載,齊景公向晏子問求賢之道。晏子把人才分為三個等級,他說:「夫上,難進而易退也;其次,易進而易退也;其下,易進而難退也。」最上等的人才,很難請出來做官,即是做了官,也很容易退位而去;次一等的人才,容易出來作官,但是也很容易罷官而去;最下等的人,是最容易出來做官的,但是也最難離開官位的。因為真正有德行的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沒有功利之心。就像古人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進是退完全是看時節因緣緣分,有條件、時機成熟,就出來用自己的所學、自己的德行為社會、為人民做貢獻;條件不成熟,就退而獨善其身,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品德。所以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是要三顧茅廬才能請出來。他看劉備的心確實真誠恭敬,他才願意幫助他,才肯出來做官。出來做官的目的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滿足自己的私欲,而是想幫助國君治理天下,讓天下的百姓過上太平幸福的生活。
我們現在提倡競選,像西方國家一樣講競爭上崗,那就不能排除競爭應聘者急功近利,是為利益而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競選、競爭上崗往往選不出像諸葛亮、顏回這樣最上等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是不願意出來競爭的。願意出來競爭的,大體都是有一些私心的。古人知道謙卑是人重要的德行,所以反而會選拔那些於人無爭的人居位,這樣的人才有公心。
第四,引發對立。
民主選舉採取競選的方式,結果帶動的是競爭的風氣。因為喜歡競爭,競爭向上提升就是鬥爭,為了獲得自己的利益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處心積慮的去謀算別人。在競選的過程中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自讚毀他」,稱歎自己,抨擊別人。而鬥爭向上提升就是戰爭,戰爭再向上提升就是世界末日。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裡只有和睦相處、禮讓為先,才能夠興旺發達。一個國家也像一個家庭一樣,如果大家不是互相欣賞、互相扶持,而是互相競爭、拆台,這個國家怎麼能夠和諧?怎麼能夠治理良好?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怎麼效仿。整個社會都是競爭對立的風氣,這個社會就不會有和諧禮讓的氛圍,也就很難治理好了。
可見,正是因為美國採取了錯誤的治國理念,為了滿足人們不斷膨脹的欲望,不得不借債過日子。所以美國人一出生就背著債,這叫「廟筭不精」。有的專家學者為了解決這個國債危機問題,就提出可以通過戰爭的方式。這就是所謂的「廟筭不精,而窮兵以侵鄰」。這種方式能否解決問題?在《鹽鐵論》中說:「地廣而不德者國危,兵強而凌敵者身亡。」土地廣闊,但不實行德政的人,國家就有危險;倚仗兵力強大來欺凌別的國家的人,自己也會滅亡。正如習總書記曾引用的《群書治要》中的一句話所說的:「國雖大,好戰必亡。」
但是很多西方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西方國家近百年來所奉行的都是霸權文化,提倡競爭。早在一九二四年,孫中山先生就對西方的霸道文化,和東方的王道文化做了一個很好的對比,他在《大亞洲主義》的演講中這樣講道:就最近幾百年的文化講,歐洲的物質文明極發達,我們東洋的這種文明不進步。從表面的觀瞻比較起來,歐洲自然好於亞洲。但是從根本上解剖起來,歐洲近幾年是什麼文化?是科學的文化,是注重功利的文化。這種文化應用到人類社會,只見物質文明,只有飛機炸彈,只有洋槍大炮,這是一種武力的文化。這種專用武力壓迫人的文化,用我們中國的古話來說就是「行霸道」。所以歐洲的文化是霸道的文化,但是我們東洋向來輕視霸道的文化。還有一種文化,好過霸道的文化,這種文化的本質,是仁義道德。用這種仁義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壓迫人;是要人懷德,而不是要人畏威。這種要人懷德的文化,我們中國的古話就是「行王道」。所以亞洲的文化就是王道的文化。但是很多人卻認識不到這一點。
正如《淮南子》上所說的:「今謂強者勝,則度地計眾;富者利,則量粟稱金。如此,則千乘之君無不霸王,萬乘之國無破亡者矣。國之亡也,大不足恃;道之行也,小不可輕。由此觀之,存在得道,而不在於大;亡在失道,而不在於小也。」現在有人認為只要強大就可以致勝,於是便丈量本國的地域、計算本國的人口,認為只要富有,國事就順利,所以熱衷於統計糧食儲備、稱量金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有千輛馬車的君主無不可以稱霸諸侯,有萬輛馬車的大國更是永遠不會滅亡。一個國家將亡,再大也是靠不住的;如果道義暢行,國雖小也不能輕視。由此看來,國家得以存在,是因為有道,而不在於其大;國家所以滅亡,在於失道,而不在於其小。
所以東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講王道是主張仁義道德,講霸道主張功利強權。講仁義道德,是用正義公理來感化人;而講功利強權,是用洋槍大炮來壓迫人。
孫中山先生在演講中也指出:現在世界文化的潮流,就是在英國、美國也有少數人提倡仁義道德。至於在其他各野蠻之邦,也是有這種提倡。由此可見,西方之功利強權的文化,便要服從東方之仁義道德的文化。這便是霸道要服從王道,這便是世界的文化日趨於光明。
當前世界危機四伏,湯恩比博士等有識之士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提出,要拯救今天的災難,唯有從中華文化中尋找答案(見湯恩比《未來屬於中國》)。這個結論是完全正確的。簡單的來說,就是要放棄霸道文化,施行王道的文化。而《群書治要》就是一個以王道治國的綱領,現在的美國,還有東西方國家,都應該好好學一學《群書治要》中的政治智慧。
總之,「廟筭不精」,必致內憂;「窮兵侵鄰」,必招外患。內憂外患,豈有不亡之理?歷史是一面鏡子,能夠幫助現代人明辨是非、預判未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鑄就了中華民族尚和平、崇王道的政治品格。做為中華兒女,我們理應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和勇氣。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種思潮此起彼伏,我們要客觀、謹慎的評價尚未經過充分檢驗的理論。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只有站穩腳跟、堅定自信,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中國道路。
學生乃初學晚輩,障重凡夫,報告之中錯謬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不吝賜教,不勝感恩!不肖學生劉余莉頂禮敬呈。
老法師:劉教授的這份報告,很值得現在一般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男女老少,都可以看看,讓我們好好的來想一想。
前年,我在澳洲,陸克文的姐姐來看我,那時候陸克文是澳洲總理,他在位的時間不久,他就下來了。他姐姐告訴我一樁事情,她說現在西方人,對於民主制度開始質疑了,就是懷疑了,問我,民主選舉是不是最好的制度?問我這個問題。我就告訴她,懷疑是正確的,你們終於醒過來了。我說民主制度是最糟糕的制度,是最不得已的。我說我在美國的時候,早年,我跟美國人討論過這個問題,在紐約的時候,因為他們說到他們的制度好,逼迫著全世界人都要學他們。我說這個問題嚴重。我說美國只有二百年歷史,美國的土著剩下不多了,所有的美國的居民,都是從全世界四面八方移民來的,沒根、沒柢,就好像做生意,都是擺個小攤子,小攤販。這樣,用你們現在的民主選舉,選一個人做我們的代表,替我們說話,這是可以理解的。像中國,中國像個老店,它有五千年的承傳,一代一代的子孫傳下來,經營得不錯,你怎麼可以叫他們兄弟姐妹分家去擺攤子,哪有這種道理?我說中國這個國情跟美國是不一樣,中國有中國的做法,美國有美國的做法,美國東西不適合中國,中國東西也不適合美國。我說這樣你了解了就對了,兩面都沒有錯。但是你們要累積經驗,累積歷史,將來慢慢也能做世家,就不會擺小攤子了,現在你們是擺小攤的。
劉教授把這個問題分析得很清楚、分析得很明白,確實要讓一些,特別是從政的,尤其是居領導地位人多看看,要多在這上思考,會長智慧,知道在這個大時代當中如何進退。一定要知道和睦,所以我們提倡的,這麼多年來,提倡什麼?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同經營整個世界的盛世,安定和諧,人民安樂。很有啟發性,這一篇,我們再看,還有一篇。
Saturday, March 14, 2015
2015-03-14 8TV Malaysia Chinese News Broadcast 淨空法師 Venerable Master Chin Kung:歷史借鏡亂世安天命
2015-03-14 8TV Malaysia Chinese News Broadcast 淨空法師 Venerable Master Chin Kung:
歷史借鏡亂世安天命
無言感激8tv電視頻道華語新聞播放此視頻片段 Many thanks!
錯過8TV八度空間華語新聞此短視頻片段,請瀏覽其官方Facebook觀賞
https://www.facebook.com/video.php?v=1003817392979236 或 點擊這裡觀賞短視頻
希望將來有更多國家的電視臺、電臺都播放淨空老法師、或者響應前央視CCTV主持陳大惠以前曾在此視頻里呼籲全球國家電視臺,播放江本勝博士水實驗 http://www.sxjyqqw.org/dh_15_zhuanti/show.asp?id=292 及各類聖賢教育,化解迫在眉睫的危機。
歷史借鏡亂世安天命
無言感激8tv電視頻道華語新聞播放此視頻片段 Many thanks!
錯過8TV八度空間華語新聞此短視頻片段,請瀏覽其官方Facebook觀賞
https://www.facebook.com/video.php?v=1003817392979236 或 點擊這裡觀賞短視頻
希望將來有更多國家的電視臺、電臺都播放淨空老法師、或者響應前央視CCTV主持陳大惠以前曾在此視頻里呼籲全球國家電視臺,播放江本勝博士水實驗 http://www.sxjyqqw.org/dh_15_zhuanti/show.asp?id=292 及各類聖賢教育,化解迫在眉睫的危機。
2015-03-13 8TV Malaysia Chinese News Broadcast 淨空法師 Venerable Master Chin Kung:社會亂象在於心念
2015-03-13 8TV Malaysia Chinese News Broadcast 淨空法師 Venerable Master Chin Kung:
社會亂象在於心念
非常感謝8tv電視頻道華語新聞播放此視頻片段 Many thanks!
錯過8TV八度空間華語新聞此短視頻片段,請瀏覽其官方Facebook觀賞
https://www.facebook.com/video.php?v=1003174466376862 或點擊這裡觀賞短視頻
希望將來有更多國家的電視臺、電臺都播放各類聖賢教育,化解危機。
社會亂象在於心念
非常感謝8tv電視頻道華語新聞播放此視頻片段 Many thanks!
錯過8TV八度空間華語新聞此短視頻片段,請瀏覽其官方Facebook觀賞
https://www.facebook.com/video.php?v=1003174466376862 或點擊這裡觀賞短視頻
希望將來有更多國家的電視臺、電臺都播放各類聖賢教育,化解危機。
Friday, March 13, 2015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一三一集)2015/3/6
以下文字摘自此網頁:http://edu.hwadzan.com/djplay/1/14/2296 點擊這裡閱讀文字或觀賞視頻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越溪居士、開吉法師 (第一三一集) 2015/3/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31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慚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師父、諸位老師、學長們恭敬報告的題目是「中國人的史觀—循天理、畏因果」
一、開宗明義—學史的意義
西哲有言:「人而無知一己民族的歷史,終將在劫難逃。」《戰國策》亦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是說歷史經驗、前車之鑒,可以導後世遠邪徑、入正途,持久昌盛。然而,西方俗語又言:「歷史不斷重複(History repeats itself)」。眼見人類在歷史上犯同樣的錯誤,一次又一次,不知回頭—這是研究世界史學者的共同心聲。的確,古希臘因個人主義、耽於逸樂而被古羅馬帝國吞併,號稱聖神的古羅馬帝國又因個人主義、道德淪喪而消亡。現代西方社會,遠承希臘、羅馬兩個古文明傳統而發展出令人歎為觀止的物質文明。然而,現代的西方社會再次出現個人主義膨脹、背棄倫理道德的情況—在公元二十一世紀,歷史若再次重蹈覆轍,其結果,並非某個國家的沒落,而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滅亡,科技與全球化將整個地球融成了一個唇亡齒寒的共同體。
歷史已經逝去,時間不會倒流,但若不吸取其中的教訓,學習先賢的智慧,必將重蹈覆轍而付出慘痛的代價。因此,如果問歷史學家:歷史都告訴我們了什麼?他們會說:人類社會數千年的歷史,證明天理昭彰、因果可畏;虛心學史,未雨綢繆、趨吉避凶之道自然明瞭。誠如西方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未來中生存》一書中勸誡人類:如果不能吸取歷史教訓,解決道德淪喪的問題,那麼,人類就是在自取滅亡。這就是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隨著西風東漸,西化日益的當代中國,我們極需正確學習歷史的智慧,也就是古聖先賢傳承給子孫的人生歷練。對多數的國人而言,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五千年的歷史不是驕傲,而是包袱;古聖先賢不是「至聖先師」,而是需要「懷疑和批判的對象」。然而,正如個人無法與其父母、祖父母割裂開來,當代國人也無法迴避有著驚人連續性的國史。若將上下五千年的國史,視為「老人言」,恭敬、謹慎的向它學習,那麼國人所擁有的,將是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實踐以及被驗證了五千年的真實智慧,而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全世界唯有中國人獨有。
其實,如何面對國史,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已經說清道明了。首先,孔子說自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這是說聖人以恭敬的心對待歷史、對待真理,絲毫不敢有自己的意見。其次,對於歷史變遷,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意思是說,從朝代更迭中,看到其興衰所由、典章制度之繼承與揚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之成敗(即「損益」),從而明瞭「道」之所在。於己則長善救失,於世則可落實習主席「弘揚優良傳統,造福當今社會」的號召。這就是學習歷史對個人、國家和世界的意義。
二、追本溯源—何為歷史
《說文解字》言「歷」(),「過也,从止,厤聲」。「止」本意是根基,而「厤」意為「治」。《說文解字》言「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有一個人,手裡拿了一根筆,將事情正確的記錄下來。所謂「正」,本意為「是」,「从止,一以止」。也就是說,並非所有的記事可以稱為「史」,只有能夠實事求是而且是以「一」為出發點的記事,才稱得上「史」;這樣的歷史記錄,讀者閱後,能奠定治國、治家的根基。
所以,古代社會十分重視史官,因為天理之昭彰、因果之闡明,全依賴史官記事,以明天下。正因如此,上古創立漢字的倉頡,便是黃帝的史官;孔子欲正視聽、弘大道,便寫下周朝的歷史《春秋》;確立史書寫法的司馬遷,也說寫史應當「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我國古人之所以如此慎重的對待歷史,是對於天、地、人的恭敬,對宇宙人生真理的敬畏,正所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意思是敬畏因果、敬畏道義、敬畏聖人的教導。這個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反應在記載歷史的文章之中。是故,古代社會,即使貴為天子,也會對史官心存敬畏。其原因無它,皆因敬畏天道、敬畏因果耳。現代社會對歷史,多有戲說,以悅大眾。這種對於國史的態度,如同家有傳世之寶,而子孫卻不當回事,任意處置。多麼可惜!
什麼是以「一」為出發點?古人云:「道立於一。」宇宙萬物的真相是萬法歸一,即佛法所言的真如自性,用湯恩比博士的話來說:每個人的生命最終都是要與宇宙背後的終極精神實相歸為一體(the ultimate spiritual reality behind the universe)。它體現在生活上,便是承認「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待人接物一切恭敬,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它體現在學問上,便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最終融會貫通至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它體現在工作上,便是能夠恆順眾生以曲成萬善。是故,以「一」為出發點的記史,就是以萬法一體之孝、敬之心,恭敬忠實的將事情記錄下來,為後世所師法。若為善事,則必顯揚其所益以期後世慕之、從之;若為惡事,則必隱其惡、明其損以期後世得免此過、覺悟回頭。也就是說,史家記事,事雖萬端,原則未曾有異—萬法一體,止於至善。
聖人孔子在春秋時代,曾經為當世著《春秋》,也就是當時的歷史。周朝至春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悖理事件多起來,面對這樣的局面,孔子只講述事情的結果,卻並不鋪陳其中的過程。他的用心,在以史言義,令讀史可明道義所在。後人稱此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其效果的確啟發了人們的本性本善、端正了社會風氣,孔子逝世之後,周朝直到末代周幽王,社會都沒有繼續混亂下去。孟子有言:「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亂臣賊子所懼怕的,不僅是史家正氣,更是因果報應、上天垂象。《春秋》多次記錄日食、月食、流星等天相,顯示出弒君、弒父等逆行,與天相、災變相關。據說,全球最早有關哈雷彗星的記錄,就出自《春秋》。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時代,之所以稱史書為「春秋」,是因為當時每年以春祭和秋祭為國家最重要活動。因此,史書便以兩次祭祀為名。說明寫史最初即是記錄祭祀的情況,也就是緬懷祖德、樹立正氣、宣揚聖賢教化的文字資料。故《禮記》有言:「史載筆,士載言。」歷史就是用筆將道義記錄下來以傳世,做為讀書明理的知識分子(士),其本分就是將宇宙人生的真理,講給大家聽。因此,如果一份記錄,雖屬實,但卻無益於端正世風,便非正史。而正史之記載,多圍繞祭祀展開。這是因為祭祀就是傳統教育(即長善救失、教孝教敬)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
歐洲於文藝復興之後,出現許多史論,例如馬基亞維利內容多談權詐,並以此為忠實事實,與我國傳統史學大異其趣。西方於羅馬帝國亡國之後,再無統一;如今,科技日益昌明,社會動蕩日漸加劇,究其原因,談史實而輕道義之學者難逃其責。若孔子生在文藝復興的義大利半島,他一定會將刪述做為首要的工作吧。
偉大的詩人李白,生於盛唐,卒於亂世,他顛沛流離的一生以弘揚正聲為己任。他說: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正聲何微芒,哀怨起騷人……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這個志向,至宋朝初年,便是以良相自期的范仲淹所言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門生張載則善述師之志,直言「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與李白「垂輝映千春」、孔子刪詩書、言正聲遙相呼應。此為國人歷史思想之承傳。
正因如此,中華民族五千年之歷史,縱然有朝代更迭,但文化延續不斷、人民生活各居其位,勤修禮讓,以和為貴。而今日的社會雖物質日趨豐饒而紛爭起於父子、競爭興於手足,道德淪喪至極,時有所聞,這些都是有史以來所未曾見。究其原因,與我們對歷史的誤解有關,我們將國史視為封建,因果視為迷信,還將倫理道德教育誤以為壓抑人性。「人而無知一己民族的歷史,終將在劫難逃」,誤解本民族之歷史,亦近乎自取滅亡。回歸傳統聖賢歷史教育,可以說是當務之急。故撰寫歷史必以端正世風、化導天下為目的。遺憾的是,孔子微言大義之風,不行於世已久!若今日史家皆能史載筆,士載言,必贏得天下清明,幸甚至哉!
三、學史重在建立史識—畏因果
如果說,寫史重在言義,則讀史亦重在明道、明因果。故建立明道、取義的史識,是學史真正能夠修身濟世之所在。
傳統教學,必先從童蒙養正開始,立一生德行的根基,接著教孩子識字、學《說文解字》,稱之為「小學」(字面上的意思是:「小時候所當學的」)。接下來,就是讀經書,以儒家四書為主。經書大致通達,對宇宙人生之真相有所體認,浮躁之氣潛消,君子謙敬、中和之氣養成。此時方始讀史。因為內心有正氣,遂令其所學皆可以用於修身濟世,而不至於被歷史記錄中的功過是非所轉。
歷史是活生生的、超越時空的道義與因果的教育。教人以義,若舉例弘農楊氏,自然人人趨義如勇士。東漢楊震為人光明磊落,拒受門人於暗夜之中送來的重金賄賂,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孫楊賜,因德學兼備而被委任為漢靈帝的太師,為了讓經書有一個標準的版本,上奏將七部儒家經典刻石以傳世,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這項保存文化傳承的功績,令弘農楊氏經漢末至南北朝三百年間,雖遇亂世卻家道不衰,其九世孫便是統一天下、開創隋朝的隋文帝楊堅。入唐,楊氏家族虔誠奉佛,成為皇家結親的對象,歷史第一位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榮國夫人,便是楊堅的後代。及至宋,理學家楊時亦是弘農楊震之後。一九九O年代,尊楊震為開基祖的楊氏四知堂的後代,旅居緬甸,還不忘興建一座四知堂供族人祭祖。楊氏家族近兩千年的歷史,令人們真正看到「忠孝傳家遠」之聖教,真實不虛。
西方對於忠孝的教育,也存在於《聖經》之中。現代許多歷史學家試圖定出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的具體時間,隨著考古學的發展,許多最新的考古發現也與《聖經‧出埃及記》相呼應。說明了《聖經》記錄,是歷史而並非僅僅是傳說。據記錄,耶穌基督曾勸勉背井離鄉的色列人,若能孝敬父母、光宗耀祖,必蒙福佑、必將在天賜之土地上生生不息。(“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so that you may live long in the land the LORD your God is giving you. (Exodus 20:12))天主教遂將孝順父母定為「天主十誡(Ten Commandments)」之一。西方的歷史,和國史記錄都證實孝、敬之重要。換言之,如果有人問耶穌基督,如何能夠讓家道興盛、國祚綿長久遠?他也會回答說「孝敬父母、光宗耀祖」(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真實智慧放之四海而皆準。
總之,學習歷史,首重紮好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根基,在這個基礎上,翻閱人類數千年的文字記錄,自能從中看到古聖先賢所言不虛。對個人而言,恭敬閱讀歷史可以長養浩然正氣;對家族而言,借鑒歷史經驗可以令家道恆昌;對國家而言,正確看待歷史可以讓民族生生不息、國運蒸蒸日上。
四、教學為先—正確的史識是循天理
公元六二六年,初登基的唐太宗有感於祖宗智慧真實不虛,遂虛心求教,常與當時著名的文官召對,顯示出皇帝對於傳統文化的恭敬。唐朝初年君臣召對以明道義,匡扶天下以行正道,頗為後世所艷羨。太宗勵精圖治,與文臣蕭德言、房玄齡等談歷史經驗,並躬身實踐。蕭德言是蘭陵蕭氏之後,也就是南朝梁武帝家族的後代,蕭氏家族忠孝傳家、家學淵源,為國學的整理與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蕭德言為人十分恭敬,每讀經書,必將衣帶整好,洗淨雙手,危坐桌前,終日不輟。妻子見狀,憐惜他年老,問他:「您這樣一天,不累嗎?」蕭德言說:「恭敬古聖先賢之言,怎麼能怕危坐一天!」太宗不僅常向他請教,還任命他教育太子。
為了向古人學習,太宗命名臣魏徵與熟讀經書的蕭德言、博通六藝的房玄齡等一起,將上古至兩晉所存之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選取六十五種典籍,擷取精華,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效果、經驗,用以指導執政,名為《群書治要》。書成之後,史稱「太宗喜其廣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釋卷。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卿等力也。』」也就是說,好好向古人學習,真的能夠解決好眼前的所有問題。兩百年後,自稱「元和小臣」的白居易做新樂府,十分緬懷太宗的德政,說:「太宗意在陳王業。」道出了太宗學習《群書治要》的目的。而唐太宗虛心向古聖先賢學習,從而臨事不惑而大行王道的經驗,對今人持家、經營乃至治國都可以借鑒。
事實上,太宗剛剛執政之初,國家十分困窘,連年大旱令國庫空虛,即使京畿地區也曾斷糧,米價騰貴,人民苦不堪言。然而,僅僅二、三年之後,國家已是一派欣欣向榮,不僅米價恢復低價,民風也變得十分淳厚,彼此信賴,就算對陌生人也充滿友善。因此,旅行在外的人們,可以不必帶盤纏,沿路大家都會給予幫助,史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比擬三代大同之世。
人民是可以教好的。許多人看到這段記錄,常會懷疑,人民難道這麼好教嗎?及至二OO五年末至二OO六年初,在廬江的時間才證實了太宗的實踐,真實不虛;聖賢教育的效果卓著,不可思議。
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在安徽廬江湯池小鎮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試點,三十七位志同道合的教師,以身行言教教授當地人傳統文化,內容主要是我國傳統蒙學教材《弟子規》,力求自身將《弟子規》中一百一十三件事完全落實,以德行配合言教,將湯池小鎮建設成為禮義家邦。原本預計二、三年可以出成果,然而,沒有想到的是,短短四個月時間,小鎮民風居然煥然一新。犯罪率下降到零,離婚率減少了一倍,孩子知道孝順父母了,紛爭的家庭和睦了,髒亂的街道整潔了,人們笑容多了,在外打工的人們紛紛選擇回去建設家鄉了。有乘客將七、八萬元現金遺失在出租車上,司機不但想辦法將錢送還給失主,還說:接受了聖賢教育後,湯池的每位出租車司機,都會拾金不昧。四個月間發生的巨大變化,令許多原本存疑觀望的人們信心大增,有人感嘆:「人是教得好的,人民原來是這麼好教的!」真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老祖宗告訴我們:「百善孝為先。」孝道圓滿,即成佛道。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師們,挨家挨戶教學的第一個課題,就是孝順老人如同孝順自己的父母。孝心開顯之後,所有的善心、善行都可以啟發出來。這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一句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生生不息,就是靠教育!教育的成敗決定了國家的興亡,尤其是德行的教育!中華民族是最重教育的民族,我們從清代陳弘謀先生選輯的《五種遺規》,可略見中華民族重視德行教育的程度。《五種遺規》刊行於乾隆四年(西元一七三九年),書內刊載《養正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在官法戒錄》等五大類。世界上很少有民族能夠給後人如此完整的教育,更何況中國的祖先為後代子孫留下的資產又何止這這一套而已。慚愧與感恩之心油然生起!有了湯池的真實經驗,再回顧歷史,就會理解貞觀年間,社會環境在二、三年之內發生巨大改變是真的。由此生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真正相信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能夠帶來持久的和平繁榮。
《資治通鑒》記錄:貞觀六年(公元六三三年)夏天,唐太宗視察死囚的監獄,聽到死囚們思念老邁雙親,感到非常憐憫,就讓他們都回家孝養父母,約好來年的秋後再回來就死,即今人所謂「生死之約」。次年秋天,竟然「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這些人竟沒有一個人逃亡生死之約,都自發回來等待斬首。接著,太宗就都赦免了他們。對此,白居易讚為「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但卻被今人視為作秀,這是因為現代人多疑少信。其實,太宗重視孝道,十分仰慕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因存孝心,看到死囚萌生一念孝心,就感同身受而「閔之」,此即「推心置人腹」。孝心之開顯,必得忠信,故死囚皆自發歸來就死。如此,死囚亦因孝心、孝行而轉惡為善矣!既為善人,何須行刑?故太宗赦之。是故白居易評為:「以心感人人心歸」,這就是太宗以好學、德行成就了「天下所歸往」之王道。
將唐太宗時代的死囚與湯池的經驗合參,可知:若以真心去教,人心向善之速,不可思議;影響之深遠,亦不可思議。是故,今與史,皆如唐太宗貞觀二年夏天之詔書所言:彰君臣之義,著人倫之道,便能「篤厚風俗,化成天下」。
綜觀歷史,每個美好時代皆為重視聖賢教育所致、皆是力行孝悌忠信所致。隋朝國庫豐厚而人皆言其為亂世;貞觀長安困窘而世咸目之為太平。是故治亂之分野,並非在於經濟指標、富裕程度,全在於是否有人真正在用其德行施行教化。真的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先」!
貞觀之治的實踐告訴我們:聖賢教育對於個人之福祉、國家之治亂、世道之昌盛至關重要。而《群書治要》又是推行聖賢教育、建立正確史識的寶書。而且這部書分量不大,現代人有能力閱讀。加上馬來西亞漢學院還將此書進一步做摘錄,以360句為一卷,更能令生活緊張的現代人,得以力行而收獲真實的利益。
五、正視歷史—循天理,得善報
縱觀希臘史和羅馬史,眼見人類社會最高的建樹最終歸於毀滅,實在令人瞠目結舌。面對歷史波瀾壯闊之升沉,湯恩比博士力勸大眾要正視歷史:「人類生活在時間的長河之中,當下的所作所為不僅預示著未來,而且還是過去之延續。如果你刻意忽視從前、迴避過去,或者詆毀歷史,那麼你實際令自己在當下則無法理智行動。」
人類需要的理性,來自於正念,而正念來自於受教。現代社會的經驗,可謂「苟不教,性乃遷」。不教尚且不可,若在媒體上不斷宣揚負面的信息,進行負面的教育,其結果,就不是「性乃遷」,而是惡心惡行當家做主。如此捨身容易捨見難,不僅社會風俗不斷惡化、戰爭不斷升級,人們的生活更是生生世世沉溺苦海,難以回頭!是故,聖賢教育對個人、對國家民族之重要性,無可比擬。
古人言教學,必同時包括經、史、子三個方面。經書將宇宙人生真相揭示出來;歷史則將這些真相如何在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中展開,從而以史為鑒,古為今用;而子書則進一步令學問提升至哲學層面,令有德之君子,著書立言以百世勸人。這就是為什麼要學習歷史,為什麼要傳承傳統文化。惟其如此,羅馬希臘前車之鑒,今人可免,三代虞唐之大同盛世,未來可期。
以上是不肖弟子師從香港中文大學張瑞威教授、已故李白研究專家安琪教授的一點粗淺心得,老師教導:讀史要讀原典,弟子受用不盡、感恩不盡!在此懇請尊敬的師父,尊敬的諸位老師、學長,慈悲賜教!慚愧弟子越溪頂禮敬呈。
老法師:越溪這篇報告就是一篇很好的論文,有益於現時。現在社會出了很多問題,怎麼解決?確實應了古人一句話說,「皆是不讀書之過」。這個書是聖賢書,是中國的國寶:經、史、子、集,這四部。她說得很好。這四部都是很大的分量,從哪裡讀起?我們要感恩唐太宗,要感恩陳弘謀。陳弘謀的《五種遺規》,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跟隨李炳南老居士,老師將這部書指定做為我們課外必修的第一部書。佛法講戒律,老師把這部書看作這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戒律。我們也認真學習過。雖然學習,老師沒有給我們考試,沒有嚴格的督促我們。我曾經問過老師,為什麼不認真教?老師說:認真教,師生關係就沒有了。這句話語重心長,學生不能接受,能看看,知道有這麼回事情,提起來還有印象,就算不錯了,真正發心學習,他得受用。真學的同學,我相信有,不多;讀了,沒有依教奉行的,我覺得很多,十之八九。這個有原因,我也常常說。第一個,我們要知道,我們跟老師的時候,年齡都不小了,都二十多歲了。我跟老師,三十一歲,我學哲學跟方東美先生,二十六歲,三十一歲跟李老師,比我小的大概都是二十五歲以上,習氣根深了,不是從小培養的。中國古時候人那種氣節,我們看了歎為觀止,什麼原因?人家從小培養的,是父母從懷胎的時候培養的,我們怎麼能跟人比?那個才叫根深蒂固。所謂「三歲看八十」,古人說的,三歲紮下的根,八十歲不會改變,是真的,我們真相信。
在歷史上看到,每個朝代忠臣烈士,他為什麼能做到?根紮得深。現在為什麼不行?李老師這樣的感嘆,跟方老師同樣的感嘆。我親近方老師的時候,方老師說(六十幾年前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不認真了,先生不認真教,學生不認真學。以後我慢慢懂了,不是先生不教,是學生不肯學,教了沒用,他不聽,所以逼著先生不能教。這多遺憾!我們是失學多年,學業沒辦法完成,總想補一點課,想到學校聽老師授課,旁聽。老師給我說,沒有這個必要,你到學校去聽會一無所得,會大失所望。當時我不理解,以後懂了,真的不是老師不教。我們真想學,老師就給我開個班,學生就我一個。我感恩,改變我一生。給我補這個課,每個星期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兩個小時,學生就我一個人。我們就懂得,不是老師不願意教,老師真教。逼著老師不得已,著書立說,傳給有緣人。在課堂裡真叫敷衍塞責,不教,生活沒有來源,一生教書,靠這點生活費用,不能不教。學生不聽,變成現代學生還批評老師,這個老師來年要不要聘請,完全看學生的意思,這怎麼得了呢?從來沒聽說過,歷史上沒這種記載,這還能把學生教好嗎?不可能的事情。學生喜歡這個老師,學校下一屆聘請他;不喜歡,底下一屆不聘,老師就失業了。教育怎麼會變成這種樣子?可悲,可悲到極處!文化沒有了,文化斷絕了,這是世間最可悲的事情,沒有比這個更可悲的了。有文化才有生機,文化滅掉了,生命就結束了。
有幾個人真正懂得,真正發心,這一生在這個世間不求名聞利養,我們要學習傳統文化,要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還要承傳下去?這是祖宗、是歷史給我們的使命,這個使命非常神聖、非常偉大,要真正像佛法講的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緣的人才能成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成就這樁大事。這樁大事,救自己、救家庭、救家族、救國家、救社會、救全世界,再苦都得要幹。像海賢老和尚,一生吃的是苦、穿的是補,居住是茅屋幾間,九十二年不拐彎,他成功了。在世的時候默默無聞,往生之後他度多少人!多少人在修道的半途當中,搖搖擺擺,沒有定性,看到老人家的表法,信心生起來了,願心鞏固了,度億萬人不止。這些億萬人半信半疑,看到老和尚表法,心定了,不再疑惑。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得以順利的傳世,大家愛好學習,度多少眾生!我們也要認真學習,不要自己以為有一點佛學常識,講經多少年,跟老和尚比,差一大截。應該以老和尚為老師,我們是老和尚的學生,依教奉行,他有成就,我們必定也會有成就,要謙虛,要真誠,要恭敬。
越溪這篇文章,要把它翻成英語。今天整個世界問題都出在教育,正確的教育。這篇文章都講到了,講到經,講到史,講到尊師重道。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我遇到一些領導人,有些人真的我很佩服、我很尊敬,他們確實愛老百姓,不知道怎麼做法。根就是孝敬,有孝敬才得加持。誰加持?祖宗加持,眾神加持,你才會有悟處。這個悟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智慧。和諧、和平,決定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一家,家人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家和萬事興。社團如此,社會如是,無論是大小團體亦如是,都是從這裡紮根,都是從這裡做起。誰帶頭?自己帶頭。覺悟的人,無論你是這個團體裡面的主管,還是團體裡面的一員,主管,那帶的風氣快;你是裡頭一個小職員,你能這樣做,那要熬個三年五載,人家看出來,產生變化,十年、二十年你成就了。時間要長,要有耐心,一定要知道丟的時間太久了,不是幾年幾個月,不是幾十年幾個月,至少丟掉一百五十年,恢復起來哪有那麼簡單?所以要有堅毅的毅力,能忍。心要定在上面,不為外境所動,一心一意堅持下來,我活一天,我就幹一天。默默無聞,不需要宣傳,讓人家慢慢看清楚、看明白。自己宣傳反而收反效果,你是在作秀,你是在沽名釣譽,那就錯了。
老老實實的幹,像海賢老和尚一樣,我明白,我知道,師父說了,不能講,不要講。師父的話有道理,師父的話真有智慧,真正高明。看到別人好的東西、好的言論,我們看懂了就要幹,無論他是什麼身分,他講得有道理、講得好,對我真有幫助,我就恭恭敬敬來受持。影響有緣人,無緣的你影響他不了。老師在學校的課堂裡為什麼不影響學生?影響不了,沒辦法,不是老師的過失。這就是什麼?風氣,這是現代的時代風氣,你不能不順從,你不順從不能立足。能立足,那就得要受苦受難,修忍辱波羅蜜,這就是真正英雄豪傑在今天這個時代他扮演的形象。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看出來,看出來也點頭,他也不說,為什麼?風尚如是。我們自己心裡明白,我們看到佩服、歡喜。好,這下面還有一篇。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慚愧弟子今天匯報的主題是「天地間不可少之書—陳弘謀先生《五種遺規》」
在中國的歷史中,盛世之治的教育典章不僅蔚為大觀,而且是深入人心。漢朝時期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唐貞觀編訂《群書治要》、清代康乾盛世編訂《四庫全書》,此乃獨步寰宇的盛世華章,是華夏民族浩瀚典籍中的明珠。
《禮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國家,領導人民,安邦定國,教學為先,教育是排在首位。唯有提倡全民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才能使國家真正長治久安。清朝時期著名的教育家陳弘謀先生,以畢生之實踐力行,印證了聖賢教育的治世之效。(圖一:陳弘謀是康乾盛世的名臣,圖為清高宗乾隆皇帝朝服像)
甲、陳弘謀先生生平
陳弘謀(一六九六—一七七一),字汝諮,號榕門,諡號文恭,廣西臨桂(今廣西桂林)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理學家,康乾盛世名臣。他家境貧寒,幼有大志,素好讀書,刻苦自勵,「為諸生即以澤物為己任,常曰『吾平生恥作自了漢』,及入仕益講求經世策」,識者皆知其志向遠大。
甲一、誠一不欺,以國為家
陳弘謀先生的哲學思想源於宋五子,以薛瑄、高攀龍為宗。他為人、治學以「誠一不欺」為本,以一「誠」字貫徹始終,宋儒司馬光對其影響頗深。誠如弘謀先生在書室中所題寫的:「莫作心上過不去之事,莫萌事上行不去之心」,這體現出他對於「誠」字的深刻理解。
做為康乾盛世的名臣,陳弘謀「以民心為己心,視國事如家事」。雍正九年,清世宗曾經在他上奏的奏摺中批示道:「『敬慎』二字,時刻不可釋諸懷。」這句金玉良言成為弘謀先生為官做人的準則。
據《清史稿》記載,在乾隆時期的「封疆大吏」(執掌數省最高軍政權力的朝廷要員)中,以尹繼善與陳弘謀最為賢明。陳弘謀為官三十多年,擔任過十二個省的巡撫、總督,累官至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在地方任職之時,他革新銅政,興建水利,興辦義學,刊刻書籍。他所到之處都興辦教育,化民成俗,《清史稿》說,這就是「古所謂大儒之效也」。在他的傳記中記載:「(弘謀先生)義倉鄉學隨地建設,州縣入見,如老嫗訓兒,諄諄絮語,不憚舌敝。」(袁枚《東閣大學士陳文恭公傳》)百年之後,人們依舊感戴他的德政。
歷任三朝的軍機大臣張廷玉是陳弘謀的老師,會試後曾以「遠大」相許,並親書「培遠」為其堂額,因此後來弘謀先生的著述都冠以「培遠堂」,以紀念他的老師。張廷玉在奏疏中曾經舉薦過這位門生,稱弘謀「能以民心為己心」,亦「視國事如家事」,並謙虛自稱「臣所不如」(語出《聖清淵源錄》)。可見其德政深為長上所嘉許。(圖二:清代教育家陳弘謀先生,他是乾隆時期最為賢明的封疆大吏)
甲二、培遠施教,興辦義學
作為一位政教並行的教育家,陳弘謀在四十餘年的為官生涯中,始終視教育為其施政之要務。陳弘謀他非常重視書院教育,不但給學生豐厚的待遇,還聘請賢明的老師來教導他們,公餘之暇,自己也會去書院親自教學,身行言教,不厭其煩,必「為發明孔孟之旨,以反身實踐為歸」(陳弘謀先生《墓誌銘》)。」可見他的教學是以孔孟學說為要旨,且重視實踐力行,不尚浮華空談。在教學的過程中,弘謀先生還舉薦、提拔了不少人才。
在雲南為官四年,陳弘謀興辦新舊義學六百五十多所,在振興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上貢獻很大。乾隆二年,雲南義學已建成七百多所。他還為各郡的義學籌備資金,增加田產,倡導各級官員捐獻資金以興辦教育。此外,他還刊刻許多書籍,如《孝經》、《小學》、《近思錄》、《大學衍義》等,分發到各學校、書院,以助於培養人才。弘謀先生政教並行的德政,感動了老百姓,當他離任之時,百姓「空市出送」,學生「攀轅挽留」,少數民族的百姓們「畢集郵亭,有感激至於泣下者」。這便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教學,重在身行而後言教,人民縱然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經歷不同,也能感受到力行孝、敬才是幸福生活之根基。弘謀先生感動少數民族,依依不捨,便是聖賢君子,既在一方為官,必以父母官自期,為人民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弘謀先生興義學以幫助少數民族沒有能力在家中受教的子弟;又在管轄之地,親自到府學、縣學(即國家將知識分子培養成為公務員的學校)教授,發明古聖先賢設教之要旨,從中為國家發現賢才以培養後進。這是君子成教於國。然而,弘謀先生深知,家教才是人才輩出之根本。所以,他一直努力將古聖先賢關於家庭教育、為官從政之重要教誨,匯集成為一冊,便於天下學習、力行。這些方方面面的教育匯成一起,就是《五種遺規》。(圖三:乾隆二十五年紫陽書院本《御選唐宋詩醇》中,有江蘇巡撫臣陳弘謀謹奏為恭請重刊的一篇奏摺,圖為奏摺的書影)
乙、《五種遺規》的編訂
《五種遺規》是陳弘謀先生與其同年王罕皆、老友葛正笏(他是陳弘謀先生學術事功上「最得力的僚友」)、張少儀先生採錄先儒格言,多年來共同「挑燈商榷,以定去取」編訂而成。用於流布鄉塾,推行儒家教化,被譽為「天地間不可少之書」,因其教化的精義通於心性,乃人性本具的至善至德。
《五種遺規》涵括了《養正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教女遺規》和《在官法戒錄》。舉凡人的一生,始從蒙養胎教、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乃至出仕入世、為人做官,無不包羅殆盡。
《五種遺規》序言說:「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教術之端,自閭巷始;人材之端,自兒童始。……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於是乎在。故『蒙以養正,是為聖功』,義至深矣。」這就是所謂「養正」之義,也是陳弘謀編輯本書的指導思想。陳弘謀認為《養正遺規》「凡所以篤倫理、砥躬行、興道藝者,悉已引其端,由是以之於大學之途,庶幾源潔流清,於世教不無少助乎!」(圖四:華藏淨宗學會出版的《五種遺規》)
乙一、《養正遺規》:蒙以養正聖功也
《養正遺規》卷上、卷下成書於乾隆四年己未(一七三九年),即陳弘謀授天津分巡河道之時。至乾隆七年壬戌(一七四二年),任江西巡撫時完成補編。《養正遺規》採錄從北齊到清代共二十四篇關於「童蒙養正」的篇章,是童蒙教育的最佳教材。
《易經•彖辭》曰:「蒙以養正,聖功也。」「蒙」是代表天地初開,萬物幼小脆弱,要善加保護養育,始能生長,及至成材。陳弘謀先生於《四種遺規》總跋中說,(童蒙養正是)「人才之所由出,而立教之始基也」。這個教育根基非常的重要,是關乎一生成聖成賢的根本,是關乎世道人心的源流。「先生以子弟入學,宜端蒙養,乃輯前人教導童蒙之言為此書」(《年譜》)。這就是編訂《養正遺規》的由來。
陳弘謀對幼兒的教育,首重循規蹈矩、收攝身心。這是培養聖賢的第一步。所以他在《童蒙須知》上,特別指出「凡一物、一則、一事、一宜,雖至纖至悉,皆以閒其放心,養其德性,為異日進修上達之階。」在幼時就幫助孩子長養安定之氣。
讀書首重立志,即使是童蒙,要想長養其浩然正氣,不可忽視立志。因此,即使是初開知識的童稚,也務必教其讀書志在聖賢。為此,弘謀先生特別囑咐父母師長,務必放下功名利祿的心,教育子女。他說「世人所謂立志,志科名耳,志利祿耳……所誇材雋,不過泛濫於記誦詞章,而不復知孝弟忠信為何事」。可見,令子女成長成為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原因,還在於父母長輩要特別注意,不能讓名利之心給孩子負面的影響,令其讀書愈多,傲慢愈盛,貪心愈多。
立志而無實行,是為空願。所以,謹言慎行是童蒙養正之重要教育。陳弘謀先生主張,教育子弟不能疏忽小節:「毋輕小節,毋騖速成,循循規矩。」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從小就奠定身心修養的深厚基礎,在天真的性情還沒有受到染污之時,就能通過教育而不忘失「身心交治之功」,漸而擴充他的「良知良能」,這樣就能夠腳踏實地,而不至於空談心性、流於記問之學了。
《養正遺規》的編寫正是用以端蒙養、篤倫理、成人材、興教化。其選材都是「本末略備」、簡要而易通行的先賢教誨,從本到末,從理到事,無不齊備。理論上,格致誠正、學問思辨、修齊治平等儒家教學的原理原則均有涉及;方法上,兒童的一言一動,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具體規範,都詳加訓誡。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圖五、聖賢是教出來的,教學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承認和肯定人性本善。)
乙二、《教女遺規》:閨門為王化之原
《教女遺規》的編訂成書是在乾隆七年壬戌(一七四二年),陳弘謀先生任江西巡撫時。此書採錄了十篇古人關於「女德」的訓誨,強調了女子應具的人格規範,以及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其編訂是緣自於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正所謂「男女均不可無教,閨門為王化之原也」。(《四種遺規》總跋)
弘謀先生在《教女遺規》序中提出,受良好的教育是天下人共有的權利,對女子而言更是如此:「有賢女然後有賢婦,有賢婦然後有賢母,有賢母然後有賢子孫,王化始於閨門,家人利在女貞。」由此可見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弘謀《教女遺規》,開篇便是《女誡》,因為它道出了教導女子的兩個重要的原則:「始之以卑弱,終之以謙和」。這也對現代社會非常具有啟發性,對母親如何教育子女方面特別有指導意義。(圖六:山東鄒城孟子廟中的孟母殿外所立石碑)
乙三、《訓俗遺規》:化導於訟之未起
《訓俗遺規》編訂成書是在乾隆七年,弘謀先生於豫章使署之時。先生在序文中講述此書的編訂,是源於他在江蘇按察使任上之時,見到數千餘件的獄訟積案,深感其原因是因為「人心漸習於浮薄」,從而導致世風日下。解決的辦法唯有通過推展聖賢教育,才能夠「化導於訟之未起」。因此,在平日就要著力於教化,使人心淳厚,則訟端自息,不應未施教化,而以刑為教。
陳弘謀先生用心的採錄古來切關人心風俗的名言,舉凡社會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從立身處事到居家涉世,凡是關於人心風俗的教育篇章,都盡力搜羅。共選取三十篇古訓,以刊布民間,導正民風,使地方官員可依此化導各方,借以改善世風。其中心,便是教導大眾,立身務必孝敬存心,處世務必謙抑以讓。
《訓俗遺規》所選錄的篇章,陳弘謀先生將其應用於為官施政之中,取得明顯的效果。例如,他在江西為官時,見到許多大家族常興獄訟,他就效仿《呂氏鄉約》,令其各自薦舉賢明之人為「族正」,定期召集族人,用鄉約互相規諫、各自悔過、抑惡揚善,從而平息爭鬥,「導以禮法」,使民風得到改善。(見《先朝先正事略》卷十六)
值得一提的是,弘謀先生在《居家條儀》上,更詳細論述了大家庭的日常生活規範,非常有借鑒意義。例如,他講出家庭要注意利合同均這個原則,指出「凡為人子弟者,不敢以富貴加於父兄宗族」,而要幫助族中有需要者。這對於幫助國家做好養老育幼的工作,非常有現實意義。真正能夠尊重、力行這些教導,和睦家庭逐漸可成。
乙四、從《從政遺規》到《在官法戒錄》
《從政遺規》的序文作於乾隆壬戌年,於西江使署。此書採集了二十二篇古代用以訓誡為官者之言論,涵括了為官者的言行準繩、辦事方法等等,以期官員能「率先而化導」百姓(《四種遺規》總跋)。「以刑家訓俗教勉僚屬,為理事安民之要」(陳蘭森《學仕遺規》識)。因此,《從政遺規》是教導官員如何做官的一部好教材。
陳弘謀先生《從政遺規》編訂完成之後,即將以上四書合訂成《四種遺規》刊刻印行。「余從古今人文集語錄中擇其有裨於居家日用倫常風化者,輯為《四種遺規》,既以自勉,因以訓世。」(《學仕遺規》敘)
《四種遺規》體例嚴整規範,每篇文章之前都有弘謀先生的序,書中所錄先儒格言,人各一帙,書名下註作者簡介,正文前為弘謀先生按語,說明採錄原由,正文時或有旁註。《四種遺規》編訂完成之後,廣泛的刊刻、流通於家塾、義學、書院等地,對讀書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官法戒錄》編訂成書是在乾隆八年癸亥(一七四三年),弘謀先生任江西巡撫時,序文作於豫章使署。清朝末年,官府「胥吏」(古代掌理案卷、文書的小吏)擁有很大的實權,為惡甚易,已成為政治的極大弊病。於是弘謀先生等人編錄切關胥吏的歷史故事,每則故事後註明出處,加以論斷,將此分發給胥吏,以代替文告,「見善者而以為法,見不善者而以為戒也」,這是弘謀先生對於當時政治感到擔憂之處。他認為:「凡國計民生,繫於官,即繫於吏」,也就是說,具體辦事的公務員的素質,關係到整個國家政治,事關重大,需要予以好好教育,因此因果教育就成為真正能夠救世的教育。這一點,不僅可以幫助我國反腐倡廉,更對全球各個地方,提升社會管理都有借鑒意義。(圖七:淨空老教授手書「雪公老人手訂修身必讀書」)
丙、《五種遺規》:移風易俗之效
《五種遺規》編訂之後,校書的工作是由陳氏家族子弟完成的,這是陳氏長輩用心良苦的安排。在《學仕遺規補》序文中說:「叔/伯父纂輯《五種遺規》,命子侄輩同司編校,冀其多識嘉言善行,以為淑身淑世之具也。」由此可知,陳氏子弟能夠參與編校工作,《五種遺規》中的箴言良語就能潛移默化的深入他們的內心,成為一生立身行道的準則。這部書陳弘謀先生不僅日常用以勸誡親朋和僚屬,而且廣為刊刻印行,用於義學、書院教育,影響頗為深遠。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一七六九年),弘謀先生特地捐資刊印經史典籍,以資助廣西教育,將這些書分別送到廣西的七十二義學及八所書院中,以供讀書人學習,這其中就包括了《五種遺規》。
由於《五種遺規》的內容「平易而可行」,採錄範圍廣,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適合男女老幼士農工商等各種不同身分之人,因此,此書成為陳弘謀先生及後來許多官員、士人用以推廣聖賢教育的一部實用的寶典。有許多官員數十年年讀書、做官都以此為準則,力求身體力行,唯恐違背弘謀先生的教誨。《聖清淵源錄第十八》亦記載,《五種遺規》中的典籍,影響所及,使得「士大夫家有其書」,可見在當時,這部寶典已經「潤物細無聲」的廣泛流傳。季文敏先生對此書更是讚歎有加:「其事幼學壯行,其效移風易俗,乃天地間不可少之書。」可謂讚歎至極。《五種遺規》所闡述的道理透徹明瞭,陳弘謀所推行的儒家教育易於普及,季先生說,這正是源於弘謀先生身教的影響。此書成書後的三百多年間,廣為刊刻流傳,影響深遠。
近代大儒雪廬李炳南老教授教導學生之時,即指定《五種遺規》這部書為修身的必讀本,並以此作為小乘的基礎,於此基礎上紮根,才能夠契入大乘。師父上人也曾經說過,《五種遺規》和《四書》「能救中國,能救世界」。可見此書的非凡價值。師父上人還倡導,要紮好儒釋道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這是德行的大根大本。此三根與《五種遺規》正是互為表裡、一體不二的關係。(圖八:近代大儒雪廬李炳南老教授指定《五種遺規》為「修身必讀書」)
綜上所述,《五種遺規》是一部可用於童蒙養正、修身齊家,乃至於出仕入世的聖賢寶典。恪守聖訓,依之而行,內則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外則可移風易俗,化導一方。是不可多得的聖教精華,是天地間不可少之書!
以上是弟子一點淺顯的讀書心得,恭請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學長賜教!慚愧弟子開吉頂禮敬呈。
老法師:開吉這一篇報告,讓我們回味幾十年前老師的教誨。這一部書跟《群書治要》,有同等的功效。《群書治要》確確實實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在今天這個時代是最高的指導原則。說到真正的落實,我們提倡儒釋道的三個根。這是落實的基礎,不能把它看輕。如果從三個根上紮下去,進一步《五種遺規》也能落實,那就是落實了《群書治要》,家可以興旺,事業前途無量,社會風氣端正,國家可以躋於富強,世界可以進入大同。
中國人,對大同世界的理想不是空談,確實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在早年,將這些理念在聯合國做報告,與會的會友聽到都歡喜,但是沒有信心。我們報告完了之後,朋友們都來找我,說我報告的東西內容很好、很豐富,很歡喜,但是遺憾的是,這是理想,這做不到。我們聽了這個話,當時非常難過;換句話說,大家是聽了,對這個沒有信心。我們就在想,用什麼方法讓他們能生起信心。這些人不是普通人,是各國各個地區駐聯合國的使節跟代表,當然他們會有影響力。讓他們能相信,頭一個伸出手來,拿證據來給我看,沒有證據不相信。這科學,科學就是拿證據來。中國古代有,那是書上記載的,未必是事實。過去的證據不承認,現在證據沒有,所以這樣才讓我們興起做一個實驗的必要。
我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想去找個合適的地方,小鎮或小村,都市裡頭或是一個小區,緣不具足。好像是二OO五年,我回到老家,離開老家七十年,多少人都不在了,堂兄弟、族兄弟還有幾個。我們畢竟是當時的一個大家族,現在我們這些堂兄弟、族兄弟同輩分的還有三十多個人,我們這家人口在這個縣裡面大概還有五千多人。過去的現象沒有了,過去家裡團結,家人相親相愛,現在沒有了,各奔前程了。難得,七十年才回去一次,大家聚在一起也很歡喜,我就把這些年來,因為大家看到我出家,覺得很奇怪,我把我的經過一些情形向大家報告。在聯合國,這是非常難得的緣分,和尚跑到聯合國去,從來沒聽說過,在聯合國碰了這個釘子,怎麼辦?做個實驗看看行不行,做成功了,大家就相信;做不成功,以後這個話別提了,不能說了。家鄉的父老,還有我們本地的書記、縣長,聽了之後都歡喜,我們支持你,我們來做實驗。所以就選了湯池小鎮。
剛好小鎮有一棟房子,是政府的,他們要搬家,這個地方要賣,我就把它買下來了。土地一共有三十畝地,辦個學校夠了,夠用了。我們將房子完全拆掉,重新規畫,蓋學校。工程大概差不多將近一年,完工了。我們二OO五年十一月開學,就開始授課,當時有三十七位老師。老師,我們用網路來召集、招募,基本的條件是受過兒童師範教育,有教學經驗,曾經教過幼兒園,或者小學,或者初中,有教學經驗。報名有三百多人,最後我們只錄取了三十七個。非常難得,這三十七個都是學佛的,都是聽經三年以上,聽我講經的。因為這樣子,我們就志同道合,就是一家人,我們對他要求,他就沒話說;如果跟我們沒有關係就很難,很困難。所以我們要找這樣的學生,雖然臨時湊集的,但是都是聽經三年以上。所以我就給他這個使命感,我說這次我們辦這個活動(中心的活動),是被聯合國逼出來的,這個活動的成功、失敗對我們的關係太大,不但對個人,對我們國家民族都有重大關係。為什麼?我們辦成功了,告訴全世界的人,中國傳統這些古籍現在管用,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現在管用,並沒有落伍;如果辦失敗了,就是告訴天下人,中國的東西已經過時,沒用了。所以傳統文化是存是亡就在我們肩膀上,我們捨棄身命也在所不惜,要把這樁事情做成功。我對他們要求的,大家都歡喜。
我說,在歷史上有兩個人教學非常成功,第一個,釋迦牟尼佛,他在世教學四十九年,影響很大;第二個,孔子,雖然周遊列國回來才正式教學,時間不長,大概只有五年,但是影響都很大。什麼原因?這兩個老師教學都是遵守「先行其言」,他所講的東西他做到了,他沒有做到的他不敢說,所以學生對他有信心。我說我們要學孔子,要學釋迦牟尼佛。《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我要求這三門東西要做到。不是要背誦,不是要念熟,不是要講透,是要做到,它就是我們實際的生活、就是我們工作、就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做成功了,就會產生效果。我給他們四個月,希望四個月能做出來。
我非常感謝這些老師,他們三個月就做到了。我都不能相信,我打電話問楊老師,真的嗎?楊老師告訴我,真的。她問我,下一步怎麼辦?如果是真的做到了,我們立刻下鄉入戶,先表演,先做到,到農民家裡看到老人就是自己父母,如何把盡孝做出來;看到他們家的兒女是我們兄弟姐妹,我們做榜樣給他看。真的,很快就產生效果。老人感到,你們中心的老師都是孝子,很佩服、歡喜;家裡的小孩們看到了,覺得慚愧,對父母沒有盡到孝心,沒有盡到責任。我們一共做了三個星期,老師們下鄉入戶,做了三個星期,向大家宣布中心開課,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我們把湯池小鎮打造成一個禮義之邦,和睦示範小鎮。這個被當地人民也接受了,就是當地人民很歡喜,一同來努力。四個月,確實我們那個理想看到了。我告訴老師們,我們千萬不要居功,我們沒有這種智慧,也沒有這種德能,這誰做到的?祖宗加持的,三寶加持的。不是祖宗之德、三寶加持,怎麼可能做到?這個湯池是這麼樣發起的。
起初我跟楊老師幾個人談到,我們做成功了,在聯合國做出詳細報告,邀請他們來參觀、來考察,真的,不是假的。然後我們將中心交給政府,咱們出家人不搞這個事情,我們的目的達到了。希望政府繼續做下去,讓中國人對傳統文化、對祖宗產生信心,產生仰慕的心,讓外國人也能夠對中國文化生起信心,我們的目的全達到了。我最初答應他的,答應大家,你們做出來之後,我帶你們到聯合國去做報告、去做展覽。話是說出來了,現在做出來了,真的要到聯合國報告不容易,聯合國不是我們開的,他們官僚習氣很重,很不容易進去。我正在發愁,五月,大概不到兩個月,我收到聯合國一個通知,這是巴黎教科文總部發的通知,邀請我跟他們共同辦一個活動,這個活動就是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週年,生日週年,就是佛誕節,活動的主題是「佛教徒對人類的貢獻」。你看,真有這麼一個東西來了,我感到非常驚訝,聯合國邀請的是會員國,我們的名義只是澳洲圖文巴一個淨宗學院,這麼小的一個教育機構,他來邀請我們,大學想進去都進不去。
我不敢相信,派了三個人到巴黎去,調查到底怎麼回事情。他們打電話告訴我,真有其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們邀請的是泰國。這就對了,泰國是以佛教為國教,邀請泰國正確的。泰國大使向聯合國總部推薦我參加主辦,不是協辦,主辦單位。以前我做過一次協辦,參加他們這個會議,做主題講演大概有七次。所以這是真的,我們就答應了。我跟大家說,這是祖宗保佑的、三寶加持的,不是人可以能夠做得到的,我們去辦活動沒有辦法。我第一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地點在泰國,在曼谷,曼谷大學。所以我在曼谷住了八、九天,跟他們國家結了緣,接待我的是他們的副總理查瓦利將軍,這三軍總司令,他接待我。雖然時間很短,兩次在他家裡吃飯,我們談得很愉快、很歡喜。所以他們推薦的,成熟這一次的這個活動。
這次活動辦得很成功,真的讓這些大使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信心了,我們真做出來了,都要求到湯池來參觀、來考察。這樁事情雖然沒有如願以償,但是他們用私人觀光旅遊到湯池去做考察,在那裡住了三、五天的人很多,我知道的有三十多個人。所以這個傳出去,大家相信了。我們努力在做這些宣傳工作。真正相信了,還不是我們做的,我們做了些鋪墊工作。真正相信的是去年下半年,習主席到歐洲訪問,發表好像一百多場講演,曾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講過一次。那些人聽到了,他們跟我聯繫,聽到習主席的報告,他們相信了。我說真相信了嗎?真相信了。
所以,今天這兩篇文章就非常有價值,做為我們自行化他重要的參考資料。《五種遺規》我記得我們印過,我們學會印過。找一本我來看看,看看字的大小。我們過去學習的是字很小,是一本裝的,精裝本,這麼厚,一本裝的,李老師送給我們的,每個學生有一冊,這個書我現在還在。希望我們把它放大,放成十六開的本子,就是現在A4這麼大,這字大看起來方便,現在年歲大了,要看大字的。我們多印一些流通。今天這兩篇東西,都應該翻譯成外國文字,我們五月份到聯合國辦活動,分給大家看,很有價值,五月份聯合國我帶這個去。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一三O集)2015/3/4 前媒體新聞界記者學習文言文後的公開懺悔
以下文字摘自此網頁:http://edu.hwadzan.com/djplay/1/14/2295 點擊這裡閱讀文字或觀賞視頻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開吉法師、越溪 (第一三O集) 2015/3/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30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慚愧弟子開吉,今天恭敬報告的內容是「至要莫如教子,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得以延續數千年長盛不衰,代代承傳,是源自於中國的老祖宗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並且將倫理、道德、因果和聖賢教育自幼即以身行言教諄諄教導,使其涵養、薰陶於童蒙之時,且終身不改其志。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更是蔚為大觀,流傳久遠,培養出無數的聖賢君子和棟梁之材。
二O一五年二月十七日,習近平主席在國務院的春節團拜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習主席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因此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以此來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習主席的講話如同春風化雨,潤澤和溫暖著華夏大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圖一、習主席在新春團拜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重視家庭教育,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必然要從中國傳統的家規、家訓中汲取精華,並實踐而力行之。以此為基礎必能達至社會安定和諧,最終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大同之治的美好願景。
甲、《弟子規》,天下第一規。
《弟子規》是童蒙養正的啟蒙教材,是儒家德行之根本,被稱為「天下第一規」,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潛,新絳縣龍興鎮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著名教育家。他師從知名學者黨成(號冰壑),遊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師從學習者眾多,尊稱他為李夫子。李毓秀夫子根據自古至今童蒙養正的精義撰寫成《訓蒙文》,後經賈存仁先生修訂編成《弟子規》。(圖二:《弟子規》流傳甚廣,是一部引領幸福人生的家庭寶訓。)
《弟子規》是一部引領幸福人生的家庭寶訓,流傳至今仍閃耀著至德至善的人性光輝,蔡禮旭老師《細講弟子規》,感化了無數的家庭。二OO六年,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師們將《弟子規》辦班教學的實驗成果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做匯報,使聯合國一百多個國家大使深受感動。二O一四年,印度尼西亞教育部積極推動全國中小學學生共同學習《弟子規》。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經驗是全人類共有的遺產。
乙、《了凡四訓》,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撰寫的家訓。了凡先生,原名袁黃,字坤儀。他原本命運多舛,壽命短促,在雲谷禪師的教導之下,從此積德行善,勇於改過,成功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將一生的經驗寫成《了凡四訓》這本書,用以教導兒孫,內容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竭力提倡此書,因而流傳甚廣,成為後人積德累功、改造命運的經典。印祖親為此書作序曰:「袁了凡先生訓子四篇,文理俱暢,豁人心目。讀之自有欣欣向榮,亟欲取法之勢。洵淑世良謨也」。
日本漢學家安岡正篤先生對《了凡四訓》推崇備至,讚之為人生能動的偉大學問,並建議日本皇室及首相將《了凡四訓》視為治國寶典,應當熟讀、細讀、精讀。日本當代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將《了凡四訓》視為奠定自己人生觀的經典,稻盛回憶起,他創辦京瓷公司之後,正是由於邂逅了《了凡四訓》這部書,才真正明瞭人生的方向及改變命運的方法。
《了凡四訓》是師父上人接觸佛法後讀到的第一本書,影響了老教授的一生。老人家曾經多次宣講《了凡四訓》,詳盡細緻的闡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原則,並使得這部書於海內外廣為流傳。(圖三:這是師父上人親書「了凡立命說」墨寶。)
丙、《徐氏宗譜》,家規垂訓以培厚德。
徐姓是中國第十一大姓,主要分布在山東、浙江、安徽、河南等地。流傳至今的《潛川徐氏宗譜》,線裝三十三冊,今已七次重修。徐氏家族歷史可上溯至四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是黃帝的第一百三十六代。黃帝共二十五子,徐氏是其次子昌意所傳,昌意為軒轅帝元妃嫘祖所生,家譜世系源流清晰,歷歷可考。追本溯源,方知炎黃子孫是一家確實是真實不虛。愛其家者必愛其國,愛其國者必愛天下眾生。(圖四: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
家譜中記載著家族的家規與家訓,蘊涵著祖先寶貴的智慧經驗,是做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對於人生有很大的借鑑和啟迪。在《潛川徐氏宗譜》中,刊刻著「家規垂訓二十二條」、「增補家規四則」、「明太祖高皇帝訓」等,於此敬錄如下:
君臣之義,通於天地,故要盡忠職守。父子有親是天倫,故要恪盡子職。夫婦是人道之始、萬化之基本,當以正道自持,和而且敬。發祥之家,未有不起於雍睦者也。教育孩童務必從容和順,不可教以戲謔詼笑。四五歲教之謙恭遜讓,以收其放逸之心;溫和安靜,以消其剛猛之氣;有不識長幼尊卑者,訶禁之。人生五倫,賴師友而明,可不重歟?師之即當敬之尊之,終身不可怠慢。男女有別,關係到禮義風化、嗣族姓氏。婚姻者,上以承宗祀,下以繼後世,禮莫大焉。求婚覓婿以德為上,次則素有教訓,忠厚禮義之家可也。治生為衣食之源,而勤儉又為治生之本也。族中有六十以上,孤而且貧者,本房房長出助給足錢壹千文。(圖五:《徐氏宗譜》中的明太祖高皇帝訓。)
《徐氏宗譜》中刊刻著「明太祖高皇帝訓」:「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在「六條分註」中分別作注釋,在孝順父母中說:「這孝順二字是人最要緊的事」。並列舉《大清律》之律文:子孫違犯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奉養有缺者,杖一百;子孫罵祖父母、父母及妻妾罵夫之祖父母、父母者,並絞毆者、斬殺者,凌遲處死。凡子孫故違祖父母、父母教令者,杖一百。房舍服器之類各有等第,若違式僭用者,笞五十,罪坐家長。嚴格的教令使得兒孫們深為警戒,一生都不敢胡作妄為。
丁、《錢氏家訓》,人才輩出的家教典範。
中國無錫鴻山錢氏家族,自古至今人才輩出:先祖吳越王錢鏐、清代著名的音韻訓詁學家錢大昕、近代清華才子錢鐘書、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的國學家錢穆。為數眾多的學界泰斗燦若繁星,代代不絕,其中的奧祕是在哪裡?這無不歸功於錢氏優良的家庭教育。(圖六:杭州臨安吳越國王陵的錢鏐墓。錢鏐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創立者。)
追溯錢氏家族的歷史,一千多年來祖祖相傳的《武肅王遺訓》、《錢氏家訓》,為錢氏子孫塑造人格、成就德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形成崇文倡學、德才兼備的錢氏家風。《錢氏家訓》內容含括「孝於家,忠於國;兄弟相同,上下和睦;讀經傳則根底深,看史書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等等,蔚為家庭教育之典範。錢氏家族自古就重視教育,稟承「家庭祖宗雖遠,祭祀宜誠。子孫雖愚,詩書須讀」的祖訓,從宋代開始即設立義田、義莊和祭田,並規定部分田產及盈利必須用於教育。這使得錢氏子孫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族內鰥寡孤獨者都能領取義莊的錢糧。切實落實《錢氏家訓》所言:「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饑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體現出中國古代大家庭中,互愛互助、和睦共處的美好德風。
在《錢氏家訓》中有許多先賢格言、警世名句,至今讀起仍是振警愚頑、感人至深:
個人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娶媳求淑女,勿計妝奩。嫁女擇佳婿,勿慕富貴。家訓的訓誨對子孫影響極其深遠,是祖先留給後人的金玉良言與無價珍寶。
戊、《溫氏母訓》,賢母之造就不虛也。
《溫氏母訓》是明朝末年賢者溫璜先生記錄母親陸氏的教誨編訂而成,內容包括祖業的守成、家道的維繫、女德的訓言、子女的教育等,蘊含著深厚的人生閱歷以及修身齊家的深遠智慧。誠如《溫氏母訓》序文所言,「末述先訓,乃母夫人陸所身教口授者,信乎家法有素,而賢母之造就不虛也」,由此可知,母親的言傳身教對子女的影響至關緊要,至為深遠。
在《溫氏母訓》中,母親陸氏諄諄教導兒子說:曾祖母曾經告誡你的祖父說,人即使貧窮飢寒,也切記不能輕易的拋棄祖宗的根基與產業。窮人不肯祭祀,不肯參與婚慶弔唁的活動,這是窮到不知回頭的地步。祭祀斷絕,是和祖宗不相往來;婚慶弔唁斷絕,是和親友不相往來,這樣的人就稱之為「獨夫」,上天是不會保佑他的。當家的把祖宗要緊而沒完成的事補一、二件。當官的把地方重要而沒做到的事幹一、二件,這才是男子的作為,高官厚祿不算是作為。居家度日千萬不要貪圖富貴,俗語「從容」二字就說得好。富貴是沒有底極的,如果是家財萬貫,但用度很浪費,那也必然會有窘迫的時候。《溫氏母訓》點點滴滴的教誡,體現出陸氏的深厚德行與慈悲教導。
《溫氏母訓》編者溫璜先生,字于石,烏程人,是明朝崇禎年間的進士,曾任職於徽州。他在清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堅守不屈,最後全家從容就義,以忠義節烈的志節而為世人所追念。溫璜先生忠貞的節操,正是源於家庭優良的母教。(圖七:《溫氏母訓》收錄在《四庫全書》之中,是母教的典範,對後世影響深遠。)《四庫全書》和《五種遺規.教女遺規》悉皆收錄《溫氏母訓》一文。《四庫全書提要》對於陸氏的家教給予很高的評價:「知其家庭之間,素以名教相砥礪,故皆能臨難從容如是,非徒託之空言者也。」陳弘謀先生在《教女遺規》的按語中說:溫母的家訓,雖然是日用的常言,然而對於立身處事的要點、理家應對的方法,簡要完備而又懇切周到,字字都是從閱歷當中而來,所以能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己、《庭訓格言》,施以父愛的皇子教育。
晚清名臣曾國藩先生,一生教子有方,他最為推崇的兩部家訓,就是康熙皇帝的《庭訓格言》以及康熙朝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聰訓齋語》。張英是張廷玉的父親,父子二人都是官至宰相,位極人臣。張英在《聰訓齋語》中說:「父母之愛子,第一望其康寧,第二冀其成名,第三願其保家」,這句話道出了天下為人父母者的共同心願。
《聰訓齋語》是清朝宰相的家訓,《庭訓格言》則是大清帝王的家訓。這部由康熙皇帝撰著、雍正皇帝筆錄而成的家訓,對於締造康乾盛世影響深遠。康熙帝自述,自己經常想到祖先所託付的重責,因此非常重視對於皇子的教育,且意識到應當及早教養,不敢疏忽怠慢,並親自督察皇子課業,可謂是愛子深切。法國傳教士白晉親見康熙皇帝教子之方,於是向法國皇帝路易十四如實匯報說:中國皇上以父愛的模範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圖八:清朝重視皇子教育的傳統始於清聖祖康熙皇帝。康熙帝六齡即位,親政後始發憤學習,五更即起讀書,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庭訓格言》。並延納儒臣,舉行經筵日講,自此蔚然成風。)
在《庭訓格言》中,康熙皇帝事無巨細,諄諄教誨皇子說,「仁者以萬物為一體」。因此而能夠時時保有惻隱之心,處事待人接物存有歡喜之心,從而感得吉祥的景象。並引《太上感應篇》勸勉說:「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此真乃至理名言!康熙在《庭訓格言》中曾說,天下沒有過不去的事,忍耐一時,便覺無事。為學者不可不學《周易》,誠以易之為書,有觀民設教之方,有通德類情之用,對於治國平天下頗有助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康熙皇帝的身行言教得以培養出兩位傑出的繼承人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從而締造了大清國的康乾盛世。(圖九:雍正皇帝是延續康乾盛世、承先啟後的一位勤政帝王,他自幼受到康熙良好的家庭教育,並筆錄父親教誨,編訂成《庭訓格言》。)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重視家庭教育的民族,數千年來,華夏子孫之所以能夠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搖,正是源自於代代恪守老祖宗的訓誨,以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等聖賢教育做為立身行道的根基。時至今日,習主席強調要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這更是紹揚祖德的金玉良言。身為華夏兒女,我們應當追本溯源,報本反始,將老祖宗留給後世的寶貴精神財富承傳下去,方無愧於祖宗的無盡慈悲、殷切期盼與諄諄教誨。
以上是慚愧弟子開吉的報告,不妥之處,祈請尊敬的師父上人慈悲教導,恭請諸位老師、同學不吝賜教。慚愧弟子開吉頂禮敬呈。
老法師:前些年我住在澳洲,我們這個小城有一所大學,南昆士蘭大學。如果不用這個「南」,昆士蘭大學在布里斯本,南昆士蘭大學在圖文巴。學校校長贈送我一個學位,我接受了。當天中午請我吃飯,校長請我吃飯,同桌的有教務長,還有幾位資深的老教授。教務長告訴我,他說二戰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有不少學者曾經發起一個活動,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還傳到現代沒有滅亡。世界上四個古文明,其他三個都沒有了,為什麼它會存在?大概半年時間,他們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中國人著重於家庭教育。教務長把這個話告訴我,我當時跟他說,沒有錯,這個結論是非常正確的。中國人如果一直重視家庭,那就像外國的有一位學者說的,它就是個不死鳥,它永遠存在世間。
中國人跟外國人不一樣,外國人一生不變節的不多,但是中國常見,什麼原因?他的家教根深蒂固,教學的理念跟方法,外國人不知道,沒想到過。中國人母親懷孕的時候就想到胎兒,胎兒怎麼樣?母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會影響胎兒,這就是講到胎教。外國人聽都沒聽說過,他們知道中國人重視教育,但是沒有想到中國人從懷孕就開始教,這他們想不到的,無法想像的。真管用,確實管用,現在量子力學家為我們證明了,人的起心動念多重要。這個地方也提到了,《感應篇》裡面,起一個善念,還沒有善的行動,但是吉神隨之;起一個惡念,惡還沒有做,凶神隨之。這個與胎教關係可就大了,所以懷孕這十個月當中,母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著重中正。
中是不偏不邪,跟佛法講的中道,儒家講的中庸,我們深深相信,中國古時候的典籍,在沒有文字之前,這些概念已經在日常生活當中。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最根本的就是倫常,倫常這個道,我相信在我們中國古代至少一萬多年前老祖宗就認可了、就推動了,這是做人的一個標準。到孔子這個時代,左丘明著《左傳》,裡面就有一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常就是五常,五常,仁義禮智信,如果人把仁義禮智信丟掉了,他就不像人了,像什麼?妖魔鬼怪。所以倫常這個理念落實在生活上肯定是一萬多年前,老祖宗的智慧,到黃帝這個時候發明文字才把它寫在書上。從這個地方延伸,管仲提出「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仲跟孔子同時代,比孔子年歲大。往後八德就出現了,八德應該是在秦漢的時代,這個時候這些古聖先賢提出,這就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
這個根本再濃縮,實在講就是兩個字,一個孝、一個敬。孝是體,敬是用。人能有孝敬,他怎麼會不愛人?孝講的是什麼?孝講的是父子一體。但是它有延伸的意思,父親上面還有父親,過去無始;子孫下頭還有子孫,未來無終,那就是佛家講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整個宇宙是一體,就用這一個符號做代表,它的意思有多深!不只是父子關係,它的含義是整個宇宙是一體。我們對待整個宇宙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尊重、都要敬愛、都要關懷、都要照顧,為什麼?一體,如同我們愛自己的身體一樣。不是一家人,是一體,跟大乘佛法說的沒有兩樣,真是大聖大賢,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佛教到漢朝才傳到中國,在漢朝之前,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跟佛所說的完全相同。
今天社會亂了,地球上災難到處都有。諸位比我更清楚,你們看新聞、看廣播,我是五十年跟這個斷絕了,你們知道比我知道得多。現在這些聖賢豪傑,我所接觸到的專家學者、國家跟社會的領導人都關心這個問題,我對他們很敬仰。許多在頭一次見面就問我一句話,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這個世界還能像過去正常的樣子嗎?從這些談話當中,我們覺得很悲哀,對於恢復安定和諧的信心喪失掉了,這個真可怕!沒有比這個更可怕的,我感到很驚訝。
但是我們中國人,我書雖然讀得不多,我們傳統的根我知道,我能夠守住。為什麼?這四科文字不長,傳十萬年都不會傳錯。你看五倫,字最多的,也不過二十個字,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傳十萬年不會傳錯。這是老祖宗的真實智慧,太長了會忘掉,五句二十個字。五常更簡單,五個字,仁、義、禮、智、信。我相信倫常決定超過一萬年,中國文化底子夠厚,能保持到今天。其他的三個古文明,我相信也了不起。古聖先賢容易開悟,為什麼?他的生活單純,心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他能看到真理;佛法講,他能看到事實真相,就是諸法實相。不像現在,現在人的妄念太多、雜念太多,心浮氣躁,古人心都是定的,尤其這些大聖大賢。所以我曾經問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說我們古聖先賢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這有可能。老師回答我說,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根據。他沒有透露信息,事上沒有證據,但是理上決定講得通。佛菩薩慈悲,在全世界每個地方他都會降生,他都會示現、會教化。為什麼那三個沒有了中國還有?那這就講到中國文字了,中國的漢字、文言文,超空間、超越時間,所以它能夠長遠保下來。外國沒有這個工具,隨著他們自己拼音的文字,一、二百年之後就不懂了,如果他寫文字跟語言完全一樣,過個幾百年,這文字人家不認識了,原因應該是在此地。這是我猜測的,我想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今天交通便利,交通發達,資訊發達,整個地球確實變成一個村莊了,地球村。地球村那就像湯恩比所說的,如何維繫這個地球村的安定和諧?他老人家說這需要依靠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國,印度沒有了。中國為什麼有?中國翻譯用文言文翻的,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湯恩比有高度的智慧,他認為中國的文言文太優越了,應當要普及到做為全世界共同的語文。它與地方的語言並不妨礙,中國地方語言一直到現在還有,不過它世世代代改變了,古今人它是決定不同,可是文言文不改變。文言文應該變成世界共同的文字、一種語言,這個是什麼?好的東西能夠傳後世、千年萬世要用這個工具,沒有這個載具是辦不到的。這湯恩比的話。
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習主席在新年新春團拜會上提倡,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第一所學校,這是古聖先賢所作所為。一點都沒有說錯,中國世世代代都把家庭看作一個細胞,不是把人,所以中國人的觀念,家是大家族、大家庭。因為大家庭,你能治家就有能力治國,國也不過家庭放大了而已,所以齊家、治國、平天下。能齊家、能治國就能夠幫助整個世界社會安定和諧,就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湯恩比現在天天盼望著,他雖然不在世了,晚年八十歲到八十五歲,我看他那個五年天天都是想這個問題,慈悲到極處,在佛法講,那是活菩薩,那是真菩薩,全心全力,他的整個期望都是在中國。今天我們看到習主席就任以來,他的言論、他的作風,讓我們看到,再看看湯恩比博士的著作,我們信心就十足了。從哪裡起?從家庭教育起。現在恢復家庭教育有一定的難度,丟失太久了,一百多年,恢復也要一百年。但是要努力,絕不能鬆懈,這一百年非常認真努力,把這樁事情做為人生第一樁大事來看,根紮穩,一百年之後整個地球都救了,有志之士要在這努力。好,我們看第二份。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老師、學長,慚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師父上人、諸位老師、學長恭敬匯報的題目是「家訓—中華傳統文化之生機」。
一、家道為立國之基
一千年前,北宋宰相司馬光撰寫《家範》,開篇就說:凡教在初而法在始,皆在於家。二O一五年,習近平主席在春節團拜會上告訴全國人民,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兩人遙相呼應,主席述而不作,繼承傳統,真是用心良苦!家為國之基,家教為民族文化之生機,教之始在於家,教之終成於家,亦即《大學》所言之「事有終始」。
歷代前賢皆如司馬溫公深諳治家之道,家訓之始祖便是顏之推(五三一—五九一)和他的《顏氏家訓》。顏之推出生於梁武帝時代的建業,一生顛沛流離,歷經四朝,兩次遭遇囚禁,全家居無定所,於公元五九一年卒於長安。因感嘆家教乃傳承中華文明之要道,故將忠孝友悌的家風、文字、音韻以及文學的家學奮力著述留給後世。公元五七七年,之推一家在北齊遭遇國變,長子思魯見家中日益貧困,問父親:家無積財,做兒子的當好好去勞動,供養父親,為什麼還要花大量時間學習經史呢?父親回答說:「子當以養為心,父當以學為教」,如果孩子們都放棄學習而謀財富,為父就算是豐衣足食也於心不安。父親又語重心長的勉勵長子:「若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藜羹緼褐,吾自欲之」。這是一位生於亂世一生力行忠孝卻三次遭遇亡國、念念懷念鄉土卻多次流離失所的老人,在國難家困之時對孩子們的期許,吃糠嚥菜不要緊,重要的是要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忠孝的家教是統一太平之源
《顏氏家訓》成書於隋朝初年(公元六世紀末),分為序致、教子、治家、文章、歸心、音辭等共二十篇,內容包括三方面:家風(清白、勤儉)、家學(文字學、音韻學以及寫文章)以及家教(儒佛二教及因果教育)。《顏氏家訓》開篇便說:「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即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這便是《大學》所言:「治國必先齊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先王之道、祖宗家業皆在忠孝,這就是分裂得以一統,戰亂得以消弭,太平得以實現的源頭。
顏氏為孔門弟子顏回之後,故之推有言:「吾家風教,素為整密。」他深感家門整肅、家風和敬之重要,故用心教育子孫,遂令其皆能承傳文化,兼濟天下。像顏氏這樣重視家教、家學淵源的家族,當時還有許多,瑯琊王氏、清河崔氏、蘭陵蕭氏等都是突出的例子。稟承忠孝之教,在亂世可以承傳大道,延續文明;在治可為棟梁能臣,德化一方;在家內則可令家門整肅,其樂融融;在社會則能夠和睦鄰里,鄉土情重。這些家族所傳承的修身立德、敦親睦族以及經世致用的真實學問,隋文帝楊堅深得其益而得以一統天下。隋朝統一之後,旋即天下歸唐,創造唐朝盛世的中堅力量,便是這些重視家庭教育的家族。
楊氏的隋朝雖時間不長,但是楊氏家族對於漢唐乃至日後的宋明都有巨大的貢獻。臨財不苟得的楊震,祖籍弘農,是漢朝的東萊太守。在其孫楊賜的提議下,東漢將儒家經典刻石以傳世(即熹平石經),幫助傳統經書傳承後世。隋文帝楊堅為楊震十四世孫;武則天母親榮國夫人楊氏,即為楊堅之後。宋代學者楊時、江南民間著名的孝子楊慶,皆為漢代弘農楊氏之後代。及至明初建國,楊家又出三位重臣:楊士奇、楊溥和楊榮,追溯起來,也是漢朝弘農楊氏的後代。弘農楊氏如此,宋代范仲淹家族亦如此,他的十七世孫范文程,范文程是清朝開國的元輔、國師,清代國家之規制大多出自范文程之手。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家庭的忠孝之教,的確能夠幫助現代社會消災免難、撥亂反正,幫助人們恢復安定團結。這是今天學習傳統家訓、力行家訓的意義。
顏之推的長子思魯因父親教誡而繼續學習經學、文字學以及佛道,以務先王之道。四年後,思魯生子師古,顏師古少傳家業,遵循祖訓,傳承文字學,整理五經,成為唐代經學大家,唐太宗的軍國政務等重大詔令皆出於師古之手,名重當時,果然紹家氏之業,不負祖父之望。七世孫顏真卿,以甲等登進士,是中國著名的孝子忠臣,幫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亂,更是一代書法大家(見圖一,顏真卿的書法:《自書告身帖》)。顏之推的三子游秦也是才學兼備,將其對《漢書》之研究盡傳於侄子師古,助其註《漢書》以傳世;他還幫助唐高祖撥亂反正,令原本強暴寡禮的廉州(今河北境內)因他的德政而敬讓大行。顏氏一家對於國家治理以及傳承學問方面的貢獻,可謂善述父之志,弘演往聖之王道,紹隆祖宗之家業。
如何在現代弘揚忠孝傳家、謹言慎行、家門整肅、立身揚名的優良傳統?如何讓我們每個人的家庭,也能像楊氏、范氏等家族一樣,代出人才,為天下苦難眾生做出真正的貢獻?恭敬學習傳統家訓是必要的,但是要想真正落實還要遠效顏之推,發心為往聖繼絕學。全心全意慈悲愛護家人,像顏之推一樣,紮好德行的根,紮好文字學學問的根基,在家則敦倫盡分,在外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畢生改過遷善、積功累德,胸懷天下蒼生。中華傳統文化是聖賢的教育,傳承者必先改變氣質,讓自己成為聖賢君子,誠如司馬光所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不能忽視因果教育和文字學教育
《顏氏家訓》重視因果教育及文字學的傳承,這是很值得恭敬學習,是持家、立國不可或缺的基礎教育。不重視倫常因果,則離散敗亡在所難免;若無文字學的基礎,古聖先賢的教誨難以正確理解。經教之不解,真理則不彰;不能明理,則無從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不能親證經典所言,則學習徒具形式,風俗為讀書人所敗壞,傳統竟被學者背棄。前車之鑑,警示今天學人務必老實、聽話、真幹。今天中國雖屹立於世,但其傳統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精神還沒能好好傳承,周代之王道,漢唐之恢弘、盛清之道德學問還不為人知。這都在提醒我們讀書人要直下承當,不僅要至誠祈請祖宗加持,即便幼時失教也要痛改習氣,務必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做出來,而且還要特別重視在家中落實因果教育,落實文字學、經學的基礎教育。
近代印光大師在《文鈔》中屢次特別強調救度亂世必須從家庭教育、因果教育著手,「家庭教育,因果報應,乃現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極要務。而家庭教育,尤須注重因果報應。以因果報應,能制人心。除此之外,任憑何法,皆無救藥」。大師特別強調母親需要在孩子年幼時,「當以因果報應為先入之言,使其習以成性,庶後來不至大有走作。此淑世善民、齊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可見因果教育的影響之遠之深。是以中國每個城鎮都設有城隍廟,其廟中的十殿閻王就是因果教育,深知因果者連一個壞念頭都不敢起,更何況是造作!其教化力量之大不可輕忽,更不可以迷信等閒視之。
同樣的,早印祖一千五百多年的顏之推,也以因果教育為家訓。他舉出許多當時的真實案例,令子孫明瞭因果之可畏,幫助他們抵禦外界的巨大誘惑而不敢造次,端心正意,趨吉避凶。並且顏之推特別強調祭祀要用素,若殺生祭祀,反而是拖累祖先,增其罪業,與他死後一個世紀才譯出的《地藏經》完全相應。顏之推在「歸心」一章,備言殺生果報之慘烈,故其子孫有好生之德。三子游秦為官,他的仁愛、謙和令當地人大受感動,人民唱山歌讚揚他,「愛人如赤子,不殺非時草」。
除了因果教育,幫助子孫打好傳統文字學的治學基礎是《顏氏家訓》的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忽視文字學、經學的流弊,說之不盡。為此,畢生潛心教學的朱柏廬先生,於十七世紀初撰寫《朱子治家格言》,提出「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也與顏之推遙相呼應。縱觀歷史,每當疏忽因果教育和文字學教育時,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會凋零。因此,通過在家庭教育、幼年教育中落實傳統文字學、經學的基礎教育,可以幫助家中年幼的孩子畢生堅守修身齊家,經世致用,就能夠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轉變世風日益西化的勢頭,逐漸恢復傳統文化大家庭、大家族的傳統,使其成為承繼傳統之載體,果能如此,完善的家庭教育必能成為國家長治久安之重要基石。
二、顏之推傳承家道以成就太平
尊敬的師父上人教導我們,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落實在孝親尊師。顏氏的家教端在於此,顏回不貳過是尊師重道,之推一生流離失所,卻依然念念不忘慎終追遠,為了讓父母的墳墓改葬在家鄉,甘冒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這是孝敬;他給兒孫起名,皆示以不忘本:思魯(寄懷舊鄉)、愍楚(志思故國)、師古(以古聖先賢為師),這是追遠。
顏之推寫家訓可以說是在憂世傷生中寫就的,這是讀書人念念不忘家國的赤子之心。他所處的時代,中原地區出現胡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西化,孝悌忠信的教育被大大忽視了。即使是漢朝的天子,也會覺得好玩而喜歡穿外國人的衣服;許多原本是漢人聚族而居的地區也以胡人文化為主導,不重視家教,輕視五倫五常。待到西晉滅亡,士大夫家族紛紛移居長江以南,長江以北的半壁江山已淪為胡人統治而幾乎全盤西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的學術、典籍的收藏以及禮樂的傳承都需要仰賴世家大族,瑯琊顏氏、清河崔氏以及蘭陵蕭氏等文人家族成為繼承傳統的主要依靠。
隋朝一統天下,飽經風霜的顏之推已步入晚年。他非常渴望隋朝能夠讓四海重歸清平,便立即上書隋文帝,「考尋古典,制禮作樂」,以弘先王之道,開萬世之太平,並且鄭重介紹了梁朝的禮樂,言其頗有可取之處。顏之推做為梁朝舊臣,提出這個建議是有著現實依據的。而梁朝禮樂最可稱讚之處,便是重視雅樂、重視講學,故梁朝皇子皆博學,昭明太子著《文選》傳世,梁元帝每逢節慶必親自講學。若隋文帝重視雅樂,在天下大興講學,而非鼓勵征伐,則天下歸心,隋末之喪亂亦可免矣!然而遺憾的是,從漢亡至隋朝再次統一,已經歷了三百年的亂世,文帝沒能看懂顏之推的奏摺,未能聽從。之推亦感嘆,「今雖混一,家道罄窮」。
「人不知而不慍」,是儒家的君子之風。之推晚年,對國家重要的建議雖然遭到皇帝的拒絕,但他卻依然孜孜不倦,不知老之將至。為官,念念不忘忠孝,傳承王道;持家,念念不忘祖宗教誨,懷念鄉土,志傳家學,力弘家道。縱然一生流離失所,自嘆「嗟宇宙之遼曠,愧無所而容身」,就算生不得返鄉,死亦無法歸葬,也要拿出精衛填海的精神,知其不可而為之,不敢怨天泣麟,轉而更加認真的撰寫家訓,期待清白家風代代承傳。他在自傳中說,「大道寢而日隱,《小雅》摧以云亡。瀍、澗鞠成沙漠,神華泯為龍荒。作羽儀於新邑,樹杞梓於水鄉。傳清白而勿替,守法度而不忘」。這是說在亂世,真正的王道早已被人淡忘,《小雅》的正聲也幾近失傳,原本是中華文化中心的河洛地區,如今已淪為文化的沙漠,整個神州大地面臨著西化的威脅。我們家雖然背井離鄉,但是依然可以在新的住所中做德才兼備的好樣子,為國家培養更多良才,讓品行高潔的家風世代傳下去,代代子孫都能不忘守禮、守規矩。可見對顏之推而言,繼承古聖先賢之學問、延續傳統之家風家道便成為他一生心之所向、容身之所,故他畢生以繼承傳統、弘揚家道為己任。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存心,顏氏家族以其家學淵源,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國家棟梁(見圖二,瑯琊顏氏家族宋朝之前的譜系簡表)。
從顏氏家族由春秋至唐代的譜系簡表中可見兩點:甲、古人所言,忠孝傳家遠,真實不虛。由此可以推知,我國之所以人口繁盛,國力日益強大,全賴祖宗有德,冥冥之中護佑子孫。今天國人若不能抓緊每一寸光陰,恭敬學習傳統文化,修身、齊家,真的是對不起祖宗!乙、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因果教育以及傳統的文字學教育對家族之昌盛以及國家之興旺太重要了,這一點,知識分子等社會精英不能忽視,普羅大眾也要引起重視。惟其如此,國家乃至世界的盛世再臨,人民安居樂業、長治久安才有可能真正實現。這就是家教、家風、家道能夠於成就國家治理、時代昌盛的原因所在,如果大家庭皆能如此,世上必多聖賢君子,太平盛世自然可成。
三、教育是文化之生機
顏之推一生,目睹過多次國家藏書盡焚於戰火,感嘆舉國南北皆無大型藏書之所,斯文由此喪盡;也目睹過許多家族,因為舉家南遷而亡失家譜,亦亡失其家學,遂不敵世風日下而家風敗壞。教育是文化的生機,沒有了長善救失、成聖成賢教育,就沒有了文化之傳承,沒有了傳承,本性本善就會迷失,社會風俗則難以淳厚。他在《家訓》中回憶,梁朝在全盛時,社會上精英家庭的子弟,只知道穿華麗的衣服、塗脂抹粉、車接車送,而不知道繼承其家學。這令顏之推對故國梁朝感到非常的擔憂,為其次子起名為愍楚(即志思故國),其愛國愛鄉的情懷,此中可見。
這也許就是梁朝雖文化高居六朝之首,但卻國祚短促的原因所在。梁朝雖然重視雅樂正聲,宮廷重視講學,皇帝都有很好的文化教育,但是朝廷卻未能在民間弘揚聖賢教育,幫助國家實現見和同解。做為國家棟梁的世家大族,往往因為離開鄉土,聚居在城市,而未能傳承家教、家學。南朝多仰賴商貿,復因重商而忘記勤儉,崇尚奢靡。年輕一代因失家教而變得輕浮,因私心日長而無法維繫家和,原本一族共居的大家族,因此分崩離析。家族的敗亡,帶來國家的滅亡,明乎此,便能看到顏之推不計千辛萬苦而作《家訓》的良苦用心,真的是「太平盛世,教學為先」。
教育包括三個方面: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主要方面,學校、社會教育是輔助。以梁朝為例,家庭之所以無法繼承勤儉之家風,則在於家學之不繼。所幸的是,顏氏家族在千里南下,又因梁亡而舉家北遷,在顛沛流離之際,依然保持其家風、家學,全在於顏之推苦心堅持,不敢忘本。據顏之推在《家訓》中記錄,顏家的晚輩,「曉夕溫凊」,即早晚問候長輩;「規行矩步」,即步從容、立端正;「安辭定色」,即神態安定、言語得當。族中的長輩對晚輩則「賜以優言」,即勸諭策進;「問所好尚,勵短引長」,即幫助他們長善救失;「莫不懇篤」,都非常懇切的教育後代。這樣的傳統文化大家庭,多麼溫馨,多麼美好!
這就是傳統文化大家庭的育幼,所有的家族長輩對晚輩都懷著一顆真正的愛心,用高度的智慧言傳身教,予以教導。所以顏之推一生,都因為背井離鄉,目睹人民失教、生活困頓,益發懷念傳統文化的大家族,懷念家族對他的關懷、愛護以及提攜,念念都期望將這樣的家風、家教永遠承繼下去。他說:「慈兄鞠養,苦辛備至」,追思兄長;「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為汝曹後車耳」。他報恩的方式便是撰寫《家訓》,以期聖賢家學傳承不墜,清白家風由此護佑家中晚輩,繼而整個家族化導一方。
現代教育界,特別重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配合。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僅是家庭教育,更是家族教育;不僅包括了人格養成的教育,更有學問方面的啟蒙教育、基礎教育,這是《顏氏家訓》顯示出來的重要信息,這種教育模式非常值得現代人予以高度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較缺乏家訓這樣的記錄,而西方的學校教育也從一開始就離開了家庭。例如號稱東羅馬帝國的拜占庭王朝,在十一世紀時,各地專門教授貴族、精英子弟的學校增加了,成為現代學校的雛形。(見圖三,在公元十一世紀,在拜占庭王朝的一些行省和都城開辦了許多的學校,帝國政府將其置於私人資金的控制下。)西方的學校教育是與家庭教育脫節的,學生就學的地方是一些財團所支持的公共機構,而非家庭,所教授的資料主要是知識、技能,而不是修身、齊家、治國之大道,並且拜占庭王朝的皇帝並不重視學校教育,這與傳統中國大相徑庭。遺憾的是中國於二十世紀初廢除科舉制度,由家庭來辦學的私塾也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西式學校,並且像九百年前拜占庭王朝的學校一樣,以教授知識、技能為主。原本是上行下效的教育,旨在轉凡成聖的教化,轉而成為求入名校、求獲學位、繼而求得工作。遂令傳承了五千年、一萬年之中華文化,竟然在全民都識字、個個都上學的信息時代,無以為繼,這個現象非常值得我們反思。這是《顏氏家訓》對於這當代又一個值得借鑑的地方。
四、結語
《顏氏家訓》,不僅僅是一部家訓,更是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設教之縮影,它大約定稿於隋文帝開皇年間(公元五八O—五九O),被後世推舉為家訓第一書。傳統文化教育的三個方面,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一本《家訓》全部都有,傳統文化的學術、道德文章此書也有所涉及。這部書給當今社會的啟示是:傳統文化的家庭教育是立國之基礎,社會長治久安之保障,這個教育從胎教開始貫徹終身,它的目的就是培養聖賢君子。家庭教育是教育體系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決定意義的方面,內容有三:用於修身立德的倫理、道德教育,用於斷惡修善的因果教育,以及傳統學術的基礎教育(文字學以及基礎的經學)。這三個方面,既是一個家族家風、家道、家學的具體體現,更是一個國家得以代出人才,實現治世的必經之路。
總之,在這個響應習主席的號召,繼承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大時代,恭敬學習傳統的家訓,儘快在每個家庭中恢復傳統文化的家庭教育,既是當務之急,更是長久之計。
以上是不肖弟子越溪學習傳統家訓、努力落實家訓教導的一點淺陋的報告。真的是幼時失教,習氣深重,聖學很難入門,懇請尊敬的師父上人慈悲教導。慚愧弟子越溪頂禮敬呈。
老法師:我們聽了越溪的報告,確實深深感到像她自己所說的,這個情形現在社會上普遍,很少能看到例外,就是我們從小真的是失教。我們這一代還沾到一點邊緣,可是很不幸的遇到中日戰爭。這八年的戰爭,讓我們流離失所,離開家鄉,在江南逃難,沒有機會讀書,也沒有經濟力量去讀書。所以在那個時候國家很難得,辦了國立中學,國家原來是不辦中學的,指示教育部辦了國立中學。國立中學就收這些流亡學生,這些逃離戰爭的學生。我到抗戰勝利前一年,有機會進入這種學校。這種學校不要繳學費,而且管吃管住,一切生活費用都是國家來負擔,給我的啟示也非常大。
因為我們遭遇到失學的痛苦,所以當時就想到,很小時候就想到,如何能叫學年的兒童不因為家庭經濟這些事情而失學,那怎麼辦?學校應該全是國家來辦,國家花錢養兵保衛國家,要養這些學生,那是治國的根本,我覺得比養兵還重要,所以國家必須要擔負起來這個教育的責任。教育經費從哪裡來?我那個時候就想到,國家可以設立一種特別的教育捐助,就是教育稅收,用百分比,你的工作百分之十,要繳納給國家做為教育基金,窮人繳得少,富人繳得多。這個教育基金是對全國學生能夠普遍的受益,從小學開始,就是你進入學校到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全是國家培養你。這是我好像十幾歲的時候想出這麼一個點子,沒有想到,前年我到斯里蘭卡去訪問,斯里蘭卡好像做到了,他們的所有學生入學,衣食住行都是公費。我曾經問過總統,我說你們國家的財務上的開銷是不是第一個是教育?他說對的。我說現在許多國家都把這個最大的開銷放在軍事武備上,你們國家用在教育是正確的。所以他們全國沒有失學的學生,這讓我看到很歡喜,我們小時候的這個夢想,沒想到看到了,真有人在做。
越溪這份的報告很有啟發性,不但對社會有貢獻,對整個世界都有貢獻。人要不教,問題真嚴重。左丘明在《左傳》裡說,「c」,常是五常,如果五倫五常都沒有了,這概念沒有了,這人跟畜生沒有兩樣。畜生跟人不同在哪裡?人受教育,畜生沒受教育;人懂得倫常,畜生沒有倫常。所以他說棄常,放棄仁義禮智信,這個社會就是妖魔鬼怪了。我們看今天整個世界,仁沒有了,仁是愛人,想到自己就得想到別人,推己及人,仁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愛沒有了,多可怕!中國千萬年來,保持這個社會就是愛,親愛,那個根就是父子的親愛。由父子親愛衍生出對於人類的愛,對於動物的愛、植物的愛、山河大地的愛,都是從父子有親衍生出來的,這個沒有了,怎麼得了!現在人真的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不講信用,想盡方法騙人。左丘明這句話,說明則妖興那是什麼世界?我們學佛的人一想,畜生、餓鬼、地獄的世界。你看現在是不是?都出現在這個社會上,多麼可怕,多麼可悲!
我們不幸生在這個時代,雖然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那一點良心還在。我們對於中國傳統的東西熱愛嚮往,總想多學一點,希望它能夠發揚光大。早年,我們知道中國的文化,載體是漢字,蒐集在《四庫全書》裡面,乾隆皇帝做了一樁好事情。《四庫全書》是手寫的,總共只有七套,在戰亂期間當中毀掉了三套,現在只剩了三套半,有一套殘缺不齊,有三套完整的。如果將來的戰爭是核武戰爭,會完全毀滅掉。台灣只有一部,在台灣的讀書人,大家在一起聚都談這個問題,怎麼樣把它保存下去,用什麼方法?那現在就是翻印,大量的翻印。難得,這應該在二十年前,第一次翻印印了三百套,《薈要》印了二百套,《薈要》世界書局印的。
《薈要》是《全書》的精華本,乾隆那個時候六十多歲了,開四庫館來編輯這套書,他怕他壽命沒那麼長,看不到,所以讓當時的總編輯紀曉嵐在《全書》裡頭選擇好的、精華的東西,選一套先編出來給他看,這就是《薈要》。所以《薈要》是皇上自己看的,只有兩部,一部在摛藻堂,乾隆的書房;另外一套在圓明園,圓明園被八國聯軍毀掉了。所以只剩下一套,孤本,在台灣。我們都擔心這個問題。印了兩百套,那就好多了,分藏給各地世界上許多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可是量還是少,兩百套,《全書》,三百套。量太大了,沒人買,人家買了不能看,所以沒有買的興趣,量太大了,沒地方放。我對這個事情非常著急,比別人都著急。所以遇到第二次,就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一百週年,台灣政府要求這兩個書局再版,這兩個書局的老闆都來找我。我聽到之後非常歡喜,所以我就跟他們預約,我說《全書》我預約一百套,《薈要》我預約兩百套。十方對我的供養,我沒有幹別的,我就買書。這些書送給全世界大學圖書館收藏,縱然世界有災難還可能留下幾套,這個事情問題解決了。
第二個問題來了,誰能讀?所以我就想到文字學。我們現在要盡全心全力來培養文字學的傳人,他們自己能讀《四庫全書》,有這個能力讀,承傳下來,發揚光大,還要傳給後代,我們全心全力做這一樁事情。所以我們在馬來西亞建一個漢學院,在香港也有一個漢學院,印尼回教大學他們也要辦一個漢學系,也就是漢學院的意思,目的都是培養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人,目的在此地。這個我都全心全力支持他們,年歲這麼大了,還要出去訪問,為什麼?就為這樁事情。
要救這個地球、要救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是大家知道的《群書治要》。這唐太宗編的,是《四庫全書》的精華篇,從三皇五帝一直到晉代(晉朝),經史子裡面有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文字,把它抄出來編成一本,這就是《群書治要》。唐太宗也是讀書不多,他是將軍,十六歲就打天下了,帶兵打仗,二十七歲做皇帝。所以我相信他念書不多。統治這麼大的國家,怎麼來治?需要學問、需要道德。中國自古以來政治是德治為第一,禮治是其次,法治是更其次。所以它能長治久安,人民能夠享受到幸福。這部書出來之後就變成唐太宗治國的寶典,文武大臣統統要讀。
唐亡了之後,這部書不見了,在中國失傳了,被當時在中國留學的日本留學生帶回去了,他們識貨。也好,曾經在日本造成千年盛世。四百年前,他們接受了西方科學技術的文化,把這個東西疏忽了。所以今天日本雖然強盛,但是就像中國人所說的為富不仁,他們的國家不幸福、不安穩,也是心浮氣躁。所以我都希望他們要恢復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這種教育。
湯恩比說得很好,他說十九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二十世紀美國人的世紀,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的世紀,就是東亞文明。東亞文明中國是主,它還有三個衛星文明,跟中國文明是息息相關的,那就是韓國、日本、越南,這三個國家跟中國大概在戰國時代就往來了,兩千多年歷史,完全吸收中國文化。它們沒有文字,以後雖然造字,日本的文字完全照中國字造的,他們讀中國書,他們學習漢字,韓國也是的,越南也是的,都是二戰之後才脫離中國文化這個影響。但是這一脫離損失太大了,中國漢字裡頭有哲學,有道在裡頭,有文化、有藝術,趣味無窮,那現在一改完全沒有了。在過去他們讀書人都念文言文、都學漢字,所以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湯恩比說,這三個國家要跟中國聯起來,這三個國家跟中國要合起來的話就能影響全世界。他的話說得正確,沒有說錯。他晚年唯一就是這麼一個希望,希望能夠實現。在今天我們看到習主席的領導,他的言論、他的作風,他這些政策,確實看到湯恩比所說的有可能兌現。那就是中國要統領全世界,不是武力,不能打仗,打仗是全世界毀滅,不是經濟貿易,也不是政治,是什麼?《群書治要》。中國傳統文化帶領全世界的安定和諧,人人都能夠享受到幸福,盛世。所以我們在這方面要認真努力,盡到我們自己一分責任、一分的使命,幫助國家復興,幫助全世界的和諧安定、幸福美滿。
妳這一篇,下面還有一篇,我覺得都非常重要。這個要放在我們的網路上,希望在網路的同學大家一起來學習。後面這一篇有十頁,只有十四分鐘,大概,要不要念一遍?好,念一遍也好,這是文以載道,非常難得,說明中國文字之好,這是外國人讚歎,這是世界最偉大的發明。好。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慚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師父、向諸位老師學長恭敬匯報的內容是「文以載道—淺談文言文」。
杜甫《偶題》首聯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這是古人對寫文章嚴肅負責的態度。所謂千古事是指寫出來的文字要能夠闡明亙古不變的大道而利益千古,若無「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情懷與智慧,便不能下筆著文以傳世。
一、何為文。我國漢字,字字為師,全為教化,它是哲學、玄學,更是真理。將這些字有序的組織在一起,便成文。《釋名》云,「文者,會集眾綵,以成錦繡。合集眾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這是以織錦喻寫作,成辭義便是宗旨。辭,本意是言語、記錄,《書》云:「辭尚體要」,意思是言辭要切實而簡要;又《易》云:「修辭立其誠」,這是說好好修正自己的言辭,務令心中充滿誠意。義,同時有善、正義與合宜的意思,因此寫文章要切實而簡要的將道義講述出來,務必於撰文時不斷自誠其意,因至誠感通,而得以文以載道。這是古聖先賢對於立德、立言的訓示。讀書人當好好修品德,以成就德行,繼而用身行言教利益天下,當效法孔子、佛陀,畢生述而不作,以教學為本分。故言道而必尊師承,切不可妄言,是為文不妄作。千萬年來,歷代聖賢君子所尊重傳承的,不僅是文,更是道,這便是文以載道。
二、著書撰文之東西方比較
文以載道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文必以言道為目的,即使是在文字方面,令行文更加美好,也務必言不出正道,修辭雖需要,但必須與義理相輔相成。另一方面,讀書人承擔著教化社會大眾的責任,故對於一些長遠看來會破壞社會風氣的文字,則應幫助大眾規避。春秋時期孔子刪詩書,明清兩朝士大夫家族禁止子弟閱讀小說、元雜劇等,便本於此。
文以載道的思想,代有傳承。李白遠效孔子,著《古風》,云「我志在刪述」,深望文以載道之正聲,能夠從此「開流蕩無垠」;李白的知己杜甫亦於少年立志,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元稹、白居易復以文不妄作自警。宋承唐之續,視文章為「天地真粹之氣也」,必期文章可將倫理、常道示大眾。及至滿清入主中原,文字學復興於清初,將歷代傳世之作整理、匯集成《四庫》。自始至終,思無邪是宗旨,載道是要務。若無道,寫文多致禍,不如不寫也。
西方的文學與時代
西方社會重視力量(power and prowess),故文學多言征伐。古希臘文明,於文字未出現之前,將自己民族的歷史(多為戰爭史)配合七弦琴吟唱出來,稱為史詩(epic)。以《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為最著名,由詩史荷馬口傳於世。羅馬文學既敘述人間之戰爭,又說出眾神對人類所作所為的態度,並且參與人類的爭鬥。由此可知,西方世界崇尚競爭由來已久。古希臘常以神力加諸人類之上,以明天命之不可違,又有我國古君子畏大人(諸神)、畏天命之風。及至公元前後的羅馬帝國時代,產生了奧古斯都文學(Augustan Literature)。此時羅馬帝國對外則吞併諸國,對內則大興土木,並確立行政管理的基礎架構,帝國宛如旭日東升。其文學以描述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衝突,此為帝國對外擴張之反應。十八世紀英國安妮女王臨朝,國家因貿易而擴張成大英帝國,其詞章亦以「奧古斯都文學」自稱,因其似羅馬開國,因擴張而多爭鬥。惟此時神力已經退出,全仗人力,文壇班主安迪生(Joseph Addison)的名言是:大理石因雕琢而成器,正如靈魂因教育而進步(What sculpture is to a block of marble,education is to the soul)。西方因競爭、擴張而重教育,唯其所教者多為知識。前賢培根:「知識就是力量」,因而名揚四海。戰爭與分裂,文學與現實,互為因果。
這與我國公元三世紀至六世紀的亂世文學遙相呼應。公元三世紀初,華夏孝悌忠信之傳統,與來自北方的游牧文化,以及來自西方商業文化,和佛教文化之間,發生了文化衝突,一些人因在道德方面無所適從而不安本分,不顧天命,爭名逐利。它的開端就是建安文學的出現,曹操父子是代表人物。曹氏父子擅長文學,卻不重德行。漢獻帝建安(公元一九六—二二O年)時,曹操歌以詠志,著《龜雖壽》云:「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以明自己期待革故鼎新、創立新朝之大志。然而,曹操卻在他著名的《求才令》中,預示了他所創立的新時代必將始亂終棄。公元二一O年,為了成就霸業,曹操頒布了《求才令》:「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這是說,如果選賢與能必須考慮孝敬、廉正的德行,那麼齊桓公就不能成就霸業了。此時的曹操以齊桓公自期,如今看來,是見短期之利誘而不知禍害長久。
齊桓公為了成就霸業,唯才是用,感得不孝、不慈的臣子在他身邊,最後不得善終,霸業也蕩然無存,齊國屢遭侵略。昔孔子戒君子,「見得思義」。齊桓公只見九合諸侯之風光,卻為國無寧日埋下禍根,最後桓公的後代在權臣田乞、田常父子脅迫下,將齊國讓與田家。歷史之重複竟然有驚人的相似性,曹操的霸業未能如願以償,曹丕子承父業而稱帝洛陽,稱文章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四十五年後,在司馬昭、司馬懿父子的脅迫下,將帝位讓於司馬氏。曹丕所謂「文章為經國之大業」是對的,但若違背了仁義之正道,最終還是免不了自作自受。不朽的是因果昭彰,曹操自比齊桓公,竟然一語成讖。他若知道因果可畏,想必也會未見其得,先思其義,棄霸道而求王道了吧!
曹丕曾於征伐東吳時作賦,「濟元勳于一舉,垂休績于來裔」。意思是自比豪傑,期待一舉立下大功勛,結果卻是曹家功勛未至,天下動盪已成,三國、兩晉、南北朝之亂世,延續三百六十多年。可見一代文學若以競爭逐利為尚,置因果於不顧,則紛繁擾攘難息,報應如影隨形。此為東西方歷史之共同教訓,是故古人鄭重告誡後世,「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生於南北朝亂世的顏之推,苦口婆心誡其子弟,言談寫作務必謹慎,「諷刺之禍,速於風塵,深宜防慮,以保元吉」。即出言不遜致禍之速,比疾風雷霆還要快,故當嚴加防範,方能令吉祥常在左右。諷刺尚且不可,何況自讚毀他!由是可知,現代新聞學以負面報導為佳作,以揚惡隱善為原則(Bad News is good news.),其流弊較曹操父子自比霸主之患,千倍、萬倍都不止!《無量壽經》誡世人,「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不譏他過,存好心、說好話,是個人安樂、家庭和睦、世界太平之門徑。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著書撰文關係著一個時代之治亂、社稷天下之安危,當然也關係到個人家庭之安康。怎能恃言論自由而隨口議論,不顧流弊深遠,任意撰文而不顧因果報應呢?言語文學事關重大,故佛在經上說,口業在地獄,果報慘不忍睹,不可思議,信非妄言!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史載筆、士載言」。今日新聞報導,若能學孔子著《春秋》,匡扶正義、備言因果,令不法者有所畏懼,普羅大眾念善樂善,由此和顏愛語致吉祥,亦速於風霆矣!尊敬的師父上人曾說過,能夠拯救世界者有兩種人,國家領導人和媒體負責人。若領導人以史為鑑,媒體皆隱惡揚善,文風浩然正氣,全球太平盛世的偉大時代也就為時不遠了。
文言文的特點
現代「語」和「言」是一個詞,但古代漢語中,語和言不同,語是指有問而答,而言是不問自說。因為言是不問自說,故需謹慎,賈誼《新書》說:「言有四術:言敬以和,朝廷之言也;文言有序,祭祀之言也;屏氣折聲,軍旅之言也;言若不足,喪紀之言也」。這是說古人認為,大概有四種主要的場合,才需要不問自說,其餘就不必主動開口了。在朝廷上,需要主動發言,要和敬;在祭祀時,需要有文言將其意義講述出來,要講求整齊有序;在軍旅中發號施令,事關重大,需要小心翼翼;在喪事中,追思逝者之德,因而是言若不足的。最初的文言常指用於祭祀昭述祖德的文章,這不僅要講出來,更要刻在禮器上以便傳世,因而有「刻為文,言為辭」之說。我國的文章最初便是為了在祭祀之中,通過文、辭以成就辭義,即寫文、說話都要合乎道義,至少也要隱惡揚善,轉述大道,讓來祭祀的人民明白義之所在。《大戴禮記》云:「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是謂大隆」。這是說文是將天下之根本呈現出來,而且能夠讓當世的人們可以用在生活實踐上,這樣的文章,可以與真理合一,萬善皆備。這是文言文的特點。
文言文的形成
古人深諳語言為時地所限,變化無盡,故將語和言分開。令文言所著之文章,在祭祀之時,與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交流分享,令大道之教化廣行於世而無礙,漢字與文言文就這樣應運而生。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已經證實了,這種四方輻輳、共同祭祀的盛況,早在文字出現之初就已然如此了。我國夏代宮廷中間廣場的規模,可以容納一千人一同祭祀(見圖一,河南二里頭夏代宮殿遺址,距今約三千六百年。該遺址東西長一O七米,南北寬約九十九米,面積約一萬平方米。)真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今之立國,首重劃定國界;古之立國,端在共同祭祀、全民接受孝悌忠信教育。
夏朝之所以稱為家天下,全在於四方來朝,這種四海一家的情況可以在號稱夏王朝核心的禮器玉質牙璋的出土情況上反應出來。牙璋是用以調動軍隊的兵符,邊緣形似牙齒。距今五千年至四千三百年間,類似形制的牙璋,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甚至南海邊都有(見圖二,左為香港中文大學鄧聰教授所繪製的,距今四千年左右,禮器牙璋在全國出土的分布狀況,從中可以看到中國版圖的雛形,右為一枚近年出土的夏代牙璋),顯示出中國的雛形。此外,夏代京城刻著表意符號的陶禮器(如鬹與爵),在浙江、四川、甘肅都能看到類似的形制(見圖三,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禮器上的刻符,從中可見,文言最初可能是禮器上用來記事的文章)。與《詩經》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互證。據《大戴禮記》,各地派遣代表,或每年來朝,或三、五年來朝,參加祭祀,接受孝道的教化。中國就這樣在四方人民紛紛慕道學道、成聖成賢之中形成了。
四方來朝,形成了中國人的朝廷與天下(見圖四,這是故宮的太和殿前的庭院,它是在重要場合,供文武百官集合在一起,進行典禮的地方。可見,二里頭夏代宮殿所設立的傳統,延續了三千年,之所以能夠有這樣成果,全靠教育)。所謂京師就是說皇帝所住的地方,是德行與文化的榜樣,因此吸引著不同文化的人民前來效法、學習。由於前來參加祭祀的人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方言不同、風俗有異,為了互相交流、共同學習,必須要有一種標準的行文方式,可以不受說話方式、風俗特點的影響。漢字和文言文,從一開始就是幫助多元文化交流而產生的智慧的載體、教化的媒介。文言文的產生,說明它不僅值得現代中國人學習,更值得全球各個文化的人們都來學習。
正因如此,從春秋戰國至近代,中國周邊諸國皆自然而然以漢字和文言文進行國際交流。公元八三八年,日本天台宗祖師慈覺大師圓仁跟著藤原常嗣大使來到中國求法。大使的商船有兩艘,同行的都是商人,可以想見,圓仁大師一定是用日文與商隊溝通的。每天晚上大師都會用文言文寫日記,將行程記錄下來,計畫學成回國之後呈給天皇、傳給弟子。這就是當年在華學習的留學生共同的生活方式,言語溝通用母語,文字溝通用漢語,重要的資料、著述一定要用文言文寫就,用宣紙製成手寫本、刻本,以期傳世千年。(見圖五,日人所繪製的慈覺大師圓仁法相(上),圓仁大師所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下),手抄本書影及內頁,一千多年後的人,依然可以讀得懂。當代著名日本學者小野勝年,以研究這本珍貴的記錄而名聞學界。這是用文言文記錄本民族的文化以傳世的一個例子。)這個歷史的經驗,對今天中外大眾認識漢字與文言文的價值有很大的幫助。
最早的文言文—指示天下大同之道
漢語最早的文章恐怕要算是倉頡留下的二十八個字,史稱《倉頡書》。據今天學者研究,這二十八個字是講述祭祀的情況,內容可能是「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見圖六),與距倉頡時代四千年的《禮記.大同篇》遙相呼應。由此可見,文言文是為聖人廣宣大教、團結族群、彼此互助合作、實現和諧大同的神聖的文字,其行文方式必然標準化、規律化,令其超越時空,流布四方,傳世千年。總之,漢字是「經藝之本,王政之始」(許慎語);文言文是經書之所由生者,王政賴之以成,和諧因其教化而至。漢字與文言文是前人垂賜給所有後世子孫的寶貴文化遺產,令「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許慎語)。有了漢字與文言文,五千年來的經驗、教化,縱然歷經焚書坑儒、異族入侵、天災人禍,依然保存下來流傳至今。每個人,無論文化背景如何,只要肯學,都能看得懂、看得明白,都能與他本人的生活經驗產生共鳴;只要肯力行,還能將古人的真實智慧用在現代生活之中。這恐怕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奇妙、不可思議的文化遺產!
結語
如今西學東漸日久,國人視上古為蠻荒,聖王為傳說,渺茫不可信,遂令國學隱而不彰,古聖先賢的聖教遂無法利益當今社會,這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損失,更是全人類的損失。祖宗真實的智慧,對後世子孫深深的愛護,是禁得起一切歷史考驗的。真理之光芒,共三光而常曜;孝敬之教化,歷萬古而常新。今天的炎黃子孫,若棄此珍貴的文化遺產而不顧,心逐外馳,就對不起祖宗、對不起世界了。
細讀歷代傳世之作,其結構自然嚴整有序、說理入木三分。佛經如此,儒、道傳世的經典,如《說文解字》、《弟子規》、《太上感應篇》皆如此,它們都是自性的流現,自自然然莊嚴整齊。是故我中華文明每每遇到災難,必然更加認真整理國故,向老祖宗學習,以期大化愾於天下!文章千古事,善用漢字與文言文,將各民族傳世之教記錄下來,便於全球各個民族的子孫後代都能夠學習聖賢教育,過上幸福生活,實現國家昌盛,就能挽救人類文明於存亡繼絕之危急時刻,給全球帶來永世的太平、安寧!
以上是慚愧不肖弟子學習文言文的一點粗淺的心得。弟子口業深重,喜歡自讚毀他,曾經在做記者的時候寫下許多批評文章,現世報就是口氣薰蒸。寫這篇文章,痛切懺悔!恭請尊敬的師父上人慈悲教導。慚愧弟子越溪頂禮敬呈。
老法師:好,只要妳努力,將來身體會健康,這些毛病自然就消除了,真有感應。好,時間已經超過了。這兩篇東西很珍貴。
Labels標簽: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
《周易》,
《四庫全書》,
《四庫薈要》,
《太上感應篇》,
Sri Lanka 斯里蘭卡,
中國傳統胎教方式,
印尼回教大學漢學院,
大同之治,
媒體界新聞學界需內省自行改革,
弟子規,
德治第一禮治其次法治更其次,
文壇班主安迪生Joseph Addison,
日本漢學家安岡正篤先生,
東亞文明(中國 南韓北韓 日本 越南 群書治要)East Asian Civilization(China Korea Japan Vietnam 群書治要),
湯恩比博士 Dr. Arnold J. Toynbee,
漢學院,
習近平Mr. Xi Jin Ping,
香港漢學院,
馬來西亞漢學院 Malaysian Academy Of Han Studies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