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處

留言處
Powered by ShoutJax
Playlist

This chanting of Pure Land Buddhism is free to listen and distribute. 
You are welcome to browse, listen, chant/recite and share the link of this page.
Playlist:
1.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2. 回向偈 (節錄自大悲古寺網頁視頻)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3. 南無阿彌陀佛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4. 阿彌陀佛 歸鄉 佛號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這句唐朝佛經名言後人名山高僧大德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詞句。
淨土宗[持名念佛法]是難遇,難信,若能遇,今生錯過,不知要待多少劫的時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此網所做功德普皆回向過去今生父母師長、歷代宗親、冤親、有緣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登極樂。
阿彌陀佛 Amitabha

Sunday, January 4, 2015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一一一集)2014/12/16 「《群書治要》論高薪養廉」

文字與視頻原出處:http://edu.hwadzan.com/djplay/1/14/2236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一一一集)  2014/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11
       學生:徐氏七修《宗譜》知恩報恩,開吉法師。慚愧弟子開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徐氏七修《宗譜》知恩報恩」。
       值此甲午冬至祭祖法會隆重舉辦之際,慚愧弟子眾等無限感恩,欣見《徐氏七修宗譜》付梓流通,此實為中華子孫彰顯孝道、報本反始之殊勝壯舉。猶記六年前弟子第一次恭讀《徐氏宗譜》之時,感到無限歡喜,將全書認真的拜讀,並做筆記,將心得擬寫成文。今日值此盛緣,略敘《徐氏宗譜》之內容與意義,以饗諸位大德仁者。
       甲、《徐氏宗譜》簡介
       家譜是家庭的歷史、世代的承傳,如同樹之有根,水之有源。五千年來,華夏民族之所以能夠長治久安、長盛不衰,其根源在於重視家庭教育。家譜正是中國文化家庭教育的集大成,它能夠維繫人心、輔翼世道,有著曠世久遠的歷史價值。宋朝大儒朱熹在《潛川徐氏宗譜•續修宗譜序》中說:「達其枝者,必培其本。」「世之敘譜者,率以源濬流長、本固末茂為言。」「(所謂源濬本固者)蓋其詩書禮樂之懿,忠孝仁義之澤,養之充、積之厚,如水溢江河、木產鄧林,發越盛大,沛然喬然,莫之能禦。……使水木本源之思,孝敬親睦之心,油然而生。」是故家有家道、家學、家風和家業,這是家族興旺的根本。家道就是要遵循五倫的關係,家風是五常八德,家學是孔孟之道,家業(事業)就要通過教育後代來傳承。
       為什麼要修家譜?昔日陶淵明曾經說:「同流分派人,易世疏慨然。」想想水流大海,怎無萬派之源頭?家譜的修訂,是為了使後人了解世系世代的傳承,明白長幼有別的道理,所謂「知世系之不紊,長幼之有別」,所以是家族的大事。家譜、地方志和國史,其編修有著共同的意義,「其事則繼往開來,其文則據今傳後」。但是修家譜和寫國史還是不盡相同的。一部二十四史,上下五千年,為的是給後人留下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闡明國家的治亂興衰與是非成敗,所以在史書當中,善和惡都有。但是家譜則不然,家譜所記錄的是家庭的歷史,祖先的源頭、子孫的流派,使子孫了解自己來所從來,生起孝悌感恩之心,切關人倫教化。所以家譜的內容只記善而不記惡,這深深符合孔子「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孝悌之道。
       乙、世代的承傳
       家譜的歷史十分的悠久,早在周朝時期就任用中士作「世譜」。漢朝以前,家家都立宗,宗有大宗小宗,協理一家事務,對於長幼正庶,次序分明。所以宗法之制盛行,家譜即蘊涵其中。漢朝仍遵循這個傳統。魏晉以來,宗法制度漸漸衰微,而家譜盛行,六朝的官宦人家必有家譜。大唐盛世尤其重視此事,顏真卿就曾經寫過家譜。到了宋朝,出現了著名的歐陽氏、范氏、蘇氏家譜,條例更加的詳盡,私家修譜蔚然成風。
       自古以來,中國的祠堂、孔廟和城隍廟是中華文化的三個根,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祠堂承擔著家庭教育的神聖職責,演繹著孝道的世代傳承。流連往事,當宗法不盛行之時,親親之道盡,保有家族一線命脈的,唯有宗譜這部書了,故家譜既是宗法的延續,也是祠堂的根基。
       家譜中記載著家庭的歷史、家族的源流。如潛川《徐氏宗譜》中記載了東海徐氏家族的歷史,通過源流圖示溯源而上,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伏羲、黃帝顓頊、皋陶、伯益、若木、徐偃王誕。脈絡分明,還讚頌記載了徐氏祖先的德業與功績。如上古時期皋陶,「明於五刑,弼五教,為大理,世無冤獄,為樂師,世有完音」。西漢大司空椽(音傳)豐公,「湖海其量,蘭玉其姿,為天下之文宗」。魏徐宣公,「歷仕三朝,有託孤寄命之節」。梁朝吏部尚書徐勉公,「此人中騏驥也,必能致千里仕」。唐朝徐有功公,「武后時司刑卿,累斷大獄,持法仁恕,全活甚眾,天下無冤人。起居舍人盧若虛曰:當雷霆之威,能全仁恕,千載未見其儔。讚頌曰:才優德純,山峙玉溫,厚重可以鎮俗,仁恕足以澤民」。家譜中記載著許多忠孝節義的故事,凡是能夠光耀門楣,值得嘉獎的,都記入家譜。貞節守寡的婦女,記錄她守節的年頭;忠義之人,記錄他的事跡。
       家譜還記載著「派行」,通過名字就能夠分辨出彼此的輩分,如「其」字輩、「業」字輩等等。派行不但是為了長幼有序、闡明倫理,其內容寓意深刻,蘊涵著祖先對後世子孫的殷殷期望。如潛川徐氏的派行是「念元會運,世守其業,忠孝永傳,道德為則。」
       丙、家規與家訓
       《禮記.大傳》說:「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國運的興盛與衰亡取決於民風,而民風的盛衰取決於家庭教育。古聖先賢篤親睦行教化,沒有不從家庭教育做起的。家譜中記載著家族的家規與家訓,蘊涵著祖先寶貴的智慧經驗,是我們行為處事的標準與規範,對我們人生有很大的借鑑和啟迪。
       在潛川《徐氏宗譜》中,有「家規垂訓二十二條」、「增補家規四則」、「明太祖高皇帝訓」等等,內容非常豐富。我們摘錄部分的教誨,奉獻給大家,敬錄如下:
       「君臣之義,通於天地,故要盡忠職守。父子有親是天倫,故要恪盡子職。」「夫婦是人道之始、萬化之基本,當以正道自持,和而且敬。」「發祥之家,未有不起於雍睦者也。」「教育孩童務必從容和順,不可教以戲謔詼笑。四五歲教之謙恭遜讓,以收其放逸之心;溫和安靜,以消其剛猛之氣;有不識長幼尊卑者,訶禁之。」「人生五倫,賴師友而明,可不重歟?師之即當敬之尊之,終身不可怠慢。」「男女有別,關係到禮義風化、嗣族姓氏。婚姻者,上以承宗祀,下以繼後世,禮莫大焉。求婚覓婿以德為上,次則素有教訓,忠厚禮義之家可也。」「治生為衣食之源,而勤儉又為治生之本也。」「族中有六十以上,孤而且貧者,本房房長出助給足錢壹千文。」「《明太祖高皇帝訓》: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大清律》:凡子孫故違祖父母父母教令者,杖一百。房舍服器之類各有等第,若違式僭用者,笞五十,罪坐家長。」此外還有勵品格、重教育、興實業、尊法治等等。
       《禮記》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聖人以禮樂施行教化,樂生報本反始之道,蔚為風俗,歷經數千年而不可泯滅。家是我們一生的精神的依靠、生活的保障,也是一個人奮鬥進取的後盾。人一生的努力,是為了家,是為了光宗耀祖、光大門楣。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更是通過家道、家學、家風、家業的傳承,使我們愛家、愛鄉土、愛國,形成了深厚的道德約束的力量。
       丁、亂世中艱難的續修
       家譜的編修,和普通的書籍是不同的。後者完成之後,內容通常不會改變,而家譜則是代代相傳,人口不斷的遞增,所以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續修、增修,以保持傳承脈絡的完整。想想在戰亂當中,山川猶是,人物幾更,先世遺留的手澤,老人們口口相傳的家族歷史,都散為清風、化作冷灰,杳然不知去向,這樣的續修,在亂世之中確實是艱難無比。
       孟子曰:「周於德者,邪世不能亂。」古人縱使是遭逢衰亂流離的時代,仍不改為善向善之心。就如同廬江徐氏的祖先貴三公,在明朝洪武初年從鳳陽遷居到廬江的時候,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並沒有攜帶家譜。等到承平之時,徐氏子孫開始續修家譜,而年代已經久遠,家族之人又散居在各地,近的有幾十里,遠的有幾百里。在那個時代,續修家譜要想更加完整,就要挨家挨戶的去查訪,日夜奔走;修訂完成之後,還要詳細的校對,防止遺漏,其中的辛勤勞苦,可想而知。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後世子孫能不忘根本,辨別親疏長幼,生起孝敬友愛的心。
       明禮部高廷梯在序文中說:「源遠流長,垂條布葉,祖宗培育之厚,固匪朝伊夕也。」修家譜如此勞苦,而祖先甘於勞苦而不辭的原因,就是對於家族、子孫的厚愛之情。一樹千枝,總是一樹,一源千派,總是一源,祖宗的心,就是希望千千萬萬的子孫都各得其所。如果後人能夠深深體會祖宗的心,就應當恪守家政,勤修家譜,把這些深厚的文化道統真正的傳承下來。願我們傳承命脈、克紹先業,則家道昌盛當是指日而待的。
       戊、《徐氏七修宗譜》中的新篇章
       在二0一四年的《徐氏七修宗譜》之中,收錄了師父上人的弘法簡介:
       釋淨空,一九二七年生於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幼居福建建甌。少年時逢第二次世界大戰,顛沛流離之間,求學於貴州國立第三中學,及南京市立第一中學。生平愛好博覽群書,於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各宗教教義亦時有留心。一九四九年旅居台灣,一九五二年起,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內蒙藏傳佛教領袖章嘉呼圖克圖,及儒佛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學習哲學、佛法與傳統文化十三年。一九五九年於台北臨濟寺剃度,法名覺淨,字淨空。出家即開始講經教學,未曾間斷,至二0一三年,已歷五十五年。首倡「佛教」正名為「佛陀教育」。深入經藏,身體力行,以深入淺出的言語弘揚佛陀及聖賢教誨,先後講述《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圓覺經》、《地藏經》、《梵網經》、「淨土五經」等,及天台、賢首、唯識、禪宗等各宗典籍;特於《無量壽經》著力最深,並於晚年專弘。不遺餘力提攜後進,續佛慧命。大量印贈經論、善書及光盤,免費流通全球,包括《乾隆大藏經》、《四庫全書》一二二部、《四庫薈要》二百七十餘部等巨部。率先運用網路教學,並以衛星電視弘法,令法音遍及全世界。
       曾受聘為台北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內學院院長等職;現任澳洲淨宗學院院長,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董事主席。創辦台北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佛陀教育基金會、美國達拉斯佛教會、澳洲淨宗學院等機構,曾指導新加坡淨宗學會創辦「弘法人才培訓班」。先後榮獲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及南昆士蘭大學榮譽博士、格里菲斯大學及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印尼夏利.悉達亞都拉回教大學榮譽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以及英國女王頒贈AM勳銜。先後榮獲美國德州榮譽公民、達拉斯榮譽市民、澳洲圖文巴榮譽市民。
       於教學之餘,致力於社會慈善救濟、復興傳統文化、重振宗教教育、促進宗教團結、推動世界和平等工作,足跡遍及全球五大洲,貢獻良多。一九七七年倡建「中華民族百姓宗祠」,二00一年興建「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以彰誠信忠敬,繼孝思,篤人倫,淳風俗,隆國運,開太平。提倡以《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紮根,復興傳統文化。倡議以文言文為世界共同語言,發揚人類優秀傳統文化,團結全世界。多次出席國際和平會議,倡議推行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以挽救世道人心,經由團結宗教而團結族群、政黨、國家。並將理論付諸實踐,二00五年,於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創立「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落實《弟子規》教育,感化四萬八千居民,民風轉善,社會和諧,成為全國普遍弘揚傳統文化之嚆矢。二00六年,將湯池成果展示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感動全世界一百九十二個國家地區大使。
       一九九八年起,團結新加坡九大宗教,並於馬來西亞、印尼、澳洲推動宗教團結,成果卓著。二00一年移民澳洲,成立澳洲淨宗學院於昆士蘭州圖文巴市,培育佛教弘護人才,敦睦鄰里,團結宗教與族群。於是感動市民自動發心,願將圖文巴構建成「多元文化宗教和諧示範市」。二0一三年五月,圖文巴市長率團於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匯報推展和諧之成果,獲得一致好評。
       二0一二年,在馬來西亞首相全力支持下,倡建的馬來西亞漢學院破土動工,將培育傳統文化師資人才,弘揚全球,造福人類。二0一三年,在斯里蘭卡總統全力支持下,倡建的國際佛教大學、國際宗教大學、國際多元宗教活動中心於斯里蘭卡奠基起建,將培育佛教各宗弘法人才、世界各宗教弘法人才。宗教回歸教育,宗教互相學習,團結各大宗教,以期化解一切衝突,促進世界永久安定和平。
       法師以其廣闊心量、遠大眼光、透徹智慧與堅定行持,由弘揚佛法而廣弘各宗教教義;由團結宗教而團結全世界人類,真所謂「愛心遍世界,善意滿人間」。清淨、平等、慈悲為懷,會見各國領袖與會見一般信眾無別,同樣真心誠意為對方提出諍言。看破、放下、隨緣度日,雖然名滿世界,生活依舊簡樸如常。念念不忘承先啟後,念念不忘普利眾生,誠為炎黃子孫典範,大乘菩薩行者。
       以上是記載於《徐氏七修宗譜》之中,關於師父上人的弘法簡介。師父上人以其一生的身行言教,為我們表演出,如何才是真正的「榮宗耀祖、光耀門楣」。更於八旬高齡,放下萬緣,專弘《無量壽經》。所謂「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啟發世人,只有盡此一生,依這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聖號,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才能真正報答父母、師長、祖宗對我們的無盡深恩,圓滿《觀經》三福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也是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對我們最真實的教導。
       值此冬至祭祖報恩的時節,恰逢安徽廬江貴三公遷墳,以及《徐氏七修宗譜》付梓流通,慚愧弟子謹以此淺顯的心得報告,敬呈於師父上人、諸位大德仁者座前。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
       老法師:開吉這篇文章,是不是也附在這次祭祖法會出版一個小冊子?有十幾篇文章。十一篇。這個來不及了?好,這次有這麼多同學寫的這些報告,對於這次祭祖會產生很大的效果,這都是好事情。中國傳統文化具體怎麼落實?實在講,第一樁大事就是祭祖,清明、中元、冬至,一般都是在清明跟冬至,中元只有佛門比較重視。現在應該多有幾次,一年有三次很好,讓大家慢慢把這樁大事情再恢復起來。從這個地方奠定孝道、師道,傳統文化才能夠復興。沒有孝親尊師,這文化就很不容易生存下去,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應該要努力的。好,我們看看底下一篇。
       學生:存好心做好人。王海波神父。尊敬的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大德、同修,今天向大家恭敬匯報的主題是「存好心做好人」。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人格」,解釋空洞抽象,到現在我全忘了。學習傳統文化,我們中國文化給人格的定義,既簡單又易懂,人格就是做人的資格。具備不具備做人的資格,用什麼來衡量?五常就是做人的資格,仁義禮智信。做人,做好人,要有一顆愛人的心,仁者愛人,愛人就不會自私自利。蔡老師的《細講弟子規》,多次提到存心,存什麼心。《弟子規》的心就是仁心,「首孝悌,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處處想到父母師長、周遭環境及朋友,親仁是要提升自己的智慧、德行,學文則是增長見識,學會生活的各種技能。親仁是成就自己的根本智,學文是成就自己的後得智,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社會大眾。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恢復我們的仁心,自私自利之心就不仁了。為什麼要恢復仁心?因為仁心是善,自私自利是惡。有仁德之心才具備做人的資格,自私自利就不是人了。有自私自利,五常的其他四個:義、禮、智、信就做不到,起心動念先想自己,沒有別人。
       最近聽師父在新加坡講的《太上感應篇》,非常受益!善惡標準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為自己是惡,為大眾是善;為自己就是自私自利,為大眾就是大公無私。斷惡修善從哪裡開始?就從斷自私自利之心開始。師父常常提醒我們三個根非常重要,我聽了《太上感應篇》才覺得重要。自私自利這個根如果不能斷除,就是惡。帶著自私自利的惡心孝親尊師,孝親尊師也是惡;帶著私心行善,善也變成惡。根壞了,結出的果實能是好的嗎?特別是學聖賢教育、宗教教育,更不能有私心,有自私自利,無論怎麼包裝,聖教都不是聖教了。有私就是有我,執著這個身是我,為它造業,這是我執,我執是迷,不了解諸法實相。
       什麼是我?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耶穌說:「願眾人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一樣。」師父說:「這個身體是我的工具,為我服務的工具,為我的團體、為我的國家、為我的世界、為我的一切眾生服務的工具;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就是智慧。」儒家講格物致知、克己復禮,佛家講無我,耶穌說:「誰若願意跟隨我,就該捨棄自己,背著十字架,然後來跟隨我。」儒家成聖成賢的條件是從格物、克己開始,佛菩薩教導我們成佛作祖從破我執開始,耶穌教導弟子要想跟隨他,從捨己開始,真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師父常常講說,心量要大,量大福大,學佛第一個要拓開心量。自己聽了好多遍,就是不能拓開心量,還是斤斤計較、貢高我慢,心裡有障礙、嫉妒別人的惡念。想發大心,發菩提心,也願意發。如果心量不大,不能弘揚聖教,不能出離六道輪迴,就是發不出來。在小道場近一年的修學,聽經,特別是《太上感應篇》,找到了病根。是什麼障礙自己的心量?就是自私自利,這是最大的情執,執著有個我,心甘情願無量劫做它的奴隸,起心動念為這個假我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個虧吃得太大了!到最後什麼也沒有得到,一場空,夢一場。師父講經說,要紮穩人天的腳跟,我最近就發現自己走路不穩,飄飄悠悠的,真像沒有腳跟一樣。我也納悶,這是怎麼啦?聽了師父的這句話,我知道了,我已失去人天的腳跟。自我反省,一點不假,因為自私自利,所以沒有仁心。左丘明告訴我們,「人棄常則妖興」,五常之首沒了,我就成了人中的妖魔、畜生。我非常自私自利,僅舉幾例分享。
       一、我剛到小道場時,協會慧蓉師兄給同學拿了些吃的,給道場一些新年掛曆。我交給了義工老師,我說是師父給的。心裡怎麼想的?你看,師父多重視我,言外之意,老師們也要重視我才對。想藉師父之名抬高自己,我是賊,沽名釣譽,對不起師父,求師父寬恕!「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弟子規》
       二、我在澳洲淨宗學院短期修學時,正好趕上師父也在,有時會叫我跟師父一桌吃飯。這本是恩典,但我的傲慢心又起來了,叫大家看我多麼與眾不同,能跟師父在一起吃飯。等到輪到別人跟師父在一起吃飯,沒有我時,嫉妒心就來了。大家聽聽,我是人嗎?給我機會吧,不知道感恩,不能謙卑,反而驕傲;給別人機會,自己就嫉妒,這種人怎麼教育?「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弟子規》
       三、當我看到大家供養師父衣物時,自己心想,要是給我多好!「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弟子規》
       四、當我看到公共生活物品時,第一個想法就是哪一個是我所需要的?「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弟子規》
       五、當我與長輩在一起吃飯時,常常要看看給長輩的飯菜與自己的是不是一樣的。無大無小,竟然想跟長輩一樣待遇。「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弟子規》
       六、有好事、利益的事、露臉的事,第一個想法就是老師、長上有沒有叫到我,我總要比別人特殊才好。這是競爭的心,自以為是,自我中心,沒有謙讓、禮讓的精神。「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弟子規》
       七、盡本分,總希望師長看到我在做,貪圖虛榮。我不是為敦倫盡分而做,是為貪圖虛榮而做。「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弟子規》
       八、向教友講道時,總希望被教友誇讚,表面好像不喜歡誇讚,心裡卻希求教友的讚美。因此常常在講道前緊張、心跳加快,在教堂嘴裡念經,心裡想要怎麼講才能講好。講好道理是應該的,但我的心是自私自利,圖虛榮,貪讚美。心惡,即便講經,也變成自己的惡了。講完道理,妄念馬上生起,想教友怎樣看待,會不會誇讚我?患得患失、提心吊膽,又期待又害怕,期待大家的讚美、恭敬,害怕什麼?害怕被批評,害怕說講得不好。我感到,如果大家不說我講經講得好,就會有失落感。講經的價值和意義偏離了,不在道上,在乎教友的讚美。「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弟子規》
       九、即便我寫學習心得報告,也希望師父多讚美我幾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弟子規》
       有惡,極力隱藏,有一點善,都希望被人讚美。德不配位,必有災禍,自己這一念念相續不斷自私自利之心,已經種下了無量災禍的因。善積不住,惡極力保存,還念念希求好的果報,躲災難都來不及,還貪求福報,無有是處。真是「以惡為能,知過不改,知善不為。」--《太上感應篇》。
       師父講經時提到師父自己的一個經歷,有一次似夢非夢,場景就好像雲南大理的蒼山,層層疊疊,一望無際,是平原。之後看到無邊無數的人群,聽師父講經,這些人轉眼都變成了野獸。我現在一想,那其中不是有我嗎?「人棄常則妖興」。師父講經也幾次提到美國,說美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也講過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首先問孟子,來到我國對我國有何利益?「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師父這些年一直在推動宗教團結,倡導宗教回歸教育,宗教要互助互愛,變成一家人,為世界和平、人類持久的幸福做出貢獻。如何能早日實現?為什麼會有宗教矛盾、宗教衝突、宗教戰爭、宗教不斷的分裂?離主的教誨日趨漸遠,離經叛道,致使大眾失去了對宗教的信心和敬仰。我找到了自己的病因,也看到了宗教團結之路上的障礙,障礙不在別人,在自己。是自私自利之心障礙了神愛世人的計畫,一切以我為中心,不是以神為中心,打著愛的旗號,滿足自己的私欲,沽名釣譽。用私欲心講《聖經》,聖經也不聖了,變成了凡經,凡經能攝受人嗎?做再多再大的善事,被自私自利一包裝,全是惡了。因為心惡了,根壞了。苦了一世,累了一世,忙了一世,可惜空過了一世,這是最大的冤枉。本來可以修善積德,因為自私自利,不但沒有積善積德,還造了更多的罪業。有自私自利,貪瞋痴慢疑、財色名食睡怎能斷除?那是妄想。
       師父說從根本修,從心地上下功夫,心就是根本。如果看到別人獲得榮耀、得到利益,自己就生歡喜心;看到別人遭遇困難,自己就生憐憫心。這種心態就證明自己的修行功夫真正得力了,念頭真正轉過來了。轉念頭,不是在口頭上轉,而是在心地上轉、在境界中轉。我應該轉心、轉念頭,把自私自利的心念轉過來,捨自私自利之心,取大公無私之心。起一個惡念,就是給自己添一個麻煩,多一個障礙,自己障礙自己,多冤枉!先修正一切自私自利的念頭,勉強轉過來,直到自然而然。
       習主席在剛剛結束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提出「依法治國」,全民守法。從我做起,我要積極響應,我要依法治心,心治好了,國就好了,愛國愛教。我的法就是《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要想更踏實的落實《弟子規》,就一定要重視學習《太上感應篇》,這本書可太好啦!我開始萌發轉自私自利之心念,就是師父老人家在新加坡講的《太上感應篇》,對我太有攝受力了!人不能改變,是沒有意識到善惡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太上感應篇》就能做到讓自己有這種正確的憂患意識,然後會更愛、更珍惜《弟子規》。因為《太上感應篇》把《弟子規》的理說明白了,講透徹了,理得心安。《太上感應篇》是解門,《弟子規》是行門,解行相應。我計畫把師父講的《太上感應篇講記》看十遍,紮善惡、因果的根,然後再學《十善業道經》。
       劉老菩薩的分享報告讓我體會到,在菩提道上,師父上人在前面帶路,劉老師殿後,在後面連拉帶拽,怕我們掉隊。我要代苦難眾生感恩劉老師,感恩您!劉老師。劉老師時常勸勉、鼓勵、鞭策我們,她棒喝我們正是愛我們,給我們信心,因為劉老師大公無私,無我。在這個時代還能找到這樣慈悲的老師嗎?自己犯錯,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批評我們了。劉老師說過一句話:「夾起尾巴做人吧!」我第一個反應是想到別人夾起尾巴,轉念一想,就是說自己,不是別人。夾起尾巴,這個尾巴就是自私自利,把自私自利控制住,然後轉化成大公無私。恢復仁心,恢復五常,恢復倫理道德,恢復做人的資格。只有存好心才能做好人,好人才有好報,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
       以上是慚愧弟子王海波神父的心得報告,懇請師父慈悲教誨,請各位法師、大德同修批評指正。
       老法師:王神父這一篇報告,是從真心裡面露出來的,是真實的懺悔,我看他很有進步。這也是提醒我們,我們自己每天都要反省;如果不反省,自己做錯了的事情不知道,明天還會繼續做。毛病、習氣為什麼改不過來,原因在此地。他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首先要知過,接著要改過,重新做人,一定可以斷惡遷善,道業一定會有成就。我們感謝他提醒我們。好,我們看下頭一篇。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大家好!慚愧學生恭敬匯報的主題是:「《群書治要》論高薪養廉」。
       二0一四年九月,習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二五六五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而《群書治要》這部被魏徵稱為「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國要典,是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的精粹,其中對我們當前熱議的「高薪養廉」等問題就有比較深入的論述。學習這些思想,可以深化對「高薪養廉」問題的認識,對我國當前的反腐敗工作提供借鑑,並從中體會到《群書治要》一書「古鏡今鑑」的價值。
       一、高薪養廉的必要性
       古人認為,從國家招攬人才的角度而言,對於真正的人才,除了提供他們施展才華的舞台、發揮他們的才能以外,使他們富裕起來、受到尊敬,並給其良好的榮譽也是十分必要的。《群書治要.墨子》中記載:治國之人,都希望使國家富裕、人口眾多、民心安定,但是卻難以達成。這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治國之人不能以「尚賢使能」的原則來辦理政治,他們沒有認識到,國家的賢良之士愈多,社會風氣就愈淳厚。所以領導者的任務,就是要得到眾多的賢才。但是如何才能得到眾多的賢才?道理很簡單,就像如果想讓國家善於駕車、善於射箭的人愈來愈多,就要讓這些人富裕起來、受到尊敬,並得到良好的聲譽。因此,若想國泰民安,就要使賢德之人富裕起來,受人尊敬愛戴,讓他們處於高貴的地位,受到讚譽,這樣國家的賢德之士才會愈聚愈多。所以,古代聖王治國理政奉行這樣一句話:不讓不義的人富裕,不讓不義的人尊貴,不親愛不義之人,不接近不義之人。
       《群書治要.韓詩外傳》中記載:宋燕在齊國做宰相,結果被驅逐。回來之後,便招了門尉陳饒等二十六個人說:「諸位大夫,有誰願意和我一起去投奔其他諸侯國?」結果陳饒等人都趴在地上,無人應答。宋燕嘆氣道:「太可悲了!為什麼士大夫容易獲得,但卻難以使用?」陳饒回答說:「並不是士大夫容易獲得而難以使用,是您不能夠正確的安撫他們。」宋燕問:「此話怎講?」陳饒說:「您給士人的薪俸,只有三斗的黍稷,結果他們養家糊口都不夠,但是您家的野鴨、大雁卻有吃不完的糧食,這是您的第一個過失;您家果園種滿了梨子、栗子,後宮婦女用這些果子互相投擲,但是士人卻從未嘗到過一顆,這是您的第二大過失;您家的綾羅綢緞,華麗的裝飾在廳堂之上,隨風而破敗,但是士人卻不能用它做衣服的滾邊,這是您的第三個過失。錢財是君主您所輕視的,而生命是士人所重視的,您連自己所輕視的東西都不能付出,卻希望士人能夠付出他們所重視的東西。這就好比您製造的是軟質而不鋒利的鉛刀,卻希望它能像名劍干將那樣鋒利,豈不很難辦到嗎?」宋燕一聽,便知道自己錯了,他不能待人以仁,士人又何能與他共進退、同甘苦?所以尊敬賢才,給予其足夠的俸祿,使其過上體面的生活是基本要求。
       關於「高薪養廉」的必要性,《群書治要.傅子》中也說,「凡欲為治者,無不欲其吏之清也。不知所以致清而求其清,此猶滑其源,而望其流之潔也。」想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誰不希望官吏都很清廉?但是不知道怎樣使官吏清廉,而一味的要求官吏清廉,這就像是攪渾了水源,卻希望水流很清潔一樣。至於如何使官員保持廉潔,《傅子》上做了一個比喻:即使像伯夷、叔齊這樣廉潔的人,讓他們任官做事,但是給他們的俸祿卻很微薄,他們既不能養活自己,也難以奉養家人,結果必定會導致他們營取私利。從孝道而言,他們的做法無可厚非,因為骨肉之道不能虧失;但從國家法制的角度出發,營取私利又觸犯了刑法。這樣他們便會處於兩難的境地,久而久之就會對君主滋生怨恨,怨恨心一產生,仁義的道理也就衰落了。
       《群書治要.崔寔政論》上對這種情況做了更形象的比喻:對於俸祿不足的官員而言,希求他們奉公執法,就像是「渴馬守水」、「餓犬護肉」一樣困難。即讓飢渴的馬守護水源,讓飢餓的狗看護肥肉,若想讓牠們不越雷池,那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世間存在著有傲骨、夠清廉的人,但百中難覓其一。僅憑道德修養的約束,不能夠使所有官員都潔身自好,聖王必須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國家必須給官員豐厚的俸祿,以防止其不必要的貪心。貪心止住了,為官者便不會與百姓爭利。歷史上的晏子就是明顯的例子,晏子做宰相的時候,他的俸祿足夠養活五百家的人口;也就是說,他的俸祿對於自己及家人維持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綽綽有餘,因此他不必去貪污受賄、以權謀私。故而,首先要解決官員經濟上的後顧之憂,才能使他心無旁騖,安心於本職工作,為國為民竭忠盡智。
       《群書治要.袁子正書》也提出,假如官吏的俸祿很厚重,他們靠俸祿便可以奉養自己,就沒有必要去與民爭利。「無求於民,奸宄息矣」,如果對人民無所求,作奸犯科的行為就不太可能產生。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因貪污受賄失去官位,就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得不償失,官員也就不會輕易權錢交易了。
       二、「高薪養廉」的前提條件
       通過「高薪」達到「養廉」之目的,確實是很必要的。但是即使實行了高薪的制度,也不必然一定就能夠實現廉潔的最終效果,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首先,「有德此有人」,用人之君必須修明道義,尊賢使能。在古人看來,真正的賢德之人(如顏淵、諸葛亮、文天祥等)並不會徒慕高名厚祿而來。要招致這樣的賢者,用人之君必須首先有道德,修明禮義。《大學》上說「有德此有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群書治要.三略》中也有這樣的闡述,「有清白之志者,不可以爵祿得;有守節之志者,不可以威刑脅」。意思是如果這個人志向高潔,就不能夠用高官厚祿來得到他;如果這個人堅守節操,便不能夠靠威刑來脅迫他。「故明君求臣,必視其所以為人者而致焉」。因此,明智的君主求取臣子,一定要看這個人的志向,然後才用適當的方式招致他。「致清白之士,修其禮」,對於那些志向清高、道德純潔的士人,領導者就必須修明禮義,對士人表現出禮敬之心。「致守節之士,修其道」,若要招致堅守節操的人,領導者也要修明道義。「而後士可致,而名可保」,這樣,賢士才能夠被招致,自己的名聲才可以保全。這也是《群書治要.周易》上所說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其次,確立「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的選人標準,確保所用之官為賢能之人。《群書治要.傅子》說:「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二教既立,則良士不敢以賤德受貴爵,勞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祿,況無德無功,而敢虛干爵祿之制乎!」在古人看來,「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富貴的地位,這是人之常情。如何順著人情引導人們正當的追求富貴的地位?在《傅子》中論述說:封爵授祿,是國家權力的根本,也是實現富貴的正路,不能不予以重視。既然如此,就應做到「無德的不授爵位,無功的不給俸祿」。這兩條規矩確定了,賢良之士不敢以微德接受高貴的爵位,敬業的臣子不敢以微小功績接受重祿,何況無德無功的人,怎敢以虛假追求爵位和俸祿?建立爵祿的原則既已確定,就一定要公開選用合適之人並予以重用。品德高尚、功勞大的人授予重爵高位,享受厚祿高官;德行淺薄、功勞少的人授予低爵小位,享有薄祿低官。
       為了確保將賢德之人選拔出來,從漢代開始就實行了「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地方官負責把具有孝廉品質之人舉薦出來,做為官吏的候補,由國家培養。因為一個人孝敬父母,就會忠於國家;一個人廉潔,就沒有貪心,不敢妄取錢財。而為了進一步引導地方官舉薦公正,把真正具有孝廉品質的人舉薦出來,而不是任人唯親,徇私舞弊,還有一個制度加以保證,即《群書治要.傅子》上所說的,「進賢者為上賞,蔽賢者為上戮」。如果一個官員舉薦的人才為國家建功立業,國家一定對舉薦者給予最高的賞賜;相反,如果這個官員手下有人才他卻不舉薦,反而因嫉賢妒能把人才埋沒了,一經發現,這位官員也會受到國家最高的懲罰。當然,如果這個官員所舉薦的人做了禍國殃民的事,舉薦者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樣,就保證了德才兼備的人出任領導位置。
       再次,「除無事之位」,「並從容之官」,精簡機構,減少官員的數量。如果機構重疊、官員位置很多,導致很多官員人浮於事,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增加官員的俸祿,就必然會加重人民百姓的負擔,人民對「高薪」的舉措就會產生不滿。所以「高薪養廉」的另一個前提就是必須「少其吏」,也就是使官員的人數減少。
       《群書治要.劉廙政論》中闡述到:「知重其祿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則竭而不足。」知道增加官員的俸祿,但是不知道精簡官員的數量,就會使國家負擔過重,財力就會空虛不足、入不敷出。所以必須精簡人員,「使人當於事」。《群書治要.袁子正書》也記載,明智的君主設立官位,都是使人和事相稱,不會讓人浮於事。人和事相稱,官吏數目減少,人民的數量就會增多,從事農業的人多了,物質基礎就豐厚;另一方面官吏的數目減少,即使提高官員的薪俸標準,但整體所需的薪俸數目相對而言卻是減少的,這樣就不至於給人民造成過重的負擔。《群書治要.魏志》也說:「除無事之位,損不急之祿,止浮食之費,並從容之官,使官必有職,職任其事,事必受祿,祿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當今之所宜也。」撤除無事可幹的職位,減省不急需的俸祿,停發不做事、白領俸祿之人的費用,撤併無事可做的官員。讓每一位官員一定有職責,有職責均需承擔事務,承擔事務一定要接受俸祿,用俸祿代替耕作,這是古代的常規,也是當今社會應該採取的原則。
       反之,如果不能精簡機構、減少官員的數量,由於職位很多,官員數目龐大,人浮於事,結果官員的俸祿都很微薄,不足以維持自己及家人體面的生活。他們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就可能出現貪污受賄、與民爭利的現象。所以,只有精簡官員,使人當於事,俸祿充足,官員不必與民爭利,官員腐敗還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他們就會珍惜職位並廉潔奉公,從而走向一個良性循環。
       最後,提高官員的責任感和道德感,以盡其力。《群書治要.劉廙政論》指出:「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盡其力者,則事繁而職闕。」知道增加官員的俸祿,也知道精減職位、減少官吏,但是如果不懂得如何使官員竭盡全力的盡好本分,事情就會繁多而顯得職位短缺。所以在精簡機構、減少官員數目的基礎上,還要提高官員的責任感,讓他們能夠竭忠盡力、負責、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這樣才不致於顯得人手短缺,「高薪養廉」才能行得通。
       在古人看來,高薪對於養廉是必要的,但是也同時看到「欲是深淵」,如果缺少道德教育,高薪不僅不會達到養廉的效果,還可能走向驕奢淫逸的反面。例如,《群書治要.文子》說:「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鑒,而能為非者寡矣。」所以,在高薪的基礎上,還必須加強對官員進行道德教育。因為雖然官員的數量減少了,但是如果官員的貪心很重,欲望沒有止境,不知道節省財力物力,那麼百姓竭盡全力也無法供養做官之人,結果仍會為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也會為自身招致災禍。
       所以,要實現「高薪養廉」,既要做到精簡職位,還要對官員進行官德教育,使官員明白長久保持富貴的道理:「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群書治要.周易》)。「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群書治要.孝經》)。「位也者,立德之機也;勢也者,行義之杼也。」(《群書治要.中論》。這樣,才能使官員做到凡事節約而不奢侈浪費,並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把職位、權勢做為建立仁德、施行道義的工具,而不是驕奢淫逸的資本,從而避免身敗名裂乃至「富(貴)不過三代」的悲劇。
       三、結語
       《群書治要》對「高薪養廉」問題的論述深入而全面,從中我們不難體會,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累積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正如習總書記在二0一四年十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所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盪的深刻教訓。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做為今天的鏡鑑。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
       學習這一段講話,學生的第一感受就是:習主席在呼喚《群書治要》!《群書治要》做為中華優秀傳統治國理政思想的精粹集成,對習主席所提及的種種問題,都有全面而深刻的闡述。學習《群書治要》,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反思社會腐敗的根源及其對治、加強官德修養之於國家興亡的重要性,以及傳統文化與聖賢教育的本質蘊涵和當代價值等問題。歷史證明,中國傳統政治是建立在「聖賢教育」基礎上的「聖賢政治」,所有的制度建設和改革,都是圍繞著如何把人培養成為一個好人而設計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聖賢文化,以淨化人心、長善救失,培養聖賢君子為核心要務。因此,忽視了聖賢教育的制度改革,不僅無法挽救因人的良心泯滅而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反而還會產生「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的弊端。忽視了聖賢教育的文化建設,不僅無從實現身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良好願望,反而還會使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嚴重扭曲,導致「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的後患。
       正如師父上人多次強調:《群書治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它所承傳的聖賢文化教育思想,不僅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強國之林的重要文化命脈,也是全人類各民族實現和平發展的智慧源泉。《群書治要》至珍至貴,果能深解落實,天下太平,個人幸福,自然可得。因此,二0一0年,師父上人委託世界書局重新影印出版《群書治要》一萬套,組織學生們編寫了《群書治要360》系列叢書,並譯成英文,贈予馬來西亞首相、斯里蘭卡總統和印尼、澳大利亞及日本前首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使等世界各國有緣的領導人共同學習,結果受到一致好評。我們有理由相信,《群書治要》的普遍弘揚,不僅有助於中華民族圓滿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且定將貢獻於國際社會實現協和萬邦、世界大同!
       以上是學生學習《群書治要》的一點粗淺體會,不足之處,敬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不吝賜教!慚愧不肖學生劉余莉頂禮敬呈。
       老法師:劉余莉同學的報告非常重要,我們這個社會現在的大病,這個報告都說出來了。這病怎麼個治法?《群書治要》能治。所以《群書治要》現在被發現了,而且大量的印刷流通,受到各界人士普遍的愛好,這是非常好的一個現象。怎樣把這部書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這是現前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我們這些年來提倡漢學院,在訪問巴黎的時候,我跟羅貝爾教授談到這個問題,那就是我們要有一批好老師來講解、來傳授,這部書的確可以救國家、可以救世界。跟我們接觸的人,我們介紹這本書,沒有遇到過不歡喜的,沒有遇到過反對的,這就是說明這部書是現在一切人之所愛,一切人必須要學習,無論哪一個行業。這裡面教導內容非常豐富,從我們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智慧、方法、效果、經驗全在其中,真正是人類無價的瑰寶。我們一定要非常非常重視它,努力來學習,貢獻給國家,貢獻給全世界。這一次到人間來,就沒有白來,這一生非常有意義、有價值,我希望我們同學們共同勉勵。
       學生:上官老師,主題:「法藏比丘因地已居究竟佛果之判據」。
       《無量壽經.大教緣起第三》揭示了,如來所以出興於世,唯說本經「令一切含靈因此而得度脫」的無上密義;同時闡明「本經因惠以一切眾生真實之利,而大暢如來本懷」。一切含靈為何唯有依「持名念佛」而得度脫、而獲真實利益,依他法則不能實現度一切和得最大真實利益?這是此特別法門修學的關鍵之處。淨土學人從此處而建立信心,乃至任何開悟者明白此理後,亦定當決心求生極樂而得圓滿。這個最上殊勝利益,首先在第四品「法藏因地」而顯現出來。
       《淨土大經》和《阿彌陀經》,從理上說是一不是二,從事上說,《大經》最重要也是獨有之處,就是詳述法藏因地與四十八大願,極樂依報莊嚴詳略尚在其次。依報因正報而來,極樂國土莊嚴是從彌陀四十八願而生,若沒有法藏比丘因地發心,又何來究竟圓滿四十八大願?但若依本經「奇特法」所表之究竟義,法藏因地即是四十八願無量功德,亦是極樂之依報莊嚴,三者皆是彌陀願心莊嚴成就,彌陀願心就是真實之際無為法身。如是因果可見,若學人輕視法藏因地,如來本懷所以得暢演則無從體會。
       本經敘述法藏比丘因地之經文,實則是影射一切淨土學人的因地發心,只有了了分明法藏比丘因地發心之緣由、利益以及當時身分背景,才能確信自己的發心和最終所得成就,一如法藏比丘堅固不動,無能踰者。更深遠意義在於,了解法藏因地發心,能明確持名念佛法門確屬不可思議他力法門;換句話說,此法門從學人因地發心到圓滿佛果,完全招納彌陀以及十方一切諸佛之功德為己用。但凡真信者,必發切願,必踐其行,沒有當生不成就者,只有不能信願者。此法門難思難議之功德,從「法藏因地」開始一一明昭。
       在諸多的佛經當中,世尊為我們介紹過很多佛菩薩都是久遠劫以來就已經成佛,大權示現菩薩位,或同事於眾生,慈悲令其度脫。但每尊佛菩薩過去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名號不同,這就意味著其所慈演法門的善巧方便不同,所度眾生範圍和速度,以及成就究竟圓滿與否皆不相同。下文首先將依據「法藏因地第四」中,世尊所宣法藏比丘才德超異的經文,試判明法藏比丘因地已居究竟佛果。其次,從《科註》中念老所舉《法華經》彌陀成佛極久遠一事,試證明持名念佛法門是因果同時之最奇特法。世尊為一切眾生演說《無量壽經》時,亦發彌陀因地之所發,行彌陀菩薩道之所行,念彌陀久遠劫之所念,而住彌陀果地之所住。成就四十九年說法所住最勝之道,令一切含靈因彌陀妙法得究竟度脫,從而大暢無量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法度生之本懷。
       甲、「高才勇哲」四字即是佛身影暢表裡之相
       一、才、哲二字的表法含義
       本品經文,世尊向我們介紹了法藏比丘出家修行一事,首先讓我們看到法藏比丘以才德超異,行願精進,成就修道無踰。「高才勇哲,與世超異」八個字,看似在說法藏所具天賦才德非是常人所及,實則是以「高才勇哲」四字昭示法藏之佛身智慧光明相,而又以「與世超異」四字讚此法門行者,從能發所發往生之心起,已直趨如來究竟覺海。
       才與哲二字,是講法藏實際已是佛身,其身內外映徹,喻如明淨之鏡。《科註》云:才,能也,智也;哲,明知也。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故知法藏比丘之才,因能知人而得,故曰智;其哲,因能自知而證,故曰明。古人常言:「人貴在有自知之明。」這句話也印證了,若無明德則無法自知,言明必然無所遮蔽,才能現自瑩之光。所以《科註》特別強調,「壞邪見之明,所以言哲」。可見邪見正是遮蔽了自瑩之光,使得明德不能顯現,這種邪見最顯著的就是不能自謙自省,反而自高自大。
       耶穌曾言:「為什麼只看見你兄弟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這句話與六祖所言,「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有異曲同工之妙。聖哲都是首先一日三省己身,從而如明鏡之作用,「鏡光外照,外照之光顯影,暢在鏡內」。只見他人自性之光明甚大,以這種禮敬一切眾生之謙卑,使得自己本身自性光明同時顯曜,所謂放光還曜巍顏。因此,才之智與哲之明是自性本具智明勝德,其作用是能知人和自知。其過程必須是以謙虛自身、恭敬他人為先,才能使得外照之光顯曜自身之明德,影表影裡是同時,是謙虛之德的圓滿顯現。
       現代教育多數強調關注自我,以自我利益滿足為先決條件,而看待和認識一切人事物。自我肯定並沒有錯,肯定的應該是自己本具自性之德,而不是自我利益。以自我利益為出發點,就很難做到謙虛自卑從而恭敬他人,這樣的成長路程,就自然不能如明鏡因影外見到他人自性之光,而後影內顯曜自身佛光。本經中,法藏比丘不僅具有自知之明哲和知人之才智,而且是高才,如《淨影疏》曰:「才德過人,故曰高才。」這種德就是謙德,以謙德影表裡,是為佛光影暢表裡,上下明徹。以上論述,可見法藏比丘因地之高才明哲,實際已是究竟佛位,若非究竟佛位,怎可高才明哲而自知知人乎?佛經中字字句句無量含義,非佛未能明示,非古德未能詳解,而是眾生不能自謙,反增邪見,遮蔽了心性而不能見到佛經真實之義。
       《甄解》所釋:「則光顏巍巍中,影現寶剎莊嚴相。」法藏因地實際已經是佛身光顏巍巍,所以極樂寶剎之依報莊嚴,並不是到後面發四十八大願才成就,而是在法藏比丘因地甚大光明中已經圓滿具足。這就是淨土持名念佛法門,因果同時最殊勝原因之一。而法藏比丘因地所具之高才明哲,實際是啟發眾生兩重含義,其一者,一切眾生但凡信願求生極樂世界,即眾生自己因地發心時,就招納攝取法藏因地之大光普照之德,為自己因地之功德。而法藏比丘因地,實際已同時成就極樂莊嚴佛土,眾生但能真發心,亦是如同法藏比丘,發心時即身居極樂世界。所以七寶池中才有一朵寫著自己名字的蓮花出現,那是因為一切眾生因地發心時,即已享受極樂妙果,即已莊嚴極樂佛土。
       八萬四千門,漸修之路,因地不可能等齊佛果,因為不符合因果規律,所謂因果規律是雷打不動之修因在先,佛果在後。只有淨土持名念佛法門是例外,因為法藏比丘因地已經是佛身。而且「高」之一字,明顯顯示出法藏所居佛果位,是超出一切諸佛之大導師之位。法身沒有高下,只是修行方法從利益眾生這一角度來講,不得不言高下。法藏比丘度化眾生之方法,就是大權示現比丘身,以其因地發心時,這種高才明哲之佛身大光明做為因地發心之功德。這種功德是法身德,所以究竟堅固不壞,恆久永存,而且遍布一切時間空間裡。
       而這種不可思議功德,是法藏心願成就,即念力成就。但凡現在、當來有眾生發心求生淨土,其發心即同法藏比丘因地一樣,為成就眾生而發,那麼眾生的念力之波,就會和法藏比丘因地念力之波相融合,形成光光融合一體。而法藏因地念力之光已經是佛身普照之大光,以此大光明和眾生因心之光融合時,眾生因心之光就是佛身甚大之光、最勝之光。眾生僅以真信切願為發心,此一念之光波就是融入佛地究竟大光明藏中,自性寶蓮同時盛開在自性七寶池當中。所以持名念佛法門雖屬奇中之奇,特中之特,然又不能謂之奇特,因為一切成就皆不出眾生本具佛心之外。
       但此法門確實特例於八萬四千門,其特別之處就在於修學此法門,從初發心到究竟佛果,皆得阿彌陀佛與一切諸佛菩薩賢護攝受。因為眾生之因地心念光波但凡發出,隨即融入大光明藏常寂而靈照功德中。除此一法,窮盡一切法門都沒有此殊勝特例,所獲利益之大、之真實,都是因為念佛法門念念流入如來究竟智慧功德海。眾生所念之佛名,即是如來赫奕威光;所稱名之心念,亦是如來凝照光輝;所發往生之信願,還是如來最勝大光;所生極樂佛土,依舊是如來恆照寂光,光光如融金聚,成就眾生如彌陀一樣面色圓滿,寶剎莊嚴。
       本經「大教緣起第三」中,世尊所現數千百變稀有光明,即是眾生因地發心之心念之光。一切眾生從信願求生淨土開始,乃至從本以來,都未曾離開半步這最勝稀有光明當中。尤其眾生淨念相繼時,就會感應這種本來就恆常存在的稀有光明,哪怕只有一瞬間,心明時即是見佛時,即是可以得生淨土時。如是功德得未曾見,所以阿難尊者自然心中歡喜,乃起稀有難遭之想。
       法藏比丘高才明哲呼應本經第三品中世尊所放從昔以來最勝稀有之光,因為二者本來是一,以這種高才明哲大光明之無邊功德做因心,眾生當學阿難生起稀有心和大信心。所以後面經文才緊隨「信解明記,殊勝行願,及念慧力」,三次直接強調信、願和念力。因為法藏比丘之信、願和念力成就了其高才明哲之佛身光明;而眾生要想得真實利益,離開堅固不動的信、願和念力,絕無可能成就佛身、佛土之光明。
       《科註》舉《華嚴經》以信解行證為綱要,蓋學習本經能真實明瞭法藏比丘因地發心之因由和功德,則能生起真實之信解。否則此處不能了了分明法藏因地居究竟佛果之真實之際,就難信本經所講是真實之方法;自己不能得真實之利益,又怎能影響和度化眾生信此難信之法?「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只有把信的根紮穩,因地發心才能堅定不移。凡是改形易道之人,都是毀在信根不穩。
       佛講圓頓大法時才放稀有難見之光,圓頓大法要滿足圓滿和直捷兩方面。本經因法藏比丘因地高才明哲之德本已是圓滿佛果,而其所以能超一切世人常識中之諸佛功德,就在於法藏比丘賢護之德。將他無量極久遠劫成就自性堅固不壞佛果的信、願、念力,做為一切眾生求生淨土的信、願、念力,行人初發心就已依託此賢護之德而居如來果地。這種簡徑捷易的方法妙到極處,超出一切可思議之方法,即便其他諸佛不可思議之功德,亦不能同此圓滿、直捷之法相比。
       二、持名念佛法融合高才明哲和志勇之德,如同母乳一般延續一切眾生慧命。
       彌陀大法雖如此圓頓,但絕沒超出「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的密法當中,佛法大海的密義全攝此三句中,彌陀大法因圓滿此三句而又攝全部佛法。其實一切智慧和方便如同果實一樣,都是大悲賢護一切苦難眾生為根基,這種悲願是自然而生,如同母親之於嬰兒。嬰兒出生,全賴母乳之養分才能存活,而母乳好比持名念佛法。母乳不待嬰兒出生,就已經在十月懷胎之時,母體為產生豐富的乳汁,而自動發生相應的轉變。因此,嬰兒一出生,不出三日便有足量母乳為其提供生命延續的保障。母乳何來?那是母愛的產物,是母親為保其子性命而自然產生的,不是刻意製造而來。
       千萬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從地球上第一位母親,為延續孩子的性命而產生母乳這種愛的結晶開始,一代一代母親都是用這種愛的乳汁哺育了她們的孩子,使得人類延續至今。這種母愛的悲心是母乳產生的根基,它的作用就是賢護嬰兒的性命。持名念佛法就如同母乳一樣,延續了眾生的慧命,是阿彌陀慈母極其久遠劫以前,做為第一位眾生的母親,為了延續孩子的慧命,從其大悲心中自然流露出的最有營養、最簡單、最穩當、最究竟的大愛結晶。而十方一切諸佛,就如同一代又一代母親,都沿用這種古老的、圓滿的、究竟的方法,來延續輪迴苦海中的眾生慧命。
       從來沒有一位母親對另一位母親說:母乳是我發明的,妳不可以餵養妳的嬰兒。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都會告訴妳,母乳是最營養的,趕快餵養妳的孩子吧。好比十方一切諸佛慈母共讚彌陀大法一樣。至今為止,科學實驗證明,母乳的營養和所含天然的抗病元素,是一切奶粉都不能模仿和代替的。這就像持名念佛一法,無始劫以來,從第一尊佛出現在世間至今,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能比擬這一法的圓滿直捷。因為這是阿彌陀如來慈母,從其一體大悲心中流露出來的乳汁,用以延續眾生慧命的唯一的、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方式。
       眾生邪見未斷,在輪迴苦海中就像不會行走、沒有生活能力的嬰兒一般,但能得到持名念佛法門如母乳般的滋養,就能長成和其母親阿彌陀如來一樣,殊妙圓滿,光色普曜,無所不照的佛身之相。得此真實利益之後,將來也會繼續用持名念佛一法,如母乳般滋養一切眾生的慧命。我們的一切罪業都是顛倒邪見造成的,這些邪見就像病毒一樣,無量劫在我們體內已成為慢性疾病。如同母乳含有天然抗體一樣,持名念佛法也有這種自然而然抵抗一切邪見病毒的能力。嬰兒得到母乳餵養,自然不受病毒侵襲,因為母乳中有一代一代母親戰勝病毒後所得的抗體,已經自然的融入母乳中。嬰兒不需要再像他們的母親一樣和病毒抗爭,只要吃下母乳,抗體自然產生,因為母乳裡有智慧和真愛的功德。
       念佛亦復如是,一尊尊諸佛如來,無量劫和各種顛倒邪見抗爭,以志強之勇戰勝了顛倒迷惑,將這種抵禦一切迷惑顛倒的高才勇哲功德,融入如母乳一樣的彌陀名號中。眾生但能持名念佛,自然如嬰兒得母乳中自然抗體一般,不受邪境干擾。法藏比丘因地之勇,就是戰勝習氣而得到,老子言:「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科註》中念老解釋勇字,也是言能自勝勝他。所以因地發心勇之德就是為戰勝自己和一切眾生如病毒一般的顛倒邪見。這種勇和高才明哲相結合,成為高才勇哲之德,從而與世超異,無與倫比,如同母乳,世間沒有任何一物能超越和代替。
       母親戰勝了病毒,使得母乳有延續嬰兒性命的功能;彌陀慈母以及一切諸佛,戰勝了所有邪見魔境,使得彌陀名號自然能延續眾生慧命,並使一切邪見、罪業不需額外懺悔而自得消除。這一切都是大悲為根,自然感召與世超異、高才勇哲之菩提為因,得到一生成佛、因果同時、究竟方便、一乘了義、圓滿直捷之持名念佛彌陀大法。此法所依之根,是慈母救子之大悲賢護之根,就是無為法身;所依之因,是融會並超踰一切佛智之大光明智慧,就是真實之義;所成之法究竟方便,能當生救度一切含靈而令不退,就是真實之利。過去未來、現在他方一切諸佛慈母,亦是以此彌陀大法如母乳般之不可思議、不可測度之功德度化眾生。所謂天下慈母心是一樣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是佛佛相念,才互融互照,同一法身,同出一音,暢演彌陀大法窮竭不盡之功德。說到此處,不信彌陀大法才是奇怪特例之人,深信彌陀大法,實際是最自然之事不過了。
       三、為何祖師諸家對法藏因地所居何位說法不一。
       《會疏》、《合贊》、《淨影》,義寂、望西等,為何謂法藏因地發心或約位在地前,第五品之發心乃地上;曇鸞、嘉祥、善導諸師與《甄解》,為何謂法藏因地已是地上發心,但並未判明法藏因地已居佛地果覺?大慈念老於《科註》中,只是用不多文字判明法藏因地正是從果向因,成佛極久遠。古來祖師沒有判明法藏因地居佛果位是慈悲為本;判法藏因地居地上菩薩位而未能明確其佛果位,也是慈悲為本;念老判明法藏比丘從果向因實是古佛,而所用文字不多,還是慈悲為本。三種說法無論是承認還是否認,都是一心,難道是祖師智慧不圓滿乎?非也!只是慈悲為後世留有疑問和爭議,引起注意和重視,從而令後世學人善思惟,從自心中感悟其中深義,而發起大感恩之心。他力法門,必須相信佛力,才能堅固不退對此無上妙法的信心,故用意在此而已!祖師大德此種悲心,以不說而說,令人開啟悟門,此心願也是自然流露,與法藏比丘因地發心無二無別,唯是一心也。
       乙、《科註》引用《法華經》大通智勝如來名號的意義
       一、《法華經》以及八萬四千門皆是《無量壽經》前方便。
       釋迦如來所以興出於世,是以無盡大悲為根,矜哀三界,欲拯群萌,所以才光闡道教;而只有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才能暢如來欲拯群萌之本懷。所以,八萬四千門是一樁事情,都是為了最後能實現惠以眾生真實之利而已。因此,世尊所說一切經典,皆是為等待眾生機緣成熟,善巧方便,先說權巧之法,最後待緣熟即宣說能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的彌陀大法。所以,無論小乘、大乘,《華嚴經》,還是《法華經》,都是導入極樂淨土的前方便而已,一切經典都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的前傳,和《無量壽經》的關係是一體不二。雲棲師云:「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祖師這句話奧妙無窮。八萬四千門全是如來無盡大悲心中流露,只為惠以真實之利,如來大悲之心願,就是佛果真實之利。如來心願就是法藏比丘因地發心,真實之利就是往生極樂徑登四土。修任何法門,學任何經典,皆不出如來心願和法藏因心之外。
       此如來心願與法藏因心是萬法之根,萬法如枝幹,皆是極樂佛果之前方便,離開法藏因心,沒有八萬四千門;八萬四千門不得極樂妙果則是無果之樹,未能謂其圓滿。而此法藏因心之大悲根,注定要生出極樂妙果,不管八萬四千枝幹形色如何,此根注定生此果。因此雲棲師所言妙哉,悟後依舊是在枝幹處,枝幹不生極樂佛果,除非離開法藏因地大悲之根,而一一枝幹皆由法藏因地願心所生,只待機緣成熟,一一枝幹皆生極樂妙果。既如此,何能言八萬四千門不是《無量壽經》之前方便?以其當來必然入此果地而言,沒有一法能出法藏比丘因地發心之外,除此發心之外沒有一法可言。《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必然故,《華嚴》尚是極樂佛果枝幹,何況其餘法門乎?故《科註》中念老在表明法藏比丘因地是古佛再來時,引用《法華經》經文,這是在給我們講述一個故事,就是世尊在宣講此彌陀大法機緣未能完全成熟時,怎樣通過宣講《法華經》而漸漸引導眾生入一乘法中之究竟一乘。故知,《法華》亦是為一切眾生奠定往生極樂的信心。
       二、「大通智勝如來」與阿彌陀佛的關係實際是一不是二。
       《法華經》是一佛乘,會三歸一,引導眾生入實相涅槃城。實相涅槃城無二亦無別,若有二法,則不是一佛乘究竟義。用這樣的理來看大慈念老為我們舉出,《法華經》大通智勝如來成佛前是世尊和彌陀之父,讀到這一句就要確信,一乘法了義中,大通智勝如來就是釋迦佛,就是阿彌陀佛。說是父子關係也是方便說,若真有父又有子,又是著二邊。我們看大通智勝如來名號和成佛過程,以及在《法華經》中放光現瑞之表法,就如同看待極久遠前,阿彌陀佛以大通智勝王之身分出現世間,先引眾生入一佛乘,會三歸一,再待緣熟,導入真實利益之彌陀大法究竟一佛乘。若是把《法華經》與《無量壽經》看作兩樁事情,把大通智勝如來和彌陀如來看作兩尊佛,那麼《法華》一佛乘之義理也就根本沒有領會,三世諸佛也會喊冤枉。
       大通智勝如來名號,「大」是無邊之義,指空間而言;「通」是無礙之義,指時間而言;「智」是智慧,也就是光之義。大與通二字,都是形容智慧之光遍一切時空。「勝」指無等,從程度上指此如來智慧之光無有能超越者,最上之義。因此,大通智勝如來就是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智慧光佛,又以其智慧之光能遍一切時空,所以又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所有名號皆與彌陀名號相同。大通智勝如來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
       《法華經》中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世尊兩次重申大通智勝如來乃極久遠劫之古佛,這表明彌陀大法實在是難信之法,等如此極久遠劫,才能在《法華經》中先以一乘了義為鋪墊。可見,今時今日,此地此處,我們能聽聞彌陀大法,真正是稀有中之稀有,難逢中之難逢,久處暗冥方得見佛光出現於世間。
       言「光」者,阿彌陀佛乃「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其光明能救一切眾生令其得根本解脫。從真實之義而言,大通智勝如來是阿彌陀如來前身,其所放光明必是稀有難逢。《法華經》中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這與《無量壽經》「光明遍照第十二」中描述彌陀顯光用勝完全相同。《法華經》中諸梵天王皆歎:「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其中一位大梵天王名字叫做「救一切」,而說偈言:「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遍照於十方。」這段描述彷彿讓我們看到本經中世尊放稀有難見之光,阿難代一切眾生請問世尊,是何因由而現如此殊妙之相,佛讚其所問功德,令一切含靈因持名念佛一法而得度脫。《法華經》中大通智勝如來所放光明乃當時第一稀有,回答為何現此光明的大梵天王名救一切,就是喻一切含靈皆因此大光明而得救度,這就是和《無量壽經》阿難超勝一問寓意、功德完全相同。
       疑問同時也產生了,既然大通智勝如來與阿彌陀佛是一尊佛,為何《法華經》中不宣此持名念佛法?就真實之利而言,《法華經》雖說速疾成佛道,而不見速疾成佛人,人機劣故。故世尊兩次強調大通智勝如來成佛極久遠劫,其實寓意在於:佛身雖遍一切處,佛光雖普照無礙,但沒有眾生能信此初發心處即是究竟菩提、圓滿佛果之一超直入大法。為何不能信?沒有孝心故!夫無孝敬之心,則必不諳事師之道。孝道與師道皆是從感恩的心而來,以眾生頑劣,母恩尚不能感念,何能感念佛恩、師恩?羊羔有跪乳之恩,而人對母乳的感恩之心遠遠不及動物,沒有這分對母乳延續生命的感恩回報,何以能感念如母乳般無有等倫的極樂妙果延續慧命的大恩,所以難信之難信。
       但現世之狀況更不堪比於古代,為何《無量壽經》會集本、《大經科註》、師父上人《科註講義》、《科註參考資料》於此濁世卻相繼出現?這就是諸佛菩薩如慈母般的無盡慈悲。比起古人的道德修養而言,我們很像生了病的嬰兒,而且心靈的染著讓我們病得不輕,岌岌可危。一位慈母哪裡肯丟下生病的嬰兒於不顧?儘管這個嬰兒性格頑劣,但一切治療方法對他都已經失效,只有彌陀大法如母乳般的神奇療效才能令他恢復。所以無量諸佛菩薩如慈母般應化在這個世間,救度和他有緣的嬰兒們,用最慈悲的愛,用持名念佛法門,做眾生不請之友,為孩子們療傷治病。彌陀大法是萬病良藥,幫助眾生恢復本有的抵禦一切染著的抵抗力,恢復自性堅固力。
       所以《法華經》,從利益而言,還是別時之教,故大通智勝如來以釋迦如來和阿彌陀如來父親身分出現。而現昔所未有之光明,預示著當來釋迦佛和阿彌陀佛將繼承此無上光明之心法,宣講淨土法門一佛乘中之究竟了義。所以《法華經》大通智勝如來,從體上說與阿彌陀如來是一不是二。但因當時一會,眾生聽聞彌陀大法的根基不成熟,所以現父親身分而示現大光明普照,現光而未宣無上妙法。只等釋迦佛和阿彌陀佛出現於此濁世,為我等今現在聽法之人,而說此最真實利益之法。誰是淨土持名念佛法門當機人?我是,一切聽者皆是。
       世尊說八萬四千門,就像一位語重心長的老人,將他一生的種種經歷講述給後人聽,林林總總,最終會告訴後人一個究竟的人生道理,無論事情萬種千般,道理是永恆不變的。八萬四千門就像世尊無量劫以來,通過各種染著境界考驗而得出的經驗,在無量劫的修行經歷中,世尊體會到眾生的苦處,哪怕是見道之人,都可能因為抵擋不過習氣而最終退轉。於是在一切法的初生之處,即大悲之根中,流露出最能保證一切眾生修行不退,當下得利,一生成辦佛道的方法,那就是持名念佛法。就像老人言,這是無量劫一切諸佛修行經驗的總結,又像母乳融入了母親抵禦各種疾病後而產生的抗體。眾生只要持佛名號,就像嬰兒得到母乳一樣,所有抗體不用經歷疾病折磨而自然得到;不用修習所有法門,而得修習一切法門之智慧;不用死而後生歷盡種種邪境考驗,而自然得堅固不動之力。
       因為一切諸佛,將所修習之功德和所歷盡考驗之堅固念力,都會集在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中。如同母乳是世界上永遠無法被全面複製和代替的營養品以及良藥一般,阿彌陀佛名號也是無有能踰越也。因為它會集了所有的經驗、方法、智慧與福德,所謂名召萬德。稱念佛名時,就能召喚一切諸佛之功德於此名號中,這句名號就是清淨法身,故而含藏、會集、生出導軌一切諸法和功德。春天播種,秋天收穫,大自然的果實就是給一切含靈食用的,極樂佛果亦復如是。只聽說過吃果實的,沒聽說過吃枝幹的,所以持名念佛這一妙果吃下去便是,不吃此果實反而去吃八萬四千門之枝幹,才是癲狂奇怪。直下承當,老實念佛,吃下妙果,法喜自知,利益自得,信願行如法藏比丘,定成就一切世間乃至佛地果覺無能踰者。
       以上是慚愧弟子上官的心得報告。冗長繁瑣,文筆拙劣,恭敬祈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與諸位法師、大德予以斧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
       老法師:上官這份報告,確實能幫助我們信心還不堅固的人堅定了信心。但是這份報告,今天時間不夠,我希望我們的同學,將這份報告從頭到尾至少看七遍,七是個圓滿,至少看七遍。下一次我們再學這一篇。它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搞透徹了,決定幫助我們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千萬不要看輕了它,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來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