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處

留言處
Powered by ShoutJax
Playlist

This chanting of Pure Land Buddhism is free to listen and distribute. 
You are welcome to browse, listen, chant/recite and share the link of this page.
Playlist:
1.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2. 回向偈 (節錄自大悲古寺網頁視頻)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3. 南無阿彌陀佛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4. 阿彌陀佛 歸鄉 佛號
Free Download 免費下載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這句唐朝佛經名言後人名山高僧大德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詞句。
淨土宗[持名念佛法]是難遇,難信,若能遇,今生錯過,不知要待多少劫的時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此網所做功德普皆回向過去今生父母師長、歷代宗親、冤親、有緣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登極樂。
阿彌陀佛 Amitabha

Sunday, December 21, 2014

這篇東西,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求出離,出離六道輪迴,出離生死苦海,要多看幾遍,要認真的學習。我對於這篇看得很重,不亞於海賢老和尚的表法。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八十三集)  2014/9/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42-0083
http://edu.hwadzan.com/djplay/1/14/2170
老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好。現在開始。
       學生:南山律五戒要義(上),釋開吉學習心得報告之三十二。尊敬的師父上人、清公律師、副院長,諸位比丘大德、尼師大姊,諸位在家菩薩們,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開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南山律五戒要義(上)。
       時值澳洲淨宗學院「戒學研習班」開課期間,和尚上果下清律師慈悲宣講《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課程,親授「宗體篇」要義,其中「歸戒儀軌」的第二節即是五戒。今承蒙護法大德菩薩胡居士之慈請,慚愧弟子將聽課筆記恭敬整理成文,以此供養同修道友,並祈不吝慈悲指教。
       一、戒德高勝。持戒的功德是非常高妙殊勝的。《善生經》云:「有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這是因為戒法是類通於有情、無情境界的緣故。《業疏》解釋說:「盡形不盜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財。言不殺者,已施法界有情無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眾生界。」盡形壽不偷盜,不虛妄盜取眾生之財,已是布施法界有情眾生財物。不殺生,不侵犯、惱害眾生性命,已是布施法界有情眾生無畏。將五戒的戒法如法奉行,自行化他,就稱為法布施遍滿虛空界。因此持五戒是悲智雙運,具足三種布施。《業疏》說:「財為局狹。集散之法,能開煩惑惱害之門。戒法清澄,故絕斯事。」如果財布施時心不平等,會生起貪求、嫉妒、瞋恨等種種過失與煩惱,所以財施不如持戒之功德殊勝。《羯磨疏》引《大智度論》說:「由戒故施得清淨也。」由於持戒的緣故而行布施,能感得未來清淨的果報。修行人如果不能夠如法持戒,而行財布施,則內心多有貪求而不清淨,是用利養求得利養,且是惡劣、多多的貪求。因此,使令未來世受不清淨的果報,招感得牛羊豬狗之果報。即使是生到人道,他的衣服、飲食也是粗劣不好的。反之,若能如法持戒,「既絕惡求,清淨行絕」,最終能證得無上的佛果。
       二、簡人是非。在受戒之前,需要先簡別戒子的是非善惡,詢問遮難。《羯磨疏》說:「當於受戒前,具問遮難。」在受戒之前要詢問遮難。《善生經》說:「汝不盜現前僧物否?於六親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淨行否?父母師長有病棄去否?殺發菩提心眾生否?」清公和尚解釋說,盜現前僧物,含攝了十方現前僧物、現前現前僧物,同時也不可偷盜常住常住僧物、十方常住僧物。如果白衣違犯了以上重罪,就會障礙他不能夠感發戒體。這些遮難要懺悔盡淨之後,才可以受五戒。但是污比丘尼或污比丘者,日後不准許出家。《成實論》說,犯五逆、賊住、污尼或比丘之人,毗尼戒法中列入不許出家的難緣。是因為他被惡業所污染,能障礙三乘聖道,障深業重,不能感發出家戒體,因此不准許他出家。但此人可在如法懺悔清淨之後,求受五戒,力行布施、四無量心等世間善行,而感得人天善報。
       弘公律師在註解中解釋賊住,是指此人並不是出家五眾,但卻假裝成出家人,偷偷進入僧團之中接受利養;或者是出家人在誦戒和作羯磨法時,此人去偷聽,且內容聽得很清楚,而成為出家的障礙,稱為賊住。白衣行此,佛制不許。如《戒疏》所說,沙彌等下眾無知無識,輕忽律教,容易生起高慢的習氣,因此制令沙彌等眾,耳目不可觀聽比丘戒和羯磨法,如此則沙彌就會重視戒法,尊重受具足戒者,能生起欽敬、仰慕之心,生起對比丘戒及戒法的尊重之心。
       三、預習發戒。受戒之時,戒子如何緣念境界,引發上品戒體?《業疏》云:「將欲受戒,初須說緣境寬狹,令受者志遠,見相明白。」清公和尚解釋說,緣境寬狹是緣念受戒的境界,若是緣念十方世界十法界則寬,緣念人道眾生則狹。使令受戒者志向遠大,發菩提心,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受的戒相緣自於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無情眾生。《濟緣記》解釋說,先須事先開示、引導戒子如何緣念境界,領納戒體。立誓發願(斷惡、修善、四弘誓願),要約受戒期限(盡形壽或若干年,五戒二者皆可)。認識和了知所緣念境界的現量,如同虛空一樣,無量無邊。《薩婆多論》說,在受戒之時,戒師事先要為戒子說法,引導開解,發起戒子的智慧,來領納戒法的深廣境界。要認識緣念十方世界十法界的有情無情境界,發起慈悲憐憫之心(此乃領納戒體關鍵之所在),如此便能夠得上品戒體。
       第一支、所受法體。《芝苑遺編》說,佛世尊出現於世所制立的戒法,是用以「禁防身口,調伏心行」的。十方諸佛、三乘賢聖都是從戒起修,稱為聖法。如今發心立誓稟受戒法,作法的儀式如律如法,來納受戒體,正因與助緣和合聚集,以能受之心來緣念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心境互相冥合,才能感發、生起無作戒體,將戒法領納於心中,稱之為戒體。此乃「一生大事,不可自輕」。
       第二支、發戒境量。《芝苑遺編》說,「所緣境,即法界眾生依正等法」,是十方世界十法界一切眾生的依報、正報等諸法。境界無量無邊,戒體亦是無量無邊。所緣念的境界雖多,不出以下二種。第一、情境,以有情做為所緣念的境界。「即十方三世恆沙諸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世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下至蚊虻蚤蝨微細蠢動,六趣之外中陰眾生」,如此等等之類,普遍十方世界,通於三世,無量無邊不可計算,悉皆感發獲得戒體。第二、非情境,以非情做為所緣念的境界。「謂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葉、一物一塵」,隨著它們的數量,悉皆感發獲得戒體。
       《芝苑遺編》又說到,現前色心所感發戒體的所緣境是如何廣大,現前的色心無量劫以來,以及今生當中,所造作的流轉生死的業因是不可窮數。惡心遍布充塞於十方世界十法界。經云:「若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假如眾生所造惡業有體質相狀的話,窮盡虛空法界都不能容納得了。若是能夠得戒,就會翻轉無量的惡業為清淨的戒體,成為善法的種子,以及成就無上佛道的根本基礎。《資持記》說,法界,就教法的限量而言,則侷限於三千大千世界,現在隨著南山律圓教宗的本意而言,須討論到十方世界的十法界,無作的戒體稱境而發起,等同於十方世界十法界無量無邊的限量。
       《資持記》說,攬取無量無邊的戒法,歸入無盡的第八識庫藏當中,成為善種子(根身器界種子入第八識),依此十善法的種子,做為修學無上聖道的基礎,翻轉無始惡緣成為戒善,轉苦報身成無漏法身(戒就是佛的法身)。我們怎麼可以不好好的珍惜和恭敬?道宣律祖《行事鈔》引《薩婆多論》說,戒子以純淨、殷重之心發無作戒體,若是輕浮暗昧,就不能夠感發戒體。所以必須依憑教理,發殷重心。
       第三支、依境發心。道宣律祖《行事鈔》說,對戒子當說,你應當發起上品心,才能感得上品戒體。《行事鈔》引用《毗跋律》說:「發心我今求道,當救一切眾生,眾生皆惜壽命。」則所發的是下品軟弱的心,感發下品五戒戒體,而不是最上殊勝的戒體。《資持記》註解上文說,求道是所希望感得的果地,救眾生是受戒者所修持的因行。雖然都稱為救護眾生,但是行有深淺之不同。可分為三個層次,一、不害彼命(下品行,是二乘人的發心);二、以法開導(中品行,是小菩薩的因行);三、令得究竟度(上品行,引導眾生到達涅槃的果地,同歸無上佛道,是大菩薩行)。
       《行事鈔》說:什麼是上品心?受戒的人說:我今天發廣大菩提心,來求受戒法,是為了成就三聚淨戒,趣向三解脫門,求得大般涅槃的佛果。又用此法來指引、教導眾生,成就涅槃佛果。依此所發的菩提心,能使正法久住。三聚淨戒出自《瓔珞經》,聚是總攝的意思,菩薩的三聚淨戒完全總攝、窮盡一切菩薩行。一、攝律儀戒(律儀能禁惡,結業煩惱,究竟斷除,是止行);二、攝善法戒(是作行,所作符合戒法);三、攝眾生戒(一切有情眾生能夠究竟度脫,即四攝行。又名饒益有情戒)。三解脫門雖是觀照的智慧,但若無禪定功行,不能發起無漏的智慧,斷絕煩惱的纏縛,因此也就是定慧二學。三解脫門是,一、空解脫門(性空觀,是小乘,一切諸法自性本空);二、無相解脫門(相空觀,是大乘小菩薩,一切法如幻如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三、無作解脫門(唯識觀,是大乘大菩薩,又稱無願解脫門)。清公和尚教導我們,三解脫門在大乘菩薩行中是就圓教的義理來修因證果,求得涅槃的聖果,其名稱通於小乘(偏真涅槃)、大乘(大般涅槃),此地所取的是大乘所求的大般涅槃。對於大菩薩的三聚淨戒、三解脫門,若非久學之士,經歷遠大之人,用優厚剛柔的行為和積求學習的智慧,才得以明白;若是以淺識粗心,如何能夠了解?
       《資持記》說,因為無作戒體是假借作戒體而生起的。既然無作戒體不是色法、心法,無法由外相表現出來,那麼就受戒者所能領納的心,用來顯發戒體的優勝或下劣。
       根據以上所說的教義,是勸導戒子發上品心,請問四分律所宗的是哪一乘,為什麼會發起大乘的誓願?道宣律祖在《行事鈔》中回答說:「此四分宗,義當大乘。」四分律宗雖屬小乘,但是其義理是屬於大乘。四分律教所宗本來不是大乘,但是在其教義中有相當於大乘的義理。「義當分通,深符教旨」,道宣律祖所建立的四分律是分通大乘,這個說法比較融通,深符世尊制教的宗旨。《資持記》問:關於上品心的情形,四分律是大乘還是分通?答:宣祖為扶成四分律(假名宗),因此是分通的義理。問:分通之義,出自何人?答:如來所立制教,是加被此土眾生的根機。部主了知分通之理是符合佛的本意的,所以特別從上座部的根本律中,將契合此見的部分錄出,成為四分律部(宗)。所以四分律的序文中,「稽首禮諸佛……令正法久住」,及律文後面的,「如過去諸佛,及以未來者」,這都是大乘的教理,是部主「分通大乘」的意義。
       《芝苑遺編》說,四分律假名宗所獲得的上品戒體,與菩薩戒體是體同緣異,亦即受戒諸緣有異,而戒體相同。戒體是從發心受戒的正因而感發的,發起上品心,了知現在受戒,其戒體是相通於菩薩戒的戒體。小乘戒的戒體,雖是從圓教宗所立的上種智而言,從持犯戒行要依所作戒法的形象來行持,所以說行必依受。戒體既然是有許多途徑,受戒者在未求修行圓滿的情況下,必須用圓教宗的戒體(八識田中的善種)來做會歸,因五戒、菩薩戒的戒體都是為修成無上佛果而做根本的。至於在奉持律法的戒條、威儀顯相上,則是依小乘的戒法來奉行。又能依各宗之戒,依教法來奉持,受體隨行能完全相應,約圓教義理來開解,使知其用心與大乘的三聚淨戒同。既然四分律(假名宗)引用《法華經》開權顯實,合乎大乘的見解,因此依小乘的律儀,當下成就大乘的菩薩行,難道必須捨小乘戒才是大乘嗎?「故疏云:常思此行,即攝律儀等。」受戒之人應常想,四分律的戒行即是三聚淨戒。
       第四支、用心承仰。《芝苑遺編》說:「心境相應,納體正要。」能領納的心跟所緣的境界相應,這是領納戒體的正要。受戒的人要專心致志的攝心觀想,緣念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非情的境界。因境界廣大的緣故,能觀想的心亦周遍廣大,念念現前而不中斷,不可浮動散亂。要觀想自己的身體,普遍於虛空十方法界,能容納接受十方世界十法界如塵似沙一樣的戒法。此時須善用其心,不可緣念他事,否則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徒自沾染於七眾佛弟子的行列,因為沒有得到戒體,所以這一生就空過了。
       以上是慚愧弟子學習清公和尚《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的淺顯心得報告。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清公和尚、副院長,諸位比丘大德、尼師大姊,諸位在家菩薩們,慈悲惠予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釋開吉頂禮敬呈。
       老法師:我們聽了開吉師的學習報告,也看到了文字。世尊當年在世教化一切眾生,總結不外乎三學,戒律、禪定、教下。戒律是佛身,禪是佛的心,教是佛的言語,就是如來身、口、意三業,這個三業純淨純善。這三業從哪裡來的?這就講到戒體,戒體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就是自性,名詞很多,意思是一個。三學是一,古大德教給我們,三學一源,佛法就興旺了。世尊在世的時候沒有問題,世尊滅度之後,弟子們在一切教法當中受持一分,自己就列為宗派。但是大家都知道,佛說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為一樁事情。所以《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佛法一定要尊重,都是佛說的,哪裡有錯誤?佛沒有錯誤,我們自己有錯誤,我們自己有勝負的這個念頭就是錯誤,有高下的念頭是錯誤。佛所說的,好比大夫治病,眾生的病很多、很雜,不是一種,大夫處方,藥到病除。那個藥是治病的,病治好了,藥也不再稱之為藥。所以我們回歸自性,回歸常寂光,自性就是常寂光,常是不生不滅,寂是清淨無為,光是遍照十方。常寂光在哪裡?就在現前,無處不照,無時不照,沒有生滅。這是一切法的本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佛法說理體。必須煩惱習氣統統斷盡了,這個清淨的理體就現前。
       惠能大師,這禪宗,明心見性,見什麼?自性的理體見到了,他用了二十個字來描繪,簡單扼要,「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十法界,講我們自己居住的這個環境,一切諸佛的報土都有十法界,《華嚴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這個世界有多少?沒有邊際。為什麼?自性沒有邊際,自性能生萬法,也沒有邊際,一切萬法是自性所生所現。十法界六道,再加上阿賴耶識,這是妄心,阿賴耶能變,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把它變成了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心現的,沒有識變的,就叫一真法界,就叫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沒有離開自性,真的、假的都沒有離開,真假它也互相不生妨礙,沒有衝突。
       這衝突從哪裡發生?衝突是我們的情見,情見就是執著。這個情主要就是講第七識,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七識是什麼?第七識是四樣東西,第一個我見,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我痴是愚痴,貪瞋痴。執著有我,沒有我執著有我,這就錯了,這是錯誤的根源,是有個我。情見各個不相同,智慧沒有達到圓滿也不相同。所以到什麼時候同?佛佛道同,到成佛了,證到究竟圓滿無上菩提,完全相同,圓滿的回歸自性,就這麼一樁事情。佛為什麼開這麼多法門?眾生根性不一樣。就像大夫為什麼準備那麼多的藥,開那麼多的藥方?每個人病不一樣,同樣一種病,你看他用的藥物一樣,分量不一樣,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大乘經上給我們講總的原理原則,講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變成這樣?迷失了自性。怎麼迷的?總不外乎三大類的煩惱,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第二個塵沙煩惱,第三個見思煩惱。染是從這兒來的,先有無明,無明再生塵沙,塵沙再現見思。要斷得反過回來,先斷見思,再斷塵沙,最後斷無明。阿羅漢斷見思,超越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怎麼來的?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就是執著。我們於一切法不執著了,就超越六道,六道就不見了。到哪裡去了?六道沒有了,現前的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境界現前了。阿羅漢雖斷見思煩惱,見思習氣沒斷。所以在阿羅漢這個法界裡面,他修什麼?斷習氣。習氣斷盡了,他就離開阿羅漢,提升了,辟支佛。辟支佛是見思煩惱習氣統斷了,他要斷什麼?他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盡了,他提升了,他是菩薩。在菩薩這個果位上斷什麼?斷塵沙的習氣。塵沙煩惱習氣斷盡了,他提升了,菩薩成佛了,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頭相似即佛。為什麼相似?他阿賴耶沒轉,他還是用妄心。用阿賴耶用得正,用得非常如法,也就是世尊所說的戒定慧他統統做到了,做得很像,但是沒有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所以叫相似即佛,他是十法界裡頭最高的佛法界。在佛法界裡斷什麼?斷無明,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斷盡了,十法界沒有了。所以四聖法界從哪來的?從無明來的。無明斷掉了,四聖法界不見了,到哪裡去了?一真法界現前,就是實報土現前,他生到實報土。
       實報土裡頭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報土,為什麼?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習氣能不能斷得了?斷不了,為什麼?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太微細了。不起心、不動念了,你說我要斷無始無明煩惱習氣,不就又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退轉了,所以他不能起心動念。怎麼辦?那就隨它去,讓時間長了,慢慢自然就沒有了,無功用道。大乘經裡頭用酒瓶來做比喻,酒瓶是盛酒的,把酒倒掉,裡頭擦乾淨,確實沒有了,聞聞還有味道,那個比喻習氣。這習氣怎麼辦?再把瓶蓋打開,放在那裡,放個半年,放個一年,再去聞,沒有了。無明習氣真不好斷,要多長時間?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是說這樁事情,不是說我們從現在開始學,不是的,是在實報土,就是你破無明證法身。圓教是初住菩薩,要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就是他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習氣重的,地位就低,十住菩薩,習氣很薄的就十地菩薩,到等覺還剩一點點,這一點點叫生相無明。生什麼相?生實報莊嚴土的相。所以這個無明破了,實報土不見了。《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莊嚴土,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
       所以等覺菩薩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習氣,這個要特別了解它是無明習氣,無明早就破掉了,起心動念早就沒有了,這樣才能證得究竟圓滿,就升到妙覺了。等覺菩薩升到妙覺,妙覺就是無上菩提、究竟佛果。升到這個位子上,實報土不見了,常寂光現前,融入常寂光。常寂光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大乘經裡又稱它作大光明藏,就是指的常寂光。你看看法身,法身佛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什麼意思?遍一切處,光遍一切處。這個常寂光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我們講經把它比喻作電視屏幕,因為我們用遠程教學,大家要在電視上一起來見面,電視的屏幕就好比是常寂光,屏幕上現的色相那就是實報莊嚴土。如果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沒有分別執著,有起心動念,三乘菩薩的境界,別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如果說是還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見思煩惱,他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
       八萬四千法門,方法不一樣,門徑不相同,方向一致,目標是一個,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一定要懂。佛法要怎樣興?它怎麼會滅亡?僧讚僧就興,如果是批評、毀謗,自讚毀他,佛教決定就滅亡了。所以祖師苦口婆心的提醒我們,一定要曉得三教同源,同一個根源出來的,像什麼?親兄弟一樣。戒律,律宗、禪宗、教下是一體,律裡頭有禪、有教,所以它叫圓宗;禪裡面有戒、有慧;教是慧,戒定慧,它是慧學,慧裡面有戒、有禪,一而三,三而一。我們到底學哪一宗?那是緣分,大家學的不一樣,遇緣不同,但是一定要曉得是一體。
       功夫怎麼得力?怎麼樣不得力?不得力都是因為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得力。功夫得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功夫就得力。這裡頭有個核心我們要抓到,根本煩惱貪瞋痴的核心,貪的核心是情執,情執是指什麼?就是我見,它這個東西是貪的根。為什麼佛教我們以戒為師,還加一個以苦為師?就是破情見的,叫我們萬緣放下,不能有絲毫貪著。吃能吃飽就可以了,不必講求其他,衣能穿得暖,有個小茅蓬能遮蔽風雨,足了,沒有貪心。對自己不是對別人,對別人我們要照顧,隨著我們能力要盡量給他豐富,給他豐足,慈悲待人。為什麼?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薩。我們自己能夠捨己幫助別人,這能夠感動他。這就是攝受的方法、接引的方法,必須到他真正感動,自己來皈依,自己來求法。用不著說用各種方法來誘導他,沒有這個必要,用真誠心感動。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環境不能不知道,當前的環境知道,過去的環境,我們讀歷史,看這些記載,能了解,也就能夠判斷將來的環境。一個時代、一個時代不一樣,我這個時代跟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那個時代不一樣。老師跟他上面一代,上面是印光大師,他的老師印光大師,淨宗跟印祖學的,教下跟梅光羲學的,梅大師,黃念祖老居士的舅舅,跟夏蓮居是同參道友,非常好的朋友,不一樣。我們將來底下一代跟現在又不一樣,要度眾生不容易。李老師那個時代度我們,我們今天再度別人,比李老師就難多了,不止十倍。緣是可遇不可求,但是真正學佛,佛菩薩會幫助我們做助緣,大菩薩常常護念小菩薩。我們要懂得感恩,不是佛菩薩鋪的路,人沒法子走,不是佛菩薩加持,五戒都得不到,真的不是假的,三皈五戒都得不到。今天受三皈五戒的人有多少?幾個得到的?什麼叫得到?章嘉大師告訴我,真正落實了,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了,那叫得到。沒做到,受了五戒不殺生,照樣殺生,甚至於還害人,害人等於殺人。為什麼要幹?煩惱習氣放不下。情執,貪的根;傲慢,瞋恚的根。傲慢、嫉妒,還有這個念頭,你瞋恚的根沒斷。懷疑,愚痴沒斷。這個東西你沒有斷的時候,哪來的戒體?戒體是真心,這不容易,這三樣東西要是淡薄了,淡薄還不行,要拔根,要拔乾淨,這叫功夫,這叫真修。
       章嘉大師圓寂到今天六十年了,六十年前老人教給我,「戒律很重要」,我念念不忘,看到老師的遺像如同在目前一樣,感恩,慈悲攝受。我們努力在做,在哪裡做?在起心動念之處。老人告訴我們,你做到一條,真正受了一條,你得到了。他告訴我,佛法,特別是大乘,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他為什麼講這句話?形式沒有了,現在沒有形式了。現在受戒,戒壇,你們都經歷過,我那個時候還比現在你們好一點,我們那時候在台灣受戒三十三天,上一輩的老和尚告訴我們,他們受戒是五十三天,到我們現在就變成三十三天。聽說現在的時候還有一個星期,還有二、三天就完了,三壇大戒就一次做完了,這是形式。大師告訴我,形式不重要;換句話說,戒體重要,發心重要。你真正能得受用,能得定,能不受外面誘惑,不受外面干擾,今天必須要學這個本事。為什麼?誘惑的力量太強大了!你張開眼睛看到的,豎起耳朵能聽到的,全都是負面的染污。如果你煩惱習氣還很重的話,你能夠不動心嗎?你要曉得,你那一動心,戒體就沒有了,就不見了,多麼艱難!換句話說,真正能做到,這個人是多麼可貴!人無知。佛菩薩讚歎你,天龍鬼神恭敬你、擁護你,人無知,他不懂。
       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想一生成就。一生成就,我學佛到今年六十三年,現在才真正明瞭,一生成就除了生淨土之外,沒別的辦法。為什麼?每一條都得斷煩惱,煩惱要斷乾淨。我們見思煩惱就斷不乾淨,換句話說,阿羅漢這個境界我們一生當中達不到。不要說阿羅漢,說初果須陀洹,你能不能做到?八十八品見惑斷乾淨了,思惑沒斷。見惑,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說了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你能斷掉嗎?斷乾淨是須陀洹,才入佛門,就曉得多難。李老師我感恩他,我終歸回來了,他勸我修淨土的時候,七、八次,不是一次、兩次,言詞非常懇切,也斷定我走任何一個法門都走不通,不能大開圓解,不能大徹大悟,修淨土,行。我終於搞清楚、搞明白,把自己最喜歡的《華嚴》、《大智度論》放下了,一心念佛。現在八十八歲了,來日無多。老師那個時候給我們講《秋聲賦》,講到人生之秋,人的一生當中有四季,從你出生到二十歲,春天;二十到四十,夏天;四十到六十,秋天;六十到八十,冬天;八十以後叫風燭殘年,隨時都可以走了。你一生走到頭了,怎麼辦?這個時候要想到印光大師,為什麼在關房,他的關房我去過,關房小佛堂,一進門對面貼了一個「死」字,老人自己寫的。每一天拜佛,看到佛頭頂上一個死字,大字,生死心切。他老人家八十歲走的,所以我們這個年齡該走了,一切希望都是你們去接班了。你們的使命重,我們總是盡量給你開路,給你奠基礎,讓你們一帆風順。
       這個世界的運會轉,現在我們看到中國習主席的作為,看到中國有前途、有希望。最近我讀到湯恩比博士的一份資料,日本人整理的。這個日本人也是個有心人,把湯恩比的著作、講演,在雜誌、在報章上所發表的統統蒐集起來,講到中國問題的,講到中國的這一部分的,統統集在一起,成為一本書,那正是我們需要的。他晚年把整個希望都放在中國,那時中國並不太平,人家說他,你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信心?他告訴人,你們不要忘了,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它到走投無路的時候,一回頭就世界第一。回頭什麼?找老祖宗,就是把傳統的文化再復興起來,中國就世界第一。這份資料找到了。我在日本打聽,寫書這兩個人過世了,書店早就關門了,這個東西現在很難找到。這個書是一九七八年出版的,三十多年前,那個時候距離湯恩比過世三年,他是一九七五年走的,這是一九七八年日本人作的。在中國有翻成中文,中文的書題,書的題目,叫《未來屬於中國》。這不是它的原來題目,這是它這一部蒐集資料裡最重要的就這一句話。所以你們努力,你們前途無量,將來輔助國家把佛教興旺起來。戒學、定學(就是禪宗)、教下要統統恢復起來。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是一家人,要互相讚歎,不能互相毀謗。有問題,坐在桌上平心靜氣來討論,如何把它圓融。中國人有福,全世界人有福。我就說到此地,下面還有。
       學生:《無量壽經科註》學習班心得報告,釋自了。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同修慈悲,阿彌陀佛。不肖弟子冒昧報告的主題是,生死心不切,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從海賢老和尚反省我們求往生的信願(一)。
       提綱。一、開頭。二、提出問題:(一)普遍現象:念佛功夫不得力。(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礎。三、分析問題:(一)生死事大。(二)「死」字真正含義。(三)海賢老和尚榜樣。(四)古人修行榜樣。四、解決問題:(一)印光大師開示生死心切。(二)省庵大師開示生死苦。(三)佛經祖語示生死苦。(四)從比喻、故事體會生死心切。五結尾。
       一、開頭。中峰禪師說,現在人參禪不靈驗的原因是不把生死無常當作一件大事。同理,念佛不靈驗的原因是不把生死當作一件大事,生死心不切。生死心不切是個大問題,但這個大問題大多數人都不重視。
       二、提出問題。(一)普遍現象: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佛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得力,往生沒把握,什麼原因?打個佛七,一開始好像念得不錯,貌似很精進,可是慢慢愈念愈枯燥無味,愈念愈不想念,念不下去,什麼原因?閉關念佛,剛開始凌晨三點鐘起床念佛,過幾天五點起床,再過一段時間八點起床,最後索性不起床睡大覺。大家不要笑,換成你你也可能也是這種狀態。大部分人都是這種狀態,念佛時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明明知道淨土法門殊勝,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可是這一句佛號就是愈念愈沒味道,愈念愈沒動力,最後乾脆放棄,什麼原因?
       (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以上問題,我們從歷代祖師大德的著作裡面去尋求原因,終於找到答案,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死心不切。生死心不切,這是我們目前普遍存在的嚴重的大問題,所以念佛多年,乃至念了一輩子,功夫不得力,往生沒把握。我們現在先不說往生沒有把握,我們連不墮三惡道的把握都沒有,對嗎?
       (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礎。因此這篇報告把徹悟大師的一句話做為題目,「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生死心不切,跟他說再多都是多餘,廢話。相反,真正生死心切,不需要開示,自然就會一句阿彌陀佛分秒必爭、日夜不斷,像海賢老和尚那樣。生死心是入道的基礎,仍然引用徹悟大師的原文,「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此個人身,最為難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焚。」印光大師評價徹悟大師的這段話說,「此一段開示,精切之極,當熟讀之。」
       三、分析問題。(一)生死事大。蓮池大師年輕時便書寫「生死事大」四字放在書桌,策勵自己精進用功。如果我們覺得這四個字與自己無關,那麼對不起,你還是門外漢。真為生死的心沒有生起來,修行還沒入門,念佛也沒入門。印光大師說,「人生於世間,事事無不預為之計,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問。直待報終命盡,則隨業受報。不知此一念心識,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三途一報百千劫,復生人天了無期。由是言之,則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講求也。」我這一生死了,死了往哪裡去?我能夠往哪裡去?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大事,叫生死大事。有沒有認真的、慎重的考慮過?來生,我有把握往哪裡去?是要繼續輪迴,還是要結束輪迴?古人常常提醒我們生死事大。生死事大,可是我們的現狀呢?世尊在《無量壽經》說的,「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我們整天忙著不急之務,本末倒置,對於與生死無關的事情爭先恐後,卻從來不把生死當成一件重大的事,也不懼怕六道輪迴的苦,更不想想死後往哪一道去。偶爾有想一下,或者有時候看到身邊的親戚、朋友突然去世,暫時有一點觸動,但很快又被世間的不急之務淹沒了。嘴上雖然也念幾句佛,念後能不能往生?打一個大問號。
       (二)「死」字的深刻含義。我們聽到鍋漏匠的故事,一句佛號,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我們很羨慕,很嚮往過像他一樣的日子,古人描述的,「百八輪珠六字經,消磨歲月度光陰」,但真正去做的時候,我們做不到。剛開始很精進,慢慢就懈怠;懈怠,長時懈怠,最後一蹶不振。關於長時懈怠,印光大師有一段簡要的開示,「汝之懈怠,由於不詳審未來之苦,倘能詳審以思,斷不至長時懈怠。」這是生死心不切,不詳細去思惟,如果不能往生,來世墮在三惡道的痛苦。所以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念佛的祕訣,把「死」字貼在額頭上。
       死,這個字有無窮、深刻的含義。古人說,「不見棺材不掉淚」,現在的人是見了棺材都不掉淚,不怕死,不害怕輪迴。我們同修經常去給別人助念,看到別人臨終痛苦的情形,常常有所警覺,暗下決心說,「這次回去我一定好好念佛,萬緣放下」。可是沒過幾天,原形畢露,該怎麼忙不急之務,還是怎麼忙不急之務。結果?死後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所以祖師教我們用這個死字來提醒自己生死事大。他老人家簡單扼要這樣開示,「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痴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三)海賢老和尚榜樣。上面談到諦閑老法師的徒弟鍋漏匠,念佛往生的典型代表,宋朝的瑩珂法師、鍋漏匠,乃至最近的海賢老和尚,其實包括《淨土聖賢錄》裡面記載的所有往生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念佛之所以能成功,都隱含了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大前提,什麼呢?生死心切!生死心很切,這是他們念佛成功的共同大前提。我們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看他一生的經歷,在在處處都透露出一個隱含的消息,他生死心很切。生死心很切,必定是求往生的心很切;求往生的心很切,必定是盼望自己能早一點往生。這個世界苦不堪言,我要留在這裡幹什麼?最好是眼睛一閉,阿彌陀佛馬上接我走,一刻也不願意多停留,迫不及待。海賢老和尚就是這樣,這叫真信切願。
       我們讀古人的詩就能體會到這種心情。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峰國師說,「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哪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迴沒了時。」再比如日觀大師在《懷安養》這首詩裡說,「夢中哭向佛,願早死便得,小小蓮華開,永超生死窟。」意思是即使在夢裡,我也不斷的在阿彌陀佛面前哭著祈求,願我早一點死,早一天離開娑婆世界,生到佛的座前。不必說更高的,只要我的一朵小小蓮花能夠開放,從此就超出了生死魔窟,得到永遠的解脫。這就說明,他心中最大的願望是往生極樂世界,是真心的求願往生。
       我們看兩段海賢老和尚的原話,「我現在一百多歲了,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老佛爺(阿彌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我給老佛爺求過幾次,要跟他去,可老佛爺都沒叫我跟他去,說我修得好,再多活兩年,做個樣子給大家看」、「我要趕緊念佛,求阿彌陀佛來接我」。這些話大家不要輕視了。我們捫心自問,自己一輩子有幾次發自內心的想往生?又有幾聲佛號是在真信切願的攝持下念出來的?所以念佛不得往生是當前存在的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也是很普遍的一個問題。印光大師說,「往生者少,實由信願不真切之所致。信願若真切,即臨終始念,亦有得生之理。」海賢老和尚一生唯持六字洪名,時時刻刻、日日月月、年復一年不曾間斷。老人家為什麼能做到這樣?我們現在不要說一年從頭到尾念佛,我們就連念一天的阿彌陀佛都念不好,精神好的時候打妄想,精神不好的時候打瞌睡,念著念著不想念了,念不下去,是不是這樣?老人家為什麼能二十四小時這句佛號不間斷?原因就是老人家生死心很切。生死心很切,必然求往生心很切;求往生心很切,必然這句佛號晝夜不停,停不下來。
       (四)古人修行榜樣。看看過去真心修行的人,晝夜精進。唐朝的懷玉法師,一生之中常坐不臥,誦《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念佛號五萬聲。寶相法師,每天誦《阿彌陀經》七遍,念佛號六萬聲。道綽大師,每天念佛號七萬聲。宋朝的思照法師,每天四更時起床(凌晨一到三點)開始念佛,三十年如一日。蓮宗十一祖,清朝的省庵大師,自從他二十四歲受具足戒後,一生當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到晚年的時候,每天念佛號十萬聲。並且在會客室寫了一首《寸香齋銘》,「尊客相逢,勿談世諦,寸香為期,唯道是語。不近人情,不拘俗禮,知我罪我,聽之而已。」為什麼古人修行能夠日夜不停的用功,不休息?因為人家生死心很切,想到生死事大,想到無常迅速,一刻都不敢放鬆。我們想學鍋漏匠學不來,念佛堅持不下去,佛號常常中斷,原因就是生死心不切。
       四、解決問題。(一)印光大師開示生死心切。一、如墮水火、如救頭燃以念佛,則無業魔不消矣。二、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墮落三途惡道,則佛念自純,淨業自成。一切塵境,自不能奪其正念矣。三、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四、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五、念佛不昏即散,是以泛泛悠悠之心了事之現象。若能如墮水火、遇盜賊,以急求救援之心念,自無此種毛病。六、禍害迫切,便能誠懇,優遊無事便寬緩,此凡夫通病也。然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未燒至其身,轉瞬則全體熾燃,遍界無逃避處。尚猶悠忽度日,不能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從印祖自勵的楹聯,也能看到他老人家生死心很切。一、「道業未成,敢使此心散亂。死期將至,力辭一切應酬」。二、「虛度七十,來日無幾。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謝絕一切,專修淨土。倘鑒愚誠,是真蓮友」。三、「汝將死,快念佛,心不專一,決墮地獄,餓鬼畜生尚難求,勿妄想人天福果。汝將死,快念佛,志若真誠,便預蓮池,聲聞緣覺猶弗住,定克證等妙圓乘」。
       (二)省庵大師開示生死苦。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印光大師讚歎其,繼往聖,開來學,驚天地,動鬼神。果能依而行之,肯定能俯謝娑婆,高登極樂。裡面有一段詳細描述生死苦的文字,這是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裡面的狀況,「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熱鐵不除饑,吞之則肝腸盡爛。洋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糜。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猛火城中,忍聽叫嗥之慘。煎熬盤裡,但聞苦痛之聲。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當年恩愛,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裡,一時倒下可憐。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風火交煎,神識於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痴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勳,在此一舉。」
       (三)佛經祖語示生死苦。無始劫以來,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受苦是無量的。按照《除憂經》所說的內容來思惟,能令心對輪迴生起極大的厭離,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在輪迴中曾經受過的苦。「數於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又於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為器。由互相鬥諍,積所截頭首,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為蟲極饑虛,所啖諸土糞,於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下面從祖師大德的詩也可以幫助我們激發生死心。元朝優曇大師,「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省庵大師,「一自娑婆繫業因,多生流轉實酸辛。須臾出屋又投屋,迅速捨身還受身。曾作王侯爭國邑,幾為螻蟻喪埃塵。這回若不思歸去,依舊從前受苦輪。」以上是佛經和祖師大德的開示,培養我們的生死心。下面從一個比喻和一個故事來體會生死心切的樣子。
       (四)從比喻、故事體會生死心切。羅什大師有個至心喻,「譬如有人,值遇惡賊,直來欲殺。其人勤走,渡河求免。爾時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無他念。當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雜餘念」。這就是生死心切的樣子,但有此念,更無他念。海賢老和尚就是用這種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所以他能成功。生死心很切的人,內心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念頭。舉一個例子體會生死心切的樣子。梁武帝請寶誌公禪師看戲。結束時梁武帝問禪師:今天戲演得好嗎?禪師答:我不知道。武帝又問:今天戲唱得好嗎?禪師答:我不知道。武帝十分奇怪,禪師明明坐在這兒看戲,怎麼會不知道?禪師說:陛下,明天不妨再要這一班戲子來做戲,並選一已判死罪就要殺頭的罪犯,命他手捧一盤水,跪在戲台前看戲,並對他說:等戲好了,這盆水一滴都不灑出來,立刻賜你無罪;如果灑出,立刻綁去斬首。武帝雖不知用意,但還是照辦。
       次日,罪犯看完戲,水一滴也不灑出來。寶誌公問罪犯:戲好看嗎?答:不知道。寶誌公又問:戲好聽嗎?答:不知道。寶誌公問:你跪在台前看戲、聽戲,怎麼會不知道?答:我心顧著這盆水都來不及,哪有心看戲、聽戲?武帝一聽,終於明白,心不在戲,對戲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寶誌公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戲,豈能知戲演的好壞?如果我們心在生死大事,心在往生大事,那麼這句佛號自然就不會中斷,就算人家不讓你念,你心裡仍然綿綿密密,一聲接一聲。就像海賢老和尚,文革人家不准他念佛,他在心裡念,這句佛號從來不曾丟失過。
       五、結尾。印光大師在普陀山法雨寺閉關三十多年,住藏經樓,把《大藏經》熟讀透了,總結出兩句話告訴我們,「歸根結頂高深處,只在洪名一句中」。歸根結頂高深處,只在洪名一句中,海賢老和尚把這一句洪名默默無聞執持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從海賢老和尚身上,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反省一下我們的信願,求往生的信願?他老人家的真信切願是滿分,我呢?及格嗎?生死心不切,哪來的真信切願?沒有真信切願,怎麼能往生?不論在家、出家,我們應該冷靜反省反省,我們遇到念佛法門的時候二十多歲,今年我們三十多歲、四十多歲、五十多歲了……多少年過去了,體力一天不如一天,我們卻仍然一事無成,道業上一事無成!忙忙碌碌一輩子,正像羅狀元《醒世詩》說的,「辛苦到頭還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古人也說,「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大多數人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老去,沒有幾個人會想到死,知道要提早放下世間的事。再這樣下去,我臨終往哪裡去?真的像印光大師說的,「決墮地獄,餓鬼畜生尚難求,勿妄想人天福果」。無量劫以來的生死大事,不是靠晃晃悠悠唱幾句心不在焉的佛號就能解決,那叫杯水車薪。我們的佛號常常夾雜,常常丟失,常常中斷。真正想在這一生往生的人,好好在信願上下功夫,在真信切願上下功夫。而強化信願,首先要生死心切,真為生死。
       值此澳洲淨宗學院戒學研習班期間,摘錄蓮池大師的一段開示供養大家,共勉共進,「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蓮池大師的話。蓮池大師作過一幅念佛堂的對聯,印光大師說蓮池大師這幅對聯好極,但絕未見人用過,所以印光大師常常抄了送給人掛起來。由大師之德,感人必深。上聯是:主極樂六八大願之慈尊,絕限量壽命光明,不離當處;下聯:過娑婆萬兆佛邦之淨土,妙莊嚴樓台池沼,原是吾鄉。
       最後,這篇報告其實不是我寫的,而是集合祖師大德關於生死心的法語,以報告的方式供養大眾,並啟請師父上人講解、開示。這些法語實在太重要了,針針見血,能夠幫助我們念佛。報告過程恐有錯誤,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同修批評指正,不吝賜教,望眾慈悲,布施歡喜。阿彌陀佛。不肖弟子釋自了叩呈。
       老法師:我們看了這一篇的報告。法師的德號不是自了,如果是自了,他就不提出報告了。提出這個報告,真的是供養大眾,普度眾生,把現在修行人的毛病從根上挖出來了,說得一點都不錯。引用經典、古大德這些開示,有些我們讀過的,在這裡重複再溫習一遍。真的要溫習,為什麼?全忘掉了。沒有讀過這些經論的,今天在此地也能夠讀到了。佛在經中的開示,祖師大德為我們的提醒,人生第一樁大事,確實就是生死大事。可是人都迷惑了。過去的人對這樁事情警覺性比我們高,我們現在全忘掉了。為什麼會忘掉?每天忙著這個花花世界,把我們薰習迷惑到所以然的程度,對於真正大事忘得乾乾淨淨。雖有人提起來,一天提十幾遍也是枉然,為什麼?沒放在心上。可是關係很大,這一生不能解決,來生必定沉淪,一沉淪非常可怕。
       李老師在世,特別是晚年,非常慈悲,常常提醒我們,我們對這些事情耳熟,可是怎麼樣?沒有真正去做,人沒有辦法把緣斷掉。緣有善緣、有惡緣,我們有能力辨別善惡,遠離惡緣。但是善緣,特別是善緣能夠利益眾生,我們不能不做。沒有緣,決定不攀緣。雖有緣,我們盡心盡力,為苦難眾生做一點好事,決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與三空三昧不相應,變成什麼?變成人天福報。不放在心上,能相應,就是無作無願。無作無願不是說真的不做,是做了,作而無作,身做了,口做了,心沒做,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為什麼?心是真心,所以行是正行,言是正語,三業都得其正。正不要著正的相,不要有這個念頭,有念頭就又變成福報,沒有這個念頭是功德。功德跟福德差別在此地,心裡頭有念頭是福德,沒有念頭是功德。功德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福德受人天福報。
       佛這些開示我們都得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跟功德相應還是跟福德相應,這都是好的。如果跟惡業相應,跟貪瞋痴慢相應,跟自私自利相應,問題就嚴重了,那是什麼?那是造地獄三途業,非常可怕。為什麼?畢竟我們還沒有能力辨別真正的是非善惡。我們今天是非善惡是自己以為的,跟經教裡所說的相差很遠。這是什麼?我們不虛心,我們有傲慢,甚至於還有嫉妒,我們並沒有依教奉行。佛的教誨,大根大本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大乘八萬細行都是從這個地方延伸出來的,小乘的三千威儀歸納起來就是三皈、五戒、十善,開合不同,開出來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起來就這幾句。我們有沒有把它搞清楚、搞透徹,有沒有相應?這個很重要。
       這個法師,我們看了這篇東西,他不是自了,他是來度眾生的,來廣度眾生。這篇東西,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求出離,出離六道輪迴,出離生死苦海,要多看幾遍,要認真的學習。我對於這篇看得很重,不亞於海賢老和尚的表法。所以我們感恩、感謝他。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