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處

留言處
Powered by ShoutJax
Playlist

This chanting of Pure Land Buddhism is free to listen and distribute. 
You are welcome to browse, listen, chant/recite and share the link of this page.
Playlist:
1.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2. 回向偈 (節錄自大悲古寺網頁視頻)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3. 南無阿彌陀佛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4. 阿彌陀佛 歸鄉 佛號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這句唐朝佛經名言後人名山高僧大德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詞句。
淨土宗[持名念佛法]是難遇,難信,若能遇,今生錯過,不知要待多少劫的時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此網所做功德普皆回向過去今生父母師長、歷代宗親、冤親、有緣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登極樂。
阿彌陀佛 Amitabha

Saturday, October 15, 2011

認識佛教 Part 2(幸福美滿的教育)

認識佛教目錄
  = 幸福美满的教育------------------------
點擊
    ~ 什麼是佛法?-----------------
點擊

    ~ 什麼是佛教?-------- ---------點擊

    ~ 現代的變體佛教---------------- 點擊

    ~ 佛陀的教育目標----------------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三福------------ 請看以下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三福之人天福----- 請看以下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三福之二乘福-----
請看以下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三福之大乘福-----
請看以下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頌大乘,勸進行者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和敬-----------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和敬之『見和同解』-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和敬之『戒和同修』-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和敬之『身和同住』-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和敬之『口和無諍』-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和敬之『意和同悅』-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和敬之『利和同均』-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三學------------ 點擊
        『戒.定.慧』 [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度------------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度之『布施』---- 點擊
         1.1  財布施--------- 點擊
         1.2  法布施--------- 點擊
         1.3  無畏施---------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度之『持戒』----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度之『忍辱』----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度之『精進』----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度之『禪定』----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六度之『般若』----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十願------------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十願之『禮敬諸佛』--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十願之『稱讚如來』--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十願之『廣修供養』--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十願之『懺悔業障』--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十願之『隨喜功德』--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十願之『請轉法輪』--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十願之『請佛住世』--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十願之『常隨佛學』--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十願之『恆順眾生』-- 點擊
     -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十願之『普皆回向』-- 點擊
    ~ 佛法的修學次第---------------- 點擊
     -(一)信解行證------------- 點擊
     -(二)戒定慧齊修------------ 點擊
    ~ 佛法的教學藝術---------------- 點擊
  = 学佛須知---------------------------點擊
  = 三皈依----------------------------點擊

~~~文章繼續:認識佛教(幸福美滿的教育)~~~    
佛法修學五大科目: 三福
1. 人天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2. 二乘福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3. 大乘福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頌大乘,勸進行者

佛說法是非常活潑的,是因人施教沒有定法的。佛的教法,無論他怎麼說法,都離不開大圓滿。換句話說,全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因此,法門是真正的平等。就如同華嚴經上講的主伴圓融 -- 一個為主,其他一切都是伴。如果我們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一切諸佛就是伴;以毘盧遮那佛為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伴;以阿彌陀佛為主,毘盧遮那佛也是伴。任何一尊佛都可以做主,也可以做伴,主伴圓融。佛如是,菩薩也不例外。假如我們學佛,以觀世音菩薩為本尊,諸佛都是伴;以地藏菩薩為本尊,觀音菩薩就是伴。佛的經典也是如法。我們以無量壽經為主,一切經都是伴;以金剛經為主,無量壽經是伴,華嚴、法華都是伴。這才看到它真正平等,真正的自在無礙,然後我們才能談教學的綱領。在佛門中,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都是讚嘆這個法門是第一。說這個法門第一並不顯示其他法門就是第二,這點,諸位一定要弄清楚,才不致於犯過失。犯什麼過失呢? -- 自讚毀他。這就犯了大戒,是錯誤的。在修學綱領上,像觀無量壽佛經的緣起中說,韋提希夫人家庭遭了很大的變故,對於人間疾苦,才真正體會到,這才要求釋迦牟尼佛說:『這個世界太苦了,實在沒有意思,有沒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更清涼的世界、沒有造惡的世界,我希望往生到那裡。』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就把十方諸佛的世界,以神力變現在他面前,讓他自己去觀察、選擇。她實在也不負釋迦牟尼佛的期望,她選中了西方極樂世界,要求釋迦牟尼佛教給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佛在沒有說明方法之前,教他先修三種淨業,並且告訴她,這三種淨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非常重要,使我們明瞭三世一切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修行證果,都要依此三福為基礎。這好像我們蓋樓房一樣,無論蓋多高、蓋什麼樣式,地基都是一樣的。『淨業三福』就是佛法共同的基礎,一定要從這個基礎上建立,才能成就一切佛法。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1. 人天福淨業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頌大乘,勸進行者。』共十一句。我們在經中看到,佛常叫著『善男子、善女人』。什麼叫『善』?『善』的標準是什麼?就是要具足這三種淨業。十一句都做到了,才是大陸經上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其標準很高。如果是小乘經,那只具備前面兩條就夠了。如果是人道、天道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只需具足前面一條就夠了。今天我們講『地藏經』是大乘佛法,『無量壽經』也是大乘佛法,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三福十一句都要做到啊!若有一句做不到,就不能夠稱為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讀經,想想自己是善男子、善女人嗎?
佛說法,無論是講基本的修學方法,還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理,字字句句都與大圓滿相應。也就是說都從真如本性裡面流出來的,法法皆是大圓滿。這三福十一句,也是字字圓滿。我們看第一句:『孝養父母』。這個『孝』字是會意字,我們要體會這個字的意義。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這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是一不是二。西方人父、子是二,不是一,所以有代溝,這不是孝道;『孝』是沒有代溝的。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本是一體。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換句話說,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孝』字;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孝』字。但是,什麼人能夠把孝道做得圓圓滿滿呢?只有諸佛如來。如果不成佛,孝字再怎麼做也做不到大圓滿。『孝養』孝指理性,養指行德;不但是奉養父母之身,須知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戒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是把孝順父母的心發揚光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孝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是師道,是以孝道為基礎,沒有孝道就談不上師道了。一個人如果不孝敬父母,而會恭敬老師,這在理上是講不過去的;這種情形必然別有企圖 -- 存心巴結老師,必是不懷好意。孝順父母又尊重老師,才是理所當然,人人應該如此。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佛菩薩、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就是『孝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唯有『孝敬』才能開發我們自性無盡的寶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開發自性。因此在這三種淨業裡,它排在第一句,是根本的根基,是非常的重要。中國人敬祖先,祖先去我們很遠很遠,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我們逢年過節還要紀念他。為什麼要紀念呢?諸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曉得紀念的意義了。因為他跟我們是一體的、沒有分隔的,一心真誠的紀念,就是自性的一念相應。我們連遠祖都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順的道理呢。遠祖都還念念不忘的人,一定會孝順父母。孝順父母的人就會尊敬師長,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師長、不聽老師話、不好好的學,父母就操心,那就是不孝。再者兄弟要和睦,若不和睦,使父母憂慮,也是不孝。工作認真負責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擔憂,不讓父母牽掛,這也是孝順。所以孝道確實是性德的究竟圓滿,佛教導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尊敬老師,佛是我們最早的老師,三千年前創始的老師,我們連這位老師都尊敬,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師那有不尊敬的道理呢。同樣的道理,我們供奉佛像,不是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師遺像;是返本報始,是報恩的意思。就就是為什麼佛弟子要供佛像、要供祖先。它有非常深遠、廣博的教育意義在其中。讓我們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薩形像,就想到孝敬 -- 孝親尊師。
佛法在地藏經上大圓滿之後,接著就講『慈悲』,三福孝親尊師之後接著是『慈悲』。從這裡我們就曉得,『慈悲』是性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門科目。孝敬擴大就是慈悲。慈悲,弟一就是不殺,用意很深。如果不熟讀地藏經,要不把地藏經參透,你對於這一句真正的含意就沒法理解。真正參透了才曉得,一切惡業中殺業最重。為什麼呢?一切有生命的眾生,沒有一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沒有一個不貪生怕死。雖然殺生是冤冤相報,但是,當他受果報的時候,他是不會想到我前世殺他,今天我應該被他殺害;前生我吃他的肉,今生我的肉也應該供養他。如果能這樣想,業債償清那就沒事了。假如他不是這麼想,懷恨在心,你殺我,我來生一定還要殺你,這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且仇恨必定愈積愈深,這才是真正最可怕的。所以講『慈悲』,慈悲包括的面是無限的深廣,佛特別提出這一件事來。換一句話說,殺生就是不敬老師、不孝父母。因為老師 -- 佛 -- 教給我們五條根本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我們今天還在殺生,違背老師的教訓,就是不敬老師。不敬老師也就是不孝父母,因為父母希望我們聽老師的話,依照老師的教訓去奉行。今天不聽老師的話,去殺害眾生,不但失去慈悲心,孝敬也都喪失了,這個意義很深很深的,大家要細細去體會。
最後面一句是『修十善業』,十善業是世間善法的標準。佛告訴我們,能夠修這十種善業,決定不墮三惡道。上品的十善業能夠生天,如果再加上禪定、四無量心 -- 慈、悲、喜、捨,那就生到很高的天界了,如色界天、無色界天。『十善』佛將它歸納為三大類:身、口、意。身業有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對在家同修們說的。如果是出家,那就改成不淫慾,要把貪愛斷的乾淨。如果淫心沒有斷,無論修何法門,功夫善行修的再好,定力再深,也只能生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愈往上,情欲愈淡。由此可知,真正修禪,得禪定的人,即使得初禪 -- 世間禪,其定功就能把淫念伏住,決定不起作用;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念頭也都不會生起,雖然沒有斷根,但因禪定的功夫,而伏住這些妄念,不使它生起來。如此,才有資格生初禪天以上。曉得這個事實,就知道參禪得定是不容易的。你去參禪,要認真的想想,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還動不動心?如果動心,初禪天就沒份。真正不動心了,禪定才能成就。所以學禪定的人很多,得禪定的人不多。得小定(未到定)或許有,真正得禪定生色界天的人就不多了。偷盜是不與取,譬如說有人投機取巧想漏一點稅,『漏稅』是偷盜,是偷國家的,所犯的罪更重了。偷一個人的,將來只還一個人的債。偷國家的,這個國家有這麼多的老百姓納稅,人人都是債主。美國有兩億人口,兩億人都是債主!這還得了,還不清哪!所以真正學佛的人,一定是奉公守法,決定不敢投機取巧。所以說,不犯盜戒、不犯淫戒、不犯殺戒,這叫身業清淨。
口業有四。口是指言語,有四種善法。第一、不妄語。妄語是存心欺騙人,也就是不誠實。第二、是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在甲面前說:『乙說你的不是。』在乙面前說:『甲說你的不是。』這是鬥亂二頭,挑撥是非,無論是有意無意都犯兩舌。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人在無意當中挑撥是非,所以有的時候傳話,愈傳愈訛,把意思傳達錯誤了。本來人家沒有這個意思,他在傳話中,任意添加增減語句,就把人家的原意全都弄顛倒了,這是很大的過失。小者使兩個人失和,大者使兩國交戰,這種過失很重,決定不能夠疏忽。第三、惡口。惡口就是說話沒有分寸、沒有禮貌、很粗魯,使人聽了之後很難受。第四、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說得非常好聽,可是用意不善。像現在社會上許多電影、歌舞、音樂,聽起來很好聽,看起來也不惡,想想這些在教人什麼?都是教人造殺、盜、淫、妄,凡是這一類的都是屬於綺語。口要離這四種惡業,口業就清淨了。
第三是意業,就是指起心動念。所有的念頭歸納為三大類:不貪、不嗔、不癡。『貪』是貪愛,包括吝嗇,所以常講慳貪。欲望沒有滿足,莫不拼命在希求,希望得到滿足,這是貪心。已經得到的,不能放下,不肯施捨幫助別人,這叫吝嗇,是謂慳吝,這是修學最大的障礙。佛教導我們用『布施』的方法消除慳貪的障礙。有些老同修,對世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不貪了,這是很難得;可是他貪佛法 -- 這也想學,那也想學。諸位想想,他的貪心沒有斷。佛是教我們要斷貪心,不是教我們更換貪的對象啊!從前貪世間法,現在貪佛法,『貪心』還是在,這是錯誤的,這是絕對不正確的。所以佛法、世法都不能貪愛,貪愛是一切罪障的根源。其次瞋恚。為什麼會瞋恚呢?貪不到就生瞋恚。如果貪得到,就不起瞋恚心了。瞋恚是很大的煩惱,這『貪、嗔、癡』稱為三毒煩惱。『慳貪』是餓鬼的業因。人死了為什麼會變餓鬼?貪心沒斷。為什麼會墮地獄?瞋恚沒斷。為什麼會變畜生?愚癡。什麼叫愚癡?就是沒有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惡、他不能辨別,認識不清楚,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的當作正的,這是『愚癡』,不論他是有意無意。這三毒煩惱是明心見性最嚴重的障礙。佛法的修學,特別是禪宗祖師大德所提倡的,從根本修。根本是心,遠離貪嗔癡,斷滅貪嗔癡,真心自然顯露,這是從根本修。
合此身三、口四、意三,總稱十善業。我們都能夠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才能算是世間的善人。但是這還不符合佛在經典裡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因為那個標準比這個還高,可見最低的標準我們已經不容易做到。臺灣這些年來,政府提倡選拔好人好事,是不是好人呢?有沒有具足這些條件呢?如果沒有具足這四條就很難說了。選出來的未必是好人。好人的標準要守佛法這四條,真的不容易做到,但是這是善的最低標準,不能不認真修學。
2. 二乘福三福第二是二乘福,就是小乘的佛法。我們知道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的。在隋唐的時候,小乘傳到了中國,經典翻譯的很完整(巴利文經典只比他多出五十部),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時間,但是時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為什麼小乘佛法在中國失傳了呢?諸位要知道,從前學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礎。中國儒學與道學(道家不是道教)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確實很接近大乘,因此,在中國儒與道就代替了小乘。過去學佛的人讀過四書、五經,讀過老莊這些典籍,所以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非常穩固,是這麼一個原因,使小乘衰落。今天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小乘經不學,儒家、道家也不學。就好像蓋大樓而忽略了建築地基。甚至連第一層也不要了,就要從第二層蓋起,這是空中樓閣 -- 怎麼蓋都蓋不成。這就是我們這一代,沒有見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現的原因。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礎上,就是孝親、尊師、慈心、修十善業,有這個基礎才真正能夠入佛門,具足學佛的條件。入佛門應先拜老師,受三歸戒。三歸戒是很隆重、嚴肅的大事,不是小事。這是正式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願意一生依照老師的教訓來修學,來修行。正式拜老師,老師就得傳授修學的總綱領、指導原則,從此修行有了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修正行為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叫『傳授三歸依』。三歸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古時候講三歸,大家都懂,不會錯解意義。但是,佛法傳到現在,大家一聽到佛、法、僧,不少人錯解三歸的意義。聽到『歸依佛』,就想到佛像;歸依佛像,這錯了。聽到『歸依法』,就想到經典;聽到『歸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三歸的意思完全給弄錯了!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唯恐後人對三歸誤解,所以在壇經講傳授三歸,就不是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從三歸的意義上講,不用佛、法、僧的字樣,而說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使我們耳目一新,一聽就明白其意趣,不至於誤會。然後給我們解釋,『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我們修行的主要依據,是要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個叫『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而不是歸依某一個人,這一定要認識清楚。否則的話才入佛門,頭一堂課就錯了,一錯就錯到底了,你還能有什麼成就呢?所以傳授三歸時,傳授證明的老師,一定要將三歸的真正意義解說,這才是真正的傳授三歸。我們聽了歡喜接受、依教奉行,從那時起,你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諸佛如來的學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學生,經上說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如果歸依錯了則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諸佛護念,及護法神的保佑了。
先說『歸依佛』。什麼叫歸依呢?『歸』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久遠劫以來,在六道裡流轉輪迴,實在是無依無靠,這是非常可憐。這是沒有遇到真善知識,沒有遇到好老師。今天遇到了好老師,老師教導我們:要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自性覺。自性本來覺,所以歸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淨宗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彌陀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釋迦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自性所現的佛;所以我們歸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覺。佛就是覺的意思,從現在起我們要覺而不迷,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覺悟,絕不能迷惑。『覺而不迷』才是真正的歸依。如果你歸依佛,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顛三倒四,那你並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你那個歸依是有名無實,得不到護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應。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歸依自性覺。
第二『歸依法』。『法』是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與事實真相符合;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在佛經裡稱為『正知正見』,或是『佛知佛見』。這是自性的法寶,不是從外面來的。佛陀教我們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頭過來,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個叫『歸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見,不是跟著別人走。佛之偉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沒有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們做一個頂天立地、獨立自主的人,這是他最值得我們尊敬之處。
『僧』是清淨的意思 -- 六根清淨。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凡夫根塵相接都會被外境污染。接觸到順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貪心,貪就是污染;不順自己意思的,就起了瞋恚心,被瞋恚污染。所以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污染。這是心地的污染。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沒有污染,我們要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自己的清淨心,這才是『歸依僧』。
三歸依總結起來說,『歸依佛』就是覺而不迷;『歸依法』就是正而不邪;『歸依僧』就是淨而不染。佛教導我們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領(三個標準)就是『覺、正、淨』,這是自性三寶。覺、正、淨,每一個人都有、都具足的。從前把它忘掉了,從今天起要回過頭來依靠它。佛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覺、正、淨,念念之中想到覺、正、淨;要用覺、正、淨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叫做三歸依,這是真正的歸依。
『覺、正、淨』這三個原則就是三寶。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想想一個覺悟的人,他的見解會錯誤嗎?他的心會不清淨嗎?心不清淨,見解不正確,那就沒覺悟!同樣的,一個正知正見的人,怎麼會不覺呢?怎麼會不清淨呢?因此,一而三,三而一。佛給我們開了三個見性成佛的門,譬如這個佛堂有三個門,你只需從一門進來,一切全都得到了。中國大乘宗派裡,禪宗選擇由『覺』門進入,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禪宗之外,都屬於教下),像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這些選由『正』門入 -- 依經典的教訓來修正見解、思想、言行。念佛的淨土宗和密宗,這兩宗都是由『淨』門入 -- 修清淨心。所以一而三,三而一。這許多宗派,在三個標準當中任選一門,雖然選擇不同,功效、成果則完全一樣。沒進門的時候不同(覺、正、淨不同),進了門之後完全相同。此時,我們才知道,法門真的是平等,沒有高下差別。但是『覺』門定要上根利智,要很聰明的人,心地很清淨的人才能學,否則的話這個門是走不進去的。你看六祖在壇經裡說。他所接引的對象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這個覺門是走不通的,修了也不會開悟。『正』門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時間較長,要念很多書,就好像上學一樣,由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要念好多年,路很長。『淨』門,淨密兩宗由此入門,專修清淨心。在這末法時期,這兩宗很盛行,實在有他的道理。『淨門』就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需走很長的路(時間)。這兩宗之中,特別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淨土宗,必密宗攝受還要廣泛,成就還要容易,更容易得清淨心。這是我們首先要將自性三寶認識清楚,知道如何選擇法門,作為修行的依靠,找到真正的歸依處。否則的話,雖然在佛菩薩形像前面受過形式上的歸依,其實從那裡回歸?依靠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錯誤了。
上面所講的自性三寶,道理也許能夠體會到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找不到一個依靠,三歸仍然是落空。我們到那裡找到真正的依靠呢?就是三歸依定要落實在生活裡。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的依據的經典與修學的方法。譬如華嚴宗所依的三寶,『佛』是毗盧遮那佛;『法』,就是『華嚴經』;『僧』就是文殊、普賢,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薩僧 -- 修學的榜樣 --,我們跟他們學,要學得跟他們一樣,這三歸依就落實了。如果是法華宗,它是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我們就是依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佛』寶;妙法蓮華經是『法』寶;法華經上所說的菩薩是『僧』寶,都是我們修學的榜樣。淨土宗依靠的佛寶,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法寶,是無量壽經和淨土五經一論;僧寶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學大勢至菩薩的專一。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大勢至與其同倫等,自從開始歸依起,一直到成佛,修的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這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是借其他法門來幫助,修淨業者不須要借助其他法門,從初發心到成佛,就是專念阿彌陀佛。那要怎樣念呢?他的秘訣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是念佛時,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個心是清淨的,一定要用清淨心來念。『相繼』,是一句接著一句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這是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的秘訣。『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念佛決定成功。夏蓮居老居士編了一部『淨修捷要』,他說:『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初讀時,為之驚覺,從來沒聽人這樣說過,等理解後,我非常讚嘆、非常歡喜!他講的太正確了。大勢至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個專修念佛法門的初祖,是法界初祖。我們再回頭來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部講華嚴經。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則華嚴經裡普賢是娑婆世界的初祖。無量壽經傳到中國,東晉慧遠大師在盧山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蓮友一百二十三人,依無量壽經專修念佛法門。他是中國淨宗初祖。所以我們今天講淨宗初祖,就有三位。中國初祖,慧遠大師;娑婆初祖,普賢菩薩;法界初祖,大勢至菩薩。
我到美國弘法,李炳南老師特別囑咐,應將淨宗傳到西方國家。我在達拉斯建立了一個小佛堂,老人為我題匾額『華嚴蓮社』。我在台灣講了十七年華嚴經,講堂就用此名稱。這次道場建立,佛堂有二十一尺高,我從大陸請來的西方三聖只有四尺高,供養在佛堂中顯得佛堂太高,佛像太小,不能相配,於是常常在想,牆壁上最好能夠有大張彩畫佛像,畫的佛像一定要畫美國人的面孔,象徵佛法傳到美國。這一次來美國前一天,有人送來一卷佛像給我,我不知道是什麼人送的,也不知道是什麼人畫的,基金會的簡豐文居士代我收的。送來的時候囑咐:這一卷佛像請帶到達拉斯佛堂供養。我打開來一看,是油畫的西方三聖像。真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是印度人的面相,觀音菩薩畫的是中國人,大勢至菩薩畫的是美國人像,真的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初祖到美國,代表淨土宗真的傳到美國了。『淨宗學會』於是在美國成立。『淨宗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在大陸沒有組成,也沒有建立,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在達拉斯建的,所以大勢至菩薩現美國人像,我歡喜無量!這是淨宗的三寶,是我們真實的歸依處。要學阿彌陀佛,要學無量壽經,要學觀音、勢至。他們就是我們修行的榜樣,修行的標準,這叫真正的歸依。此外,還要說明的就是住持三寶。
『住持三寶』就是佛像、經書、出家人。它雖然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但是它的作用是象徵三寶住世,能提醒我們回頭依靠。因此學佛的人,家裡供養佛像,常常見到佛像就提醒自己,歸依自性佛 -- 處世待人接物,定要覺而不迷。如果沒人提醒,就會忘掉,又迷惑顛倒啦!佛像提醒歸依的作用很大。我們供養佛像的功德,他的好處就在此。經書要天天念,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我們念無量壽經,不是念給阿彌陀佛聽,是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訓,他在經上教導我們怎樣存心,怎樣處世、待人、接物。要把無量壽經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使我們日常實際的生活寫出來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真正生活的寫照,如此歸依法才落實,這是『法寶』。『僧寶』是出家人。看到出家人,無論持戒、犯戒,就會提醒自己六根清淨,淨而不染,這就是出家人的大功德。這是住持三寶對於我們的功德利益。須知,歸依不是歸依某一個法師,法師只是僧團裡的一個代表,他把三歸的意義、修學的綱要傳授給我們,使我們知道從今天起就要依覺、正、淨來修行。佛法所求的智慧,是大圓滿的智慧,也就是圓滿的自性。佛法之所修,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用什麼方法修呢?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不論用什麼方法,不論用什麼手段,都是修覺、正、淨。如果不修覺、正、淨,那就不是佛法了。因此,方法雖然很多,目標卻相同。這就是殊途同歸,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修淨土絕不可毀謗禪、密諸宗。為什麼呢?他走的門路與我不同,目標則一致。好比我們坐車到此地來,他走路來此地,我們不能說他錯,因為條條道路皆通達至此,他可以自由選擇。我在亨斯維爾,有一位同學來問我:『佛法這麼多法門,我們都迷惑了,應該修那個好呢?』正好當時地上有個球,我指著球說:『佛教就像這個球一樣,你看球面上無量的點,就好像法門無量之多。佛法教你求圓心。任何一點,只要直修,都能達到圓心,不必找第二點第三點。古人說:『就路回家,何必繞圈子呢!』』他明白了,佛法所求的就是真心,心性明白了,全體都得到了。所以無論那一個法門,秘訣就是『專』。只要專修必定成就 -- 能得定、能開慧、能證得大圓滿的自性,使自性完全開顯出來,所以住持三寶對於我們有很大的功德,有很大的貢獻。出家人是僧寶,我們對於任何一位出家人都應尊敬。好的出家人,我們親近他;不如法的出家人,我們敬而遠之。『遠』就是不要跟他學,不是不尊敬他,以他的作為、形象給自己啟示、警惕,這才是真正歸依三寶。所以『歸依三寶』絕不是歸依一個人。如果說歸依一個人,問題就嚴重了。為什麼呢?將來你的前途是墮阿鼻地獄。怎麼說墮阿鼻地獄?因為僧團是團結的,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僧團,雖然分佈到盡法界,依然是一個整體。我們這個世間的僧團好像是支部、分部。我們若是認定歸依某一法師,則這個法師是我師父,那個法師不是我師父,這就是『製造黨派,分化團體』,這個罪過就是『破和合僧』。戒經中說,破和合僧的罪是墮阿鼻地獄,是五逆重罪。五逆重罪是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菩薩阿羅漢、破和合僧。如此來說,你不歸依還好,還不造這個罪業,這一歸依就破和合僧,這就不得了。還有要知道,歸依只有一次,不是見到甲法師就求受三歸依,乙法師來又去受三歸依,歸依好多法師,自己認為了不起,這麼多法師保護我了。其實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誰也保不了你。只有歸依自性三寶,那才叫真正諸佛護念,善神護佑。所以這觀念要弄清楚,要弄正確,千萬不能錯。在我傳授三歸的時候,若是已經歸依過而沒弄清楚,今天聽講明白了,從心裡回頭,依自性覺、正、淨,就是真正歸依。至於儀式不必另外舉行,法名也不必另取,只要一念回光、真心受持,便是真正把三歸依傳授給你了。『受持三歸』是入佛門最重要的一課,是非常的隆重,也非常嚴肅。若是真正接受了,學佛就從當下開始。

接受三皈之後要保持,不能把覺、正、淨失掉了,也就是說時時處處要憶念覺、正、淨,這是我們修正行為的標準。佛教修行方法無量無邊,都是修覺、正、淨。但是覺、正、淨三門,明心見性的三門,我們任修一門,修成了,則三法門都得到了。佛教在中國有十個宗派,各宗修學偏重不一。發願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念佛就是從淨門入。換句話說,念佛的人目的是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由生淨土見彌陀而圓成佛果。
『具足眾戒』,『眾』是眾多;眾多的戒條裡,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然而真正的戒條只有前面十七條 -- 四重十三僧殘;這是屬於戒,其他的全屬威儀。威儀是什麼?威儀是禮貌、禮節。就是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應該遵守的規矩。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三皈戒(三皈五戒)是一個學佛的人,時時刻刻不能離開的。』那時我住在台北,他舉例說:『譬如你從台北坐火車到高雄,你要買一張火車票。從上車這張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達目的地,這票還要收回,不能離開這一張票。三皈五戒就像這張票一樣的重要。』老人告訴我,離開了歸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了。
五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三條是不邪淫,第四條是不妄語,第五條是不飲酒。前面四條叫『性罪』,無論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說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沒罪。但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飲酒一條,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這一條叫『遮戒』。不飲酒是防止酒醉之後亂性,犯前面四種戒,所以它是預防的,本身沒有罪。但是發心受戒,必須要求法師仔細講解,然後才知道怎樣受持。絕對不是單單看戒律條文,就能持戒。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這一條戒的用意在什麼地方?他為什麼要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對我們修學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我們要如何來修持?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在什麼狀況下是『開戒』而不是『破戒』?什麼狀況之下我們持戒,是不能開戒的。何謂持?何謂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有些人說戒律太多了,動不動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學戒!所以大多喜歡佛教的經典、經論,講道理,這些容易學;戒律太嚴格,還是不要學的好。可是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沒有行持,就沒有佛法了。禮沒有了,儒家就滅了,戒沒有了,佛法就斷滅了。須知讀頌經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實的學問是重在實行,佛法的實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覺的生活規範,世尊當年在世,生活、講經說法,沒有一樣不是活活潑潑、快快樂樂,如此,佛教才能夠被一切眾生歡喜的接受。佛法絕對不是束縛人,佛法是利益一切眾生,使眾生得到真實的幸福快樂。制定戒條,是引導我們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規範,這一層我們一定要認識,我們才會樂意的接受佛的戒條。現在講經的法師很多,講戒律的法師太少了,幾乎沒人講。相同的,聽講經的人很多,聽講戒的人很少!為什麼呢?這一條犯罪,那一條墮地獄;聽了一次,第二次就不來了,三天之後就沒有聽眾了。其實戒律圓滿的,就在詳細明瞭戒律的開、遮、持、犯,它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簡單樸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 -- 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時候,他日中一食已經幾十年了,比一般持午還要嚴格。若是有學生晚上請他吃飯,他也去;不但去,還常常帶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吃;剛開始,我覺得很為難!老師明知我持午,怎麼會拉著我去呢?他說:『跟我去,跟我去。』最後他跟我講:『你這樣子,這種態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眾生啊!為什麼呢?度眾生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不是破戒,這叫開戒。』我才明瞭齋戒有這麼一回事。他說:『人家好心好意請你,你若不去,會使人誤會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他還宣揚學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學佛的人往來。你看!這不是叫人造業嗎!』所以他說這不是破齋,不是破戒,這是『開戒』-- 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在隨緣裡面度眾生。到了會場,主人說:『不知老師持午,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他心裡更受感動。假如是晚上想吃東西,要求別人請吃晚飯那就破戒了。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禮請,這要去。由此可知,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潑,真的是自在,這是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師教我的。因為我從前跟懺雲法師,持午持得很嚴,離開懺雲法師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教,被李老師教訓了好幾次,以後跟李老師就學活潑了。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戰期間他在南京時和兩個朋友被日本人追趕。他們逃到中華門外的一個寺廟,那寺廟裡面的老和尚,救了他們三個人,他們才沒有被日本人抓去殺掉。抗戰勝利以後,他們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記在心裡),要報答這位老和尚。於是在南京酒樓裡,備了一桌非常豐富的酒席,請老和尚來應供。老和尚來了,一看,雞、鴨、魚、肉,果然豐盛!這時,他們忽然想到:『哎呀!出家人吃素的,這怎麼辦?怎麼沒想到辦素席!今天我們要報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這麼一桌,怎麼辦?』結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舉起筷子說:『好!大家坐下來。』酒席就開動了,他舉筷就吃。這令他們非常的感動。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齋呢?不是!這是佛法裡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四攝法中菩薩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因為他們不是有意作弄人的,是真正誠心誠意報恩的。法師也很感激他們,一點都不見怪,大眾沒有一個不受感動,這是菩薩接眾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惱怒相對,會把人家的學佛機緣都斷掉了;但是法師有大智慧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接引眾生。佛法是這麼方便、圓融,這是大乘佛法的殊勝可貴。
『嚴持戒律』,戒律的範圍非常深廣,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制定的那些戒律,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所謂入境隨俗,皆當遵守不犯。在中國,守中國的法律,中國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到美國,就要遵守美國的法律,懂得美國人的道德觀念;這都包括在戒律的範圍之內。換句話說,戒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現在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到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旅遊的機會多了。因此,不但本國的法律、風俗人情要懂得;我們所到達旅遊的國家地區,他們的法律、風俗習慣,都要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隨俗,這叫『嚴持戒律』。諸位要知道,佛是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戒律,許多的戒條在今天並不適用。為什麼呢?生活方式不一樣,衣服穿著也不一樣。在二百五十條戒律裡,有十幾條是講穿衣服的規矩,我們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樣,那些規矩我們完全用不上。現代人吃飯跟古印度人吃飯也不一樣。今人跟古人不一樣,所以今人誦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論,前賢典範;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國人講的獨善其身。持戒者,雖然沒有人看見,一個人獨處也不可違犯,也不能放逸。菩薩戒是入眾的,對待別人要守那些戒條?要守那些規矩?佛教給我們,對人要『眾善奉行』,對自己要『諸惡莫作』。善惡的標準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對了。這是我們現代所應認識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的國情、文化背景與印度不一樣,乃至中國人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也與印度人不一樣,所以戒律來到中國之後就要加以修訂。唐代百丈大師制定清規,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現代化 -- 戒的精神完全不變,只是條文重新修正;就和國家的法律一樣,幾年要修訂一次。因為有新的情況發生了(原則原理不變),條文必須修訂才適用。中國大陸,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省,每一個縣,寺院都有清規。清規一定要適合當地住眾的修學條件,協助大眾的修行,這就是現代化與本地化,這一點如果不了解,佛法就行不通了,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潑潑、日久彌新;才能夠流傳到全世界,而為一切國家民族歡喜接納。
告訴我們,人能夠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沒有憂惱恐怖。安而後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別重視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會受良心責備,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穩,才是修定的基礎。所以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道理就在此。這第二條 -- 嚴持戒律 -- 是二乘福,是二乘人修學的基礎。
3.大乘福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大乘福有四句,第一、『發菩提心』。中國是大乘佛教,發菩提心時常掛在口上!都勸人發心。到底發個什麼心呢?什麼叫菩提心呢?很少人能說清楚。『三皈、眾戒、菩提心』,是佛教最基本的常識,要是不十分清楚的話,如何學佛呢?學的是糊塗佛!迷惑顛倒佛!『菩提』是梵語,翻為『覺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真實不迷的心。覺悟什麼呢?覺悟到人生真正苦。佛給我們講三界通苦;不但人苦,天上也苦。人間三苦、八苦具足,若細講,兩個鐘頭也講不完的。生色界天,這是已經修禪定了,而且財、色、名、食、睡,五欲都斷了。此天沒有苦苦,但有壞苦與行苦。若定功更深,可以生到無色界天,身體也不要了,這是三界最高級的凡夫。他知道身是苦本,物是病根;若是沒有這物質的色身多自在啊!所以他們色身都不要了,這就是所謂的靈界,他只有神識,苦苦、壞苦都沒有了。有色身,總有生老病死;有物在,則有成住壞空啊!無色界天雖無此二苦,但有行苦。什麼叫行苦呢?就是他不能永久保持,像我們常講:『青春不駐啊!』這是行苦。一年一年衰老!這是留不住的!不能停止在一個境界的!這叫行苦。這三類苦,三界都有,那裡有樂啊!真正認清三界的真相,你覺悟了。覺悟之後,自然會想離苦得樂。怎麼離苦呢?一定要超越三界。怎麼超越三界?那就必須依照佛教導的方法真正修行,這才叫真正『發菩提心』,真正覺悟了。另有,佛給我們講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實踐。佛在大乘經典裡常說:二乘人,阿羅漢與辟支佛沒有菩提心;大乘菩薩才是發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願標準來看,就很容易明瞭。菩薩的心是普度一切眾生,不但知道自己苦,要度自己,他要度自己的家人、自己的親戚朋友,更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平等普度,這是大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別、有執著,他喜歡的他度,他不喜歡的他不度。而且小乘人,眾生求他,他高興就教;眾生不求他,他不主動去教,大乘菩薩則不然。無量壽經說: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你不找他,他來找你。就是把佛法主動的介紹給眾生,推薦給眾生,這是菩薩事業。所以菩薩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樣。這是四願裡第一願,就是勸我們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實際上看,四願就是這一願,後面三願是完成這一願的。如果想度眾生,若是自度不了,那裡還有能力度眾生!度眾生該怎麼修法呢?自己應先斷煩惱,這是修行的一個順序、第一次第。這個不能不知道,你要是不知順序、搞亂了次第,修學決定不能成功。必定是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有些人學佛,他不斷煩惱,開始就廣學法門。他要四弘誓願後頭兩願,前面兩願不要了;度眾生、斷煩惱不要談了。『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由此兩願下手;譬如建築四層樓房,他不要底下兩層,而要上面兩層,怎麼建成呢!我們見到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尚未見到。原因在那裡呢?就是不知道從根本修;未曾發真實度生的弘願。度生的心是大慈悲心。這個心有無比的力量推動你精進,使你認真努力修學。為什麼要斷煩惱?因為要度無量眾生。有那麼多的眾生等待我幫助他們永脫苦難。要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沒有能力,怎麼能辦到?所以今天發願必斷煩惱、成就德行、廣學法門、成就學問、圓成佛道,皆是為了普度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啊!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像地藏經上說的大圓滿後接著就是大慈悲!就是說明這重要的修學次序。
如果這位老師教你先學法門,這有了問題,是真有問題。當年我親近李炳南老師的時候,正式要拜他做老師,跟他學佛,他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其他的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說法,都不准聽。第二、你從今天起看書,不論是佛經,或是其他的書籍,不經過我同意,一律都不准看。』第一個不准聽,將你的耳朵塞住了。第二不准看,又將眼睛遮住了。還有『第三、你從前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著我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唉呀!想想很苛刻啊!乍聽者,這個老師很專制、跋扈、不講理啊!好像貢高我慢得不得了,瞧不起人啊!我最後想想,還是接受了,拜他為師。那裡知道,這就是戒條,就是教我斷煩惱。多聽、多看,多煩惱;少聽、少看,不聽、不看,就沒煩惱。啊!原來老師是用這個方法來教我『煩惱無盡誓願斷』啊。我遵守他的教導,半年以後,果然妄念少了、心清淨了、智慧增長了,真是得利益。老師的教誡要我遵守五年,我非常感激他,因此得到真實的受用,我自動再加五年。我遵守他的三條戒十年,這樣奠定了學佛的根基,這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心地清淨之後,老師的教法開放了,他勸勉十方參學。參學是什麼?就是任何人講都可以聽,妖魔鬼怪講也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為什麼呢?一切見聞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有了這樣的能力,老師就會放你出去參學。原來初學的人並未具此能力,聽這個,這個好,跟他走了;聽那個,那個好,被他轉了。就像小孩童,父母看得緊,因為他不知邪正、是非,不識得失利害!老師真是大慈大悲啊,保任誨導,盡心盡力,所以學佛要走這麼一條路 -- 親近善知識。遵守老師三條戒律,這叫『師承』。德學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師指導。良師難遇!好老師到那裡去求啊?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才遇到。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所以有人說:『法師!你很幸運,遇到好老師。我們到那裡去找?我們跟誰去學呢?』這是真的!師資之道,真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難得,這是機緣。自己真的要種善根、培養善緣。若是實在遇不到,也有方法,那就是學古人。往昔李炳南老師教我,他非常謙虛的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教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他勉勵我以印光法師為師。我那時候初學,還沒有出家。他告訴我:『古人不要學蘇東坡,今人不要學梁啟超。這兩個人都是大佛學家。他們在佛學上是大家,但是在學佛上沒有成就,不能學這兩個人。』所以他就叫我學印光大師。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範,最好的典型。這也就說明,當我們找不到真正善知識時,可以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用這樣的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在中國第一個以古人為師的是孟子。孟子學孔子,孔子那時已經不在世了,但孔夫子的書在世間,他就專門念孔子的書,由書中接受孔子的教訓,一心學孔子。他就是跟定這一位老師,專學一個人。他學得很成功,所以中國歷史上稱孔子為大聖、至聖,孟子是亞聖。以後採取這個方法得成就的,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最著名的是漢朝司馬遷,他寫中國第一部史書『史記』。司馬遷學左丘明,他只學一家,專門讀頌左傳,學左傳的文章、學左傳的修養,他學成功了,成為一代文豪。又如唐朝的韓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昌黎。韓昌黎的老師是誰呢?就是史記。他學司馬遷,專攻史記,學史記的文章、教訓,而成為唐宋八大家的首領。在佛門,明朝的藕益大師,這是淨宗祖師。他的老師是誰?是蓮池大師。當時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述在世間,他就完全依照蓮池大師的著作來學。等於跟一位老師學,聽一位老師教導;就像李老師當年教我一樣。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師,這是決定不會有差錯的。跟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學成功了,這也是有了『師承』。
我今天介紹給諸位同學,不要跟我學,我沒有能力做你們的老師。李炳南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我今天介紹你們一位最好的老師--『阿彌陀佛、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一同依照無量壽經來修學,學成功就是成佛了。諸位必須要知道,學習講究一門深入,一門通達,便能得定、開慧。古人在此階段修學一般是五年。這五年專精一門,五年之後,才開始廣學經論,那時眼睛放光,經義自然明瞭,假如不開智慧,還用意識虛妄分別,這樣學佛即使學三百年,不要說經看不懂,看古人的註解也會錯解其意。一定要自己真正有了悟處,再來看古人的註解,就曉得他的境界,和他對此經義理所了解的程度。
李炳南老師往年教給我的三條戒律。我以為是他獨創的。前年(一九八九)我在新加坡弘法,演培老法師邀我講演。我看到青年學生很多,就把我過去修學的經歷,介紹給青年學生,希望他們能跟演公老人修學;跟他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必有成就。我講完之後,演公老人拉著我的手到客廳裡面去喝茶,告訴我:他做小沙彌的時候,在觀宗寺,諦閑法師也是給他這三條。我才明白!原來這三條,是中國祖師,代代相傳收學生的三個條件,不是某一個人的啊,這才知道真正的『師承』。老師看重的學生,一定叫你遵守這三個條件,先把你的眼睛遮起來,耳朵堵起來,煩惱都進不去 --『煩惱無盡誓願斷』。真正斷了之後,煩惱輕、智慧長;然後放你出去參學!那是 --『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廣學、博聞是在第二個階段,絕對不是一開頭就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糟了,就害死人了。你們今天若不相信,下面的比喻也許能體會到。你聽一位法師教導,便修一個法門;兩位法師教你定是兩個門路;三位法師,則如置身三叉路口;四位法師,如在十字街頭,不曉得應該怎樣學好。疑問馬上就出來了。所以跟一個人學,是對的、有道理的。我們看古大德,在高僧傳、居士傳裡,常見學人跟一個老師,有跟二十年、三十年的,一直到開悟,才出去參學。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修學佛法能不能成就,若不懂這個秘訣,不遵循這個道理,想要成功實在太難太難了。你們找不到好老師,我給你們介紹『阿彌陀佛』做老師,『無量壽經』就是課本。死心塌地念這一部經,念上五年,再看別的經。這要有很大的耐心,這就是『定慧等學』。除此一經,別的經都不可以看,就看這一本。五年之後,再看別的經,體會就不一樣了。真的不一樣了。因為你有相當的定慧修養,所以樣樣都通達了。
佛法的教學與世間的教學,在觀念和方法上皆不相同。譬如世間人讀書,在大學裡選科系,要很慎重,要多方去選擇。佛法教學不是如此!他是希望你開啟圓滿智慧,將來這所大學所有的科系你統統都明瞭。他是這樣的教。從那裡學起呢?從一門深入學起,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都通』。因任選『一部經典』都可以,最重要的就是『一門深入』。這一經未通,決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經。什麼叫通呢?通是開悟。從這一部經上得定、開慧,這才叫通達。然後你看其他一切經典,一看就通達了。這有個比喻,世間人做學問,常說:做學問要像金字塔,先博,然後再精、再專精。是由博而精。諸位想想,金字塔無論怎樣高廣,它有極限的,到達頂點,就終止了。佛法則不然,佛法像種樹一樣,先有根、有本,然後慢慢再長成枝葉花果,無量無邊。他是從一點發生出來的、散發出來的,到最後是大圓滿。結果是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所以他的教學方法不一樣,未來的結果也不一樣。世間法的學問,往往到了極限就沒法突破,沒有辦法再擴展,也沒有法子再提升了;佛法則是沒有止境的。諸位仔細、冷靜的去想一想,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佛法教學的善巧,教學法的高明,絕對不是世間一般淺識之士所能夠明瞭的。開頭好像是沒有什麼,後來的成就真的不可思議。世間法開頭好像是廣學多聞,到後來往往一竅不通。它與佛法所採用的方法不一樣,結果自然不相同。
四弘誓願是佛指示給我們修學的程序、修學的過程。依照這個過程來修學,沒有不達到究竟圓滿的。末後一條『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煩惱斷盡、法門圓滿 -- 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就叫做『成佛道』。佛在華嚴經裡,尤其是華嚴末後的一段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們稱為『四十華嚴』(總共四十卷)。世尊以善財童子作為佛法修學的榜樣,他不但講理論方法,還做給我們看 -- 表現在日常實際生活之中。善財童子最初親近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就是教他遵守前面所說的三個條件,完成斷煩惱,也就是完成戒、定、慧三學的基礎。在文殊菩薩會裡持戒、修定、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文殊菩薩把他放出去參學,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代表社會各種不同的行業、各種不同的學術、各種不同的人物,男女老少、有學佛的、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行行色色,統統都可以接觸,統統都可以去學習,以成就他究竟圓滿的智慧。到末後(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遇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一見阿彌陀佛,他的無上佛道就圓滿成就了。這裡我們應該要注意的,即是如果想要成就無上佛道,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不見阿彌陀佛,只可以說是斷煩惱、學法門,無上佛道不易成就。何以見得?我們在華嚴經上見到,華嚴會是了不起的毗盧遮那佛的法會!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文殊、普賢都是圓教等覺菩薩。文殊、普賢在華嚴會尚且發願求生淨土。往年我講華嚴經,看到這事實,異常驚喜。華嚴世界的等覺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實在沒有必要啊!想來想去,只有為了一件事、一個理由;那就是到那裡去證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不是為了這一樁事,他實在沒有到那裡去的理由。然後仔細觀察,果然是為了這個,善財也是為了這個。這才恍然大悟,要想真正成就圓滿無上菩提(就是圓教的佛果),那就一定要到極樂世界。所以四十華嚴 -- 普賢行願品 -- 就是詳細講解四弘誓願這四句。明瞭四十華嚴,才曉得我們修學大乘,這個路應該怎麼走法。真正明瞭、真正覺悟、發菩提心之後,你真正的覺心發出來,才真正不迷、真正不顛倒,菩提道上自然是一帆風順啦!
第二句是『深信因果』。往昔我讀觀無量壽經,對這一句經文,一直是大惑不解。為什麼有此疑惑呢?假如這一句是在第一條,我不會疑惑,是講得通的。這第三福是菩薩修的,難道大菩薩還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我們都曉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怎麼會連菩薩都不曉得呢?還在勸菩薩要『深信因果』!怎麼想也想不通。後來念華嚴經,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來佛在華嚴經十地品裡講:『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我這才明白,華嚴會上登地的菩薩,一直到十地,到等覺,這十一位次(最高級的法身大士),他們修什麼?他們修念佛法門。原來此處『因果』是專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一因果,實在講,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也有許多菩薩聽佛講了,他不相信。所以佛在此地勸他深信因果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文殊、普賢、善財,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相信這一句話。我讀華嚴、講華嚴,才把這一句搞通了,可見得來實在是不容易。
第三句是『讀頌大乘』。這是菩薩善。菩薩學佛,不能一天不見佛,不能一天不讀經。須知經不是念給佛聽的,經是佛講的,佛怎會要你念給他聽呢?我們讀經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訓。念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在面前教導我們,他所講的道理,使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教訓,教導我們在這個世間,或是行菩薩道時,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方式。換句話說,經裡的一切教訓,我們都要確實做到,讀經就有真實利益了。佛弟子,最低限度是每天早晚二課。早晚課怎樣做才如法?諸位要曉得,早課是聽佛的教訓,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處世、待人、接物,不違背佛的教導,這是早課。晚課是反省、是檢點,展開經典認真作一次反省,佛的教誨,有沒有牢記?有沒有做到?如果沒有做到,要認真懺悔,改過自新,明天一定努力把它做到,這就是早晚課的功德利益,而不是早晨念一遍經給佛菩薩聽,晚上再念給他聽聽,自己起心動念則與經訓毫不相關。老實講自己面對泥塑木雕的佛像,他並沒有知覺,你早晨騙他一次,晚上再騙他一次,豈不是罪大惡極!你要是騙活人,還情有可原;泥塑木雕的佛像,你都忍心去欺騙他,一天還騙兩次,還說有功德!唉!造罪不曉得有多重啊!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現在早晚課都是流於形式,一點內容都沒有,這怎麼能得到功德利益呢?修淨土宗的人,在過去,早晚都念一卷阿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佛號念得愈多愈好。早晚課都一樣,這就是『專』。不可以念太多的經論,太多就雜了,就亂修了,就不是精進了。彌陀經文似淺而實深,最要信心清淨,則得實益。我講彌陀經疏鈔,現在是第三遍,還沒講完。講第一遍,沒有留錄音帶。第二遍留了一套錄音帶。九十分鐘的錄音帶,三百三十五卷。也就是三百三十五天才講圓滿,所以彌陀經很難懂,太深了。我現在介紹大家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好懂,沒有彌陀經那麼深,彌陀經不要看他文字很淺顯,意思卻無限深廣。無量壽經的文字並不很深,意思你也能看得懂,教訓都很明顯、很清楚,我們學了就有用處。假如你工作很忙,無法每一天念一部,像我們台灣的道場、美國的道場,我教他們早課,『念無量壽經第六品』(四十八願)。為什麼?這是淨宗的核心,淨宗的根源。修行必定要與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彌陀發什麼願,我也發什麼願;希望我的心同阿彌陀佛的心,我的願同阿彌陀佛的願。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這就是同志(志同道合),將來當然在一起。晚課念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這裡是佛陀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斷惡、如何修善、如何存養。所講的教訓都是對人、對事、對物的原則,一定要牢記遵守,此六品經就是戒律,受持即是持戒,持戒念佛就與阿彌陀佛的行、解一樣。如是心一樣、願一樣、解一樣、行一樣,那你就是阿彌陀佛了!這樣修淨土那有不成就的呢!若是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經,信、願、解、行都跟阿彌陀佛不一樣,都違背了,則念得再多也不相應。古人所謂天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呢?有口無心,心願跟阿彌陀佛全不相應。朝暮課誦本是古人訂的,對當時修學有用;現代社會人事有很大的變化,有些經咒儀軌已經不適用了。再者,過去的人對課誦都能了解,它真能提醒,真能助人反省。現在我們念朝暮課本,不解其義,即不能提醒,也達不到反省的目標,只是唱誦而已。像兩、三歲小孩唱歌,雖也字正腔圓,但不知其意,莫解所云。我們若將課誦本唱給佛菩薩聽,佛菩薩並沒聽進去,我們也白唱了,這是朝暮二課得不到效果的原因。
明白了念誦的目的和方法,依照修學綱領去做,才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佛門經論非常多,自己喜歡的,選一種就行了。選定之後一門深入 -- 至少要念五年。現代人缺乏耐心,我雖常講,因為耐心有限,大家就不願做了。不得已將五年時間打個八折,打個六折,六折就是三年。如果折扣再打一些,恐怕沒有多大效果了。我在李炳南老師門下十年,第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小乘經。第二部是『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一部大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依照順序一樣一樣的學,每一部都是很長的時間,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至於華嚴經,我聽李老師講畢第一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晉經六十卷,貞元四十卷,我都能體會了。法華、阿含、禪密集等,雖沒學過也能明瞭。古人所謂一經通,則一切經通,那裡會有障礙呢。這個好處利益,是得力於老師的指導。這種教學法,不是學一部經,只會一部經;而是學一部經,一切經都會了,那才算是真的會了。孔子教學,學生若不能舉一反三,孔子也不教啊。所以說學習要能一門深入。李炳南老師教導學生,他說:『聽經,不要聽語言,不要聽句子,要聽經中的道理、教理,『理』是貫通世出世間一切法。如果不會聽,就聽教義。『義』是什麼?義是一宗的理論。一個支派的理論,你能通達,那也行。最高明的是能夠入教理,其次是教義,這都能貫一切法,這才能真正受持。但是這都要靠智慧,智慧一定要從『戒、定、慧』三學做起。換句話說,老師教誡的方法,最好死心塌地的去遵行,把心定下來,不可見異思遷,要修忍辱波羅蜜,要有極大的耐心學習。若有人說:嘿!這法門不錯,那經典殊勝;都要忍著不為所動,暫時不聽、不看,都把它放在一邊,等自己智慧現前以後再來看。智慧不現前,我就不看。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這樣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大,這就是修學成功的祕訣。
以上說的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自己修學的。只有最後一句,佛教導我們要把佛法,廣泛的介紹給大眾。所以後面一句就是『勸進行者』-- 要勸別人學佛、要幫助別人精進,這就是菩薩。所以凡是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這樣的條件。從孝養父母到勸進行者都做到了,這才是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得善的標準是有一定的。諸位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你看看地藏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念地藏菩薩名號,供養地藏菩薩,將來就得到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不墮惡道的果報,你就明白了,原來這不是普通修行人。假如是世間法講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具足第一福就夠了。小乘教裡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標準是具足前二福。大乘佛法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須三福統統具足。所以我們讀經裡的善男子、善女人,想想我們有沒有分呢?我們到底做到了多少?合不合標準!尤其是大乘佛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